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0 彩雲之南即為雲南、有人說雲南歷史上不是中國的,怎麼可能

雲南簡稱“滇”或“雲”,是我們人類重要的發祥地之一,曾考古發現生活在距今170萬年前的雲南元謀猿人,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亞洲最早人類。

夏、商時期,雲南屬中國九州之一的梁州。

梁州,是《禹貢》古九州之一,代指陝西、四川盆地、漢中及部分雲貴地區。明代洪武帝認為“中國之舊疆”包括陝西、巴蜀(明代四川省) 及雲南 。

彩雲之南即為雲南、有人說雲南歷史上不是中國的,怎麼可能


秦朝以前,曾出現古滇王國(古滇國是雲南歷史上創造過燦爛文明的古王國,疆域主要在以滇池為中心的雲南中部及東部地區,境內主要民族為古代滇人部落)新中國成立之後考古曾發現滇國相印乃漢朝所賜。

秦漢之際,中央王朝在雲南推行過郡縣制。

西晉時期,雲南改設為寧州,是全國十九州之一。

雲南的寧州,即今雲南省華寧縣寧州鎮。據道光《雲南志抄·地理志》載為“漢益州郡地”。

彩雲之南即為雲南、有人說雲南歷史上不是中國的,怎麼可能

魏晉南北朝時期,今雲南、貴州和四川西南部被統一稱為“南中”。三國時南中部分奴隸主貴族據地自雄,諸葛亮率大軍渡瀘,平定南中,並調整郡縣建置。

晉朝泰始七年(271年),改置寧州。

東晉咸和八年(333年),李雄派李壽率兵攻佔南中,李壽被封為“建寧王”,爨琛為交州刺史。

鹹康四年(338年),分置安州。鹹康五年(339年),爨琛降晉,晉王朝封爨琛為寧州刺史,並承認其世襲地位,從此漢族豪族爨氏統治雲南400年。

漢晉時期,有較多的移民進入雲南,所形成的小聚居區,主要在郡縣治地與交通沿線。

南北朝,梁大同年間,改置南寧諸州,承聖末年,雲南成為西爨與東爨之地。

彩雲之南即為雲南、有人說雲南歷史上不是中國的,怎麼可能


隋代消除割據勢力,雲南重新置於中央政府的直接統治之下,唐初繼之,基本上恢復了漢晉時期的郡縣規模。隋開皇十七年(597年),復開南中,仍置南寧州,領羈縻數十州,後又領於益州都督府。

唐武德元年(618年),設南寧州,後改為南寧都督府;武德七年(624年),設雟州都督府;貞觀六年(632年),復置戎州都督府;麟德五年(664年),設姚州都督府。 在雲南建立了一大批羈縻府州,唐朝未能在雲南實行屯墾戍邊的政策。唐朝主要採用羈縻政策,依靠當地的酋長夷帥建立統治 。

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洱海地區的蒙舍詔部落首領、皮羅閣兼併五詔,建立南詔國,被唐朝賜名“歸義”,皮羅閣封為雲南王。

南詔時期的疆域東接貴州,西抵伊洛瓦底江,南達西雙版納,北接大渡河;東南界今越南,西南界今緬甸;西北與吐蕃為鄰,東北與戎州相望的廣闊疆域。南詔內修制度,築拓東城。次年建都太和城。天寶元年(742年),置戎州督羈縻三十六州。天寶九年(750年),南詔佔領雲南全境,稱臣吐蕃,僭國號曰大蒙。


彩雲之南即為雲南、有人說雲南歷史上不是中國的,怎麼可能


唐朝對南詔佔據爨地十分不滿,雙方發生數次爭執與衝突。唐朝調動大軍先後在瀘南和西洱河地區對南詔發動了兩次大的征討,結果慘遭失敗。

貞元十年(794 年),唐朝與南詔在點蒼山結盟,南詔背棄吐蕃迴歸唐朝 。唐朝以南詔為 “雲南安撫使司” , 由劍南西川節度使兼任 “雲南安撫使” 。

南詔建立後,大規模移民,把20餘萬戶白蠻遷至永昌地區,把烏蠻自山林深谷遷至西爨故地。

879年,鄭買嗣殺南詔王建大長和。光化四年(901年),鄭買嗣奪位,自立為王,改國號大長。

後唐天成三年(928年),楊幹貞建大義寧。

後晉天福二年(937年),段思平聯絡三十七部滅大義寧國,建立大理國政權。大理國政權基本上承襲了南詔以來的疆界,行政區劃設有八府、四郡、三十七部,實行封建農奴制專政。

大理國政權在雲南的統治基本與中原的宋朝相始終。大理王向宋朝稱臣納貢,其首領先後被宋朝封為雲南八國郡王、 大理王等,併成為南宋王朝抵禦蒙古貴族西部戰線的助手。大理國政權始終保持著對宋王朝的臣屬關係。


彩雲之南即為雲南、有人說雲南歷史上不是中國的,怎麼可能


也就是說唐宋時期,雲南曾建立過南詔國、大理國等地方政權(其實就是獨立政權的國家類似於朝鮮、這點其實沒什麼好迴避的)

彩雲之南即為雲南、有人說雲南歷史上不是中國的,怎麼可能

大理國(937年-1094年,1096年-1253年,)是中國歷史上在西南一帶建立的多民族政權,全國尊崇佛教,歷代國君多於暮年禪位為僧。

公元937年,後晉通海節度使段思平聯合洱海地區貴族高方、董伽羅滅大義寧國,定都羊苴咩城(今雲南大理),國號“大理”,史稱“前理”。疆域覆蓋今中國雲南、貴州西南部、四川西南部,以及緬甸、老撾、越南北部部分地區。

公元1095年,宰相高升泰篡位,改國號“大中”,翌年薨逝歸政段正淳,史稱“後理”。

公元1253年,大理國被大蒙古國所滅,原大理國君段興智被任命為大理世襲總管。

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元朝在大理原境置雲南行省,加強了中國對西南邊陲的統治(中原王朝開始對雲南正式有效統治開始)

1382年,明朝在雲南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管轄全省府、州、縣。

從明朝建立後,明朝先後五次派遣使者入滇勸降,兩次使臣被殺,勸降無果。

洪武十四年(1381年)8月,朱元璋發佈徵雲南詔令,命傅友德為徵南將軍、藍玉為徵南左副將軍、沐英為徵南右副將軍。9月,自南京出發,兵分兩路,從北、東兩個方向大舉向雲南挺進。

洪武十五年正月,昆明城被攻破,洪武十五年閏二月,大理城被攻破。至此,雲南全境基本平定。

明朝政府調整了對雲南的管理方案,大量撤縣幷州 ,洪武十五年(1382年)建立了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實施了“土流並治”,“移民實滇,開發生產” ,平滇軍隊、戍邊屯墾衛所軍卒及其家屬大多落籍雲南。

洪武中期,明朝進行了大規模調軍雲南,屯種聽徵、組建衛所、屯田鎮戍的軍事移民活動。

雲南內地設府、州、縣,實行以流官為主的統治,在邊遠地區則建立宣慰司、宣撫司、安撫司、長官司、“御夷”府州等,全由土司管轄。

明初開始,隨著中央政權統治的深入,入遷的人口源源不斷,除少數偏遠的民族聚居區外,“夷化”過程基本中斷。

進入雲南的漢族以聚居的形式分佈於各重要地區,並在與當地各族的交流來往中發揮主體作用和影響,經相互融合而形成具有鮮明地方特點的雲南漢族群體, “夷人”漢族移民相互依存、相互交流、相互幫助、相互融合為形成 “雲南人”。

雲南是我國西南地區主要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我國少數民族重要的聚集區。雖然在元代及其以前的一千多年曆史中,有史記載的以各種形式進入雲南的中原移民不下幾十次之多,移民規模從幾萬人到幾十人不等,但進入雲南的中原移民沒有能夠改變雲南社會的民族結構,而是將自己融入到了雲南社會之中。進入明代以來,明朝政府大規模向雲南移民,在主要的政治經濟中心區域內移民人口迅速超過當地人口而成為主導民族。以儒學為主導的漢文化也隨著移民的到來以不同的形式進行傳播。

彩雲之南即為雲南、有人說雲南歷史上不是中國的,怎麼可能

清朝沿襲明朝制度,在雲南設承宣布政使司,下設道、府、州、縣。

彩雲之南即為雲南、有人說雲南歷史上不是中國的,怎麼可能

1950年2月24日,雲南完全獲得解放。


彩雲之南即為雲南、有人說雲南歷史上不是中國的,怎麼可能

雲南因彩雲之南而得名美麗富饒、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這一點毋庸置疑、秦漢時期滇中地區更是直接納入中原王朝的行政管理體系之中。

雖然唐宋時期曾建立過短暫的獨立政權但元朝之後中央王朝加大了對雲南的投入管理雲南徹底融入了中華大家庭裡隨著中華文明一同繁榮昌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