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当代画家和古代画家对于绘画的“写生”,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影影圈圈


不管是西方绘画还是东方绘画,写生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如果说当代画家与古代画家在写生方面有什么不同的话,可能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现在的画家已经越来越依赖照片创作,习惯了闭门造车,对于写生的重视程度远不如从前了。



西方的油画艺术至今不过500年历史,从中世纪油画到古典写实主义和新古典写实主义,虽然对于写生越来越重视,但是真正发生变化还是在印象派出现之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印象派算得上是最强调写生的油画。

印象派写生跟过去有了明显变化。大家都知道,对于光的理性、科学的研究和表现是到了印象派油画才开始的,所以印象派油画写生特别强调光的变化,这在之前的任何油画流派都未曾做到。


但是,印象派油画从一出现便面临着诸多争议和不认可。包括马蒂斯在内的不少艺术家都曾公开表态或写文章反对印象派。反对印象派的观点认为,印象派油画在光、色彩方面发展了,但是把艺术里面另外一些基本元素抛弃了。所以,后印象主义在色调上比较注重质量感和体量感,试图恢复古典油画中最基本的一些东西。

从莫奈、梵高、塞尚他们的作品中明显可以感觉到一种很主观的东西。尤其是他们传世的大量写生作品,已经直接变成一种创作了。写生不再是简单地将物象反映在画面上,而是物象被创造性地反映出来,反映出画家们独到的创作思维。



古典主义绘画都是注重、很强调绘画技法的表现的。现在的绘画艺术,虽然风格迥异,艺术思维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但是除了那些完全搞观念性的艺术,大多数绘画艺术对于绘画技法都应该是相当注重的。

可惜的是,为了创作省事,太多急功近利的艺术家都习惯于利用照片在创作。本来参考一些照片和其它图片资料完成绘画创作也无可厚非,只是因此而产生一种依赖心理,甚至是直接临摹照片,这就完全偏离了绘画艺术本应坚守的创作方向了。

更令人忧心的是,现在学校里也出现了不太强调写生的倾向。很多人都指出过,现在美院教学缺乏基础性的东西,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不重视写生。


学过美术的朋友都知道,写生应该是提高绘画技能最有效的途径和手段。惊龙轩在美校求学时大家都有一种共识,每次学校组织外出写生活动后,大家的色彩感觉和绘画技法大多能取得很明显的提升。忽视写生对于学画的人来说的确是很难想象的事情。

当然,这也只是惊龙轩一家之言,欢迎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谢谢!


惊龙轩


绘画是一种再现的艺术,无论是写意的中国画,还是写实的油画,都讲究“像物象”,讲究“外师造化”,就是以大自然为师,既然是以大自然为师,那就要“写生”了,那么,当代画家和古代画家对于绘画的“写生”,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当代画家和古代画家的绘画“写生”

有那么一个令人疑惑的现象,大多数人都知道当代的画家要比古代的画家还要多,可似乎在当代画家中,那种具有震撼力的作品,少之又少,还有就是,当代画坛出现了许多抄袭的现象,高仿赝品多的随处可见,总之,人们对当代画家的印象并不是很好,

言归正传,通过现象看本质,当代画家和古代画家对于绘画“写生”的态度,有明显差异,一种是“热情如火”的态度,还一种是“冷若冰霜”的态度,那么,谁是热情如火,谁又是冷若冰霜呢?我们看不同时期的画家的作品品质,就可以一清二楚了,



稍微有点艺术认知和审美能力的人,都会认为古代画家的作品品质要比当代画家的作品品质好上百倍千倍,在古代堪称旷世杰的绘画作品,比比皆是,比如,宋代时期的国画《清明上河图》,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蒙娜丽莎》等等经典名作,这些名作,不是画家整日吃饱喝足,且足不出户就能创作出来的,


看看现在的国画及油画作品,大多数都是给人照片的感觉,即使不像照片,要么显得“枯燥无色”,没有气韵色泽,要么就显得“俗不可耐”,色彩营养运用过多的原因,为什么会这样子呢?最主要原因在于当代画家对于绘画的“写生”,总是“冷若冰霜”的态度,一味的凭借“想象力”进行创作,对现实人、物以及一切场景的本质缺乏洞察力,简单的说,就是不懂“写生”的真谛。然而,古代画家对于绘画的“写生”是“热情如火”的态度,将情感融入在作品中,这也是其作品具有震撼力、感染力、征服力的原因。


诗夜城主


这是一个司空见惯、视而不见的问题,当然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提问。

关于当代画家和古代画家写生的不同之处,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个简单的阐述。

首先是大家对写生的认知不一样:从古至今,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都是社会大环境下的产物,由于每个时代的大环境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所以每个时代的画家所携带的时代烙印也不尽相同。他们对绘画写生的认知、感知也不尽一样。古代就没有写生的概念,因为没有抽象,只有写实的认识。他们所做的努力是尽可能的最本真的表现实物,反应真实的生活。而当代画家的写生有多种手段,也有多种表现形式。他们不是以画的真实为目的。

其次是古代画家和当代画家对写生的环境不一样。古代画家在一个地方住下来就可能是几年、十几年,甚至是一辈子。他们的活动范围很小,人与人的交往也极少。所以他们写生的对象都是自己非常熟悉、非常有情感的对象。就如中国山水画巅峰时期的宋代,基本上都是以太行山为写生和创作对象。所以宋代所保留下来的山水作品里面的景物,今天依然可以找到相对应的真山真水。他们的写生是对自己生活状态的真是表现,是自己理想情感的一种寄托。而当代画家的活动范围非常大,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极其频繁。地球都称为地球村。这在古代是不可想象的事情。这对于艺术来说并不是好事,有可能是非常坏的事情。当代画家几乎不可能真正静下来理解对象,谙熟于心。更不可能对写生对象产生深厚的情感。当代画家的写生更多的是描摹或依葫芦画瓢。

最后是技术手段和材料不一样:随着社会的进步于发展,出现了更多的绘画材料和绘画技巧。这种材料与技巧的潮。出现于变化,带来的写生手段和技能技巧也不一样,最后写生的结果也不一样。

欢迎大家一起交流。图为太行赤子——从云子老师太行山写生作品。





无心斋手稿研究


古代画家怎么写生,没见过。西方的情况如何,没兴趣说。

在古画里有一些文会图中画有古人手执毛笔的形象,不过大都是写诗。描绘对景写生的古画没见过,对人写真倒是见过几幅,如仇十洲的《汉宫秋卷》里就有画师对着妃子画像的场面。

为什么古人不画对景写生的画面?古人不写生么?不是。在一些古代画论画传中都有某画家对花鸟、山川写生的记载。比如,荆浩曾在太行山写生松树上万株;黄公望外出时也带着笔袋,碰到他感觉有味的景物就随时画下来。

写生,在中国古代是“师造化”的手段之一,而不是唯一手段。这里特别要强调这个“师”字。师是师法,而不是照搬。是了解、掌握自然对象的生发规律,并通过内心予以感受,最终形之于笔墨的,不是自然对象的局部,而是一个整体。

宋代马远号称“马一角”,画面只画自然景物的一个局部特写,但这个一角,却是浓缩了马远内心的全部世界。

古代取得杰出成就的大画家,无论是转承古法,还是体自自然,最终都需“中得心源”。明末清初山水画两大流派,以弘仁、梅清、原济等为代表的“写生派”,和以四王为代表的“临古派”,尽管艺术思想侧重不同,但大家画出来的都是地道传统丹青。这是因为虽然双方师法对象有差别,但绘画的核心理念是一致的,这一理念就是尊崇“六法”!

古画中不表现对景写生而表现对景写诗,看似是个题材问题,实际是古人对“对景写生”的理解比现代人更为深刻。对景写诗是需要酝酿、思索、提炼的脑力活动,而非记录眼前自然的一种体力动作。在古人看来,记录与创作是不同层面的两种活动,某种意义上讲,简单的记录活动是上不了台面的。

我们可以对照黄宾虹和徐悲鸿的写生册子,黄宾虹写生就是记录主观对自然的形态或规律的认识,是像神一般对自然的观照;徐悲鸿的写生是对自然的模拟再现,这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这种区别不是观察方法和技法的区别,而是自我与自然谁为主体的区别。

以山水画为例,为什么大部分当代山水画看起来就是“中式风景画”?而失去了传统山水画的内在精神?为什么当代一些“前卫水墨实验”看起来像西方嬉皮士的涂鸦?原因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结构被愚蠢地人为撕裂、隔断,今人如孤魂野鬼般魂无所归、魄无所依。

能提出这个问题,至少说明今天我们的画家在觉醒,在用自己的脑子思考问题。





徐榴堂


古代画家重写神,现代画家重写形。

读古画会发现画中人物神态很是传神,虽身体比例等等经过夸张或变化,却含神韵更胜于写实,一是古人观察甚细,花大量时间审视观察又经过沉思考量后再绘制,其作品极具韵味。

近代受西画影响,以起型为重点,以实写照。少了构思和延伸的空间,作品大多型极准,却少了能让人长时间去观摩的韵味。






畫匠摩雲


古人山水各种皴法,都已找到实景照片,头条里就能搜到,今人写生作品基本没有升华,还没能提炼出新的皴法,刘燕声有所突破,可惜格调不高








用户57384880946


其实关于当代画家和古代画家对于写生有何不同的问题,可以说是时代变化产生的区别,科技进步,可以从使用工具来探索这个问题。

先看古代画家写生,无论是哪个朝代的大家,都是深入大自然去观察,画写花鸟树木鱼虫还好,可以摊开纸笔边看边画。可是画山水就只能将风景熟记于心,再回家进行创作,无论黄公望画 富春山一带风景,还是明代吴门画派的细致山水,皆是如此。那时候只能靠记忆去记再回家创作。

再看近代画家,比如李可染先生,李家山水风格的形成离不开李可染先生扎根深山之中的写生。我们暂不探讨他的艺术和风格,只说下他的创作工具。在徐州李可染艺术馆陈列了很多李可染先生写生时的铅笔稿。注意是铅笔稿,李可染在深山里用铅笔打好草稿,回来再对着手稿创作。

而现代,手机相机如此普及的年代,当代画家可以把风景拍下来,再回来进行创作。

所以要说不同之处,笔法墨法皆一脉相承。而是工具的不同,工具越来越先进,也越来越便捷。


阳明子


当代画家和古代画家的绘画创作离不开绘画的写生,绘画写生是绘画创作的原始资料。写生是直接面对对象进行描绘的一种绘画方法,基本有“风景写生”、“静物写生”、“人像写生”等根据描绘对象进行的分类。

一、写生不作为成品绘画,只是为作品搜集素材,但逐渐发展也有的画家直接用写生的方法创作,并利用风景写生,直接描绘瞬间即逝的光影变化。

二、当代画家非常重视写生,主要是体验社会生活和自然景观的写生来搜集素材;古代画家主要依靠饱览自然界的山川河流,回家以后凭记忆进行绘画作品创作。主要是因为古代绘画工具不易携带和野外使用。

三、写生对描绘细节和光影变化非常重要,人不可能记住所有这些细节,经常写生对研究色彩学的规律也非常有启发。写生也是开始学习绘画时最重要的训练方法。写生原本就是直接面对实物或是人画,一般都是属于一种资料搜集和经验积累。


黄智637


一、国画写生创作法则的演变

唐代张璪提出的国画创作法则:“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五代荆浩的“写松万本方如其真”,清代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可见古代画家对模仿学习、研究大自然早有传统。而到清代末期,“师造化”逐渐式微,师古人之风盛行,画家画画以模仿某家某法为荣,画面成为古人技法、符号的堆积,造化之生气遗失殆尽。\r

二、“写生”一词的由来\r

“写生”是个外来词,最初是西画的创作方式。它的引进有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也是对当时国画脱离生活脱离自然造化、一味摹古的八股化积习的纠正。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蔡元培提出:“此后对于习画,余有两种希望,即多作实物写生及持之以恒是也。”并进一步指出:“西人重视自然科学如此,故美术亦从描写实物入手。今世为东西文化融合时代,西洋之所长,吾国自当采用。”自此,写生观念引入美术教育,对之后百年的国画形式及观念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三、古人“师造化”不同于今人所谓“写生”\r

唐代著名画家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长期以来成为国画的创作标准,这说明古人也注重对大自然的学习、体验,并将对自然山川的观照创作出绘画作品。古人作画讲究“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说明画家在观察自然的过程中,不会像今人写生那样有一个固定的位置边看边画,所画之景自然是符合视觉原理的焦点透视,其取景自然不会宏大幽远,视点的固定,使得写生作品的透视关系趋近于西画的焦点透视。纵观古代国画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古人不会对景写生,他们师法自然,但画的是内心对山川的观照,是一种游历山川之后的整体印象,是“以大观小”的空间观察法。古代画家师造化过程中视点是移动的,心灵是飞扬的,今人将这种空间布局法命名为“散点透视”,这种特殊的观照方式使得国画会有“咫尺而有千里之遥”的宏大景观。








陶安萍绘画空间


写生是直接面对对象进行描绘的一种绘画方法,基本有"风景写生"、"静物写生"和"人像写生"等多种根据描绘对象不同的分类。

一般写生不作为成品绘画,只是为作品搜集素材,但逐渐发展也有的画家直接用写生的方法创作,尤其是印象派的画家,经常利用风景写生,直接描绘瞬间即逝的光影变化,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外光派画家"。 西方画家非常重视写生,主要以写生来搜集素材;中国画家则一般主要依靠看和记忆,有的画家也"临渊摹笔",但绝大部分古代画家虽然也强调"师法自然",但只是饱览名山大川,回家以后凭记忆下笔。主要也是因为中国绘画工具不易携带和野外使用。现代的中国画家也重视写生,应用现代的速写工具搜集素材。 写生对描绘细节和光影变化非常重要,人不可能记住所有这些细节,经常写生对研究色彩学的规律也非常有启发。写生也是开始学习绘画时最重要的训练方法。

到了今天,“写生”已经和古人的“写生”有所不同,现代画家多以以照相写生再转换为绘画创作的方式。这种方式已经算不上“写生”了。古人的“写生”是通过观察、询问、目识心记来描绘其心中山水及万物。写照的虽然是眼前之景,但是在画中笔墨里却加入了“写生”者的主观情感与自身修养。

现代人的,拍照式“写生”只是去描绘相机捕捉的影响,里面缺少了人文情怀,缺少了对物象的感知和体悟。这也是当代画家画的许多作品没有灵魂的原因。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能够画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并能给予不同身份的人不同的动态与表情,能够构建出如此多的场景,要是其没有在市井中生活过,没有去细致的观察各行各业的人,没有去与各行各业的做过深切的交流,而是只是用相机记录了这么一个场景,是不可能画出如此具有灵魂的作品。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元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清朝徐扬的《乾隆南巡图》皆是如此。正确的“写生”还是要用古人的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