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清朝为何能永久解决蒙古边患?

苟活于世


清朝为何能够永久解决蒙古边患?这个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

一、清朝皇帝兼任蒙古大汗

清朝在入关之前就已经征服了蒙古,并且兼任了蒙古大汗。当时蒙古虽然四分五裂,但仍有一个名义的大汗,就是察哈尔部的林丹汗。林丹汗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后裔,在与后金争斗中不利,转而带着部众征讨西部不听话的鄂尔多斯等蒙古部落,导致西部的蒙古部落也归顺了后金。林丹汗逃到了青海的和硕特部落,病死在那里。后金继续进攻,导致林丹汗的儿子投降后金,并且献出了传国玉玺,皇太极甚至全盘接收了林丹汗的八个福晋,并且兼任蒙古大汗,之后的满清历代皇帝均兼任蒙古大汗。

林丹汗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博格达彻辰汗;

  清世祖,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额耶尔札萨克汗;

  清圣祖,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恩赫阿木古朗汗;

  清世宗,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纳伊拉尔图托布汗;

  清高宗,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腾格里特古格奇汗;

  清仁宗,嘉庆帝,爱新觉罗·顒琰,萨伊什雅尔图伊鲁格尔图汗;

  清宣宗,道光帝,爱新觉罗·旻宁,托尔格勒特汗;

  清文宗,咸丰帝,爱新觉罗·奕詝,图格莫尔额尔伯特汗;

  清穆宗,同治帝,爱新觉罗·载淳,布伦札萨克汗;

  清德宗,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巴达古尔特托尔汗;

  清宪宗/清恭宗,逊帝,爱新觉罗·溥仪,哈瓦图猷斯汗。

而且清朝皇室与蒙古世代联姻,清朝封了许多蒙古王工贵族,笼络了蒙古的上层人士。

二、画地为牢的盟旗制度

蒙古为典型的游牧民族,以放牧为生,择水草而居,但这样的很容易引发联盟和争斗,甚至演化为大规模冲突。清政府为有效控制蒙古,制定了盟旗制度,每个旗的扫场固定,严禁跨界放牧,牧民归属于王工贵族管理,贵族不事生产,是专门的食利阶层。同时由于番薯土豆的引进,使得蒙古草原也可以种植这些高产高淀粉食物,土地承载能力大大提高。在这种制度下,蒙古人生产单一,生活水平低下,但又相对公平,导致蒙古人逐渐失去了尚武精神,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严重下降。


三、宗教的力量

蒙古人信仰喇嘛教,遍地建有寺院,大量青年男子出家为僧,有清一代,蒙古人口增长很少,长期保持稳定,但也失去了对外扩张的人口资源基础。

鄂尔多斯喇嘛庙

在清朝,蒙古人不仅不制造边患,相反成为清政府重要的倚重力量,多为蒙古贵族担任要职,甚至成为清政府的军事支柱,例如著名的僧格林沁亲王率领的蒙古骑兵,就曾参与抵抗英法联军,参与剿灭捻军。


郑说豫见


清朝能控制蒙古,要先从明朝开始说起。

明朝初期,蒙古是这样的↓



当时的蒙古仍然是一个完整体,控制着整个草原。如果清朝碰到的是这样的蒙古,别说是控制了,连自保都很难。

不过好在明朝为了打击蒙古,在客观上替清朝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明朝驱逐元朝后,一开始想灭了蒙古,但发现不成功,于是就改变思路,仿效当年元朝打南宋的策略,既用军事手段打击,又以金钱攻势相拉拢,搞得蒙古内部离心离德,不断有人跳槽到明朝。

虽然明朝并没有打败蒙古,但经过明朝长时间的分化之后,蒙古各部落的小首领对大汗的领导能力不信任,纷纷自立门户。到了明末清初时,原本是一个整体的蒙古汗国就分裂成了三大块:漠南蒙古、漠西蒙古、喀尔喀蒙古。


而这三大块本身也只是联盟性质,每一大块中还分为若干小部落联盟,每个部落联盟之下又还有若干个小部落。这些小部落相互之间没有从属关系,互不相干,打起仗来各顾各的,一点都不团结。

所以努尔哈赤兴起时,跟他同时代的蒙古部落看似人多势众,但只是一盘散沙,没有强有力的领导人。而正是这种形势,才给清朝后来逐步击破,最终控制整个蒙古创造了前提条件。

下面按征服顺序逐个的说,先说漠南蒙古。

内蒙古由于离清朝最近,所以跟清朝最早开战的就是居住在内蒙古的漠南蒙古联盟。当时漠南蒙古大致分了七八个小部落联盟,有一个名义上的首领叫林丹汗,他是成吉思汗的正根后裔,是所有蒙古人的首领。但是他这个身份没卵用,根本没人搭理他。林丹汗当时的地盘很小,只有察哈尔一隅之地。

面对这种日落西山的局面,不能忍的林丹汗发动了一系列统一蒙古的战争。结果他忙乎了大半天,一个部落都没有被他降服,而像科尔沁等部反倒还跑到了后金一边,与努尔哈赤结成了生死同盟,一起揍林丹汗。

截止到努尔哈赤病死之前,漠南蒙古基本都跟后金眉目传情,就差拥戴努尔哈赤取代林丹汗当蒙古大汗了。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崇祯元年,皇太极征讨察哈尔,在后金军西征前,林丹汗得到消息,他知道自己打不赢,就提前率部逃到了内蒙古的河套,只留一小部分人守察哈尔。可这点人怎么可能抵得住后金军呢?

所以在当年九月,察哈尔就被皇太极带兵吞并了。林丹汗失去根据地,势力大大受挫。

被后金军揍了,无家可归,林丹汗就昏了头的打明朝的大同,想在明朝身上把自己损失的再找回来。结果大同没打下来,自己损兵折将不说,还得罪了明朝,为后来明朝对他见死不救埋下了伏笔。

崇祯五年,屡攻关宁防线不克的皇太极调转锋头,二征林丹汗。临行前,皇太极传令归顺后金的蒙古各部开会。这些归顺后金的小部落不敢不去,便凑了十万人,配合皇太极一起浩浩荡荡围剿林丹汗,打得林丹汗丢盔弃甲,狂奔三千里,逃到了青海。

当时,后金军倾巢出动,明朝是可以趁机偷袭后金老巢的。但是明朝方面由于愤恨林丹汗五年前打大同之举,便故意不救,这导致林丹汗最终病死在了青海。

林丹汗死后,后金军撤回。看到后金军走了,林丹汗的儿子额哲就偷偷率残部返回河套地区,想东山再起。

不久后这个消息被皇太极得知,他立刻派多尔衮、岳托、萨哈廉、豪格各领兵一万,以斩草除根之势,痛殴额哲。

最后额哲抵抗不住,便带着元朝的传国玉玺向后金军投降。延续了四百多年的蒙古帝国也正式宣告灭亡。

额哲投降后,带领漠南蒙古四的十九个封建主一同尊奉皇太极为“博格达彻辰汗”。皇太极成为蒙古大汗。(也就是说,漠南蒙古人堕落到给自己找了一个女真人当大汗)

皇太极成为蒙古大汗的第二年,将国号从金改为大清,建立了大清帝国。



清朝建立后,皇太极将漠南诸部分化,分设左右翼察哈尔八旗,封额哲为亲王,并将皇女马喀塔格格嫁给他。三藩之乱时,察哈尔部的首领布尔尼举兵反清,遭到清军镇压并屠杀。因而林丹汗的后裔现在就没有了。

不过,漠南蒙古人虽然打不赢满清,但是在嫁女人这方面很成功。清朝的前三任皇后都是科尔沁部落的郡主,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孝庄皇太后。



而当八旗子弟堕落之后,漠南蒙古的骑兵部队也成了满清统治中原的绝对中坚力量。比如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僧格林沁率领的部队就是科尔沁的蒙古骑兵。

再说喀尔喀蒙古。

喀尔喀人其实不是正根的蒙古人,他们的祖先是“札剌亦儿部”,早年为了争夺牧场跟蒙古人多有矛盾。后来札剌亦儿人被成吉思汗七世祖海都打败,成为蒙古部的世仆。

蒙古人征战四方,离开草原后,这些人就霸占了草原,成为漠北草原的新主人。

明朝末年,喀尔喀蒙古分化,一部分留在了草原,一部分则南下,被称为“内喀尔喀”。

皇太极征服漠南蒙古时,“内喀尔喀”东部诸集团也臣服于清朝。而在草原上的喀尔喀人则只是接受了册封,没有正式归顺清朝。

后来准噶尔汗国兴起,噶尔丹率三万精兵突袭喀尔喀,把喀尔喀打的大败,这部分蒙古人顶不住,便开会决定举旗投清,寻求清朝出兵保护。(《康熙王朝》里面的宝日龙梅就是喀尔喀人)



康熙皇帝听说喀尔喀蒙古归顺,很高兴,他出兵十万,逼走噶尔丹,然后与内外蒙古各部首领齐集于多伦诺尔举行会盟。在会盟期间,康熙宣布保留喀尔喀各部首领汗号,在喀尔喀地区实行札萨克制。于是外蒙古便成为清朝的一部分,正式并入清朝版图。

PS:札萨克制是一种官制,用蒙古人的话说就是执政官的意思。清代将蒙古族住区分设为若干旗,每旗旗长称为札萨克,由蒙古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台吉等贵族充任,管理一旗的军事、行政和司法。受朝廷的理藩院和地方将军、都统的监督。

喀尔喀蒙古并入清朝后,外蒙古北部还有很多鞑靼人,这些鞑靼人没有归顺清朝。后来沙俄东扩,雍正皇帝便与沙俄的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一世签了两份条约——《布连斯奇条约》和《恰克图条约》。共同瓜分了外蒙古以北地区。

注意了,这两份条约清朝做了巨大让步,放弃了很多土地。但条约本身是平等的。因为在雍正的眼里,这不是割地,而是清朝和沙俄共同瓜分不归顺的蒙古部落的条约。



接连征服、吞并漠南和喀尔喀蒙古后,最后就只剩下漠西蒙古了。

漠西蒙古主要有两群人,一群是成吉思汗当年册封在西域,并在西域建立察合台汗国的蒙古人,这群蒙古人后来被突厥化了;二是明朝末年从漠北草原西迁的瓦剌人,当时这股西迁的蒙古人又分成了五大部群,史书上称为“厄鲁特蒙古五大部”。

这五大部中,名气最大的是准噶尔部和土尔扈特部。不过这两部名气虽然最大,但起初实力最强的不是这两部,而是和硕特部。并且和硕特部首领是成吉思汗弟弟的后裔,因而和硕特部凭借实力和血统的优势,就担任了漠西蒙古的老大。



皇太极暴揍林丹汗的时候,漠西蒙古受到了喀尔喀蒙古和沙俄的两面夹击,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为了寻求清朝的支持,就采用了远交近攻的计策。在皇太极荣登蒙古大汗的时候,也遣使向皇太极归顺。于是清朝建立伊始,漠西蒙古在名义上也归顺了清朝。

之后,和硕特部向青藏高原发展,并在西藏建立政权。而它原先的地盘就留给了准噶尔汗国继承。

准噶尔吞并和硕特故地后,实力大涨,汗位传到噶尔丹时,疆域面积达到了大约四百万平方公里。

噶尔丹是个很有雄才大略的人,他认识到准噶尔地盘虽大,但扩展空间有限(受到清朝和沙俄的两面夹击)。如果居安不思危,日后必然完蛋。于是噶尔丹就以成吉思汗当年创立的伟业为目标,挑起了统一蒙古诸部的战争。

按他的设想,先打服喀尔喀蒙古,然后招揽漠南蒙古。待统一蒙古后,再灭掉清朝。就像当年成吉思汗消灭金国一样。

然而,噶尔丹运气很糟糕。他率三万精兵刚离开准噶尔,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就在后方就篡位了,断了他的退路,导致他失去后援,只能靠自己带去东征的几万人跟整个大清帝国血战。

后来,噶尔丹战死。其实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如此悬殊的实力差距,他要是不输才不正常。



噶尔丹死后,策妄阿拉布坦在一段时间内与清朝保持了友好关系。

不过由于沙俄蚕食准噶尔地盘,北面压力越来越大,策妄阿拉布坦为了转移压力,便向南灭掉了和硕特汗国。(历史上的十四阿哥出征西藏,就是因为这件事)

前面说了,和硕特汗国当年臣服了清朝,准噶尔灭和硕特,一方面是在挑衅清朝,一方面也壮大了实力。所以从康熙末年开始,清朝和准噶尔就断断续续的打了几十年。

一直到1760年冬天,乾隆当皇帝的第二十五个年头,清朝才彻底灭掉准噶尔汗国。

准噶尔灭国后,其领土的西北部和北部,很多都被沙俄蚕食。这些领土属于现在的哈萨克斯坦和俄联邦的一部分。中部、南部和东部则并入清朝,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清朝对付蒙古部落的策略主要是三点。一是靠联姻和分封拉拢,漠南蒙古和喀尔喀就是靠此稳定的;二是武力征服,漠西蒙古就是这样被消灭的;三是持续性分化瓦解,不允许蒙古人拧成一股绳。整个清朝时期,草原上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权。


Mer86


一,政治联姻,清统治者与漠南蒙古世代联姻。并分封与经济上笼络蒙古贵族上层。

二,盟旗制度,盟旗制度是清朝为分化蒙古族,控制其上层贵族而实行的政治制度。清廷在漠南蒙古设置61旗,在漠北蒙古设置201旗。盟旗制度使蒙古族民众不能越旗游牧、耕种及往来。这根本上杜绝了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居无定所难以控制的局面。

三,军事征服。皇太极在位时征伐鄂尔多斯部的林丹汗,最终林丹汗流亡并病逝于青海,皇太极获得了蒙古帝国的传国玉玺。乾隆皇帝在位时对冥顽不化、拒不彻底臣服的漠西蒙古(准格尔蒙古)斩尽杀绝。

四,宗教与愚民政策。蒙古人信奉西藏的黄教,即格鲁派。清廷就利用这一点笼络蒙古各部的宗教势力,但同时清政府又极力阻止蒙古发展一个统一的宗教领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是一位在蒙古人心中拥有很高声望的活佛。清廷为了抵消他的影响力,又特意扶持了另一位宗教领袖章嘉呼图克图,来牵制哲布尊丹巴的影响。为了防止贵族同宗教领袖结盟,清朝还规定不许从贵族家庭中寻觅转世活佛。

清初,朝廷就在蒙古大力推广黄教,财政给予巨大补助,入黄教的不能婚育,但是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非常高,在两百多年的时间里,蒙古黄教繁盛异常。同时禁止蒙古人接触汉族先进文化,包括蒙古王公在内,也不允许聘请汉人书吏学习汉语汉文,收藏汉文书籍,以此愚民政策来稳定自己的统治。

喇嘛教中的黄教是禁止娶妻的,大量蒙古男子因为生活所困,冲着清廷对喇嘛的优等政策而出家,变成了不从事生产的纯寄生人口,自然不能再和蒙古女子组成正常稳定的家庭,摧残了草原的生产力。

五,俄罗斯在亚洲的扩张。俄国人越过乌拉尔山扩张到北亚之后,彻底杜绝了蒙古族向北、向西的迁移,造成了蒙古族在对中原王朝实行征战时无法实行打的过就打、打不过就跑到更远的地方那种传统游击战术。



雄鹰展翅长空


清朝的建立者满洲人来自于东北,对中国北方边疆政策富有经验。

一、清朝对蒙古诸部设立盟旗制度,对蒙古各部划分牧场,严格禁止蒙古各部的通婚和人畜越界。蒙古各地的旗越来越多,实现了对蒙古分而治之的目的。通过盟旗制,对蒙古草原部落保持一种政治混乱的状态,让他们无法组织起来。让游牧民族的蒙古各部落力量处于分裂状态,使蒙古各部处于清朝的直接统治下,这样蒙古就无法对清王朝构成威胁。

二、清朝作为内陆亚洲帝国,清朝的皇帝有多重身份,满蒙的大汗、西藏的大护法、中国内地的皇帝。历史上,中原王朝的统治者一直将长城以外视为化外之地,这些区域被中原世界观所排斥,中原王朝的军事行动和边疆政策,并没有打算将蒙古草原纳入版图。在历史的长河中,北方游牧民族在大多数时间内控制着北方草原,并建立了强大的帝国,匈奴、突厥、回纥、蒙古与中原王朝形成对峙。

三、蒙古各地都建有喇嘛庙,有的村里尽是喇嘛僧,蒙古有一半以上的男子都在喇嘛庙做僧侣。喇嘛庙的建立和僧侣制,让曾经骁勇善战的蒙古人失去了往日的民族血性。

四、俄国对亚洲的侵略。俄国人越过乌拉尔山,一路向东,侵占了整个西伯利亚地区。从西北方向对蒙古部落的生存空间进行的打压,这让游牧民族蒙古人无法再向广袤北方退却。清俄签定了尼布楚条约,让边疆固定下来。由于蒙古没有实现统一,蒙古各部只能在俄帝国和清帝国之间做出选择,纵横驰骋的时代结束了。

金国曾对蒙古部落实现减丁政策,定期派军队到蒙古草原进行杀戮,防止蒙古部族人口增加,发展和壮大。减丁政策遭到了蒙古各部的反抗,不仅没有阻止蒙古铁木真的崛起,还导致铁木真蒙古帝国下决心攻灭金国,在窝阔台时期,蒙古大军与南宋联合同盟,南北同时对金国发起进攻,金国最终灭亡了。

总之,清朝对北方边疆更为了解和熟悉,清朝对蒙古的边疆政策更为精明,清朝的边疆政策,将东北、蒙古、西藏、新疆牢牢掌握在清朝的直接统治下,这时东北亚的内陆就成了中俄之间的事务。


黑土边疆


蒙古对于大清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区,因为蒙古一来是清帝国的兵源地,二来蒙古关系到清帝国的国土安全,三来是清帝国需要蒙古作为战略缓冲。

大清时期蒙古分为三大部分,主要是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和漠西卫拉特三个部分,其中漠南蒙古归附清帝国时间比较早,被清帝国直接控制,喀尔喀三部则在皇太极时期通过九白之贡的方式同清帝国建立宗藩关系。

清帝国还没入关的时候就非常重视与蒙古的政治同盟,皇太极五宫当中都是蒙古女人,而且顺治的后妃当中也一堆蒙古大妞,两个皇后也都是蒙古女人,可见清初蒙古的重要地位。

因为蒙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兵源地,为清军提供骑兵武装,而且还是轻重骑兵都要的那种。主要原因在于,满洲本身骑兵力量并不强,军士大多是下马步兵而非是专业的骑兵武装。虽然精锐的摆牙喇兵有重骑兵,但是数量较少。

所以从清太祖努尔哈齐开始就大量把蒙古人编入八旗,清太宗皇太极控制蒙古之后要求蒙古提供仆从军。即便是后来清朝完全控制蒙古,也在各部严格编审壮丁,并禁止蒙古人私自去当喇嘛,以及禁止各部相互攻伐。

康熙年间,清帝国通过三次对准噶尔的大规模征伐将喀尔喀蒙古纳入版图,并把喀尔喀从三部变为四部。在乾隆年间,达到全盛的清帝国彻底灭亡与其争夺蒙古宗主权的准噶尔汗国,将卫拉特蒙古纳入帝国统治。这时候清朝彻底完成了对蒙古的开拓,三部蒙古被清帝国彻底降服。

清朝下定决心解决蒙古问题的另一个动力是沙俄的南下。沙俄自从16世纪扩张到西伯利亚之后,就不断在蚕食蒙古,杀戮、驱赶蒙古牧民并修建城堡、移民。如果清帝国不去征服蒙古,那么必然会被沙俄征服。

如果任由俄国征服蒙古,那么俄国的南部边界会向南推进的更远,那么对清帝国来说会陷入战略被动,需要在北部部署大量的军事资源以及武装力量。但是如果蒙古被清朝征服,那么完全可以利用蒙古的人力、物力去防备沙俄。以蒙古作为战略缓冲,绝对比让俄国征服蒙古划算得多。

所以清朝帝国拼了祖孙三代皇帝也要解决蒙古问题,而且最后清帝国笑到了最后,在准噶尔这个蒙古复兴最后的希望被清帝国无情的消灭后,整个清朝蒙古彻底成了兔子,清帝国想怎么捏就怎么捏。

如果敢对清帝国尥蹶子,那么准噶尔就是榜样,毕竟准噶尔降而复叛的壮丁被清军全部处决,妇孺被作为奴仆赏赐给有功的蒙古王公。

当然,正如谭其骧先说所说,一时的军事胜利并不是征服,

征服还需要政治、经济等方面得政策进行辅助。清帝国频繁的和蒙古王公联姻,把宗室子女许配给蒙古王公,并给与蒙古王公亲王、郡王、贝勒等爵位进行拉拢。

同时开放内地和蒙古的贸易,清帝国为了方便蒙古和内地的贸易往来甚至拆除了长城的部分城墙,基本上每个蒙古王公底下都养着一堆内地商人。通过贸易让蒙古王公依赖于清帝国,进而控制蒙古王公,再通过控制蒙古王公控制蒙古,这一条清朝玩的很不错。

这体现了清朝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而这种优势只有少数民族王朝或者是受少数民族影响极大的王朝才能做到。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清朝官方的《清朝理藩院档》中写道:“蒙古之弱,纪纲不立,唯佛教是崇。于是,喇嘛日多,人丁日减,召庙日盛,种类日衰。”

  在佛教文化的熏陶下,英雄们手中的宝剑换成了念珠,无畏的勇士为了心中的幻想而叩首,不论是建康还是疾病,他们总是虔诚的向佛像祈求保佑,人们开始变得懦弱、胆怯,从饿狼变成羔羊。

  藏传佛教进入蒙古后,新的知识阶层产生了,因为战争不会波及寺庙,于是很多人为了躲避战火,便出家为僧,当时的喇嘛不但会念经,还会画画、治病等,极受世人尊重。在这样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男子进入寺庙出家,这是蒙古骑兵战斗力下降的原因之一。

  而人口锐减的原因是当时的清廷进行了灭绝性的种族屠杀,在清军征讨漠南蒙古的过程中,如察哈尔、土默特、内喀尔喀等地区都受到了极为严重的摧残,而卫拉特蒙古解决更为悲惨。雍正时期,原本有20多万人口的和硕特蒙古被杀的仅有壮丁一万五千六百七十五名。到乾隆灭亡准噶尔汗国时更是进行了“不得不除恶务尽的”大屠杀。

  后来的乾隆更是意识到藏传佛教对世人精神上的控制后便极力推崇,对喇嘛更是给予了极高的待遇,这样做除了软化蒙古人外,还能让他们成为清廷的“挡箭牌”。

  在清廷的“大力扶持”下,整个蒙古地区修建寺庙,并给予僧侣们免税、免徭役、免兵役等特权,在当时的行政参与下,寺庙的数量极大的超过所能承担的范围。而寺庙需要僧人,便大力宣传出家的好处,青壮年见到出家为僧可以摆脱贫苦的生活以及不用征发差役,便踊跃报名进入寺庙为僧。


秝盺童



一、历史上,骑兵的兵种占尽战争优势,北方强悍“马背民族”持续侵扰步兵为主的中原王朝,历朝历代为之头痛,莫可奈何。

而清朝,却做到前朝历代未能做到,彻底解决同为强悍“马背民族”蒙古族问题,并且化强悍的“马背民族”蒙古族军事力量为己用,助己攻打李自成、南明政权,进军中原,建立大清帝国,蒙古族为其卫护北疆。

二、清朝对蒙古族采用又打又拉,“大棒加胡萝卜”,战争征服+怀柔政策而为己用,《孙子兵法》中“攻心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谋略,高招!

(一)清代对蒙古族采用的怀柔政策之一,一改前朝单纯诉诸战争使用武力征服的作法,改为战争征服+怀柔政策,把与蒙古族关系建成可靠盟友关系,并且设立“蒙古八旗”,同为清军主力,地位远远高于“汉军八旗”之上。

“蒙古八旗”,除与“满洲八旗”共同进攻那个一直打压蒙古族的明王朝外,忠诚的卫护北疆,那蒙古族就是自己人啦,可见盟友关系“钢钢”的!


(二)满蒙联姻,满清采用满清皇室与蒙古贵族王公,世代通婚联姻300余年,永为亲家。

亲家,骨肉血脉相连,那满清皇帝与蒙古族贵族王公的关系,不是岳父,就是女婿,或者姐夫、妹夫,有话好好说,有事好商量,有了利益,“肥水不流外人田”,利益共同均沾,还打什么仗呀!

(三)史称“明修城,清修庙”,大清帝国,汲取历史经验,采用兵法中的上上“攻心为上”的战略,对塞外蒙古等“马背民族”,采用尊重宗教信仰等攻心战术,在京城、政治活动中心承德等处,针对“马背民族”的宗教信仰,修建联络“马背民族”宗教信仰的藏传佛教嗽嘛教等寺庙建筑四十余座,北京三十二座,承德八座,尤以承德外八庙为代表。



承德外八庙的典型建筑普陀宗乘之庙,号称小布达拉宫

清帝并频频邀请信仰藏传佛教嗽嘛教的蒙古族、藏族宗教领袖、民族首领,往聚北京、承德,联络感情,结为同盟,化干戈为玉帛,比修建长城,更是棋高一着,收到了比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修建长城而起不到的作用!


北京嗽嘛教建筑雍和宫

你说,都说,清王朝昏庸,采用怀柔政策,拉拢利用蒙古族为可靠盟友,这一招还是很明智的高招吧!


z山海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自蒙古帝国诞生以来,民风剽悍,军事强大就成了他们的代名词。

蒙古帝国也在历史上先后灭掉金国、西辽、花剌子模、西夏、南宋等一系列的豪强,甚至连遥远的欧洲也有着蒙古人的足迹。

后来,即使蒙古帝国走向衰弱,元朝和四大汗国相继灭亡,但是大漠的蒙古各部实力依旧不可小觑,给明朝带来了不少的麻烦。

奇怪的是,清朝取代明朝后,蒙古的存在感就越来越低,基本上没有与清朝发生冲突。

那么,清朝到底做了什么,才如此一劳永逸的解决了蒙古边患?

在我看来,主要有这三点:

1,武力征服

首先肯定还是得需要强大的武力,毕竟实力才是硬道理。

其实在明朝时期,北方的蒙古部落由于长期没有一位能力强的大汗,已经走向了分裂。

尤其是到了明朝末期,蒙古部落的实力更是降到了冰点。

当时,整个蒙古汗国分裂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喀尔喀蒙古)、以及漠西蒙古。

三个大联盟部落名义上都是属于蒙古汗国的一部分,实际上各自为政,谁也不搭理谁,有时候还可能会因为矛盾干起来。

总而言之,明末清初的蒙古汗国就像一盘散沙,并不团结。

这时,位于东北的后金崛起,开始与大漠上的蒙古部落接触,取得他们的信任。

漠南蒙古的一些部落在与后金的交往中完全倒向了后金。

当时漠南蒙古的大汗林丹汗就不开心了,甩开膀子就要和后金干,结果被后金干了。

经过了几次战役之后,漠南蒙古就已经被更加强大的后金实际统治,当时后金的皇太极甚至被推选为“蒙古大汗”

,“后金”的国号也在那时变成了“清”。

2,分封瓦解

接下来就是分封瓦解,在成功控制了漠南蒙古之后,清朝开始大批量的拉拢蒙古人,给予他们一系列小官职,让他们融入到清朝的管理体系当中。

但重要职位仍有清朝的满人担任,目的是为了瓦解蒙古部落的势力。

同时,清朝的每任皇帝都兼任“蒙古大汗”,对前来投奔的蒙古部落都是来者不拒,并且实行札萨克制,让各旗长管理自己的部落,十分信任,喀尔喀蒙古和漠西蒙古就这样投入到清朝的怀抱

慢慢地,蒙古部落就对清朝产生了一定的认同感。

自平定噶尔丹叛乱后,清朝就已经完全控制瓦解了整个蒙古部落。

3,满蒙联姻

最后,清朝还特别重视满蒙联姻。

清朝把皇室女子嫁给蒙古贵族,蒙古贵族也把女子嫁给清朝皇室,最著名的就是清朝的孝庄太后。

(孝庄太后是蒙古部落科尔沁郡主)

甚至在最开始清朝皇帝的后宫里,一大半都是蒙古女子。

最关键的是,蒙古人也非常吃这套,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满蒙联姻后,蒙古对清朝的认同感非常强,很多时候已经成为清朝统治阶级的帮手。

在清朝末期,由蒙古骑兵组成的军队还参加了鸦片战争,甚至在最后外蒙古被沙俄蚕食时,蒙古贵族都始终和清朝皇室保持着联系。



历史百叶君


自中原王朝存在时起,中原政权与北边的夷狄似乎就是不共戴天。

  1. 秦始皇长驱匈奴700余里,建长城避匈奴。

  2. 汉武帝几次北征,封狼居胥,

  3. 宋朝与金,蒙古的复杂关系,

  4. 还有明朝的天子守国门,然而这个现象在清朝的时候发生了改变。

清朝能够顺利的解决蒙古问题,其实还是得益于明朝时候打下的坚实基础。

明朝建立以后,面临的外部主要压力就是来自于蒙古。因为明政权就是建立在驱逐蒙古的元政权之上。明朝一开始也很想就直接灭掉蒙古,但是发现并不太可能成功,因为中原人一直将长城以北地区当做化外之地,他们不可能真正去占领草原。这也就让北边的夷狄从来都不会被真正的消灭。

虽然消灭不了蒙古,却有对付蒙古的招数。即一方面去采用军事打击,一方面又用金钱拉拢导致蒙古内部离心离德,许多人都想着跳槽到明朝。到明朝末年的时候,蒙古已经瓦解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游历于内蒙的漠南蒙古诸部。以及游历于青海,西藏的漠西蒙古初步和漠北蒙古部。

并朝皇帝在对待桑布蒙古的时候。采取了主要的方法就是三种,第一就是武力打击,第二是政治拉拢,第三就是宗教。

从清朝造反的时候,女真人就开始拉上蒙古一起干。深厚的革命友谊让双方有了共同基础,等到女真部事业干大了以后,皇太极都已经是整个蒙古的共主,不但如此,整个漠南几乎纳入了清朝版图。

不过,虽然整体上来看蒙古在清朝的时候没有多老实,但是在清朝建立之初蒙古人也并不安分,也许他们的骨子里还流传着当年元政权时期的荣光。比如说康熙时期的准格尔部叛乱,可惜实力不济,最后也只能老老实实的听话。


是阿维啊


这个问题其实有个误区。就是清朝看似解决了漠北的问题,其实只是利用了蒙古各部本身的矛盾,进行区分管理。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面对先进而强大的明朝。合作抢劫,事半功倍。

先说一下明朝情况。明朝始终认为对于国家最大的威胁在于北部的游牧民族。不管中原腹地如果变幻,帝国也可以应付。只是北部的游牧民族的威胁,是帝国需要注意的。

判断了主要威胁后,明朝的200多年中,终其一朝,都在不停的研究着北部的威胁。如果现在去军博。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明朝的武器研发都是为了平原对抗骑兵作战而使用的。

(图为拖地炮与一窝蜂和万虎齐奔)

这么先进的武器,打的鞑靼根本头都抬不起来。每年的秋东两季的打劫,从土木堡之后,根本就没有过过宣府和大同。所以,从这里看,蒙古鞑靼对于明朝的仇恨是极大的。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之后,先跑到蒙古科尔沁部那边说了。我的敌人和你们目的相同,长城以南的汉民。敌人的敌人,自然就是朋友。所以,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都是合作抢劫。因为合作之后实力大增,双方可以翻过长城打劫河北,山东和山西。

谁的拳头大,谁才是大哥。

皇太极时期,改国号为清,追努尔哈赤为清太祖。皇太极强于努尔哈赤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皇太极除去是一个优秀的统帅之外,皇太极更懂政治。对于汉民,或者逃民更多的包容。

使用和明朝差不多的手段,进行了远交近攻的政策。同时派出了整个满清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多尔衮所部在蒙古人面前秀了一下肌肉。

(清朝初期真正的战神,多尔衮,身先士卒,有勇有谋,主要还长了一张帅脸)。

在此,蒙八旗的录编才完成。很多人说努尔哈赤时期已经完成了蒙古八旗的录编。其实这个是不准确的。

收编了蒙古八旗之后,满清联合蒙古八旗尊皇太极为大汗,即天可汗。

而后,皇太极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和改革。在相对落后的蒙古政治结构和先进的明朝政治结构中选择了后者,即儒家模式的政治体制。由4大贝勒共政的模式中,提出了改号立国的改革。确立了自己尊贵的地位,由议政选举制变成了明确继承人的制度。纵观整个清朝,嫡出庶出地位和长幼有序都没有汉民族政权的区别对待那么大。

这个决定先避免了蒙元的悲剧,同时也相对的迎合了汉民的伦理纲常。

顺治入关,北亲不断,不修边墙。

其实,在明朝出现内乱之前,满蒙联军其实根本没有控制全国的能力。当时他们实际控制和生活的范围是宣府大同以北,山海关以东。在现在的地图来看,就是内外蒙加上东三省。

可是,天灾人祸不断的明朝,为他们创造了这个机会。李自成破北京,张献忠割据西南。明朝只能偏安富庶的江南,中南。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手下万余关宁铁骑,其实背靠明朝是完全不给满蒙一丝机会的。问题是李自成带着数十万骑兵杀入北京,大索京师。自绝于“士”这个阶层的联系。一步登天的李自成并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与觉悟,在他看来,国家,只是为了让他愉快享用人生的道具。

(李自成的创业口号,放在今天,都觉得是一个神奇的营销成功案例“迎闯王,盼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一句口号,就团结了中国人数最大的阶级—“农”,放到今天,不知道还有谁可以有如此的号召力。)

很多人说,吴三桂是冲冠一怒为红颜。当然,陈圆圆确实是吴三桂叛变的原因之一。不过,李自成对于前明遗臣的做法是不是让吴三桂彻底铁了心倒向了满清呢?

(各种细节,可以查看其他人的关于明清两朝的内容,我就不赘诉了。)

顺治入关之后,并没有犯蒙元建国时候的错误。他清楚的认识到,所有的鞑靼人和大部分的满族,其实并不适合进关与汉民杂居生活。

于是,他提出了”北不断亲、南不封王(这里是说不封蒙古王)、分封以制“的祖训来告诫后世的统治者对于蒙古鞑靼人的管理政策。

(满蒙和亲一直都是满清的民族政策,从未改变)

分封割化

北元覆灭之后,黄金氏族的短命,就像血咒一样,笼罩在成吉思汗后人的身上。

满清朝廷,就利用了黄金氏族之间矛盾重重,各怀鬼胎的间隙,进行了有目的的分封。

更多的利用了本来就存在于蒙古各部之间的对立。简单的说,就是给你一个舞台,让你们拼个死去活来,我最后再来收拾残局。所以,当噶尔丹叛乱之后,南蒙各部更亲近满清。

这里要说的一件事是,和亲与分封都会搭配一些嫁妆或者财礼。查阅清朝的史料,你会发现清朝的这些个皇帝都是糟老头子,坏的很。给强大部族的一直都是锅碗瓢盆,奇珍异宝。给弱小部落的都是甲胃火炮,马匹军备。可见分化之心。

大清的皇帝也对于蒙古各部进行了长达百年的威逼利诱。以至于到了清朝末期,蒙北部族已经很清朝间隙很大,不过,又碍于清朝和南蒙各部的强大,所以只能忍气吞声。



喜欢历史的导游大Ben为您作答,如果觉得还有那么一点点道理,请您点赞+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