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透过“白公胜之乱”,可看出楚国初期形成的政治体系已注定其灭亡

导语:

公元前475年,中国古代进入战国时代之初,当时出现的战国七雄,楚国无论是疆域、经济、还是人口都是其他六国望其项背的。

然而,却因为楚国在建国之初埋下的封建旧贵族势力的种子,导致贵族势力像寄生虫似的常年的附在楚国这个母体上,严重的腐蚀着楚国的经济与政权。导致楚国的政治架构上的问题严重的拖了社会发展的后腿,这一点也是要比其它六国严重许多。

楚国一个从西周时期贵族衍生出来的国家,所以政治架构上也是跟西周非常相似。周天子通是过分封宗亲为诸侯建国。而楚国作为西周贵族衍生出来的诸侯国,也沿用了西周的分封宗亲制。楚国分封的宗亲最多的时候一度达到了六十个之多,这些宗亲都有着自己的土地,还有自己的财政支出,相当于“国中国”。使得本该楚国国君拥有的土地和财政,都被瓜分给了这些贵族势力,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贵族势大,国君势微”的恶性循环。而公元前479年,发生在楚国的“白公胜之乱”,更可以看出,楚国的政治体系上的致命问题。

透过“白公胜之乱”,可看出楚国初期形成的政治体系已注定其灭亡

战国七雄时期鼎盛的楚国疆域


楚国政治主体为封建宗亲、贵族的原因,致使“白公胜之乱”的发生

白公胜,原名芈胜,是楚平王之孙。但是由于其父芈建作为太子,却被奸臣费无忌陷害,被迫逃亡宋国,先后辗转到郑国,最后在郑国被怀疑为“奸细”,在郑国被杀,而后芈胜又随着其父的近士逃亡到吴国。

芈胜就是在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中长大出来的,在他的心里始终记着他的父亲是在楚国被人陷害才被迫逃亡到郑国的,最后郑国遇害,所以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幻想着有一天可以完成为父报仇,那就是灭了郑国与打回楚国。但是灭一个国家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不是说说而已,所以芈胜也为生不得志而郁郁寡欢。

透过“白公胜之乱”,可看出楚国初期形成的政治体系已注定其灭亡

历史上的芈胜

直到公元前487年,由于楚国内部缺乏人才,特别在当时还处于春秋战国时期,所以边界经常受到战乱的威胁。而由于楚国的政治体系的缺陷,从来都不用外姓为官,所以当时是楚国令伊的子西(令伊相当于宰相)提议,要将他的侄子芈胜邀请回楚,镇守边境。而刚才提到了,白公胜的父亲曾是楚国的太子,后来就是在楚国被人陷害外逃的,至郑国被杀的,所以白公胜对楚国王室也是有一定仇恨心理的,对子西的召回提议,楚国高层是有强烈的反对的。

据《战国策》记载当时也是楚国贵族的子高认为:虽然芈胜守诺重信,喜欢结交一些直言之士。但是这些都是芈胜结党营私的心理,并不证明芈胜是个正人之君,所以若要召回芈胜,恐怕是引狼入室。

而令伊子西却不这么想,因为子西是芈胜父亲的亲哥们,也就是芈胜的亲叔叔,他认为芈胜一个小孩而已,不足为患。就这样子西最后还是召回了芈胜,并派芈胜前往当时楚国与吴国的交界白县邑镇守(今河南息县东),赏称为“白公胜”。

白公胜回到楚国后,还有了自己的封地,复仇的心理也被点燃了。从白公胜第一天到封地白县就积极的与当地居民打好关系,为了夺权做基础。据史料记载:白公胜在封地是“ 卑身下士 ,不敢骄贤,大斗解以出,轻斤两以内”。意思就是白公胜刚上任的时候,对任何人都非常恭敬,从来不表示出傲慢,对百姓更是爱戴有加。但是殊不知这正是白公胜为了夺权才可以这样做,以掩人耳目的。

透过“白公胜之乱”,可看出楚国初期形成的政治体系已注定其灭亡

楚惠王

果不出所料,在楚惠王十年的时候,也就是公元前479年。吴国攻打楚国,而白公胜驻守的地方就是吴楚的交界处,就这样白公胜率兵与吴国交战,最后吴国大败。白公胜打败吴军后,获得了很多物资,便以向楚王献战利品为名,借机领兵进入楚都城。到达楚都,便发动了兵变,同年七月,白公胜杀死了令伊子西、司马子期等楚国贵族,挟持了楚惠王,准备立他另一个叔叔子闾为王。

据《左传》记载:因为子闾乃正人之君,遂不从白公胜,并说:“王孙若安靖楚国,匡正王室,而后庇焉,启之愿也,敢不听从?若将专利,以倾王室,不顾楚国,有死不能。”

子闾的意思是,如果白公胜是为了重振楚国王室,我会支持你。如果你是为了个人之私,不顾楚国社稷,那子闾我宁死不从。就这样白公胜便也把子闾杀掉了。后来因为看守不严,楚惠王也跑掉了,跑到了楚国叶公子高那里。随后叶公发兵楚都,打败了白公胜,白公胜同年自缢身亡,楚惠王重新登基,这场动乱史称“白公胜之乱”。

透过“白公胜之乱”,可看出楚国初期形成的政治体系已注定其灭亡

供奉的白公胜像


小结:

虽然这场兵变来的快去的也快,最后以失败告终,楚惠王重新掌权,但是这场兵变给楚国带来的损失也是巨大的。从上面更可以看出,如果楚国唯才而用的话,不是以宗族、贵族势力为政治主体,也就不会在明知白公胜不可用而用之,最后引狼入室,发生兵变。而这正是楚国建国初期,埋下的以旧贵族势力为政治主体导致的主要因素。

楚国建国之初以封建贵族为主体的政治体系,就已经注定楚国最后的衰亡

上面已经说到因为楚国是从西周时期一个诸侯国衍生出来的国家,所以沿用的政治架构都是效仿西周的。而西周更是封侯制、以宗族治国理念的开创者。但是西周最后也是因为封建贵族势力为政治主体的原因,导致贵族的势力逐渐扩大,最后形成“诸侯强,国君弱”的局面,最后灭国的。而楚国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楚国封建贵族势力封地最多的时候甚至都超过了西周的两倍之多,就连其母国西周都因此而亡,楚国焉能不灭?

引用《史记》记载:楚国早在公元前886年熊渠在位的时候,就效仿西周的封宗族为侯的机制,将自己的三个儿子立为侯,管辖着长江沿岸的楚国地区。

一直到春秋早期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在位之时,楚国就开创县制。但是楚国的所有官职名称还是沿用的西周时期的名称,而且不管是地方还是中央的官吏,全部是楚国王室的近亲亦或同性。

就连地方县令都是楚国王室同姓手中。楚国不仅在职位上使用的沿袭的体制,更是以“官员选于亲”为政治宗旨。

透过“白公胜之乱”,可看出楚国初期形成的政治体系已注定其灭亡

春秋初期诸侯国势力图

就这样,楚国的贵族势力可谓是在建国之初便已根深蒂固的扎在了楚国政坛,随着时间的推移,贵族势力也逐渐强大起来。后来由于贵族势力独揽政权,导致着楚国政权上的腐败,并且财政支出上更加巨大。加上举亲唯用的政治体系,使得大量楚国人才外流,就这样恶性的循环下去,使得楚国一直处于逐步空虚的局面。

尽管在春秋战国之际,楚国亡了陈、越、蔡多国,取得了很大的战果,但是国内的形式仍然动荡不安,难逃外强中干的国情。

在封建贵族势力长期的笼罩下,一个政治制度极度腐朽的楚国,怎么可能拥有强劲的军事力量!一直到公元前279年,秦将白起率大军攻楚,直逼楚都,逼得楚国东迁,此后楚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逐步的走下了历史的舞台。

据《战国策》记载秦将白起曾评价楚国:恃其国大,不恤其政,而群臣相妬以功,谄谀用事,良臣斥疏,百姓心离,城池不修,既无畏臣,又无守备。故起所以得引兵深入,多倍城邑,发梁焚舟以专民,以掠于郊野,以足军食。当此之时,秦中士卒,以军中为家,将帅为父母,不约而亲,不谋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楚人自战其地,咸顾其家,各有散心,莫有斗志。是以能有功也。

从上面记载可以看出,楚国凭着其长达几百年的文化积累,只懂坐享其成,而群臣更是谄媚做事,各自争功,忠臣更是很少,最后导致背离民心,军心涣散。

而楚国的各个封侯,更是只顾自己的封地,不将国家安危放在首位,只关注自己封地的安危。封建贵族体系导致政治上的腐朽,军心上的颓败,这样的楚国焉能不败?

后于公元前226年,秦将李信、蒙恬率军二十万再次灭楚。这次楚国用尽了举国军力,再加上秦将李信的轻视,将秦军大败。这也是秦朝统一六国战争中最后一次失败。这次也可以看出,虽然楚国一直受封建贵族势力缠绕,使得政治体系上腐朽,但是也改不不了楚国是一个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大国,还是有一定民族意识和文化沉淀的。直到公元前223年,秦军再度灭楚,尽管这次楚国依然是举全国之力去抗拒,但是向来公平而严明的历史老人这次没有帮助到楚国,最后绵延了八百多年的楚国灭亡了。

透过“白公胜之乱”,可看出楚国初期形成的政治体系已注定其灭亡

楚国最后君王——楚王负刍


结语:

“历史前进的潮流一直秉承优胜劣汰的原则” 而楚国从建国以来一直奉行的封建贵族势力为主体的政治架构,从未改变,导致整体楚国社会的发展必定会落后于历史的潮流,所以楚国最后走下历史的舞台,也是注定的结果。

而楚国从熊绎立国到负刍灭亡,历经了41君,长达819年的风霜,也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文明朝代了,它最后的灭亡是自然的规律和历史的周期,是人为无法干预的。但是经过几百年的文化沉淀,楚国文化对中国历史发展还是有一定积极影响的。

十哑君总结出来一个道理:“大到一个国家,小到每个人,不管过程还是结果的好坏,只要存在了,就一定有其存在的价值”这可能就是古语所说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