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6 《in the fall》说的是什么鬼三观

《in the fall》说的是什么鬼三观

《in the fall》是我今早刷到的小视频,黑白的,很有早期迪士尼的味道。这部号称改变了百万人的短片,相信很多人可能看过。

看完后,心里有些异样。作为草根堆里一个不显眼的草根,我不喜欢这类明目张胆宣扬从事单调重复工作等同人生虚度的题材。

“Some people die at 25 and aren't buried until 75(死于25岁,葬于75岁).”很多人看完短片贴出富兰克林的这句话,并大立flag,要努力奋斗,要追逐梦想。

我只想说,不要再拿刀猛扎这份叫做“单调重复”的工作,请给普通人一些舒适的做普通人的空间。这个世界只有一个人叫马云,剩下的大部分叫芸芸众生。

境遇有不同,成就有高低。

日复一日的工作就应该被批判吗?

单调的生涯就应该被认为是人生失败吗?

没有诗和远方的生活就应该被认为光阴虚度吗?

看完视频,我第一个反应是,三观不正。

《in the fall》说的是什么鬼三观

作为社会这台大机器某个部位一个或大或小的齿轮,每个人都在影响着这个世界,不可或缺。并且绝大部分工作客观上都在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其中就包括那些不招人待见的“卑微繁琐”的工作。然而,一砖一瓦也在为明天建设,一草一木也在美缀人间。

这个世界铁定不是一个绝大部分人失败,而只有极少数人成功的世界。相反,这个世界肯定是一个绝大部分人成功,而只有极少数人失败的世界。那么,谁失败了?

失败的绝不是那些工作定格在了25岁的人,最多是那些生活定格在了25岁的人。比如,极端死宅,几十年大门不出。说他们埋得晚了,我可能赞成,说一份工作干了50年的人埋得晚了,你这是想埋了这个世界。

不妄自菲薄,每个人都很重要,每个人的工作很重要。你好你的家庭就好,你的家庭好你的社区就好,你的社区好你的城市就好,你的城市好你的国家就好。

《in the fall》说的是什么鬼三观

小时候我们敬仰回归田园的陶渊明,后来才知道这不过是一个普通的职业生涯失败被迫转型的故事,不一样的是主人公还兼职写诗。长大后我们羡慕叱咤风云的马云叔叔,感觉这才是一个怀揣梦想少年应有的人生。

马叔叔是成功者,但陶渊明也不是失败者。处在食物链顶端,指点江山,搅动风云固然让人歆羡,但办公室日复一日的工作也无可批判。谁没年轻过,谁没热血过。当年华不再,少年老去,发现传奇不常有。立志摘月亮的人只摘到一颗星星,立志摘星星的人只摘到一个苹果。

然后,更多人成为陶渊明的复版或者通过其他方式与人生达成一种和解。从此安心工作,安稳生活。于是,有一位马云叔叔开创阿里帝国,有无数快递员小哥完成供应链最后一环。形形色色,各行各业,社会正常运转。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而大部分人的存在方式无疑是最合理的存在方式。

《in the fall》说的是什么鬼三观

视频日历翻过去的是每周五天八个小时的上班时间,但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它忽略的才是人生最宝贵的部分,家庭。普通人结婚生娃,提车买房,按揭还贷,柴米油盐,酸甜苦辣。单调的可能是工作,却从来不是我们的人生。

少灌一些《in the fall》里的鸡汤吧,请允许我是那个看台上鼓掌的人。我曾经也期待亿万观众的掌声,但我并不为此刻自己正在亿万观众里鼓掌而悲伤。

愿每个人都心灵富足,不再自怨自艾;愿每个人都心存自豪,能被社会温柔以待。绿茵场上的球员很棒,场边的工作人员很棒,尽情呐喊的我们,也很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