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清朝為何能永久解決蒙古邊患?

苟活於世


清朝為何能夠永久解決蒙古邊患?這個問題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解讀。

一、清朝皇帝兼任蒙古大汗

清朝在入關之前就已經征服了蒙古,並且兼任了蒙古大汗。當時蒙古雖然四分五裂,但仍有一個名義的大汗,就是察哈爾部的林丹汗。林丹汗是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後裔,在與後金爭鬥中不利,轉而帶著部眾征討西部不聽話的鄂爾多斯等蒙古部落,導致西部的蒙古部落也歸順了後金。林丹汗逃到了青海的和碩特部落,病死在那裡。後金繼續進攻,導致林丹汗的兒子投降後金,並且獻出了傳國玉璽,皇太極甚至全盤接收了林丹汗的八個福晉,並且兼任蒙古大汗,之後的滿清歷代皇帝均兼任蒙古大汗。

林丹汗


  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博格達徹辰汗;

  清世祖,順治帝,愛新覺羅·福臨,額耶爾札薩克汗;

  清聖祖,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恩赫阿木古朗汗;

  清世宗,雍正帝,愛新覺羅·胤禛,納伊拉爾圖託布汗;

  清高宗,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騰格里特古格奇汗;

  清仁宗,嘉慶帝,愛新覺羅·顒琰,薩伊什雅爾圖伊魯格爾圖汗;

  清宣宗,道光帝,愛新覺羅·旻寧,托爾格勒特汗;

  清文宗,咸豐帝,愛新覺羅·奕詝,圖格莫爾額爾伯特汗;

  清穆宗,同治帝,愛新覺羅·載淳,布倫札薩克汗;

  清德宗,光緒帝,愛新覺羅·載湉,巴達古爾特托爾汗;

  清憲宗/清恭宗,遜帝,愛新覺羅·溥儀,哈瓦圖猷斯汗。

而且清朝皇室與蒙古世代聯姻,清朝封了許多蒙古王工貴族,籠絡了蒙古的上層人士。

二、畫地為牢的盟旗制度

蒙古為典型的遊牧民族,以放牧為生,擇水草而居,但這樣的很容易引發聯盟和爭鬥,甚至演化為大規模衝突。清政府為有效控制蒙古,制定了盟旗制度,每個旗的掃場固定,嚴禁跨界放牧,牧民歸屬於王工貴族管理,貴族不事生產,是專門的食利階層。同時由於番薯土豆的引進,使得蒙古草原也可以種植這些高產高澱粉食物,土地承載能力大大提高。在這種制度下,蒙古人生產單一,生活水平低下,但又相對公平,導致蒙古人逐漸失去了尚武精神,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嚴重下降。


三、宗教的力量

蒙古人信仰喇嘛教,遍地建有寺院,大量青年男子出家為僧,有清一代,蒙古人口增長很少,長期保持穩定,但也失去了對外擴張的人口資源基礎。

鄂爾多斯喇嘛廟

在清朝,蒙古人不僅不製造邊患,相反成為清政府重要的倚重力量,多為蒙古貴族擔任要職,甚至成為清政府的軍事支柱,例如著名的僧格林沁親王率領的蒙古騎兵,就曾參與抵抗英法聯軍,參與剿滅捻軍。


鄭說豫見


清朝能控制蒙古,要先從明朝開始說起。

明朝初期,蒙古是這樣的↓



當時的蒙古仍然是一個完整體,控制著整個草原。如果清朝碰到的是這樣的蒙古,別說是控制了,連自保都很難。

不過好在明朝為了打擊蒙古,在客觀上替清朝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明朝驅逐元朝後,一開始想滅了蒙古,但發現不成功,於是就改變思路,仿效當年元朝打南宋的策略,既用軍事手段打擊,又以金錢攻勢相拉攏,搞得蒙古內部離心離德,不斷有人跳槽到明朝。

雖然明朝並沒有打敗蒙古,但經過明朝長時間的分化之後,蒙古各部落的小首領對大汗的領導能力不信任,紛紛自立門戶。到了明末清初時,原本是一個整體的蒙古汗國就分裂成了三大塊:漠南蒙古、漠西蒙古、喀爾喀蒙古。


而這三大塊本身也只是聯盟性質,每一大塊中還分為若干小部落聯盟,每個部落聯盟之下又還有若干個小部落。這些小部落相互之間沒有從屬關係,互不相干,打起仗來各顧各的,一點都不團結。

所以努爾哈赤興起時,跟他同時代的蒙古部落看似人多勢眾,但只是一盤散沙,沒有強有力的領導人。而正是這種形勢,才給清朝後來逐步擊破,最終控制整個蒙古創造了前提條件。

下面按征服順序逐個的說,先說漠南蒙古。

內蒙古由於離清朝最近,所以跟清朝最早開戰的就是居住在內蒙古的漠南蒙古聯盟。當時漠南蒙古大致分了七八個小部落聯盟,有一個名義上的首領叫林丹汗,他是成吉思汗的正根後裔,是所有蒙古人的首領。但是他這個身份沒卵用,根本沒人搭理他。林丹汗當時的地盤很小,只有察哈爾一隅之地。

面對這種日落西山的局面,不能忍的林丹汗發動了一系列統一蒙古的戰爭。結果他忙乎了大半天,一個部落都沒有被他降服,而像科爾沁等部反倒還跑到了後金一邊,與努爾哈赤結成了生死同盟,一起揍林丹汗。

截止到努爾哈赤病死之前,漠南蒙古基本都跟後金眉目傳情,就差擁戴努爾哈赤取代林丹汗當蒙古大汗了。

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繼位。崇禎元年,皇太極征討察哈爾,在後金軍西征前,林丹汗得到消息,他知道自己打不贏,就提前率部逃到了內蒙古的河套,只留一小部分人守察哈爾。可這點人怎麼可能抵得住後金軍呢?

所以在當年九月,察哈爾就被皇太極帶兵吞併了。林丹汗失去根據地,勢力大大受挫。

被後金軍揍了,無家可歸,林丹汗就昏了頭的打明朝的大同,想在明朝身上把自己損失的再找回來。結果大同沒打下來,自己損兵折將不說,還得罪了明朝,為後來明朝對他見死不救埋下了伏筆。

崇禎五年,屢攻關寧防線不克的皇太極調轉鋒頭,二徵林丹汗。臨行前,皇太極傳令歸順後金的蒙古各部開會。這些歸順後金的小部落不敢不去,便湊了十萬人,配合皇太極一起浩浩蕩蕩圍剿林丹汗,打得林丹汗丟盔棄甲,狂奔三千里,逃到了青海。

當時,後金軍傾巢出動,明朝是可以趁機偷襲後金老巢的。但是明朝方面由於憤恨林丹汗五年前打大同之舉,便故意不救,這導致林丹汗最終病死在了青海。

林丹汗死後,後金軍撤回。看到後金軍走了,林丹汗的兒子額哲就偷偷率殘部返回河套地區,想東山再起。

不久後這個消息被皇太極得知,他立刻派多爾袞、嶽託、薩哈廉、豪格各領兵一萬,以斬草除根之勢,痛毆額哲。

最後額哲抵抗不住,便帶著元朝的傳國玉璽向後金軍投降。延續了四百多年的蒙古帝國也正式宣告滅亡。

額哲投降後,帶領漠南蒙古四的十九個封建主一同尊奉皇太極為“博格達徹辰汗”。皇太極成為蒙古大汗。(也就是說,漠南蒙古人墮落到給自己找了一個女真人當大汗)

皇太極成為蒙古大汗的第二年,將國號從金改為大清,建立了大清帝國。



清朝建立後,皇太極將漠南諸部分化,分設左右翼察哈爾八旗,封額哲為親王,並將皇女馬喀塔格格嫁給他。三藩之亂時,察哈爾部的首領布爾尼舉兵反清,遭到清軍鎮壓並屠殺。因而林丹汗的後裔現在就沒有了。

不過,漠南蒙古人雖然打不贏滿清,但是在嫁女人這方面很成功。清朝的前三任皇后都是科爾沁部落的郡主,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孝莊皇太后。



而當八旗子弟墮落之後,漠南蒙古的騎兵部隊也成了滿清統治中原的絕對中堅力量。比如第二次鴉片戰爭時,僧格林沁率領的部隊就是科爾沁的蒙古騎兵。

再說喀爾喀蒙古。

喀爾喀人其實不是正根的蒙古人,他們的祖先是“札剌亦兒部”,早年為了爭奪牧場跟蒙古人多有矛盾。後來札剌亦兒人被成吉思汗七世祖海都打敗,成為蒙古部的世僕。

蒙古人征戰四方,離開草原後,這些人就霸佔了草原,成為漠北草原的新主人。

明朝末年,喀爾喀蒙古分化,一部分留在了草原,一部分則南下,被稱為“內喀爾喀”。

皇太極征服漠南蒙古時,“內喀爾喀”東部諸集團也臣服於清朝。而在草原上的喀爾喀人則只是接受了冊封,沒有正式歸順清朝。

後來準噶爾汗國興起,噶爾丹率三萬精兵突襲喀爾喀,把喀爾喀打的大敗,這部分蒙古人頂不住,便開會決定舉旗投清,尋求清朝出兵保護。(《康熙王朝》裡面的寶日龍梅就是喀爾喀人)



康熙皇帝聽說喀爾喀蒙古歸順,很高興,他出兵十萬,逼走噶爾丹,然後與內外蒙古各部首領齊集於多倫諾爾舉行會盟。在會盟期間,康熙宣佈保留喀爾喀各部首領汗號,在喀爾喀地區實行札薩克制。於是外蒙古便成為清朝的一部分,正式併入清朝版圖。

PS:札薩克制是一種官制,用蒙古人的話說就是執政官的意思。清代將蒙古族住區分設為若干旗,每旗旗長稱為札薩克,由蒙古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臺吉等貴族充任,管理一旗的軍事、行政和司法。受朝廷的理藩院和地方將軍、都統的監督。

喀爾喀蒙古併入清朝後,外蒙古北部還有很多韃靼人,這些韃靼人沒有歸順清朝。後來沙俄東擴,雍正皇帝便與沙俄的女沙皇葉卡捷琳娜一世簽了兩份條約——《布連斯奇條約》和《恰克圖條約》。共同瓜分了外蒙古以北地區。

注意了,這兩份條約清朝做了巨大讓步,放棄了很多土地。但條約本身是平等的。因為在雍正的眼裡,這不是割地,而是清朝和沙俄共同瓜分不歸順的蒙古部落的條約。



接連征服、吞併漠南和喀爾喀蒙古後,最後就只剩下漠西蒙古了。

漠西蒙古主要有兩群人,一群是成吉思汗當年冊封在西域,並在西域建立察合臺汗國的蒙古人,這群蒙古人後來被突厥化了;二是明朝末年從漠北草原西遷的瓦剌人,當時這股西遷的蒙古人又分成了五大部群,史書上稱為“厄魯特蒙古五大部”。

這五大部中,名氣最大的是準噶爾部和土爾扈特部。不過這兩部名氣雖然最大,但起初實力最強的不是這兩部,而是和碩特部。並且和碩特部首領是成吉思汗弟弟的後裔,因而和碩特部憑藉實力和血統的優勢,就擔任了漠西蒙古的老大。



皇太極暴揍林丹汗的時候,漠西蒙古受到了喀爾喀蒙古和沙俄的兩面夾擊,和碩特部首領固始汗為了尋求清朝的支持,就採用了遠交近攻的計策。在皇太極榮登蒙古大汗的時候,也遣使向皇太極歸順。於是清朝建立伊始,漠西蒙古在名義上也歸順了清朝。

之後,和碩特部向青藏高原發展,並在西藏建立政權。而它原先的地盤就留給了準噶爾汗國繼承。

準噶爾吞併和碩特故地後,實力大漲,汗位傳到噶爾丹時,疆域面積達到了大約四百萬平方公里。

噶爾丹是個很有雄才大略的人,他認識到準噶爾地盤雖大,但擴展空間有限(受到清朝和沙俄的兩面夾擊)。如果居安不思危,日後必然完蛋。於是噶爾丹就以成吉思汗當年創立的偉業為目標,挑起了統一蒙古諸部的戰爭。

按他的設想,先打服喀爾喀蒙古,然後招攬漠南蒙古。待統一蒙古後,再滅掉清朝。就像當年成吉思汗消滅金國一樣。

然而,噶爾丹運氣很糟糕。他率三萬精兵剛離開準噶爾,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就在後方就篡位了,斷了他的退路,導致他失去後援,只能靠自己帶去東征的幾萬人跟整個大清帝國血戰。

後來,噶爾丹戰死。其實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如此懸殊的實力差距,他要是不輸才不正常。



噶爾丹死後,策妄阿拉布坦在一段時間內與清朝保持了友好關係。

不過由於沙俄蠶食準噶爾地盤,北面壓力越來越大,策妄阿拉布坦為了轉移壓力,便向南滅掉了和碩特汗國。(歷史上的十四阿哥出征西藏,就是因為這件事)

前面說了,和碩特汗國當年臣服了清朝,準噶爾滅和碩特,一方面是在挑釁清朝,一方面也壯大了實力。所以從康熙末年開始,清朝和準噶爾就斷斷續續的打了幾十年。

一直到1760年冬天,乾隆當皇帝的第二十五個年頭,清朝才徹底滅掉準噶爾汗國。

準噶爾滅國後,其領土的西北部和北部,很多都被沙俄蠶食。這些領土屬於現在的哈薩克斯坦和俄聯邦的一部分。中部、南部和東部則併入清朝,成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總的來說,清朝對付蒙古部落的策略主要是三點。一是靠聯姻和分封拉攏,漠南蒙古和喀爾喀就是靠此穩定的;二是武力征服,漠西蒙古就是這樣被消滅的;三是持續性分化瓦解,不允許蒙古人擰成一股繩。整個清朝時期,草原上都沒有一個統一的政權。


Mer86


一,政治聯姻,清統治者與漠南蒙古世代聯姻。並分封與經濟上籠絡蒙古貴族上層。

二,盟旗制度,盟旗制度是清朝為分化蒙古族,控制其上層貴族而實行的政治制度。清廷在漠南蒙古設置61旗,在漠北蒙古設置201旗。盟旗制度使蒙古族民眾不能越旗遊牧、耕種及往來。這根本上杜絕了在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居無定所難以控制的局面。

三,軍事征服。皇太極在位時征伐鄂爾多斯部的林丹汗,最終林丹汗流亡並病逝於青海,皇太極獲得了蒙古帝國的傳國玉璽。乾隆皇帝在位時對冥頑不化、拒不徹底臣服的漠西蒙古(準格爾蒙古)斬盡殺絕。

四,宗教與愚民政策。蒙古人信奉西藏的黃教,即格魯派。清廷就利用這一點籠絡蒙古各部的宗教勢力,但同時清政府又極力阻止蒙古發展一個統一的宗教領袖。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是一位在蒙古人心中擁有很高聲望的活佛。清廷為了抵消他的影響力,又特意扶持了另一位宗教領袖章嘉呼圖克圖,來牽制哲布尊丹巴的影響。為了防止貴族同宗教領袖結盟,清朝還規定不許從貴族家庭中尋覓轉世活佛。

清初,朝廷就在蒙古大力推廣黃教,財政給予巨大補助,入黃教的不能婚育,但是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非常高,在兩百多年的時間裡,蒙古黃教繁盛異常。同時禁止蒙古人接觸漢族先進文化,包括蒙古王公在內,也不允許聘請漢人書吏學習漢語漢文,收藏漢文書籍,以此愚民政策來穩定自己的統治。

喇嘛教中的黃教是禁止娶妻的,大量蒙古男子因為生活所困,衝著清廷對喇嘛的優等政策而出家,變成了不從事生產的純寄生人口,自然不能再和蒙古女子組成正常穩定的家庭,摧殘了草原的生產力。

五,俄羅斯在亞洲的擴張。俄國人越過烏拉爾山擴張到北亞之後,徹底杜絕了蒙古族向北、向西的遷移,造成了蒙古族在對中原王朝實行征戰時無法實行打的過就打、打不過就跑到更遠的地方那種傳統游擊戰術。



雄鷹展翅長空


清朝的建立者滿洲人來自於東北,對中國北方邊疆政策富有經驗。

一、清朝對蒙古諸部設立盟旗制度,對蒙古各部劃分牧場,嚴格禁止蒙古各部的通婚和人畜越界。蒙古各地的旗越來越多,實現了對蒙古分而治之的目的。通過盟旗制,對蒙古草原部落保持一種政治混亂的狀態,讓他們無法組織起來。讓遊牧民族的蒙古各部落力量處於分裂狀態,使蒙古各部處於清朝的直接統治下,這樣蒙古就無法對清王朝構成威脅。

二、清朝作為內陸亞洲帝國,清朝的皇帝有多重身份,滿蒙的大汗、西藏的大護法、中國內地的皇帝。歷史上,中原王朝的統治者一直將長城以外視為化外之地,這些區域被中原世界觀所排斥,中原王朝的軍事行動和邊疆政策,並沒有打算將蒙古草原納入版圖。在歷史的長河中,北方遊牧民族在大多數時間內控制著北方草原,並建立了強大的帝國,匈奴、突厥、回紇、蒙古與中原王朝形成對峙。

三、蒙古各地都建有喇嘛廟,有的村裡盡是喇嘛僧,蒙古有一半以上的男子都在喇嘛廟做僧侶。喇嘛廟的建立和僧侶制,讓曾經驍勇善戰的蒙古人失去了往日的民族血性。

四、俄國對亞洲的侵略。俄國人越過烏拉爾山,一路向東,侵佔了整個西伯利亞地區。從西北方向對蒙古部落的生存空間進行的打壓,這讓遊牧民族蒙古人無法再向廣袤北方退卻。清俄簽定了尼布楚條約,讓邊疆固定下來。由於蒙古沒有實現統一,蒙古各部只能在俄帝國和清帝國之間做出選擇,縱橫馳騁的時代結束了。

金國曾對蒙古部落實現減丁政策,定期派軍隊到蒙古草原進行殺戮,防止蒙古部族人口增加,發展和壯大。減丁政策遭到了蒙古各部的反抗,不僅沒有阻止蒙古鐵木真的崛起,還導致鐵木真蒙古帝國下決心攻滅金國,在窩闊臺時期,蒙古大軍與南宋聯合同盟,南北同時對金國發起進攻,金國最終滅亡了。

總之,清朝對北方邊疆更為了解和熟悉,清朝對蒙古的邊疆政策更為精明,清朝的邊疆政策,將東北、蒙古、西藏、新疆牢牢掌握在清朝的直接統治下,這時東北亞的內陸就成了中俄之間的事務。


黑土邊疆


蒙古對於大清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地區,因為蒙古一來是清帝國的兵源地,二來蒙古關係到清帝國的國土安全,三來是清帝國需要蒙古作為戰略緩衝。

大清時期蒙古分為三大部分,主要是漠南蒙古、漠北喀爾喀和漠西衛拉特三個部分,其中漠南蒙古歸附清帝國時間比較早,被清帝國直接控制,喀爾喀三部則在皇太極時期通過九白之貢的方式同清帝國建立宗藩關係。

清帝國還沒入關的時候就非常重視與蒙古的政治同盟,皇太極五宮當中都是蒙古女人,而且順治的后妃當中也一堆蒙古大妞,兩個皇后也都是蒙古女人,可見清初蒙古的重要地位。

因為蒙古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兵源地,為清軍提供騎兵武裝,而且還是輕重騎兵都要的那種。主要原因在於,滿洲本身騎兵力量並不強,軍士大多是下馬步兵而非是專業的騎兵武裝。雖然精銳的擺牙喇兵有重騎兵,但是數量較少。

所以從清太祖努爾哈齊開始就大量把蒙古人編入八旗,清太宗皇太極控制蒙古之後要求蒙古提供僕從軍。即便是後來清朝完全控制蒙古,也在各部嚴格編審壯丁,並禁止蒙古人私自去當喇嘛,以及禁止各部相互攻伐。

康熙年間,清帝國通過三次對準噶爾的大規模征伐將喀爾喀蒙古納入版圖,並把喀爾喀從三部變為四部。在乾隆年間,達到全盛的清帝國徹底滅亡與其爭奪蒙古宗主權的準噶爾汗國,將衛拉特蒙古納入帝國統治。這時候清朝徹底完成了對蒙古的開拓,三部蒙古被清帝國徹底降服。

清朝下定決心解決蒙古問題的另一個動力是沙俄的南下。沙俄自從16世紀擴張到西伯利亞之後,就不斷在蠶食蒙古,殺戮、驅趕蒙古牧民並修建城堡、移民。如果清帝國不去征服蒙古,那麼必然會被沙俄征服。

如果任由俄國征服蒙古,那麼俄國的南部邊界會向南推進的更遠,那麼對清帝國來說會陷入戰略被動,需要在北部部署大量的軍事資源以及武裝力量。但是如果蒙古被清朝征服,那麼完全可以利用蒙古的人力、物力去防備沙俄。以蒙古作為戰略緩衝,絕對比讓俄國征服蒙古划算得多。

所以清朝帝國拼了祖孫三代皇帝也要解決蒙古問題,而且最後清帝國笑到了最後,在準噶爾這個蒙古復興最後的希望被清帝國無情的消滅後,整個清朝蒙古徹底成了兔子,清帝國想怎麼捏就怎麼捏。

如果敢對清帝國尥蹶子,那麼準噶爾就是榜樣,畢竟準噶爾降而復叛的壯丁被清軍全部處決,婦孺被作為奴僕賞賜給有功的蒙古王公。

當然,正如譚其驤先說所說,一時的軍事勝利並不是征服,

征服還需要政治、經濟等方面得政策進行輔助。清帝國頻繁的和蒙古王公聯姻,把宗室子女許配給蒙古王公,並給與蒙古王公親王、郡王、貝勒等爵位進行拉攏。

同時開放內地和蒙古的貿易,清帝國為了方便蒙古和內地的貿易往來甚至拆除了長城的部分城牆,基本上每個蒙古王公底下都養著一堆內地商人。通過貿易讓蒙古王公依賴於清帝國,進而控制蒙古王公,再通過控制蒙古王公控制蒙古,這一條清朝玩的很不錯。

這體現了清朝的開放性和靈活性,而這種優勢只有少數民族王朝或者是受少數民族影響極大的王朝才能做到。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清朝官方的《清朝理藩院檔》中寫道:“蒙古之弱,紀綱不立,唯佛教是崇。於是,喇嘛日多,人丁日減,召廟日盛,種類日衰。”

  在佛教文化的薰陶下,英雄們手中的寶劍換成了念珠,無畏的勇士為了心中的幻想而叩首,不論是建康還是疾病,他們總是虔誠的向佛像祈求保佑,人們開始變得懦弱、膽怯,從餓狼變成羔羊。

  藏傳佛教進入蒙古後,新的知識階層產生了,因為戰爭不會波及寺廟,於是很多人為了躲避戰火,便出家為僧,當時的喇嘛不但會念經,還會畫畫、治病等,極受世人尊重。在這樣的環境下,越來越多的男子進入寺廟出家,這是蒙古騎兵戰鬥力下降的原因之一。

  而人口銳減的原因是當時的清廷進行了滅絕性的種族屠殺,在清軍征討漠南蒙古的過程中,如察哈爾、土默特、內喀爾喀等地區都受到了極為嚴重的摧殘,而衛拉特蒙古解決更為悲慘。雍正時期,原本有20多萬人口的和碩特蒙古被殺的僅有壯丁一萬五千六百七十五名。到乾隆滅亡準噶爾汗國時更是進行了“不得不除惡務盡的”大屠殺。

  後來的乾隆更是意識到藏傳佛教對世人精神上的控制後便極力推崇,對喇嘛更是給予了極高的待遇,這樣做除了軟化蒙古人外,還能讓他們成為清廷的“擋箭牌”。

  在清廷的“大力扶持”下,整個蒙古地區修建寺廟,並給予僧侶們免稅、免徭役、免兵役等特權,在當時的行政參與下,寺廟的數量極大的超過所能承擔的範圍。而寺廟需要僧人,便大力宣傳出家的好處,青壯年見到出家為僧可以擺脫貧苦的生活以及不用徵發差役,便踴躍報名進入寺廟為僧。


秝盺童



一、歷史上,騎兵的兵種佔盡戰爭優勢,北方強悍“馬背民族”持續侵擾步兵為主的中原王朝,歷朝歷代為之頭痛,莫可奈何。

而清朝,卻做到前朝歷代未能做到,徹底解決同為強悍“馬背民族”蒙古族問題,並且化強悍的“馬背民族”蒙古族軍事力量為己用,助己攻打李自成、南明政權,進軍中原,建立大清帝國,蒙古族為其衛護北疆。

二、清朝對蒙古族採用又打又拉,“大棒加胡蘿蔔”,戰爭征服+懷柔政策而為己用,《孫子兵法》中“攻心為上”、“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最高謀略,高招!

(一)清代對蒙古族採用的懷柔政策之一,一改前朝單純訴諸戰爭使用武力征服的作法,改為戰爭征服+懷柔政策,把與蒙古族關係建成可靠盟友關係,並且設立“蒙古八旗”,同為清軍主力,地位遠遠高於“漢軍八旗”之上。

“蒙古八旗”,除與“滿洲八旗”共同進攻那個一直打壓蒙古族的明王朝外,忠誠的衛護北疆,那蒙古族就是自己人啦,可見盟友關係“鋼鋼”的!


(二)滿蒙聯姻,滿清採用滿清皇室與蒙古貴族王公,世代通婚聯姻300餘年,永為親家。

親家,骨肉血脈相連,那滿清皇帝與蒙古族貴族王公的關係,不是岳父,就是女婿,或者姐夫、妹夫,有話好好說,有事好商量,有了利益,“肥水不流外人田”,利益共同均沾,還打什麼仗呀!

(三)史稱“明修城,清修廟”,大清帝國,汲取歷史經驗,採用兵法中的上上“攻心為上”的戰略,對塞外蒙古等“馬背民族”,採用尊重宗教信仰等攻心戰術,在京城、政治活動中心承德等處,針對“馬背民族”的宗教信仰,修建聯絡“馬背民族”宗教信仰的藏傳佛教嗽嘛教等寺廟建築四十餘座,北京三十二座,承德八座,尤以承德外八廟為代表。



承德外八廟的典型建築普陀宗乘之廟,號稱小布達拉宮

清帝並頻頻邀請信仰藏傳佛教嗽嘛教的蒙古族、藏族宗教領袖、民族首領,往聚北京、承德,聯絡感情,結為同盟,化干戈為玉帛,比修建長城,更是棋高一著,收到了比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修建長城而起不到的作用!


北京嗽嘛教建築雍和宮

你說,都說,清王朝昏庸,採用懷柔政策,拉攏利用蒙古族為可靠盟友,這一招還是很明智的高招吧!


z山海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自蒙古帝國誕生以來,民風剽悍,軍事強大就成了他們的代名詞。

蒙古帝國也在歷史上先後滅掉金國、西遼、花剌子模、西夏、南宋等一系列的豪強,甚至連遙遠的歐洲也有著蒙古人的足跡。

後來,即使蒙古帝國走向衰弱,元朝和四大汗國相繼滅亡,但是大漠的蒙古各部實力依舊不可小覷,給明朝帶來了不少的麻煩。

奇怪的是,清朝取代明朝後,蒙古的存在感就越來越低,基本上沒有與清朝發生衝突。

那麼,清朝到底做了什麼,才如此一勞永逸的解決了蒙古邊患?

在我看來,主要有這三點:

1,武力征服

首先肯定還是得需要強大的武力,畢竟實力才是硬道理。

其實在明朝時期,北方的蒙古部落由於長期沒有一位能力強的大汗,已經走向了分裂。

尤其是到了明朝末期,蒙古部落的實力更是降到了冰點。

當時,整個蒙古汗國分裂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喀爾喀蒙古)、以及漠西蒙古。

三個大聯盟部落名義上都是屬於蒙古汗國的一部分,實際上各自為政,誰也不搭理誰,有時候還可能會因為矛盾幹起來。

總而言之,明末清初的蒙古汗國就像一盤散沙,並不團結。

這時,位於東北的後金崛起,開始與大漠上的蒙古部落接觸,取得他們的信任。

漠南蒙古的一些部落在與後金的交往中完全倒向了後金。

當時漠南蒙古的大汗林丹汗就不開心了,甩開膀子就要和後金幹,結果被後金幹了。

經過了幾次戰役之後,漠南蒙古就已經被更加強大的後金實際統治,當時後金的皇太極甚至被推選為“蒙古大汗”

,“後金”的國號也在那時變成了“清”。

2,分封瓦解

接下來就是分封瓦解,在成功控制了漠南蒙古之後,清朝開始大批量的拉攏蒙古人,給予他們一系列小官職,讓他們融入到清朝的管理體系當中。

但重要職位仍有清朝的滿人擔任,目的是為了瓦解蒙古部落的勢力。

同時,清朝的每任皇帝都兼任“蒙古大汗”,對前來投奔的蒙古部落都是來者不拒,並且實行札薩克制,讓各旗長管理自己的部落,十分信任,喀爾喀蒙古和漠西蒙古就這樣投入到清朝的懷抱

慢慢地,蒙古部落就對清朝產生了一定的認同感。

自平定噶爾丹叛亂後,清朝就已經完全控制瓦解了整個蒙古部落。

3,滿蒙聯姻

最後,清朝還特別重視滿蒙聯姻。

清朝把皇室女子嫁給蒙古貴族,蒙古貴族也把女子嫁給清朝皇室,最著名的就是清朝的孝莊太后。

(孝莊太后是蒙古部落科爾沁郡主)

甚至在最開始清朝皇帝的後宮裡,一大半都是蒙古女子。

最關鍵的是,蒙古人也非常吃這套,在經歷了長時間的滿蒙聯姻後,蒙古對清朝的認同感非常強,很多時候已經成為清朝統治階級的幫手。

在清朝末期,由蒙古騎兵組成的軍隊還參加了鴉片戰爭,甚至在最後外蒙古被沙俄蠶食時,蒙古貴族都始終和清朝皇室保持著聯繫。



歷史百葉君


自中原王朝存在時起,中原政權與北邊的夷狄似乎就是不共戴天。

  1. 秦始皇長驅匈奴700餘里,建長城避匈奴。

  2. 漢武帝幾次北征,封狼居胥,

  3. 宋朝與金,蒙古的複雜關係,

  4. 還有明朝的天子守國門,然而這個現象在清朝的時候發生了改變。

清朝能夠順利的解決蒙古問題,其實還是得益於明朝時候打下的堅實基礎。

明朝建立以後,面臨的外部主要壓力就是來自於蒙古。因為明政權就是建立在驅逐蒙古的元政權之上。明朝一開始也很想就直接滅掉蒙古,但是發現並不太可能成功,因為中原人一直將長城以北地區當做化外之地,他們不可能真正去佔領草原。這也就讓北邊的夷狄從來都不會被真正的消滅。

雖然消滅不了蒙古,卻有對付蒙古的招數。即一方面去採用軍事打擊,一方面又用金錢拉攏導致蒙古內部離心離德,許多人都想著跳槽到明朝。到明朝末年的時候,蒙古已經瓦解為三個部分。分別是遊歷於內蒙的漠南蒙古諸部。以及遊歷於青海,西藏的漠西蒙古初步和漠北蒙古部。

並朝皇帝在對待桑布蒙古的時候。採取了主要的方法就是三種,第一就是武力打擊,第二是政治拉攏,第三就是宗教。

從清朝造反的時候,女真人就開始拉上蒙古一起幹。深厚的革命友誼讓雙方有了共同基礎,等到女真部事業幹大了以後,皇太極都已經是整個蒙古的共主,不但如此,整個漠南幾乎納入了清朝版圖。

不過,雖然整體上來看蒙古在清朝的時候沒有多老實,但是在清朝建立之初蒙古人也並不安分,也許他們的骨子裡還流傳著當年元政權時期的榮光。比如說康熙時期的準格爾部叛亂,可惜實力不濟,最後也只能老老實實的聽話。


是阿維啊


這個問題其實有個誤區。就是清朝看似解決了漠北的問題,其實只是利用了蒙古各部本身的矛盾,進行區分管理。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面對先進而強大的明朝。合作搶劫,事半功倍。

先說一下明朝情況。明朝始終認為對於國家最大的威脅在於北部的遊牧民族。不管中原腹地如果變幻,帝國也可以應付。只是北部的遊牧民族的威脅,是帝國需要注意的。

判斷了主要威脅後,明朝的200多年中,終其一朝,都在不停的研究著北部的威脅。如果現在去軍博。仔細觀察,你會發現明朝的武器研發都是為了平原對抗騎兵作戰而使用的。

(圖為拖地炮與一窩蜂和萬虎齊奔)

這麼先進的武器,打的韃靼根本頭都抬不起來。每年的秋東兩季的打劫,從土木堡之後,根本就沒有過過宣府和大同。所以,從這裡看,蒙古韃靼對於明朝的仇恨是極大的。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之後,先跑到蒙古科爾沁部那邊說了。我的敵人和你們目的相同,長城以南的漢民。敵人的敵人,自然就是朋友。所以,在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時期,都是合作搶劫。因為合作之後實力大增,雙方可以翻過長城打劫河北,山東和山西。

誰的拳頭大,誰才是大哥。

皇太極時期,改國號為清,追努爾哈赤為清太祖。皇太極強於努爾哈赤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皇太極除去是一個優秀的統帥之外,皇太極更懂政治。對於漢民,或者逃民更多的包容。

使用和明朝差不多的手段,進行了遠交近攻的政策。同時派出了整個滿清戰鬥力最強的部隊—多爾袞所部在蒙古人面前秀了一下肌肉。

(清朝初期真正的戰神,多爾袞,身先士卒,有勇有謀,主要還長了一張帥臉)。

在此,蒙八旗的錄編才完成。很多人說努爾哈赤時期已經完成了蒙古八旗的錄編。其實這個是不準確的。

收編了蒙古八旗之後,滿清聯合蒙古八旗尊皇太極為大汗,即天可汗。

而後,皇太極做出了自己的選擇和改革。在相對落後的蒙古政治結構和先進的明朝政治結構中選擇了後者,即儒家模式的政治體制。由4大貝勒共政的模式中,提出了改號立國的改革。確立了自己尊貴的地位,由議政選舉制變成了明確繼承人的制度。縱觀整個清朝,嫡出庶出地位和長幼有序都沒有漢民族政權的區別對待那麼大。

這個決定先避免了蒙元的悲劇,同時也相對的迎合了漢民的倫理綱常。

順治入關,北親不斷,不修邊牆。

其實,在明朝出現內亂之前,滿蒙聯軍其實根本沒有控制全國的能力。當時他們實際控制和生活的範圍是宣府大同以北,山海關以東。在現在的地圖來看,就是內外蒙加上東三省。

可是,天災人禍不斷的明朝,為他們創造了這個機會。李自成破北京,張獻忠割據西南。明朝只能偏安富庶的江南,中南。山海關總兵吳三桂手下萬餘關寧鐵騎,其實背靠明朝是完全不給滿蒙一絲機會的。問題是李自成帶著數十萬騎兵殺入北京,大索京師。自絕於“士”這個階層的聯繫。一步登天的李自成並沒有治理國家的能力與覺悟,在他看來,國家,只是為了讓他愉快享用人生的道具。

(李自成的創業口號,放在今天,都覺得是一個神奇的營銷成功案例“迎闖王,盼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一句口號,就團結了中國人數最大的階級—“農”,放到今天,不知道還有誰可以有如此的號召力。)

很多人說,吳三桂是衝冠一怒為紅顏。當然,陳圓圓確實是吳三桂叛變的原因之一。不過,李自成對於前明遺臣的做法是不是讓吳三桂徹底鐵了心倒向了滿清呢?

(各種細節,可以查看其他人的關於明清兩朝的內容,我就不贅訴了。)

順治入關之後,並沒有犯蒙元建國時候的錯誤。他清楚的認識到,所有的韃靼人和大部分的滿族,其實並不適合進關與漢民雜居生活。

於是,他提出了”北不斷親、南不封王(這裡是說不封蒙古王)、分封以制“的祖訓來告誡後世的統治者對於蒙古韃靼人的管理政策。

(滿蒙和親一直都是滿清的民族政策,從未改變)

分封割化

北元覆滅之後,黃金氏族的短命,就像血咒一樣,籠罩在成吉思汗後人的身上。

滿清朝廷,就利用了黃金氏族之間矛盾重重,各懷鬼胎的間隙,進行了有目的的分封。

更多的利用了本來就存在於蒙古各部之間的對立。簡單的說,就是給你一個舞臺,讓你們拼個死去活來,我最後再來收拾殘局。所以,當噶爾丹叛亂之後,南蒙各部更親近滿清。

這裡要說的一件事是,和親與分封都會搭配一些嫁妝或者財禮。查閱清朝的史料,你會發現清朝的這些個皇帝都是糟老頭子,壞的很。給強大部族的一直都是鍋碗瓢盆,奇珍異寶。給弱小部落的都是甲胃火炮,馬匹軍備。可見分化之心。

大清的皇帝也對於蒙古各部進行了長達百年的威逼利誘。以至於到了清朝末期,蒙北部族已經很清朝間隙很大,不過,又礙於清朝和南蒙各部的強大,所以只能忍氣吞聲。



喜歡歷史的導遊大Ben為您作答,如果覺得還有那麼一點點道理,請您點贊+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