03.08 农村老话说:“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对饮”,说的啥意思?有道理吗?

花开陇上


农村的老俗话:“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对饮”说的是啥意思?有道理吗?

在农村生活的人,都或多或少的听说过一些老话俗语,有的老话说的是自然现象,有的说的是人情世故,还有教育人警示人的。这些老话说起来就朗朗上口,而且很有意思。


在农村我们经常听老人说“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对饮”,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父子不能同桌吃饭,叔侄之间不能一起喝酒。现在很多人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一家人不能在一起吃饭喝酒呢?

父子不同桌


在古代君臣不能同起同坐,父子之间也是如此,因为父亲是一家之主,在家庭中是最有权威的,其他的家庭成员对他都有敬畏之心。平时的家庭聚会和过年过节的时候,父子之间是可以同桌吃饭的,但在重大的宴席上,父子一般不会同桌吃饭,除了因为礼仪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父子之间有代沟,他们关心和讨论的话题都不一样,如果父子坐在一起吃饭,双方说话都会有所顾忌。所以父亲不愿意和儿子同桌,儿子也不愿意和父亲同桌,避免听到一些不该听到的话,引起尴尬。

叔侄不对饮


为什么说叔侄不对饮呢?因为在农村的宴席上,大家都是放开了吃喝,在推杯换盏之中,酒过三巡之后,大家都会有点晕晕乎乎,男人之间就会称兄道弟,说一些玩笑话,如果叔侄在一起饮酒,一是说话放不开,二是喝醉了之后称兄道弟,就会乱了辈分,闹出笑话,所以说叔侄不能对饮。

农村老话“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对饮”,在当今的农村虽然有些过时了,但还是有道理的。


豫南小平


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礼仪之邦”、“文明古国”,《礼记》中也有“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是一种社会意识,而仪是礼的表现形式。在我国,礼仪文明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古代的传统有很多还是可以继承和发展的,往往会体现在一些言简意骇的俗语中。

吃饭图得就是团圆和热闹,而“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对饮”的农村老话,似乎包含了“礼仪”和禁忌。这又是什么意思?

父子不同席

“父子不同席”的说法源于《礼记.曲礼》,关于“不同席”是这样记载的:“姑、姊、妹、女子,已嫁而反,兄弟弗与同席而坐,弗与同器而食。父子不同席”。意思是姑姑、姐妹及女儿出嫁后,回家省亲,不能同她们在一张桌子上吃饭,也不能共用吃饭,也不能共用吃饭的器具。父与子不能在一张桌上吃饭。《礼记》记载了先秦时代的礼仪要求,这种礼仪是建立“三纲五常”的封建礼制基础上的,进而体现了古代“父为子纲”的尊卑关系。

孔子创立了儒家文化,而其中心思想是“三纲五常”,其中“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从儒家文化中可以看出,那个时候的人与人之间并不是平等的,因此儒家思想倍受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他们用这种文化束缚百姓,也教育百姓应该遵守应有的礼仪。

在儒家文化中,特别推崇是孝,“三纲”中有父为子纲的说法。父与子是绝对不平等的,父亲对孩子的“命令”,孩子要绝对的服从,并且父亲的权威不允许儿子质疑。当然父亲也要在孩子面前起到表率作用。基于这一点,儿子就是没有资格跟父亲坐在同一张桌子上吃饭的。

饮酒注重的是一种氛围和心情,年龄相仿的人在一起有共同话题,如果孩子跟父亲在一起喝酒的话也很拘谨,这酒喝得也寡淡而没意义。父亲呢,当着自己的孩子的面也放不开,酒喝起来自然也没滋味,只有跟自己同辈人才能畅所欲言。有时候醉酒了,出尽洋相,在孩子心中有损父亲的形象,不利于以后管教孩子,也就有了“父子不同桌”的说法。

叔侄不对饮

我们常说无酒不成席,古人喜欢在闲暇时喝几杯,既拉近了彼此的感情,还可以表达内心的情感,本是件很快乐和惬意的事。

叔叔与侄子因为深厚的血缘关系,关系亲密不用说,但长幼是有别的。如果叔叔和侄子在一起喝酒,有时候说不准会闹出一些笑话来。比如,喝酒多了,难免会互相开玩笑,或者相互说些不着边际的话,甚至是胡说八道,这让别人看到之后会觉得可笑。当酒醒了知道这件事时,会感到尴尬,自责失去了长者的尊严。做为长者,也是极为不好的表现。

叔侄除了辈分的差异,毕竟叔叔要在侄子面前树立着严肃的形象。在古代,极有可能叔侄年龄相近,叔叔始终是长辈,千万不能和侄子称兄道弟。可能酒席之上,特别是喝酒了,猜拳行令,嘴很难把门。叔侄还是尽量不要在一起喝酒。

“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对饮”之所以流传至今,与过去农民生活条件,接受教育的程度和封闭的思想有关系。如今它早已经不再适用了。尊敬老人,孝敬老人也没有固定的标准,也没必要限制一些行为。关系和谐亲密是在正常的交往中实现的,太多的规矩反而有悖于人伦。


为生活而提神


在我国的文化中,有很多老的规矩和讲究,这些规矩和讲究都需要有所了解,不然有些时候触碰到的话,免不了会被别人说闲话。我国古代的时候,人们对于宗族的观念都是比较强的,很多家庭都会有自己的族谱和祠堂,这些有助于家族形成良好的凝聚力。记得在一部史书中就曾经看过“国权不下县,县下唯宗族”的说法,宗族在底层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维系社会稳定有着非比寻常的作用。在现代很多家族已经不怎么重视对于家族文化的建设了,有的家庭甚至连自己祖辈的一些历史都不太清楚,南方的宗族观念要明显高于北方。


虽然现在的宗族观念已经淡化了,但是人们对于一些基本的礼仪还是有所继承和了解的,有些老的规矩,不管是谁,都不能触及和破坏。酒席在我国非常的常见,很多重要的事件都有酒席的出现,人们对酒席上的礼仪礼节也都看的十分的重要。小时候和家里人去村里坐席的时候就懂得了很多基本的礼仪,在酒席上需要做到长幼有序,对于一些年纪比较长的老者需要给予特殊的照顾,敬酒的时候也要先从他们开始。在酒席上的座次也不能随意的乱坐,酒席中有上位的桌子,正对门口,有上位的坐席,正对门口,这个位置大多都是身份地位特别尊贵的人才可以坐的。

“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对饮”,这句老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被提出来的,父亲和儿子喝酒的时候最好不要坐在一起,叔叔和侄子两个人不能碰杯喝酒。其实这也是很有道理的,父亲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更是孩子的榜样,父亲要从各方面给自己的孩子树立目标。如果父亲在喝酒的时候被孩子看到,那孩子免不了就会向父亲学习,而且如果父亲喝酒出了丑,这样对父亲的形象也是折损。叔侄之间不要对饮喝酒,能够对饮喝酒的大多都是自家兄弟,即使是侄子要和叔叔喝酒也需要有基本的礼仪,由侄子去敬酒,叔叔再考虑要不要喝,长辈在这个时候是有选择的权利的。

当然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的老的风俗文化都在不断的发生改变,有的老规矩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父子喝酒可以加深父子感情,让家庭变得更加的和睦,叔侄对饮可以让叔侄关系变得更加好,让家族关系更加融洽。现在人们的观念已经变了,家庭教育已经变成了“朋友关系”式的教育,而不是以前特别死板的教育方式,父亲完全可以和自己的孩子多交流。不管到什么时候,一些基本的礼仪文化还是要讲究的,千万不要乱了辈分,这样容易让别人耻笑。


老农民说事


我是读书芽,我来回答。



我国文化根基深厚,历史渊源流长。其中,以孔子为创始人的儒家文化,尤其如此。

在人类历史洪流中,儒家文化虽有起有落,有精华也有糟粕,但它的深远影响,至今在民间仍然存在,尤其是偏远农村。

"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对饮",便是孔子"三纲五常"的"三纲"之一:父为子纲。



"三纲"内容为: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

意思是:下一级要绝对服从上一级,不可逾越。含有明显的上下等级观念。

有一定道理,但又不完全苟同!

道理在哪里呢?且来说说。

父子也好,叔侄也好,都是父与子的关系,长辈与晚辈,儒家观念中,是不可以平起平坐的。辈分不同,不能同桌,言语称谓上,更是规矩多多,不能造次。否则,就是"犯上","为老不尊"。



那试想,如果"父子同桌,叔侄对饮",明显与礼法相违。这是失去秩序,乱套的表现。

如果再进一步,父子、叔侄同桌对饮,你一杯我一杯,饮到差不多,老的少的喝到二麻二麻,甩掉头也分不清谁是爹谁是儿子,谁是叔叔谁是侄子!

搞不好酒劲一上来,两眼一花,口中胡呱,脱口就叫"我的哥啊"!

真不是笑话!读书芽父亲年轻也爱喝一口,自从有老公相陪,俩常相邀喝一喝,叙叙旧。喝到激动,老父攀住老公肩,胜似亲兄弟,就差喊"哥"!

有点乱套啊!




为什么又说"不敢苟同"呢?

我们可以想想职场上,上下等级表现特别明显,给人一种森严与压迫感!但是一回到家,人就放松了,就回到舒适的状态。

在外打拼,本就够累,回到家中,父子亲友之间,如果还讲究等级森严、上下尊卑,那八成会把人憋坏!

读书芽认为,礼法适度就好。严苛到"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对饮",就如同完全不讲究,过犹不及。

实际上,新生代的父子、叔侄、夫妻这些关系,大都具备了新时代的平等意义。他们可以象兄弟一样同业共事,也可以如朋友一样比肩前行。心理距离上,更亲密!


读书芽聊情感


现在对于农民朋友来说,一年开支最大的应该算是各种人情往来了。而马上要开学了,相信不少农民朋友也参加了一些升学宴。农村里办酒席不比城里,是有很多的规矩的,像升学宴、结婚、生日、乔迁等酒席,一般都对酒席上人员座次的安排是有讲究的。在有些地方就流传着“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对饮”的说法,您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这是一句介绍酒席规矩的俗语,其前半句的意思是说如果父子同去参加酒席了,或者是家里宴请宾客了,那是不能同坐一桌的。而后半句则是说侄儿子不能和叔叔、伯父们坐在一起对饮。那为什么这样说呢?农夫是这里理解的,大家听一听有没有道理。

父子不同桌

在农夫的家乡这边,现在还有着这样的规矩。如果谁家里办酒席了,那对座次是非常讲究的。比如首席是谁来坐,一般都会在酒席之前就有人在一张纸上面写好的,然后就会依照上面的安排依次入座。不过,有些比较讲究的老人,还是会推三推四的,认为自己没有那个资格坐,而应该让其他的更有“辈分”的人坐。相信在农村里吃酒席的人都或多或少遇到过。所以,在这样的酒席上是很难看到父子同桌的,如果这样做那就乱了辈分。而且还有一点,那就是辈分都差不多的坐一桌,这样喝酒、聊天才有共同的话题。所以,古人这样的规矩还是很有一定道理的。

叔侄不对饮

至于为什么“叔侄不对饮”那也是有道理的。老话说“娘亲舅大,爷亲有叔” ,其意思是说,除了父母,在母亲那边舅舅是最大的,而在父亲这边最亲的人是叔伯。由此也看得出,舅舅和叔叔的辈分是十分重要性,我们要对其尊重。而喝酒的时候,人就会说一些护花,这样就会出现“喝酒前是叔侄,喝酒后是哥们”,很显然这样就会乱了辈分。何况还有一点,那就是和比自己辈分大的人在一起喝酒,大家都有点拘谨,都怕酒后失言、失态等等,这样喝酒也一般喝不痛快。不过现在时代不一样了,规矩也没那么多了,很多叔侄关系好的,一起喝酒也是常有的事情。



浪漫常伴


我国有很多地方,特别是农村,几乎都有“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对饮”的说法,这句话的意思是家族中有什么重大的事情,比如家族大聚会,结婚酒桌上,父亲和儿子不能坐一个桌,叔叔跟侄子不能对酒喝。

五千年来,我们国家向来是重视礼法的国度,或者说是重视规矩的国度,俗话说君为臣纲、夫为妇纲、父为子纲,从父为子纲这里就能体现出,父亲在儿子的面前具有绝对的权威的,我国是个极度重视辈分的国度。

之所以说“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对饮”,就是因为不是同辈人不能相提并论,如果让父亲和儿子同桌,叔叔和侄子对着吹,那么到底是父亲、叔叔的地位低了呢,还是儿子、侄子的地位高了呢?辈分不能乱。

就比如现在婚宴上的酒席,基本上都是朋友一块坐,长辈一块坐,晚辈一块坐,有时候哪怕是一桌坐不满,也不会让小辈坐到长辈的桌上的(指的是已经成年的人,小孩除外)。

因为吃饭的时候说话喝酒,如果桌子上有不同辈的人,那么很多话就不好说。比如一个桌子如果都是晚辈,结果坐了一个长辈过来,那么如果晚辈喝了点酒,言语上有些不当,顶撞了长辈怎么办?

再比如说如果一个桌子都是长辈,突然进来个晚辈,这个晚辈估计吃个饭啥也不能说了,因为不是一辈人不知道该说啥,比如本来是一句正常的玩笑话,如果让晚辈说出来,可能就会有失妥当。

还有一点是很多人对于辈分看的很重,如果吃饭喝酒的时候,把两辈人安排在一个桌子上,那么这些辈分比较高的人,可能会感到非常的生气,认为是看不起他们,把他们与小辈相提并论。

其实我国古代规矩太多了,除了“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对饮”这句话之外,《礼记》中还记载:

男女不杂坐,不同椸枷,不同巾栉,不亲授。嫂叔不通问,诸母不漱裳。外言不入于捆,内言不出于捆。女子许嫁,缨;非有大故,不入其门。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兄弟弗与同席而坐,弗与同器而食。

由此可见,我国的等级制度自古以来就非常的森严,而且已经形成了一种道德,假如不遵守这些规矩,那就是失德、目无尊长,不知道这种道德,到底是好还是坏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