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2 石油大戰:搶奪伊朗石油“大棒”,英美石油爭霸

在充斥著血與火的戰爭迷霧背後,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左右著戰爭,這就是石油。

石油是黃金,也是禍根。石油在伊朗被成為“黑色的潘多拉魔盒”,是列強巧取豪奪、相互爭鬥的目標,伊朗石油問題一直離不開”戰爭“、“動盪”和"陰謀"密切相關的詞語,屢次引發一場場血雨腥風……

石油大戰:搶奪伊朗石油“大棒”,英美石油爭霸

19世紀初,西方國家在伊朗的競爭主要是在英俄之間進行的,爭鬥的結果1907年8月的英俄協定把伊朗分成三部分——北部富饒的地區屬俄國的勢力範圍,南部貧瘠但靠近印度的地區屬英國,這兩個地區之間是中立地帶。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伊朗宣佈中立,但列強仍然把伊朗變成爭鬥的戰場。1915年,俄英兩國達成 “君士但丁堡協定”,伊朗徹底成為英俄兩國分區佔領和統治的殖民地。

1909年, 澳大利亞金融家威廉·諾克斯·達爾西與英國資本組成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公司——“英國波斯石油公司”,即後來的“英伊石油公司”繼承了石油租讓權,長達半個世紀之久。英伊石油公司後來為英國政府直接控制,伊朗石油成為英國的戰略商品。英國外交大臣寇松在一戰中如此形容:“確實,後代將會說我們是乘著石油之浪飄往勝利的彼岸的。”

一戰後,美國成為頭號工業大國,國內壟斷資本強烈要求擴大海外市場,美國開始注意石油重要產地伊朗。“第三國外交”在當時伊朗政治家心目中起著很大的作用——美國是抗衡英、蘇強敵理想的第三國。1921年11月,伊朗卡瓦姆政府與美孚石油公司就伊北石油租讓權簽署協議展開談判。議會通過決議給予該公司為期50年的開發伊北部五省的租讓權,並且該租讓權不得轉讓,而且宣佈胡希塔里亞租讓權無效。

這項規定馬上遭到英蘇的強烈反對。英國聲稱英伊石油公司已於1920年以10萬英鎊的價格從胡希塔里亞手裡購買了這項租讓權。蘇俄照會則稱根據1921年蘇伊條約,伊朗無權把蘇俄放棄的租讓權轉讓他國。伊朗政府據理反駁英蘇的抗議,強調胡希協議只不過是一項提交議會審議的草案,從未被議會批准,伊朗出讓北部石油租讓權與此毫無關係。

石油大戰:搶奪伊朗石油“大棒”,英美石油爭霸

不過,英伊石油公司不肯罷休,繼續施壓,手握一張“王炸”——伊朗唯一石油出口通道,徹底讓美孚公司夢想化為泡影。1929年4月,美國辛克萊石油公司曾取代美孚獲得了伊朗北部石油開採特許權,但也因英方拒絕提供石油出口而告吹。美國兩家公司先後從伊朗北部撤走,意味著美國爭奪伊北石油租讓權的鬥爭中徹底失利。

1927年,美孚公司撤出伊朗後,英國仍舊控制伊朗南部油田。但美國人並未就此甘心失敗,30年代,美國石油公司進一步打入英國在波斯灣的勢力範圍。到二戰爆發前,美國已在中東奪取了巴林、沙特阿拉伯等國石油資源控制權。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美國政府逐步加強對石油業的管理和控制,1940年底成立了戰時石油管理局,協調戰時石油生產與分配的所有方面。

為避免希特勒佔領伊朗,英蘇軍隊聯合出兵伊朗,並於伊朗在1942年簽定三國同盟條約。與此同時,美國急派3萬名軍人在伊朗波斯灣口登陸,並設立司令部,用武器敲開了伊朗大門。

1943年6月, 美國組建“石油儲備公司”, 羅斯福總統開始實行一項以中東波斯灣地區為重點的對外國石油的新政策,這意味著美國首次直接介入石油業。

石油大戰:搶奪伊朗石油“大棒”,英美石油爭霸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時期,但總的來說,為聯手對抗德軍,1943年底以前,同盟國雖猜疑偶有摩擦但合作是首要的,因為伊朗走廊的暢通無阻對保證盟國對戰時蘇聯的支援至關重要的。然而,隨著戰局好轉,美英間的矛盾開始突出並激化。美國早就覬覦伊朗的石油,只是一直受到英帝國的長期排斥。

1942年5月,羅斯福曾表示,保衛伊朗對美國來說至關重要。隨後派遣多個顧問團到伊朗, 尤其是以阿瑟·米爾斯波博士為首的財政顧問團最為重要——他一手獨攬了伊朗的財政大權,試圖讓美國石油巨頭重返伊朗闖出一條路來,和英國一決高下。

不過英伊石油公司早就意識到問題緊迫性,為保證對伊朗的石油壟斷,派遣勘探隊尋找租讓地以外石油儲藏,結果表明東南部的俾路之斯坦石油儲量驚人。1944年1月, 英國石油公司代表就出讓俾路之斯坦開採權問題同伊朗洽談,英美石油爭奪達到了高潮。

不過,1944年美英華盛頓石油會議協定暫時緩和了兩家在中東石油問題的矛盾,但問題懸而未決!

二戰剛結束後不久,美國石油公司便迫不及待地與伊朗談判石油的租讓權,不過伊朗迫於形式拒絕授予石油的租讓權。

1946年底美孚公司與英伊石油公司達成合作協議,修建一條從伊朗油田到地中海的石油管線,直接將伊朗石油直接運往歐洲。美英在伊朗的石油合作為它們在政治上聯合反蘇奠定了基礎,也為美進一步濟上進一步打開伊朗石油大門創造條件。

杜魯門總統按照援助不發達國家的“四點援助計劃”向伊朗提供援助,於1950年美國進出口銀行授權給伊朗2500萬美元貸款,用於其發展經濟的第一個七年計劃。而此時,伊朗民族的反英浪潮卻與日俱增……

1949年,為了緩解伊朗人民的反英情緒、美國的攻擊,英伊石油公司決定同伊朗政府達成妥協方案,不過在輿論壓力和美國暗中支持下,伊朗拒絕通過該協議,英伊關係惡化。

石油大戰:搶奪伊朗石油“大棒”,英美石油爭霸

1950年12月,阿美石油公司與沙特國王伊本·沙特達成石油收益對半分協議,成了伊朗爭取石油自主權鬥爭的催化劑。聲勢浩大的伊朗工人大罷工和學生示威遊行,矛頭直指英國殖民者,美國害怕這會影響其他中東其他國家的地位,便揹著伊朗開始了“幕後活動”,同英方勾結起來就解決伊朗危機秘密會談。不過兩國方案大相徑庭,不歡而散。

1951年3月5日,伊朗石油委員會通過了關於石油國有化的“九點法案”,宣告伊朗領土上的全部油田屬於伊朗人,英國長達50年的石油壟斷統治結束了。

隨著英伊矛盾的加劇,美國以“調解者”的身份進一步插手伊朗石油,一方面穩住伊朗以免其向蘇聯求援,另一方面防止英國對伊朗動武。於是通過石油巨頭與國際銀行合作, 美國決定替伊朗付一筆錢給英國人妄圖獨吞伊朗石油,對此摩薩臺公開進行嚴厲駁斥。

石油大戰:搶奪伊朗石油“大棒”,英美石油爭霸

被觸怒的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採取推翻摩薩臺的密謀行動——“阿賈克斯行動”。為了鞏固和擴大在伊朗的實力,艾森豪威爾採取了兩項重大措施。首先,由美英石油巨頭組成財團共同開發伊朗石油,其次,對伊朗進行緊急經濟援助。

1954年美英伊三方談判開始。這場談判名為英國人召集而實權卻掌握在美國人手裡。英國要求控制財團多數股份,美國人不答應,堅持美國應與英國的持平,並留下一些股份給荷蘭和法國,藉此削弱英的實力。經過討價還價,雙方終於在9月達成協議,這一方案實際上廢除了伊朗石油國有化法案,由財團享有所有權,規定在40年內伊朗石油工業由財團控制。英國石油公司佔40%,美國五家石油公司佔40%,實現了與英國平分秋色的目的。

伊朗成立的國家石油公司以僱主的身份僱用國際石油財團為承包商,在董事會中有兩個名額,按照五五分成的原則分配石油利潤。雖然在英國堅持下,新公司的總部設在英國,並且仍以英鎊作為石油貿易的結算貨幣,但美國也由此成為伊朗石油業和伊朗政治的主角。

在獄中服刑的摩薩臺得悉財團協議的消息後悲憤地說:“這筆交易意味著,我的祖國還將遭受40年的奴役。”

1957年,美國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先生在給艾森豪威爾總統的報告中說到:“我們在伊朗的經濟地位的加強,使得我們能控制他的整個外交政策........目前,國王未經徵求我們的大使的意見,甚至不能變動一下他的內閣。”

石油大戰:搶奪伊朗石油“大棒”,英美石油爭霸

在搶奪伊朗石油“大棒”中,英國已落敗,美國成最大贏家——建立財團使美國成為在中東具有統治地位的大國,美國進入伊朗給了它一個有效控制世界大部分已探明石油儲量的機會,控制世界石油的基本目標已經實現,這不僅對中東,而且對全世界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精彩文章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