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3 是经典但不卖座的《决战中途岛》

是经典但不卖座的《决战中途岛》

看完《决战中途岛》后有点哑然,不知道该说什么,似乎只有众多人相同的感叹:不是想象中的那样呀!

但想象中的又该是哪样呢?没有《2012》的壮阔震撼?缺失《后天》的紧凑严密?还是没有了《独立日》的旖旎神秘?

竟然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也是,也不是。同样出自罗兰•艾默里奇之手的《决战中途岛》,似乎给人一个别样的感觉,你觉得气势雄伟波澜壮阔吧,也对,但你觉得散漫而头绪万千,也不是没有道理。 总感觉就要得到《2012》的神秘,找到了《后天》的紧迫,乃或者是《独立日》的神秘,但每每浅尝即止,昙花一现,总有意犹未尽的落落寡欢。

从辽无边际的科幻剧回转传统的二战剧,用真实讲述真实,其间的局限显而易见。这更何况这是一个人人都很熟悉的历史题材:1942年6月的中途岛之战,是日军突袭珍珠港后,美军最具传奇色彩的反击战役。正是这场战役让美军以少胜多,一举改变了二战中的太平洋战局。为了更加完美的呈现这场传奇战役,罗兰.艾默里奇筹备长达15年之久,他坦言:“为了还原这段历史,我们在无穷无尽的资料和历史影像里进行了年复一年的研究。我想给这些战士们留下一座纪念碑,让人们牢记他们是谁,做了什么,以及他们是多么的无私!”

是经典但不卖座的《决战中途岛》

一个准备了十五年的题材,以这样的方式进行呈现,就目前达到的效果来看,不得不让人发问:罗兰•艾默里奇,您究竟要告诉观众什么?

影片内容足够坚硬:珍珠港遇袭、轰炸东京、中途岛之战,三件和人类命运紧密相关的历史事件一一再现;影片足够琐碎:因三起历史事件引起的相关故事见缝插针,对日本海军将领关键时刻的复杂心理刻画,对善良的中国底层村民救助轰炸东京飞行员的群像再现,令人深刻。多线展示,齐头并进,除前线的激战外,展现了后方情报部门、指挥部门的工作,让这一历史转折点跨越国界,充满玄奇色彩。

珍珠港遇袭之后,轰炸东京是美国人的必然选择,而东京遭到轰炸之后,决战中途岛,不仅仅是日本为了本土安全而采取的主动行动,也是美国主动寻找日本海军决战的最好防御。时间的先后顺序自然是影片情节的自然推动。但因为事件本身的宏大和错综复杂,粗线条的讲述只能让观众跟着镜头迅速移位,面面俱到但一闪而过的遗憾,让最后的中途岛之战也显得单薄。这种单薄,让准备饕餮视觉盛宴的观众留下遗憾自然在情理之中。而要深刻感受导演的别有用心,得有二刷的准备才行。

印象深刻的一个镜头是,迪克·贝斯特驾驶战机,开篇炫技般用俯冲轰炸式降落航空母舰,结束时又用同样的镜头宣告了中途岛之战的胜利,实现了他把500磅的炸弹扔上航空母舰的誓言,不动神色强化了一个概念:俯冲轰炸。就是这种最能体现勇敢精神、出奇制胜的镜头,诠释美军以少胜多的必然原因,普通士兵的勇敢和坚强,倾斜了战争的天平,日军在这场战争中,折损了全部参战的四艘航母,而美国参战的两艘航母只损失了一艘,战争就此开始反转。还有一个始终贯穿影片的小人物——情报分析人员莱顿给人不一样的感觉,莱顿是在1929年被美国海军送到日本学习的,这一段史实哥给人耐人寻味的感觉。但更动人的是他和妻子之间的默契,镜头不多,但温馨爆棚,完全不同于其它战争片“戏份不够,情感来凑”的俗套。决战中途岛,影片客观而真实地再现战争中敌我双方的斗智斗勇,残酷而震撼地再现战争带来的灾难和痛苦。英雄主义、决胜于一瞬之间的智慧和担当等等,在这里似乎都不再那么重要,远离战争,才是最好的抉择。

是经典但不卖座的《决战中途岛》

“稀松”的剧本,主旋律的底子、老派的作风,许多碎片化的处理,更像一部再现真实的纪录片,凝缩时间,增添质量,再现了这一历史事件。罗兰•艾默里奇的准备和思想,在艾德•斯克林、卢克•伊万斯、帕特里克•威尔森、伍迪•哈里森、丹尼斯•奎德、达伦•克里斯、基恩•约翰逊等一众演员的努力下一一得以体现。

没有人想要战争,愿战争只存在过去。整部影片,因为这句话的存在,似乎肃穆而严谨了起来。任何一场看似遥远的战争,其实距离每个人都关系密切。这部影片首映选择在了珍珠港,是纪念,是回味,是警示,更是启迪。和平究竟意味着什么,战争距离我们有多远,该是人们思考的问题。

目前来看,这部慢热型的战争巨片,口碑和评分正在持续攀升,目前豆瓣7.7,猫眼9.1,然而票房收入却只有1.4亿多。个人认为,《决战中途岛》是经典却不卖座,看来观众寻求更多的还是《2012》、《后天》、《独立日》等影片的紧凑、神奇、壮观、特效等等。因为喜欢这些影片,所以写下这些文字,一点个人之见哦。

是经典但不卖座的《决战中途岛》

2019年11月13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