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3 是經典但不賣座的《決戰中途島》

是經典但不賣座的《決戰中途島》

看完《決戰中途島》後有點啞然,不知道該說什麼,似乎只有眾多人相同的感嘆:不是想象中的那樣呀!

但想象中的又該是哪樣呢?沒有《2012》的壯闊震撼?缺失《後天》的緊湊嚴密?還是沒有了《獨立日》的旖旎神秘?

竟然也沒有一個統一的答案:也是,也不是。同樣出自羅蘭•艾默裡奇之手的《決戰中途島》,似乎給人一個別樣的感覺,你覺得氣勢雄偉波瀾壯闊吧,也對,但你覺得散漫而頭緒萬千,也不是沒有道理。 總感覺就要得到《2012》的神秘,找到了《後天》的緊迫,乃或者是《獨立日》的神秘,但每每淺嘗即止,曇花一現,總有意猶未盡的落落寡歡。

從遼無邊際的科幻劇迴轉傳統的二戰劇,用真實講述真實,其間的侷限顯而易見。這更何況這是一個人人都很熟悉的歷史題材:1942年6月的中途島之戰,是日軍突襲珍珠港後,美軍最具傳奇色彩的反擊戰役。正是這場戰役讓美軍以少勝多,一舉改變了二戰中的太平洋戰局。為了更加完美的呈現這場傳奇戰役,羅蘭.艾默裡奇籌備長達15年之久,他坦言:“為了還原這段歷史,我們在無窮無盡的資料和歷史影像裡進行了年復一年的研究。我想給這些戰士們留下一座紀念碑,讓人們牢記他們是誰,做了什麼,以及他們是多麼的無私!”

是經典但不賣座的《決戰中途島》

一個準備了十五年的題材,以這樣的方式進行呈現,就目前達到的效果來看,不得不讓人發問:羅蘭•艾默裡奇,您究竟要告訴觀眾什麼?

影片內容足夠堅硬:珍珠港遇襲、轟炸東京、中途島之戰,三件和人類命運緊密相關的歷史事件一一再現;影片足夠瑣碎:因三起歷史事件引起的相關故事見縫插針,對日本海軍將領關鍵時刻的複雜心理刻畫,對善良的中國底層村民救助轟炸東京飛行員的群像再現,令人深刻。多線展示,齊頭並進,除前線的激戰外,展現了後方情報部門、指揮部門的工作,讓這一歷史轉折點跨越國界,充滿玄奇色彩。

珍珠港遇襲之後,轟炸東京是美國人的必然選擇,而東京遭到轟炸之後,決戰中途島,不僅僅是日本為了本土安全而採取的主動行動,也是美國主動尋找日本海軍決戰的最好防禦。時間的先後順序自然是影片情節的自然推動。但因為事件本身的宏大和錯綜複雜,粗線條的講述只能讓觀眾跟著鏡頭迅速移位,面面俱到但一閃而過的遺憾,讓最後的中途島之戰也顯得單薄。這種單薄,讓準備饕餮視覺盛宴的觀眾留下遺憾自然在情理之中。而要深刻感受導演的別有用心,得有二刷的準備才行。

印象深刻的一個鏡頭是,迪克·貝斯特駕駛戰機,開篇炫技般用俯衝轟炸式降落航空母艦,結束時又用同樣的鏡頭宣告了中途島之戰的勝利,實現了他把500磅的炸彈扔上航空母艦的誓言,不動神色強化了一個概念:俯衝轟炸。就是這種最能體現勇敢精神、出奇制勝的鏡頭,詮釋美軍以少勝多的必然原因,普通士兵的勇敢和堅強,傾斜了戰爭的天平,日軍在這場戰爭中,折損了全部參戰的四艘航母,而美國參戰的兩艘航母只損失了一艘,戰爭就此開始反轉。還有一個始終貫穿影片的小人物——情報分析人員萊頓給人不一樣的感覺,萊頓是在1929年被美國海軍送到日本學習的,這一段史實哥給人耐人尋味的感覺。但更動人的是他和妻子之間的默契,鏡頭不多,但溫馨爆棚,完全不同於其它戰爭片“戲份不夠,情感來湊”的俗套。決戰中途島,影片客觀而真實地再現戰爭中敵我雙方的鬥智鬥勇,殘酷而震撼地再現戰爭帶來的災難和痛苦。英雄主義、決勝於一瞬之間的智慧和擔當等等,在這裡似乎都不再那麼重要,遠離戰爭,才是最好的抉擇。

是經典但不賣座的《決戰中途島》

“稀鬆”的劇本,主旋律的底子、老派的作風,許多碎片化的處理,更像一部再現真實的紀錄片,凝縮時間,增添質量,再現了這一歷史事件。羅蘭•艾默裡奇的準備和思想,在艾德•斯克林、盧克•伊萬斯、帕特里克•威爾森、伍迪•哈里森、丹尼斯•奎德、達倫•克里斯、基恩•約翰遜等一眾演員的努力下一一得以體現。

沒有人想要戰爭,願戰爭只存在過去。整部影片,因為這句話的存在,似乎肅穆而嚴謹了起來。任何一場看似遙遠的戰爭,其實距離每個人都關係密切。這部影片首映選擇在了珍珠港,是紀念,是回味,是警示,更是啟迪。和平究竟意味著什麼,戰爭距離我們有多遠,該是人們思考的問題。

目前來看,這部慢熱型的戰爭巨片,口碑和評分正在持續攀升,目前豆瓣7.7,貓眼9.1,然而票房收入卻只有1.4億多。個人認為,《決戰中途島》是經典卻不賣座,看來觀眾尋求更多的還是《2012》、《後天》、《獨立日》等影片的緊湊、神奇、壯觀、特效等等。因為喜歡這些影片,所以寫下這些文字,一點個人之見哦。

是經典但不賣座的《決戰中途島》

2019年11月13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