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那些年我听过的民谣:有没有那么一首歌会让你轻轻跟着和

很久没有听歌了,过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纪,听歌是一种奢侈。脑海里也没有新晋歌手的名字,有的只是喜欢了许久的陈年老歌。

我以前不明白为什么人上了年纪就跟不上潮流了,现在我明白了,不是跟不上,是看不上。每个人都为自己的青春骄傲,哪怕平淡无奇,对个人来说,也足以是整个人生里最闪耀的阶段。

民谣,说白了就是非主流的音乐。古代有乐府,专门搜集民歌,汇报给皇帝用以体察民情。我时常怀疑是宫里的乐官写不出好作品,才去民间搜集素材供皇帝取乐。民谣就是抒情,不独是爱情,也有亲情友情,愤懑之情,伤感之情。离经叛道着有之,小资情调者亦有之;小众者有之,由小众渐渐广为人知者亦有之。

民谣用词恳切,感情真挚,自说自话,甚至有点无病呻吟,却不浓烈肉麻。流行歌曲是柳词,民谣则是苏词,言之有物,合事而作。

罗大佑《之乎者也》

民谣有时候和摇滚的界限不是很分明,摇滚要激烈一些,更为反叛。

罗大佑的《之乎者也》以前我是经常听的,那是一首很奇特的歌。

你也许听张震岳唱过《差不多先生》,酣畅淋漓地讽刺社会,只是歌名借了胡适之先生的名篇《差不多先生传》,内容一点关系也没有。

罗大佑这首《之乎者也》开头就是:“知之为知之,在乎不在乎。此人何其者 孔老夫子也。”升势凌厉,横眉冷对。

这是很了不起的。

如今的流行音乐是迎合大众,要粉丝流量。粉丝的爱如潮水,歌手如沙滩,全被海水打磨得曲线光滑,柔嫩娇美。

罗大佑的《之乎者也》是对年轻人的批判,是俯视打量。听众如潮水,他则是礁石,任你千拍万打,我自岿然不动。不像沙子,风一吹就散了。

偶像对粉丝要起到引导作用,而不是把他们惯坏。罗大佑唱到:“剪刀等待之, 清汤挂面乎。尊师重道者, 莫过如此也。”

这是对年轻人不尊师重道的批判。

“眼睛睁一只, 嘴巴呼一呼。耳朵遮一遮, 皆大欢喜也。大家都知之, 大家都在乎。袖手旁观者, 你我是也。”

这是对社会大众冷漠的批判。

这样的歌现在再也没有了,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

那些年我听过的民谣:有没有那么一首歌会让你轻轻跟着和


窦唯《高级动物》

1994年12月的香港红磡体育馆,窦唯、张楚、何勇以及唐朝乐队在那里进行了三个多小时的演出。

演出前何勇在接受采访时说:“四大天王里只有张学友会唱歌。”何勇的父亲是著名三弦艺术家何玉生。在红磡现场,何玉生的三弦和窦唯的笛子在电子音的嘈杂声中,显得尤为别致,令人惊艳。

窦唯的《高级动物》用48个形容词揭示了人类的丑恶,更准确地说是揭示了资本世界的丑恶。来自社会主义阵营的三位摇滚青年,带着切.格瓦拉般的骄傲,对他们认为的香港一顿讽刺,台下的观众却炸了。

《高级动物》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意识形态和社会氛围,那是彼时的香港所不具备的,以后也不会具备。“魔岩三杰”如流星一般划过,然后经常被人提起,从这个意义上看,红磡演唱会更像一场政治投机。

那些年我听过的民谣:有没有那么一首歌会让你轻轻跟着和


朴树《送别》

曾经有一位偶像派歌手和自己的偶像罗大佑,合唱过《之乎者也》,他对任何深情的东西情有独钟。他翻唱过李叔同的《送别》,朴树也同样翻唱过。

朴树对《送别》的评价很高,实在有过誉之嫌。对于他这样一个性情自我的人来说,弘一法师李叔同的人格魅力比《送别》本身更令他神往。

《送别》在民国时是很多学校的毕业歌。林海音在《城南旧事》里毕业的时候唱的就是《送别》。

《送别》版本多有不同,大同小异。创作上完全是传统小令的形式,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不同的是,在我看来上阕写景远胜过下阕抒情,很难得。

上阕通篇是送别的意象,一字一句,触目伤心。这种接连不断的高潮是中国古代送别词集大成的体现,非常人能写。

美中不足的是朴树太忧郁,这首词哀而不伤,他唱得断肠,过犹不及。

那些年我听过的民谣:有没有那么一首歌会让你轻轻跟着和


周云蓬《九月》

周云蓬是个瞎子,像荷马。瞎子比常人更能体察世间万物,也比常人更慈悲。就像他的名字一样,云蓬,而非云鹏。柴静在采访绿妖时问她:“为什么要选周云蓬做男朋友?”答:“因为他有趣。”柴静又问:“就因为这个?”答:“你不知道一个人要有趣有多难。”

《九月》是海子的一首诗改编的,除了周云蓬谁也唱不了。海子诗歌的浪漫决绝,想象瑰丽,孤寂悲壮,歌者必须心眼通天。

“亡我祁连山,使我牛羊不蕃息

失我胭脂山,令我妇女无颜色”

这两句念白才堪称民谣,失去了双眼的周云蓬正如失去河西走廊的匈奴人一样,做了浮云游子,无根飘蓬。诗人只有在流浪中才叫诗人。

眼盲,空间就不存在了。空间既然不存在,时间也就没了寄居,自然也无影无踪。“明月如镜高悬草原映照千年岁月”比“秦时明月汉时关”更悠远,未写人事更替,只写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高级。

那些年我听过的民谣:有没有那么一首歌会让你轻轻跟着和


尧十三《雨霖铃》

尧十三以柳永词唱了《雨霖铃》,严格来说,柳永的词叫《雨霖铃.寒蝉凄切》,《雨霖铃》是词牌名,不是题目,故尧十三的这首歌理应叫《寒蝉凄切》。

尧十三学医,医者仁心,所以唱起来凄切。这首歌尧十三还用贵州方言唱过,被娄烨放在《推拿》里了,名字叫《瞎子》。

这首词比《送别》差些,太小家子气,被尧十三一唱,变成了自说自话的落魄文人的满腹牢骚,流于纤弱。二十岁以下的女孩子喜欢听,好骗。它美化了悲伤,让初入尘世的少女以为世间都是痴情男儿,且有书卷气。

《雨霖铃》是尧十三的自画像。

那些年我听过的民谣:有没有那么一首歌会让你轻轻跟着和


宋冬野《安和桥》

宋冬野的《郭源潮》获“第29届台湾金曲奖最佳词作人奖”提名,历届获奖的大咖有:方文山的《威廉古堡》、胡德夫的《匆匆》、李宗盛的《山丘》。

本来是想写《郭源潮》的,踌躇再三,还是放弃了。决定写写《安和桥》。

我曾经在一个初二孩子的作文里看到这么一句:“我知道,那些夏天,就像青春一样回不来。”我笑了,这是应试教育下青春的诗意反抗,不管阅卷老师能不能洞察他的小心思,他都已经胜利了。或者,下课了还会在同学中间自鸣得意。那是十多岁的孩子才能听懂的暗语。

《安和桥》收录在宋冬野第一张专辑《安和桥北》中,对他有特殊的意义。13岁父母离婚后,他经常去西郊安河桥村寡居的奶奶那儿住。回安河桥,是宋冬野最高兴的事。他的第一把吉他,也是奶奶用退休金花148块钱买的。

《安和桥》是对少年时光的追忆,像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一样,少年的经历成了宋冬野最主要的创作源泉。

《安和桥》有一股故作颓废的情绪,这种情绪被藏在每一个记忆点中,每一个点都清晰可辨。五环路,抱着盒子的姑娘,擦汗的男人,还有安和桥。宋冬野将之串联,整首歌变成了一首叙事诗。

就像你初中写的那些蹩脚的诗歌,虽然不押韵,不华丽,但贵在真实,都是触手可及的生活。这让它免于小资情调的矫揉造作,成了一首少年之歌。

那些年我听过的民谣:有没有那么一首歌会让你轻轻跟着和


马頔《傲寒》

2011年马頔创立了“麻油叶”厂牌,主要成员有:马頔,尧十三,贰佰,宋冬野等。

《傲寒》和《董小姐》一样,都是写给女孩子的歌。不同于宋冬野解释不清楚董小姐的身份,傲寒的身份很清楚,她是马頔的女朋友。我有时候想,什么样的女孩子才会叫傲寒呢,这么倔强的名字。

这是一首情歌。韩寒说过,很多人的撒谎体验都是从作文开始的,而为数不多的说真话体验是从写情书开始的。

《傲寒》这首不太长的歌,竟有七句“傲寒我们结婚我们结婚”,太肉麻了。可是说给女朋友听也没什么大不了,也正因为是写给女朋友的,所以少了很多矫饰,多了几分真诚。

从前荀奉倩因妻子去世,过度哀伤而亡,因此受到世人的讥讽。如今,马頔不羞不臊,将写给傲寒的情歌公告天下,说出了很多人想说又说不出的话,引得众人会心一笑,拾其牙慧。

当那三句“傲寒我们结婚我们结婚”连续唱出来时,每个人都会轻轻跟着和,并为之感动。

那些年我听过的民谣:有没有那么一首歌会让你轻轻跟着和


邵夷贝《谁偷走了你的时代》

邵夷贝毕业于北京大学新闻系,对于自己的定位她有清晰的认识:“我只是一个文艺女青年。”当然,那个时候“文艺青年”还是个褒义词。她的处女作是《大龄文艺女青年之歌》。

我在网上查《谁偷走了你的时代》歌词时,看到一篇豆瓣对这首歌的报导,时间显示为2010年7月15日,十年过去了。

邵夷贝继承了北大的批判传统,可能和她学的新闻专业有关系。我国新闻领域的奠基人之一邵飘萍曾言:“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邵夷贝一直在为社会发声,相当朋克。

《谁偷走了你的时代》批判了环境污染,应试教育,高房价,拜金主义,歌词非常硬核,锋芒毕露。邵夷贝的歌里很少充斥私人情绪,境界很高,除了她我没有发现有哪位歌手如此关心公共事务。

你无法把这样的歌词和一张干净的娃娃脸结合起来,她身上有传统士大夫“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精神气质,无愧于一个新闻人的基本修养。

那些年我听过的民谣:有没有那么一首歌会让你轻轻跟着和


程璧《人生的意义》

程璧毕业于北京大学日语系,正因如此,她的歌有一股日系小资情调,舒缓安静,沁人心脾。

《人生的意义》是一首很短的歌,歌词也直白:

人生的意义

是什么呢

苏格拉底说

人要过

美好公正的生活

亚里斯提卜说

纯粹的快乐

才是人生的目的

人生的意义

答案在哪里

这样的歌词太严肃了,一看就是学习好的乖孩子写的,也无非是名人名言的堆砌,从艺术角度讲确实不是好词。可也正因为这样,才透着一股干净的正直劲儿。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种大而空泛的问题,还一直有人在追寻呢。这种单纯天真的热忱实在令人动容。

那些年我听过的民谣:有没有那么一首歌会让你轻轻跟着和


这九首歌是我至今仍然心心念念的九首歌,这些歌里寄托着我对世界的全部幻想。一个人最好会点乐器,要不然不足以应付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