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有的人說現在農村的荒地越來越多了,你怎麼看待這種現象?

山裡祥哥農村記


所以出現土地不種撂荒情況,仔細看來,都是發生在南方人多地少,種地不掙錢的地方。像我們吉林琿春的農村,你看不到誰家有撂荒的情況。

在南方很多人多地少的地方,一家三五畝地,還是600多平方米的小畝,種地的人家連個拖拉機都沒有,根本不像個種地的人。你只樂種那麼少的地,肯定不掙錢,外包又沒人包,只好撂荒去打工。

在我們這裡,從來就沒有撂荒的事。我們這裡,每戶農民家少三五垧地,多則七八垧地,摺合南方小畝近四五十畝,高的超百畝。大家主要以種地為收入來源,很少有人打工。

拿我阾居小張家來說,全家三口人,七垧多地,摺合南方小畝100多畝。一半水田,一半旱田,全部機械化操作。農業機械是自家的,土地也是自家的,不外包,不僱工,全是小張一個人幹活。

春種時,用聯合播種機旋耕,播種,三垧多地,七八天就幹完了。水田插秧用插秧機,三垧多地,三五天就幹完了。然後打藥,兩三遍藥,幾天就幹完了。到陽曆六月中旬,就沒活了。直到秋收,用包米收割機,水稻收割機,十幾天顆粒歸倉,一年就幹兩個多月活。

論收益,旱田年純收入1.5萬元左右,水田年純收入3萬元左右,合計純收4.5萬元左右,人均年純收入1.5萬元。

所以我說,撂荒的原因,是人多地少,種地不掙錢的原因。像我們這邊,根本看不見有撂荒的。都嫌地太少,希望多種地,種好地,真正像個種地的莊稼人。


琿春徐飛768


現在的農村基本上都是老人和小孩在家,年輕人都是出去打工的,那麼老人這麼大年紀了,他能幹多少活?想想都知道了,正因為勞動力的不足,所以農村很多的田地不得不撂荒了。

而隨著社會的進步,隨著家庭人口年齡的增長和人數的增長,許多農村家庭裡原來的一畝三分地已經不能維持一家好幾口人甚至更多人的溫飽問題。一部分人被迫使離開老家到別的地方謀出路,那時候甚至還沒有成年就迫使離開老家到外地找出路。那時很多一部分人都來到了廣東打工。隨著社會的進步,國家實施改革開放政策。而那時第一批離開老家到外地找出路的人就開始慢慢致富起來了。嚐到了甜頭,就陸陸續續帶動家裡的親人親戚朋友,到廣東發展,這一部分人隨後也發富起來。

對一些地方的水澆田來說,由於水務局增加了好多智能設施,成本加大,而這些負擔又分攤在水費中,所以水費年年增加,農民種植成本年年提高,加速了土地撂荒速度。

在不久的將來,無人工廠在中國大把的出現。有人工廠的人力資源來自外國,不但中國農民交公糧的權力讓給外國人,打工的權力也讓給外國人了!我們除了遊山玩水,就是吃飽了等著餓!個個都是少爺!那時每個中國人都是高高在上的!




趙家婆媳


最近我回一趟老家農村,見到很多好田好土長滿了野草,真感覺很心痛,工人做工,農民主要把地要把地種好,家有存糧才好,現在是不少吃不少穿,任何事都有可能有萬一,應做到不無一失才行,現我們不少糧食都靠進口,但自己的土地荒著不種糧,我認為對國對民都不是良策,現不少農民都是買米吃飯,如果遇到戰爭,糧食出口國一卡我們十四億人吃什麼,可能不打就自己垮掉了,國家應把糧食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應和工業並肩前進,如果再來一次六零年國家不知會成什麼樣,當(60)年的人們思想比較單一,現在的人就不一樣,象貪官老百姓對他們本來就不滿意就有氣,如果遇上那年代,真不敢想象社會會變成什麼樣!


毅力153980325


這種現象是這個社會所造成的。

在這個所有東西都在漲價而糧食卻保持著十幾年不漲價的社會,一切都要向錢看的時代,還有新的人願意加入農民這個職業嗎?

我們可以算一下賬:

以我們河南信陽的情況舉例,

一畝地一年可以種植小麥水稻各一次,小麥的產量在500-1000斤左右,水稻在800-1500斤左右。

現在小麥市場價1.1元/斤左右,水稻1.2元/斤左右,那麼小麥的毛利潤是550-1100元,水稻的毛利潤是960-1800元。這樣一年/畝1510-2900元收入,平均是2205元。去除種子、肥料、農藥和收割機等費用500元左右,剩下1705元。

在我們那裡平均每人3畝地(九十年代分的好像),一般的四口之家就是12畝,去除宅基地和一些不能種莊稼的地還剩10畝,所以靠種地一年的收入在17050元。

看起來還不錯是吧,但是呢,這些錢也就勉強夠貼補家用、走親串友和小孩上學用。如果要考慮小孩將來結婚,就要存錢建新房,買傢俱電器等(最基本的)。就要想辦法賺更多的錢,還有就是家中某個人再生一場大病就更不得了了。那怎麼辦呢?現在政策好了啊,可以外出到城市裡打工啊,小孩就扔給爺爺奶奶,爺爺奶奶不管的也可以扔給姥姥姥爺,總之,小孩丟家裡,兩口子外出打工。男的到工地,一天150+,女的到飯店或者做保潔一月3000,省吃儉用一年80000+(我去,在家要要種多少畝地啊,種個十來畝就累個要死了)。

所以還種什麼地啊,打工多好。到這裡有人就問了,那這個樣子農村不是都是荒地了嗎?

當然不是。

在農村還有一些人從沒有上過學或者曾到外邊打工又適應不了不願再去的,還有一些就喜歡種地的,還有更多的男的外出打工,女的在家帶孩子(這類最多),他們會種地。但即使這樣還是有很多地沒人種,然後那些在家種地的就會想著把那些沒人種的地租下來,每年給地的主人一些錢。但地也有好壞之分,好的土地土質好,地段好,長莊稼,靠近水源等;差的土地不長莊稼,辛苦一年遇上不好的年頭只能賺個種子肥料錢,可能連辛苦錢都賺不上來,更別說還有土地的租金呢。所以這類的土地就沒人願意種了,久而久之就荒了。

以上這些是以60、70年代為主,80、90年代的農村人因為有了更多的選擇,也基本上沒有願意留在農村種地的了,這樣下去以後農村的耕地會有越來越多的荒廢。想要改變這個過程就需要國家新的政策了。

我的預測有一下幾種:

1、適當提高糧食價格,帶動農民的積極性;

2、土地集中化管理,使用大型機械種植,科學管理,提高種植效率;

3、因地制宜,以國家為主導,不同的土地環境種植不同作物,大田作物與經濟作物混合;

4、種植業與第二第三道生產工業直接接軌,減少中間的利益,增加農民的收益。

目前作者也只想到這麼多,也歡迎大家的補充與糾正。其實扯了這麼多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種地不賺錢,如果種一畝地一年的淨收入能夠達到5000以上(此處僅指大田作物)還是會有很多農村長大的年輕人願意回家種地的,農村也不會有什麼荒地了。


木曉野


有的人說現在農村的荒地越來越多了,那是不是這樣呢?其實,各地的情況不一樣。比如說,在東部沿海地區,人多地少,加上蔬菜和水果比較貴,別說撂荒了,簡直是一地難求。但在中原地區和東北地區,人均耕地比較多,加上很多人出去打工,確實有土地撂荒的現象,但是不是很嚴重呢?

1、土地撂荒到了什麼程度?

其實,土地撂荒現象這幾年確實有些增多。但,還沒有到很嚴重的地步。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是這幾年國家不再以保護價收糧食。糧食價格隨行就市,造成糧食價格低迷。再加上,新型農業主體發展緩慢,很多地方特別是丘陵和山區不利於大型機械作業。導致土地流轉不出去,造成撂荒。

2、土地撂荒的原因有哪些?

其實,土地撂荒背後原因有很多,不外乎種地不賺錢;打工造成勞動力流失;新型農業主體發展緩慢等。但,這幾個原因裡面,最可能改變的就是新型農業主體的發展速度上。國家正加大力度發展新型農業主體,也就是種糧大戶、農業合作社、農業企業。這些新型農業主體發展起來了,土地加快流轉,到時候也就沒有什麼撂荒現象了。

3、農民致富主要靠什麼?

其實,農民要致富是離不開土地的。但,並不意味著在土地上耕作,相反,要脫離土地到製造業和服務業裡面去賺錢。那,土地咋辦?可以流轉給新型農業主體耕作,收取租金。自己騰出手到城裡賺錢2份收入致富就差不多了。

4、未來,誰在耕作土地?

可以預見,10年後,我國農村耕作土地的人數肯定會減少一半。這些人去了哪裡?一部分隨城市化發展,進城落戶,從事製造業和服務業;一部分把土地流轉後進入農業企業打工,成為農業工人;一部分從事農村小生意,比如說飯店、美容院、集市小買賣等。真正靠自己耕作土地的人會越來越少。


聚焦三農熱點說


農村發展不前,土地擱荒。是土地分散的主要原因,一戶人家經營十塊二十塊的土地是常有的亊。這就給經營者增添了麻煩,增加了勞力成本,和經濟成本。不利於機械化作業,更不利於管理。有的機車,去一塊地幹活,還沒有跑道時間長,水稻在管理上,即浪費了水源。對白搭跑水工時。

青年人的離村,對農村發展影響極大,失去生機,失去快速發展條件。留守老人,只能維持現狀。對上級發展規化,自知不理,也沒有心情按受,維持現在,保持溫飽,老年人還能堅持多久?每戶的家庭分成二到三個單體,有的父母在家種地,兒女外地打工,孫子在縣城上學,不在縣城買房,就要住宿上學,一個孩子每月最低須要一千元,這就花去父母打工,一年的一半錢。有的過年經濟不足,不能回家團聚。農村學校的 關停,造成家庭負擔過重,七八歲的孩子離開父母家庭,花錢去縣城讀書,成為農村常態,又是農村農民之痛。

有的貸款買房。成為房奴。農村因為種地,不能離開農村,孫子上學,須要人看管,離不開縣城,一家分成三家過的農民,還有發展能力嗎?離開家庭,失去父愛母愛,家庭教育,成為空話,孩子成長缺失家庭教育,成為今後社會問題。

發展農村教育,是農村發展的重要目標,鼓勵青年回鄉發展,是農業發展的主力軍。合村並鎮,才能快速發展農村,一戶一田制的落實,才能減輕種植成本,孩子就近上學才能減較農民負擔,支持農村產業發展,青年就近就業,家庭才能團圓,土地才不能擱荒。


半戍品


自古以來土地都是農民的飯碗。但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了進城務工放棄了種地這個飯碗。我也進過城,在工廠流水線做工人,但後來還是選擇了回家務農,各種原因都有,有一大部分原因還是不太適應城市裡快節奏的生活。現在我家裡種了2000多棵芒果樹,還種了一部分四季豆。通過自己的雙手勞作掙錢,每天辛苦卻也充實。我相信今後的趨勢種地的人肯定是會越來越少的,越來越多的是新型的職業農民,有更豐富的經驗,有更科學的種植技術,種植變得更加高效,產量也會更高。國家現在也正在改變農村土地的現狀,鼓勵農民們積極耕種,把土地資源給利用起來。我覺得土地流轉,扶持年輕人回鄉創業,成立合作社共同創業都是未來解決土地資源利用率的有效方法。


北緯26度那片江山


有工農聯盟才有共和,有共和民族才能雄踞世界,工人下崗,農民分田,各自謀私,徒慕浮華,良田荒不可怕,人心荒才可怕,中國的國教必須確立毛澤東思想的主導地位,辨證地繼承傳統國學,外來科技,團結團結再團結,反對一切自反自放自棄自菲的人和事。人畜並旺,家園繁茂, .`農歸其田,工歸其廠時即是我們共產主義理想實現時!屆時何愁三農不興?


用戶7915479170033


農村從目前看確實有拋荒現象,而且拋荒地在逐漸增加,雖然國家對農村實施了傾斜政策,而且惠民服務很多,每年每畝地有植貼補貼,可還是不能激起農民的種地熱情

十年前農村人似土地為命寶,墾荒地填河塘千方百計增加種植面積,為的是多產糧多增糧增收入,會全面合理使用土地,真正做到了寸土不讓,寸土不荒。可是現在大多數農民覺得種田勞動強度大,効益太差。其實農村人歷朝歷代種地是隻能餬口不能養人,隨著國家經濟的迅速發展,大批的農村中青年勞動力加入了打工族行列,他們靠自己的努力和精神參加城市建設,雖然都是苦力活和贓活,但鈔票來得快,打工能把剩餘鈔票貼補家用,農忙時也可以回家參加務農,大多數時間都可以打工。所以現在的農村種地主要勞動力都是六十歲以上的老人,他們不斷變老,對種地已經是心有餘地而力不足,只能揀輕鬆的活做做,揀路近的地種種,加上農資漲幅大,種地成本增加,如果遇到天災有可能賠本,久而久之,今後拋荒會越來越嚴重。

對於農村拋荒,政府應該出臺相應政策和對策,既要讓農民高興種地,又不能把地荒廢了,除了種地植補款外,還必須提供高効增產辦法,多鼓勵農民種植經濟作物,走科技興農之路,千方百計減少拋荒,讓農民永遠守護生我們養活我們的這片土地!



勞動致富50579730299


雖然說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但地確實沒有閒下來,現在大部分是機械化作業,還是有好多人就在農村,管理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終究還是要回歸農村的,因為城裡的房價你接受不了.家裡有老爸老媽,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土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