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來處即是歸處|《海上鋼琴師》帶給我們怎樣的哲學反思


來處即是歸處|《海上鋼琴師》帶給我們怎樣的哲學反思

《海上鋼琴師》講述了一個天才鋼琴師1900生於船、長於船、死於船的傳奇一生。他若浮萍一般漂泊於大海之上,用音樂解讀人生,憑心靈去感悟世界,纖長的手指在有限的八十八個琴鍵中奏出一曲無限的人生樂章。

他習慣單純地害怕選擇,卻又在不停地做出一個個選擇,最終把自己的生命還有他的音樂和船交給了大海。他像迷一樣來到這個世界,又在一聲轟鳴的爆炸聲中從這個世界退場。導演吉賽貝.託納多雷借主人公1900之口闡述了自己對人生和對生命的意義的思考,貫穿影片始終的是存在主義哲學的思想。

來處即是歸處|《海上鋼琴師》帶給我們怎樣的哲學反思

薩特,法國文學家和哲學家,一個以存在主義思想深刻影響了20世紀的人。他在研究基督教存在主義哲學基礎上,拋棄克爾凱戈爾宗教神秘主義,繼承並發展胡塞爾非理性主義,形成他自成體系的哲學思想——無神論存在主義。薩特存在主義哲學主要包括三個基本原則:一是“存在先於本質”,二是“世界是荒誕的,人生是痛苦的”,三是“自由選擇”。

存在主義作為一種現代西方哲學思潮,在各個領域都產生了廣泛深刻的影響。而當電影與存在主叉結合後,電影從此擁有了表達思考與痛苦的哲學功能。本文結合影片《海上鋼琴師》,分析讓·保羅-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思維在電影中的詮釋,從而使我們能從更廣的視角,多側面、多層次地解釋和欣賞本片及相關其他電影。

一 神秘的出場——“存在先於本質”

薩特認為,存在有兩種形式:自在和自為。自在即“是其所是”,自在存在是惰性的、機械的物質世界。對人來說,自在存在讓人噁心,但卻無法逃避。自為存在即人的世界,是意識性存在,雖然沒有實存基礎,卻具有主動性和選擇性。薩特有句名言:“存在先於本質”,他所謂的“存在”是指人的“自在”。人首先自在存在著,然後通過他存在所處情境中的選擇確立自身本質,從而實現向自為存在的轉化。

影片中海浪滔天,大船孤單,主人公1900孤零零地躺在頭等艙的一個搖籃中。沒人知道他的父母,他沒有國籍,不屬於這世界上任何的一個國家,但他存在於這個世界。他有神秘的音樂天賦,有洞察人心靈的能力,他的才華是與生俱來的存在於內心中的真實存在,而且充滿了個性和神秘。


來處即是歸處|《海上鋼琴師》帶給我們怎樣的哲學反思

他的性格,他的選擇決定了他的本質和命運。他坦率真誠,任憑心來引導自己的行為,鄙視一切世俗的束縛;他拒絕上岸,將紅塵的一切喧囂複雜與自己隔離開來,平靜地守護著人間最後一片精神淨土。

他是鋼琴天才,輕輕彈上一曲就可盡享無尚的榮耀和財富,但他對此只是嗤之以鼻,如捨棄一片羽毛般,將它們拋人大海;他也渴望過愛情,女孩的出現也曾令他怦然心動,但對大海的依戀、對信仰的固守,使他與愛情擦肩而過。

他選擇了船隻而非陸地,選擇音樂而非生命,在做出一個個選擇的同時,他也決定了自己的本質。可見“人的本質是人自己通過自己的選擇而造成的,而不是別人給定的”。

影片節奏舒緩,氣氛有咎許的沉悶和哀傷。單調的大海,狹小的船艙,一批批歡欣鼓舞的乘客,所有這一切都反襯出1900內心的孤寂。他是孤獨的,所以他選擇一輩子不上岸,和那座海上浮城同生共死。存在主義的“孤獨感”通過視覺影像得以充分的表現。

二 人生的旅程——“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痛苦的”

薩特告訴我們:“世界是荒誕的,可笑的”。正如薩特在他的小說《牆》中所說:“周圍的一切開始旋轉起來,我發覺自己坐在地上,我笑的那麼厲害,以致眼淚湧上了我的眼睛。”而《海上鋼琴師》只是用另外一種語言把這種哲學觀闡述了一遍。

我們的人生就是由一個個偶然構成的,我們偶然地來到了這個世界上,只能成為這個荒謬、冷酷處境中一個荒謬的、痛苦的個體。

1900被命運拋到這個世界,但剛來到世上就被父母遺棄,沒有名字,沒有國籍,沒有常人所擁有的一切。他的出生就是現實的荒誕和悲劇命運的開始。他不求名利,卻被爵士樂的始祖Jellv Roll MoIton尋上門來挑戰,當他輕易取勝,一句FUCK不僅是對所謂權威的不屑,更是對這個自以為是的荒唐世界的嘲弄。

來處即是歸處|《海上鋼琴師》帶給我們怎樣的哲學反思

在維吉尼亞號上,週而復始的人來人往,悲歡離合,世間百態在他面前一遍遍上演,他看盡繁華背後的冷漠、虛偽,他出眾的才華和不羈的性格註定不被塵世所容,在喧雜的塵世他只會窒息、痛苦。

因而拒絕下船,拒絕融人這個荒滲的世界。190與他唯一的朋友小號手代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海上的寧靜簡單和陸地上的喧囂繁華。1900是精神的追求者.他唯一關心的只有他的音樂,對所有物質的享受沒有絲毫的概念;而小號手則不同,他來自陸地。音樂只是他謀生的手段,他所追求的是物質的享受。

來處即是歸處|《海上鋼琴師》帶給我們怎樣的哲學反思

1900有絕世的音樂才華卻不用來為自己謀財富,這一點在他看來是不可理解的。於是他竭力鼓動1900離開船,到陸地上生活。兩個不同的世界相互衝突碰撞,女孩的出現則成了爆發的導火索。

1900終於決定要到陸地上去,他收拾好行李,卻在即將踏上陸地的那一刻驀然停下了腳步。陸地的一切都太過複雜,正像1900自己所說的“在那個無限蔓延的城市裡,什麼東西都有,可惟獨沒有盡頭。根本就沒有盡頭。我看不見的是這一切的盡頭,世界的盡頭”。


來處即是歸處|《海上鋼琴師》帶給我們怎樣的哲學反思

影片的最後,船被炸掉了。190沒有下船,肉體的毀滅是他的必然結局。他沒有求生而是求死。他的死證明了這個世界的荒誕,他寧願向死亡屈服也不甘失去自我,沉淪於世俗,最終只有死才能保持他真正的自我。他的世界與荒謬、冷酷的現實格格不入。

三 最後的舞蹈——“自由與自由選擇”

薩特的“自由”理論:人的絕對自由是人存在的宿命,人的本質來源於人的存在與自由的同一性。在他看來,人的自由的意義和價值就是人能夠主動選擇他自身的生活道路。薩特說過:“自由不是一個存在,它是人的存在。”也就是說,人的存在不應受到任何禁錮。

1900就像是海上的一葉扁舟,他不受任何世俗的約束,他是絕對自由的。他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

來處即是歸處|《海上鋼琴師》帶給我們怎樣的哲學反思

人的自由表現在選擇和行為兩個方面,只有通過自己的選擇。人才能得到自由。他逃避選擇,但卻又在不停地做著選擇:面對命運的不幸,他選擇用音樂來彌補;面對陸地的奢華,他選擇了平靜、簡單的大海;面對甜美的愛情.他選擇了沉默和懷念;面對音樂和生命的抉擇,他義無反顧地選擇了與之相伴一生的音樂。

他的選擇本質上是對自由的選擇。TO BE OR NOT TO BE?1900面臨兩個選擇。在船上,他不必選擇,他是自己命運的主宰,完全掌控著人生;在陸上,他要面臨無數的抉擇,他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

他害怕失去自由——控制自己生命方式的自由。所以,他選擇了不變,選擇了他的幻想世界。1900通過自己的選擇完成了自己的人生意義。1900對死亡從容選擇,當小號手作最後努力勸他上岸時,他卻說“陸地對我來說是一艘太大的船,一個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長的旅行,一瓶太濃烈的香水,一種我不會創作的音樂。我永遠無法放棄這艘船,不過幸好,我可以放棄我的生命。反正沒人記得我存在過”。

來處即是歸處|《海上鋼琴師》帶給我們怎樣的哲學反思

1900對自己喜歡的世界的依戀,其實就是對自己內心自由的絕對尊崇。他無論怎麼選擇都沒有所謂的對與錯,每一個選擇都是他的自由,都是他為自由做出的選擇。他沒有走下船,即使是愛情和生命也不足以改變他的選擇。這即是薩特所說的:“即使不做選擇,也是做出了不做選擇的選擇。”

1900是絕對自由的,但他同樣是孤獨的。這是他必然要承擔的自由選擇的結果。他一方面對塵世懷有戒意,所以寧願一生都呆在船上直至死去:另一方面在寂寞中偶爾會有對陸地的嚮往和走下船的衝動。

來處即是歸處|《海上鋼琴師》帶給我們怎樣的哲學反思

來生即是歸處。他只是盲目地存在於這個世界上,只知道人生的真實的終結就是死亡。在存在主義者眼中。人生註定是一場悲劇。1900的人生不可避免是一場悲劇,是他自己能預料到的悲劇。一花一世界,一船一天堂。1900用有限的八十八個鋼琴鍵彈出了一首存在主義的絕唱,他的靈魂永遠棲息在了深邃蔚藍的海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