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烹飪知識」什麼是“偷芡”?要怎樣“偷”?

勾芡是烹飪技術裡不可缺少的一個部份,正確地掌握勾芡的知識,對於廚藝進步有著事半功倍的作用。上期,夜雨君跟大家介紹了勾芡技術的一部份知識,那麼就來繼續為大家介紹教科書裡也沒有提及到的——偷芡。

「烹飪知識」什麼是“偷芡”?要怎樣“偷”?

勾芡的幾個技術關鍵

在講解“偷芡”技術之前,我們先來講講正常的制芡汁或兌芡汁時,應該注意的幾個技術關鍵:

1、掌握稀稠度

調芡汁時,應根據菜餚原料的多少和原料的含水量來掌握芡汁的濃稠度。一般來講,可用50克幹澱粉加60克清水調成110克的水澱粉;兌芡汁時,還應考慮到液體調味品的含水量,來適當減少調製用的清水用量。

總之,不管是調水澱粉還是兌芡汁,其幹澱粉與液體的比例以1∶12~15為宜。當然,原料的含水量和成菜質量要求的不同,以及不同澱粉的溶解度所反映的芡汁濃度及糊化程度,決定了二者的比例不是一成不變的,具體的比例,還有待廚師自己在實際操作中去摸索掌握。

「烹飪知識」什麼是“偷芡”?要怎樣“偷”?

2、不同菜品不同芡汁

調製芡汁的稀稠程度,還應根據菜品的需要來進行,不同種類的菜品,須調製不同的芡汁:

二流芡:

這種半流體的芡汁,多用於燒、燴、羹湯之類的菜餚,如麻婆豆腐、豆瓣魚、家常蹄筋等。二流芡要求芡汁與主料交融在一起,而且呈流態,達到通常所說的亮汁亮油,若是用於羹湯,則應如稀漿糊狀。

米湯芡:

米湯芡又稱“清二流芡”,成菜芡汁如米湯狀,多用於燴、白燒類菜餚,如金鉤棒菜、金鉤菜頭、乾貝葵菜等。米湯芡是芡汁中濃度最薄的芡汁,它的作用是使湯汁較多的菜餚變得稍濃稠,以便使主料能浮起,原料能上味。

玻璃芡:

是指晶瑩且呈流體的漿汁狀芡汁。玻璃芡淋在菜餚上會呈光潔明亮的玻璃狀,適用於一些造型美觀、色彩豐富的菜餚,如一品素燴、三元白汁雞等菜餚。

「烹飪知識」什麼是“偷芡”?要怎樣“偷”?

3、菜餚對水澱粉或芡汁的需要量

一般來講,炒500克肉絲或肉片,大約需100克芡汁。當然,這還要看具體菜餚的質量要求,或根據火候的大小去靈活掌握。我們的前輩廚師對此早有一個經驗之談:菜完芡汁幹。所以過多或過少的烹入芡汁,都會影響菜餚的質量。

4、兩種勾芡手法

芡汁兌好後,需投入加熱的菜餚中,使之糊化為芡。勾芡的方法因不同菜式,有烹入法和淋入法兩種:

烹入法:

將兌好的芡汁迅速潑入鍋中,並快速翻拌菜餚,使菜餚裹上芡汁。這種方法具有覆蓋面廣、芡汁成熟迅速、裹料均勻的特點。

淋入法:

將芡汁徐徐淋入鍋中,一邊推動菜餚,一邊淋入芡汁,使之緩緩糊化成芡。這種方法具有糊化均勻、平穩緩慢的特點。淋入法一般用於中、小火制熟的具有一定汁液的菜餚,尤其是一些易碎或形體較大的原料,若是用烹入法著芡,則難以達到糊化均勻的效果。

「烹飪知識」什麼是“偷芡”?要怎樣“偷”?

“偷芡”是怎麼回事?

很多師傅在製作菜餚時,會採用“偷芡”的手法,但是教科書上根本就沒有這種技法。那麼,“偷芡”到底是如何勾芡?

所謂“偷芡”,就是指勾芡時只放很少量的溼澱粉,用量是正常勾芡的1/5-1/3,藉助原料的本身特性,快速翻炒並收幹水分,使成菜既吃不出勾芡的效果,又讓人看不出勾芡的樣子,主要適用於無汁、旺火快炒、色彩豔麗的菜餚,成菜要求是要看不見芡汁。

「烹飪知識」什麼是“偷芡”?要怎樣“偷”?

適合用“偷芡”手法的菜品有很多,幾乎所有的海鮮小炒都適用,而且除了海鮮外,在製作清炒芥蘭、苦瓜、百合、蘆筍等爽口的青菜時,用“偷芡”手法炒出來的原料也比較油潤,絲毫看不出勾芡的“痕跡”。

另外,在炒素參、脆腸、牛肉粒時,也可以採用這種勾芡方法。而在製作花色炒時蔬時,用“偷芡”的方法效果也很好。可以說,炒素菜用“偷芡”的方法效果是最好的。

「烹飪知識」什麼是“偷芡”?要怎樣“偷”?

“偷芡”時,需要注意三大關鍵:

一是原料汆水後一定要將水份全部潷出,因為芡粉量非常少,如果原料的水份控不盡,成菜很可能會出水。而且炒制時,一定要用廣東的鍋鏟翻炒原料。

二是用油量一定要少。一般煸完小料後,鍋內基本無油,如果原料需要滑油,滑油後須將油全部倒出,不要留底油,不然兜不住芡汁。

三是一定要採用急火快炒的方式,如果火太小,炒出來的菜餚芡汁收得不緊。

「烹飪知識」什麼是“偷芡”?要怎樣“偷”?

破解勾芡常見難題

1、蠔油生菜勾芡後出水怎麼辦?

還沒上桌就出水,是炒蔬菜尤其是炒葉菜經常遇到的問題,分析原因有以下四點:

一是原料汆水時間沒控制好,汆水過久導致原料出水;二是汆水後水沒控淨,導致原料水分過多;三是入鍋炒制時間過久,沒能迅速出鍋導致原料遇熱出水;四是勾芡糊化過程沒有掌握好。

「烹飪知識」什麼是“偷芡”?要怎樣“偷”?

“蠔油生菜”是一款很特殊的菜餚,說它特殊,是因為在日常烹調中,生菜不是炒熟的,而是汆水後放在盤子內,淋上勾芡的蠔油而成菜,這是這道菜跟其它一些炒蔬菜不同的地方。

首先,生菜汆水的時間一定要控制好,5秒左右即可,而且汆水前,水中一定要加足鹽和味精;其次,汆好後一定要控淨生菜的水分,再裝在盤中,如果水分控不淨,上桌後菜餚水分太多。最後,淋汁,運用澆芡法(點擊藍色字體即可回顧),芡汁的稀稠度一定要控制好,芡汁過稠會覆在菜餚上,影響美觀,過稀則上桌後容易“跑”芡。

「烹飪知識」什麼是“偷芡”?要怎樣“偷”?

切記,生菜汆到七成熟就可以了,因為本身它就可以生吃,如果汆得太熟,生菜的質地就會軟塌,容易出水。其次,芡一定要厚,是正常芡的一倍為好,因為生菜出水是必然的,如果芡勾得不夠厚,那麼生菜出水後芡粉就兜不住水分。最後,勾芡時,一定要將鍋端離火口,然後將芡汁沿鍋邊緩緩淋入,待全部淋好後再上火“頂”一下,使芡粉成熟。

另外,在炒制含水量比較多的葉菜時,都可以採用這種做法。但是有些蔬菜,如芥蘭,水份並不大,炒制前只要控淨水,就能防止勾芡時出水。還有一些葉菜,如小白菜、油菜,水份含量也比較多,炒制時除了要控淨水份外,一定要加快烹調速度,快炒才能防止出水。最後,這類葉菜勾芡時,芡汁要比普通芡略厚一些。

「烹飪知識」什麼是“偷芡”?要怎樣“偷”?

2、鮑汁芡效果不好怎麼辦?

導致鮑汁菜餚勾芡效果不好的原因有多種,一般算來有八個:

一是不能使用含水量多的原料。用鮑汁製作扣菜,一般都是將主料加熱後放入盤中,再淋入鮑汁,如果原料含有很多水份,裝盤後易出水。對於葷料,要選擇腥味少、易入味、且成形效果好的,如鵝掌、翅、寸骨、遼參;素料則宜選擇含水量適中,成熟後不易出水的,如松茸、白靈菇、西蘭花、蘆薈、幹筍,而且這些原料都要進行前期處理——提前煨制入味。

二是吸水要盡,才不導致跑芡。所有原料經過煨制後,一定要用消毒的白毛巾吸乾本身的水分再放入盤中,否則菜品在淋汁後,原料本身的水分和汁液會溢出,稀釋了淋在菜品上的鮑汁,從而導致芡掛不住。

「烹飪知識」什麼是“偷芡”?要怎樣“偷”?

三是制湯很重要。鮑汁渾濁的原因主要出在制湯上,所以在製作鮑汁菜時,一定要保證湯清如水、清可見底。有許多廚師在調製鮑汁時,選用的都是白色的濃湯或加有少許色素的鮮湯,這些做法是不對的。

四是選用上好的澱粉,如鷹粟粉,或者穩定性非常高的澱粉,這樣有利於澱粉糊化。

五是選用沙鍋為加熱用具,這是為了讓鮑汁在加熱過程中不發生焦糊現象,讓芡粉充份糊化,使芡汁更明亮(因上湯含有大量的膠質,用大鐵鍋加熱容易焦糊)。

「烹飪知識」什麼是“偷芡”?要怎樣“偷”?

六是加熱時間一定要準確。如果加熱時間太短,芡粉糊化不完全,就會造成湯汁不透明,所以在收芡時,應將芡粉調稀一點兒,一手晃鍋一手淋芡汁。

七是明油的淋入時間。明油要是放入時間太早,也是造成鮑汁渾濁的一個原因。調鮑汁的湯中不能有一滴油,必須等鮑汁打好後再淋明油。

八是鮑汁在收芡過程中不能用大火,否則鮑汁起泡,影響賣相。

「烹飪知識」什麼是“偷芡”?要怎樣“偷”?

另外除了以上的問題外,還要再補充三點:

首先,很多酒店在製作鮑汁菜時,都不是原料煨好後現調鮑汁,而且提前將鮑汁勾芡,放入保溫箱內保存,隨用隨取。這樣下來,勾芡後的鮑汁存放的時間大概在3個小時以上,甚至是一天,而這麼久的時間,就很容易造成鮑汁脫芡。因此要想成功出菜,是要選擇穩定性非常好的生粉來勾芡。除了鷹粟粉,還有一種叫“穩定生粉”(市場有售),這種生粉目前比較多見,與其它生粉相比,這種生粉的穩定性特別高,勾芡後存放一天左右都不“透水”。

其次,三次勾芡。這類菜品一次勾芡效果總是不好,所以一些大廚會採用三次勾芡的方法。第一次勾芡大概有六成,剩餘四成分兩次勾完。多次勾芡一是為了使鮑汁與芡汁融合得更好,二是為了更準確地掌握芡汁的濃稠度。

最後,一道菜多次淋油。鮑汁菜的成菜要求是明油浮於鮑汁表面,所以在製作按位上桌的菜餚時,一定要注意淋油的次數。如果點菜的客人只有兩三位,那麼一次淋油就可以;如果有七八位客人,那麼就要在澆完三盤菜的鮑汁後,往鍋內鮑汁中再次淋油,因為澆完三盤鮑汁後,鍋中的明油所剩無幾,如果不淋油,剩餘幾位客人的菜品表面上就無油,菜品自然不夠光亮。

「烹飪知識」什麼是“偷芡”?要怎樣“偷”?

3、炒海蜇出水怎麼辦?

海蜇含水量非常多,所以在汆水、炒制和勾芡方面要格外注意。

汆水時,時間一定要短,要將燙過水的海蜇放入笊籬內,用手勺擠壓海蜇,使其脫水,然後放入鹽或幹澱粉來拌制。因為鹽的存在,又會使海蜇再出一些水份,所以拌味後一定要用手勺再壓一下,然後才炒制,這樣做出的菜餚才不會出水;而用幹澱粉來抓勻,這樣處理的好處是海蜇的水份會被澱粉封住,即使炒後也不容易出水,炒好的海蜇質地較嫩滑。

勾芡時,要勾得稠一些,溼澱粉要比正常情況多1/3或一倍,以“封”住海蜇的表面,使水分不能滲出。同時,菜餚裝盤前,一定要將菜餚放入笊籬內,控湯後再裝盤。

另外,在處理汆水後的海蜇時,還可以用潔淨的乾布充分擠壓海蜇,這樣更有利於去除海蜇的水分。而為了防止海蜇在炒制時出水,一定要待其它原料炒好後,將鍋端離火口,再下入海蜇。

最後,炒海蜇時油量一定要少,少到煸香小料後鍋內基本無油,炒出來的海蜇吃起來才更清爽。

「烹飪知識」什麼是“偷芡”?要怎樣“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