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1 來看看2004年成都的寬窄巷子 滿滿的回憶

就在廿一世紀初那幾年,不時能看見老外揹著大行囊進出小觀園或龍堂客棧。吸引他們的當然是這老街獨特的環境和氛圍。而老外的進進出出,似乎也為寬巷子尚存的古風平添了洋氣的文化色彩。老外常常在中國的地盤上無意地暗示著一個地方的文化個性是如何突出。


來看看2004年成都的寬窄巷子 滿滿的回憶

1996年開張的永興茶館,顧客以收荒匠為主(1990年代)

那時寬窄巷子沒一處開店的


清末,“極消閒而無一點塵俗氣息”(李劼人語)的滿城(少城)是沒有買賣的。1990年代之前,在巷子裡來來回回穿過的就是小販,自行車晃起,賣鞋墊、手套的,賣廣柑的,賣拖布的;三輪車踩起,賣蔬菜的,運蜂窩煤的,賣燒餅的等,都是長年靠老街做生意的個體買賣。後來,老巷生意勃發後,流動小販的日子就走到頭了。

收荒匠歷來就有,然而,老城拆毀令他們迅速膨脹,大有網羅一切老城故物之勢。他們的行頭主要是在自行車後衣架上綁大篼或深桶木箱,也有用其它運載方式的。他們曉得要拆遷要搬家的居民,總會有不少陳年舊貨不要了。興許運氣好就從哪家淘得寶貝,尤其是個別年輕人不識得祖傳舊物的來歷,嫌太過時而捨棄,那收荒匠就佔便宜了。所以老街巷是收荒匠打堆的地方。他們吼起收荒的市聲,讓你閉上眼睛躺在茶桌邊都會一下從“破爛”“廢品”這些詞上對逝去的舊世人生浮想聯翩。


來看看2004年成都的寬窄巷子 滿滿的回憶

開景陽岡酒鋪的老宋喜歡寫詩(2003年)

1980年代的少城只有長順街熱鬧,偏西的同仁路都冷清。三道街裡有個肉架子(成都方言,指豬肉銷售點)也是擺在街沿上。四道街西頭有家個體戶,是搭的棚子做買賣。那時,寬窄巷子沒一處破牆開店的。


時光轉到1990年代,情況大變。國企改制,始有下崗工人;再就是老巷子裡有房子通過交易變換了主人。比如,中段29號院子的老宋,是1950年出生的老三屆,1978年進了一家街道企業成都元件廠,1985年又進了四川蠶藥廠搞供銷。老宋瞭解當時的市場,在1989年與人合作搞蠶藥,幾年後賺了錢,1992年便花三萬元把相距約二十米的當街門面房買下來,做起了蠶藥買賣,直到1999年破產。後來又賣起了“景陽崗酒”。

來看看2004年成都的寬窄巷子 滿滿的回憶

宋二哥的門斗兒小攤晝夜都開起(2003年)


來看看2004年成都的寬窄巷子 滿滿的回憶

流動理髮匠(2002年)

29號院子最多時住有十一家人。老宋家的房子38平米,幾兄弟住。他是老大,除了他搬出來外,其他幾兄弟還住在裡面。宋老二在29號門口擺攤,賣點幹雜零碎。老宋說,兄弟姊妹幾個,只有他多讀了些書,“假如廠子現在還搞著,我恐怕就不住在這兒了”。老宋是寬巷子的老住戶,具有老街性格,逆來順受,是能吃點小虧的人。


與老宋買房做生意幾乎同時,寬巷子北側西段部分作了改造。外來的闊老闆在此置業,建仿古宅院樓閣,取名“庭院暉光”(38號)、“六和居”(36號)、“如意”(34號),其間還有沒標門牌號的“寬居”、“靜苑”、“吉祥”等。門庭變了格式,與寬巷子其它老門斗兒在建築造型、色調、風格上均不諧調。寬巷子也由此瀰漫漸濃的商氣。住家戶開始有了“這家住的成都某某名企總頭兒,那家主人是某某某大公司的老闆”的議論。

來看看2004年成都的寬窄巷子 滿滿的回憶

流動花販子(2001年)

中段27號住戶老孫,大名叫孫平國, “文革”前高中畢業生。老孫的老婆下崗了,沒辦法,1996年在寬巷子裡開了第一家茶鋪。1998年,老孫也因故離開了國營單位四川旅行車製造廠,遂和老婆全心全意經營鋪子,取名永興茶館。


整個1990年代,從每天跑鹽道街,到後來跑仁厚街,我不斷重複穿過少城,幾乎隔三差五就要到老孫的茶鋪喝茶。可以說,自從有了茶鋪,寬巷子開始能留住些人了,人氣也慢慢積攢起來。不過,初期的茶客就是一些收荒匠,穿街過巷累了,就跑到這兒來歇歇腳,喝點茶水,寬巷子的清淨也特別適合他們打打瞌睡解下乏。


懷舊風消費風

世紀之交,整個少城都在燥動,即從大城刮過來的舊城改造風鑽進了原本背靜的各條老巷子的旮旮角角。不管住戶們如何欣喜或惶恐,這股風更明顯激起了一群人多情的懷舊風,也挑起了另一群人敏感的商業神經。去遊觀老巷子的人一多,生意也如影隨形地進入老巷甚至院落。兩千年後,慢慢地,隨著老城的拆遷改建、老街的稀罕、遊客的增多,寬巷子的鋪子也就東一家西一家開了起來。東頭最多的是賣吃的,巷子中段往西,有賣旅遊品的,賣古董的,開旅店的。

24號西側破牆開了間賣旅遊品的小店,門額上的牌子寫了英文“YangtzeFamily”。守旅遊品店的女孩說外地遊客愛光顧這兒,口岸好,月房租幾百元。老闆顯然看到了這條街的高含金量:短短不到四百米長的巷子裡就有兩個涉外旅館,老外進進出出,是其它成都小街不能比的。


來看看2004年成都的寬窄巷子 滿滿的回憶

小雜貨販與老牆邊小食攤(2001年)


中段27號新舊易主(據說是外縣人買了),經營起“龍堂客棧”,門斗兒保留老式風格,彷彿進出老院落,其實裡頭已重裝。開始主要是中國遊客,沒幾年外國觀光客就多起來。

老孫茶鋪、老宋燒酒鋪是固定的經營門面,與29號老門斗兒的臨時攤點不同,當然巴不得人氣旺。


31號老門斗兒西側開了一間賣電動自行車的鋪子,東側緊挨著的是一家電動車維修部。賣電動車無疑是看準了這裡逐漸增加的人流量,把一個老巷子當成了有發展的商業口岸。這已經不同於街坊住戶利用自家臨街的便利,小本經營,就地擺攤的情形。前者是以商人的眼光選擇最佳經營口岸零售時尚的電器產品。


來看看2004年成都的寬窄巷子 滿滿的回憶

住家開錄像放映室(2000年)

來看看2004年成都的寬窄巷子 滿滿的回憶

25號老門斗兒聚集的茶客(2003年)

西頭有一家懸掛“古木堂”匾的小古董店。古董店和旅遊品店都是有前瞻眼光的,看到了老巷子未來的無限商機——外省或外國的遊客會如潮湧來。

西頭40號著名的“小觀園”,同中段的龍堂客棧一樣,是涉外旅店。龍門子古色古香,彷彿舊時大宅院,其實也是改建,以懷舊風加現代經營模式招攬生意。

就在廿一世紀初那幾年,不時能看見老外揹著大行囊進出小觀園或龍堂客棧。吸引他們的當然是這老街獨特的環境和氛圍。而老外的進進出出,似乎也為寬巷子尚存的古風平添了洋氣的文化色彩。老外常常在中國的地盤上無意地暗示著一個地方的文化個性是如何突出。

有個法國男(中國名字叫李安)多年在成都居住,跟很多文化人或媒體人都熟。我曾在川大旁的培根路及東門錦官驛等處見過他。他也常來寬巷子喝茶。有次冬天,他在老孫茶鋪斜對面的24號門斗兒外同另兩個中國人喝茶。他的頭朝後耷拉在椅背上,懶懶地仰望著屋簷,姿勢跟地道的老茶客沒什麼兩樣。我拍了這個很成都味的場景,用在了2005年出的《成都生活》一書裡,給他看,他只笑了笑。很納悶他能在成都待那麼多年(後來還在大同巷那邊租房住)。本想採訪他,聽朋友說他拒絕報道自己,就打消了念頭。但相信他絕不是來成都混日子的。


來看看2004年成都的寬窄巷子 滿滿的回憶

街坊老人的手工小買賣(2000年)


來看看2004年成都的寬窄巷子 滿滿的回憶

流動小吃攤(2001年)


一個英國作家就在那幾年撰寫出了她的第一本中國美食作品《Sichuan Cooking》(四川美食)。她遊走了當時成都的很多老街老巷,也隨時去寬巷子喝茶。聽說寬巷子要“打造”,就問我,“‘打造’是什麼東西”?知道就是拆遷搞商業開發,就說,“中國到處都一樣了”。跟著,她趕緊給執政的李春城寫了封勸阻拆遷的信;同時跟老孫說,如果你茶鋪拆了,我買你一把舊竹椅。“買啥子喔,我送你一把”,老孫說。


29號門口昏黃的燈光下,宋二哥一家常圍桌吃宵夜,同時守著小貨攤,很恬靜,彷彿日子會一直這麼過下去,包裹城市的夜似也助他們暗暗抵禦這條老街前途未卜的命運帶給內心的不安。

從有生意到生意火爆起來的轉變,就在宣佈寬巷子拆遷最後期限(2004年11月)臨近的兩年。商業形態同老孫開茶鋪的前期已不可同日而語。恐怕沒有幾家不做買賣,門道里在賣茶,破了牆也要賣吃的。就連常愛在老孫這兒喝茶的年輕人也在相距幾步的地方租房開了茶鋪。不光茶鋪,後來相繼又開起了酒吧、小餐館;不光白天,很快夜晚也有了遊人耍客;不只茶酒,更添了樂曲歌聲……


來看看2004年成都的寬窄巷子 滿滿的回憶

人車擠滿,生意爆棚(2003年)


來看看2004年成都的寬窄巷子 滿滿的回憶

在老巷老牆老氛圍裡拍攝情景照是別樣生意(2003年)


來看看2004年成都的寬窄巷子 滿滿的回憶

白天喝茶夜飲酒,把營業面擴展至巷子的寬處,充塞時尚元素(2004年)

彷彿潛意識感覺這一切會戛然而止,我頻頻地約朋友到寬巷子喝茶,且白天喝了,夜色籠罩時又去,有夜夜管絃、流連忘返的意味。

此時,單純地懷舊已退讓給拼命的消費,消費老巷子,消費這個城市殘存的歷史陳跡,消費幾世幾代百姓的人生芳華。徹底告別昨日生活的老巷子之後,寬巷子裡外的人都在盤算或覬覦著潛在的商機和開發後難以估量的商業利益。利用它搞旅遊的想法已遠遠超出了人們單純欣賞它作為少城老街的情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