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宋高宗也曾是少年英雄,为什么到后来堕落了?

李自维


公元1126年,金国的大军围困北宋的都城东京汴梁。当时的皇帝是宋钦宗,他吓坏了,派丞相张邦昌前去议和。最后的结果是北宋割地赔款,还必须派一个丞相、一个王爷到金国做人质。割地赔款不是个问题,可是谁能去做人质呢?宋钦宗把这些王子们召集在一起,问了N次谁能去?这些从小骄生惯养的王子们都不言语,都知道到了金国是百死一生!这时宋钦宗的九弟康王赵构毛遂自荐,要到金国做人质去。

赵构有他的算计,他认为这是一个出人头地的大好机会。赵构的母亲是个婢女,出身低微。在古代是非常讲究出身的,皇宫里的王子们都不拿赵构当盘菜,还孤立他。赵构年龄虽小,是自尊心特别的强,一边读书一边习武,箭射的特别好是百发百中。

张邦昌和赵构来到了金国,金军给他俩来个吓马威。把抓起来的俘虏和犯人绑在大树上,然后让金兵拿刀活剐,一边是鲜血淋淋,还伴随着哭爹喊娘的哀哭声!张邦昌吓得瘫痪在地上,是浑身发抖,以衣袖掩面不敢直视。赵构是临危不惧,面不改色。金国的元帅和将军们都非常的震惊,心想北宋的皇帝和王爷们都是胆小如鼠,贪生怕死的窝囊废。都对赵构是刮目相看,甚至怀孕赵构是个假王子,说不上是那个将军的儿子呢?

后来,金军又大举讨伐北宋。赵构找个机会逃跑了,在逃避的途中他听说父亲宋徽宗和哥哥宋钦宗,都被金兵掠走了。惊魂未定的赵构后来在河北找到了抗金老将军宗泽,宗泽把赵构保护起来。

国一日不可无君,赵构在大臣李纲和宗泽的拥戴下,在南京登基即位,就是历史上的南宋。后来岳飞在战场上节节胜利,为什么赵构和秦桧又把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给杀了呢?还同金议和,是真是变成窝囊废了?答案肯定不是,赵构害怕岳飞把他父亲和哥哥宋徽宗和宋钦宗迎接回来,自己就得退位了。


隐者康司马


这个事儿还真不能怨赵构。

我们先来看看他少年时候是个什么样子。史书上说他博闻强记,日诵千言,能力挽一石五斗之弓(二百斤),绝对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大好男儿。

靖康元年,他毅然决然赴金国充当人质,期间不卑不亢,大义凛然、从容有度,谈笑风生,金兀术一看,心中起疑:“这不对呀!我见过的王子多了,查尔斯、威廉、哈里、悠仁、正仁、崇仁……都不是这样的呀!这肯定是个冒牌货。TB黑商,良心大大的坏了!”要把他退了再换一个正品过来。

可见此时的赵构,从内到外,都是十足十的英雄形象,以后当了皇帝,也必会是雄才大略的一代圣主。

那么为什么后来他来了个烧鸡大窝脖,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呢?听我接着讲来……

赵构从金国回来,由于当人质的卓越表现,被拥立为皇帝,是为宋高宗。

金兀术闻讯大怒,兴兵讨伐,此时赵构龙椅还没坐热乎呢,只好先逃命再从长计议,这一跑出事了,被金兀术从南京逼到杭州,从杭州逼到杭州湾,金兀术仍然不肯罢休,下令授山检海,在海面上穷追不舍。把赵构困在船上吃了四十多天的水煮鱼。

试想一个人在茫茫大海幽闭一个半月,心理能没有阴影吗?从此之后,赵构的英雄气概荡然无存,一听到金兀术的名字都浑身发抖。

事情并没有结束,这段历史最好看的大戏开幕了,牛皮轰轰的金兀术,没找着赵构,下令撤兵,与金山脚下遇到了韩世忠,两军鏖战,韩妻梁氏擂鼓助威,把金兀术打的灰头土脸,慌不择路,退入黄天荡。韩领兵八千,封锁长江口,围困十万金兵,同样让金兀术吃了四十八天的水煮鱼。狼狈程度比赵构有过之而无不及,不同的是,他吃的是淡水鱼,赵构吃的是海水鱼。

而金兀术退回北地之后,心有余悸,从此不言南渡。他受到的心灵创伤一点儿也不比赵构低。


诗魔独孤求踹


论其宋高宗赵构的身世,其实称不上“少年英雄”,作为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南宋的开国皇帝,其实如果没有靖康之变,金兵俘虏其父宋徽宗和其兄宋钦宗,灭亡北宋。也就轮不到宋高宗赵构登基。所以无论是政治才华还是军事战略,宋高宗都算不上“少年英雄”。至于为什么后来堕落了,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论述。


一、赵构“天生的”文人才能

宋高宗生于宫中,所以从小就受气父宋徽宗赵佶的影响,重文轻武,精于书法,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人神韵。由此可见,赵构天生具有一副“文人士大夫”的气质,而这种“情怀”使得赵构在骨子里就充满一种“洒脱浪漫”的性格。


二、赵构“政治上”昏庸无能

从宋高宗赵构登基南宋皇帝之日起,在治国治军等方方面面,都没有表现出一点“帝王风度”,而在委任奸佞小人掌政方面,却做得“举世无双”,由此可以见得,赵构在政治上是地地道道的“门外汉”,昏庸无能。


三、赵构信仰上的“无为而治”

据史料记载,赵构沉迷书画创作和书画理论方面,而且对道教也是颇有研究,连在朝廷治理上,也崇尚道家的“无为”。在宋高宗在当了三十六年皇帝以后,以“倦勤”想多休养为由,传位给了养子赵昚。


所以,根据对赵构诸多方面的性格和能力的分析,其既无帝王才略,也非少年英雄,赵构至始至终,都“堕落”于艺术领域,在书画造诣上,可谓是成就辉煌。


草竹道人


这个问题的前设,立得不是很稳的,但我愿意说上几句。

新崛起的女真兵力极强,灭辽之后,旋而攻宋,靖康二年,攻破汴京,俘虏徽钦二帝及后妃宗室等,呼啸而去,北宋乃亡,是为“靖康之耻”。机缘巧合,未被逮走的钦宗弟弟赵构,被拥立于河南商丘的归德府,是为宋高宗。

此时中原业已大乱,盗贼蜂起,金人威逼。高宗用李纲为相,宗泽为汴京留守。李纲建议高宗西幸关中,宗泽请高宗还都汴京。高宗畏怯,都不听从,奔逃扬州,旋即罢免李纲。于是中原人心解体,如狂风逐沙,灰暗散落。金兵趁势南下,一路追赶,至扬州后,又至杭州、明州,最后追入海三百余里不及而还。

据此,所以说,问题前设不稳。

当然,我们评判历史人物,不能仅以现在的一切去苛求他们,应该把他们放在大的历史背景下去考量,以免片面的脸谱化,只见一端,不见其全。

后数年,南宋经张浚、吴玠、韩世忠、岳飞等将领苦战,总算站稳了脚,也就正式建都杭州。高宗此时任用秦桧为相,力主和议。

若冷静看历史,只需摊开地图即可发现,金吞了辽后,又得宋关中之地,两相对比,南宋较金实力悬殊。后虽有胜仗,一是岳飞败宗弼(金兀术)

,二是完颜洪亮伐宋,死于内讧。但并不能改变两国,实力对比。还要注意的是,这两次战争,金的失败都和其内部争权有很大关系。

岳飞做为一名战将,没有看清两国实力对比,没有揣摩出高宗的意图,是他被残杀的主要原因。就是在金朝章宗,政治衰败时,宋宁宗启用韩侂胄大举伐金,大败,最后杀了韩侂胄乞和。亦可见,金宋实力对比,后者实在悬殊。

岳飞和韩侂胄死于一辙,高估宋的实力,最终为求自保的主子弃掉。

若再翻历史,会发现,秦桧刚死。高宗即诏复张浚、胡寅、张九等数十人官职,借以缓和人怨。但同时,又庸沈该、汤思退等人为相,坚守和金守土的政策,不稍改变。

一切都可以看出,高宗是一位城府很深,能看清形势,厌闻兵端,只愿守土偏安。这一切或者是为己,或许是为国,或者是兼而有之。所以说,很难说他是奋起的英雄,也很难说他是堕落的狗熊。

侥幸完败完颜洪亮的采石之捷后,高宗累了,不想再处在这和战两难的煎熬中,退休养老,传位于孝宗,做起了太上皇。



阿呆说书


在中国历史上宋高宗赵构始终是一位充满了争议的皇帝。有的人认为他是脓包昏庸,冤杀岳飞的幕后主谋,也有人认为他是宋朝复兴的功臣,是英明睿智的皇帝。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论调一直在文史领域成为评价宋高宗历史功绩的争论焦点,因此在很多古典小说中的赵构角色给人的感觉反差极大。在小说《说岳全传》中对宋高宗赵构的评价是位于中上的层次,既不是将其放在英明睿智的皇帝角色上,也没有对其懦弱无能签订卖国条约事情加以痛斥,应该说是作者有意回避了很多当时年代不便表明的观点和态度。

有意思的是对于宋高宗赵构的两种极端评价,在世界范围内研究中国两宋历史的人群中显得泾渭分明。对宋高宗评价高的,认为其英明睿智而而复兴的宋朝的人,大多是在国际上享誉较高的历史文化学者。比如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汉顿分校历史系教授贾志扬便认为"宋朝之得以复兴,要归功于赵构的逃跑"。这种论调在国际学者中大行其道。除了美国、日本研究中国历史的学者,很多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国内学者也支持这种态度。因此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国内的历史书籍上对宋高宗都是以相对正面的形象出现。

然而在中国国内文史类领域内,还是有占有相当大比例的学者对赵构的所作所为嗤之以鼻,甚至直接喊出了"卖国贼"的口号。即便是态度有些温和的文史学者也认为赵构坚持宋金议和,重用秦桧,冤杀岳飞,是投降派的首领。他虽然算得上中兴之主,但也是过大于功的。这类学者在国内有相当的影响力,他们更专注于两宋史的研究。

在我看来赵构虽然毁誉参半,但是却并非生来如此,而是形势所迫。在两宋之交的战乱时期,整个大宋朝陷入了灭国危机之中,这种情况下复杂的人性面临着极为严峻的考验。在最初赵构也不是像后来那般懦弱无能,而是能够不畏生死自请过黄河和金军谈判的青年王爷。在第一次金军围攻东京汴梁时,赵构的态度还是表现得很有血性的,甚至在金军大营和金军统帅斡离不谈判时都表现得极为强硬。相反随他一起去谈判的少宰张邦昌却是懦弱无能,被对方吓得伏地痛哭,让斡离不都误会赵构是个假冒的皇子。在金兵第二次南侵时路过磁州,他再次奉命去金营求和。在路过磁州时被留守宗泽劝下,避免了被金兵抓为人质。金兵再次围困东京汴梁,赵构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组织河北诸军救援京城。赵构对金国的态度比第一次发生变化,他没有直接带兵攻打金营,而是先屯兵大名府,后以转到东平府,避金兵的锋锐。当时宗泽作为大元帅府的副元帅是力主抗金的,但是另一位副元帅汪伯彦是有名的投降派想要与金兵议和。赵构的态度偏向于汪伯彦,因此大军没有积极救援京城,后来只有宗泽带领本部人马南下。

两次金国入侵时赵构截然不同的态度,让人感觉似乎换了一个人。赵构不让大军南下,反而从大名府转移到东平府,这种举动非常可疑。结合靖康之变后他迅速在应天府即位的事

实,我们不排除他有借机拥兵揽权的想法。赵构本身是庶出的皇子,一辈子没有当皇帝的机会,就算掌权都几乎不可能。在金国入侵的大环境下,赵宋皇室需要有人到前线代表皇帝意志抗金,以提振军民士气。他本身是作为这种身份去的,后来与金国谈判不顺,为了割地求和又换成了肃王赵枢。金国元帅韩离不将赵枢扣下做人质后继续南侵,赵构因而成为抗金大元帅。

赵构就是抓住这样的机会从一个闲散王爷摇身一变成为手握重兵的天下兵马大元帅的,以他的性格不可能不重视手中的权利。他在河北对金兵的强悍很清楚,尤其是真定和磁州之战更是打得他心惊胆战,所以在战斗意志上就不强。再加上投降派的汪伯彦等人一忽悠,又有着趁着金兵围攻汴梁时渔利的想法,按兵不动以待时机是他当时认为最有利的选择。让他没想到的是竟然发生靖康之变,整个东京汴梁周围的防线全部崩溃,给金兵南侵敞开了大门。在建炎南渡后赵构在短时间启用李纲等主战派稳住局势,受身边人的影响又有了求和的心思。

从赵构任命刘豫为济南知府,杜充为东京留守接替死去的宗泽,重用汪伯彦和黄潜善等投降派的动作看,他此时的心思全在稳固皇权上,并没有关注多少抗金的事情。靖康之变后赵宋皇室残破,赵构匆忙即位,对宋朝的掌控力较弱。他积极向金国求和,是想快速从战争中拜托出来,这样才有利于接下来全盘接手宋朝的大权。在他看来金国很可能跟之前的辽国一样抢了钱就走,不会在中原多呆,所以可以用割地赔款的方式安抚。可他万万没想到的是金国野心极大,而宋朝军民抗金意愿又很强烈,最终战争范围扩大到整个宋朝版图。

在南宋初年无论是军事准备程度,军队精锐程度,还是国家后勤保障,金国都比宋朝强得多。因此那时候宋军遇到金兵几乎都是一触即溃,只有宗泽、张叔夜、岳飞、韩世忠等少数部队能与金兵正面抗衡。可是这些部队数量太少,而后勤又没有保障,再加上投降议和派拖后腿,宋朝被金国打得一塌糊涂。实际上在以南宋中兴四将为首的军队势力崛起之前,宋朝就没在金兵身上占国便宜。而赵构也被这种情况打怕了,甚至被撵得跟狗一样东躲西藏。特别是金兀术搞的搜山检海行动,让他是险死还生。

如此的情况下,赵构对金国形成了天然的恐惧,再加上苗刘兵变的影响,他又对南宋军队不信任,于是偏安一隅的成为赵构最后的想法。岳飞等人的北伐计划他是不支持的,而且没法支持。因为北伐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还都汴梁,这是要他去抗金前线,他没这个胆子,他早就被金兀术打怕了。而猜忌军队将领和文贵武贱一直是老赵家传统,赵构对军队的信任一直不高,所以求和就成了他最好的选择。为了求和他也是不要节操了,签订的绍兴议和条约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因此在权利、欲望和宋金局势的共同作用下,赵构也就堕落成了脓包皇帝。





诗雨花魂


宋高宗赵构(1107年6.12——1187年11.9),字徳基,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人,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开国皇帝,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之弟,精于书法,有草书《洛神赋》传世。

宋高宗于大观元年五月出生,据史料记载,宋高宗从小博闻强记,聪明好学,能挽大弓,英明神武,深得徽宗的喜爱,长大之后官拜检校太尉,定武军节度使。靖康之变之后,其父和其兄被金兵俘虏,北宋灭亡。1127年6月,康王赵构于南京应天府称帝,建立南宋。在位前期,任用岳飞,韩世忠主战派将领积极抵抗金人的进攻,后来重用主和派的秦桧等人,处死岳飞,一味委屈求和。

为什么从小英明神武的赵构少年英雄,当了皇帝以后,开始软弱堕落,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原因:

1.史书记载的资料有一些前后误差或者夸大了一些事实,毕竟当时记载史料的史官不能够得罪皇帝,得让皇帝高兴。

2.他的哥哥宋钦宗让他刚成年去历练的年纪就去金国做人质,并且不管他的死活策划了夜袭,差点让他成为金人的刀下之鬼,这件事在他的心里或多或少留下了阴影,磨灭了他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傲气,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怕死,保命要紧。

3.做了皇帝以后,人的欲望,心态,行为自然会发生许许多多的改变,同时考虑的事情随之增多了,人自然而然的也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心性自然改变,变得猜疑,胆小,犹豫,老辣等等

4.当时的文武百官决策的左右和当时社会情况,国家政策,民心民意所决定的

总之,宋高宗前后的变化之大在历史上也有很多未解之谜,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多多参考史料


小李爱小九九


宋高宗赵构,是南宋的开国皇帝,根据史料记载,宋高宗活了80岁,是历史上少有的长寿皇帝。宋高宗的年少有为是体现为8个字:建功立业,起将抗金!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宋高宗年少的时候,就体现出天资聪颖,喜好学习,能文能武,北宋末年便是河北兵马大元帅。

【《宋史·本纪》称赵构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一生中有作品:《翰墨志》《草书洛神赋》《正草千字文》《光明塔碑》

宋高宗赵构在早年,与金兵相互周旋斗争,在靖康二年,金兵将北宋徽宗,宋钦宗俘虏北上,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号南宋。

  • 建炎四年,南宋政权稳定在绍兴府【今浙江绍兴】,这个时候金兵暂停南侵,屋漏偏逢连夜雨,全国各地爆发了农民起义,只能抽调金兵镇压,为了加固自己的统治,在防御金兵的边防线也做了一些部署,却对收复失地一点举措都没有!甚至对岳飞等抗金将领的抗金要求视而不见,反而对于秦桧等人加以重用,以后人的眼光看来,宋高宗作为一国之君,确实是堕落了,难道他忘记了前不久的靖康之耻?
  • 绍兴十年,宋军队对于金兵的战争中不再处于落败之地,反而有取胜,宋高宗却担心将领功高盖主,连发十二道金牌,下令各路宋军班师回朝。这里面有一个原因是担心宋钦宗回来之后,会威胁到自身的皇帝宝座,因此出此命令,实在是令下属寒心!
  • 隔年解除了岳飞等主张抗金将领的职务之后,更是与大奸臣秦桧一手策划了岳飞父子的谋反冤案,以“莫须有”的罪名将真正的爱国将领杀害!对外与金国表示握手言和,不但向金国称臣纳贡,每年要进贡布匹等贵重物品,而且还承认金国占领宋朝领土的归属权!
  • 抛开堕落屈辱的一面,宋高宗赵高对于宋朝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还是有不小的功劳的:实行经界法,统一量度单位,更是免除了三十四年的田赋租赋,使人民安居乐业,在宋高宗的努力下,南宋的轻工业,金融【纸币的出现】与文化产业均欣欣向荣的发展。海洋经济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了官府的支持,造船业更是得到迅速的发展,这一切都归功于宋高宗。
  • 宋朝在几经风雨的动荡下,实属不易!

林生观历史


少年英雄和成熟政治家的区别,站的位置不同,思考的方式不一样,给人的感觉不一样。

少年英雄赵构

赵构是宋徽宗第九子,按道理这辈子没机会当皇帝,安心做一个臣子便可,当金军要求派皇子去金营议和,赵构主动请缨,临行前,嘱咐各位,不要担心他的安危,若有歼灭金军的机会,只管发兵,让人感动。面对金将赵构沉着冷静,毫无胆怯之色,金军为羞辱赵构,邀请赵构比试射箭,他们以为宋朝皇子,娇生惯养,哪会射箭,没想到赵构连发三箭,皆中靶心,让金兵惊叹,竟认为赵构是假皇子,要求重新换一位皇子过来。

从这件事来看,赵构并不软弱,相反还是不怕死的人物,确实是少年英雄。他的这些行为可能与他处的位置有关,作为皇子,国家危难,应该出力。

后期的赵构

北宋被灭,宋朝皇族大部分被金兵掳走,历史选择了赵构,创建南宋,这时的赵构是一国之君,考虑的是先稳定政权,在图发展。赵构手中的权利很弱,说白了,只是依靠皇族血脉,立了一块牌子,别人买不买账,还不知道,所以此时赵构的主要目的是控制权利,国内政局不稳,根本无心北伐。所以赵构对外先和金兵议和,对内平暴乱,收权利,这是一位政治家该做的事情,若是赵构意气用事,结果应该和南明差不多。不是赵构不想北伐,是实在还没把权利抓牢,有实力,谁不行建功立业,流放百世。

后期赵构作为一个政治家,考虑的是稳定政权,所以对金采取了和为主,打压主战派,他所做都是为了更好的统治。

结束语

赵构前期和后期的巨大反差,是因为他站的位置不同决定的,换做是你,不一定比赵构做的更好。民国也有一位和他情况相似的,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卖国贼汪精卫,少年时,刺杀清朝王爷被捕,留下“饮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诗句,是何等的英雄气概,等以后成为政治家却投降日本,成为人民的心中的卖国贼。


饕餮中国


原因有以下4点。

第一点 皇位不稳,多人称王称帝

赵仲湜是宋高宗赵构的叔祖,他逃过抓捕之后,留在汴京的将领都拥戴赵仲湜称帝,“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手下的将领也推着他称帝。

不过赵仲湜是个明白人,从来没有叔祖继承子孙的皇位的,知道自己根本不可能获得士大夫的支持。看到那些军兵还不退下,赵仲湜割下自己的头发表明心志。可军兵还不答应,赵仲湜干脆就准备自杀。将士们无奈,彼此各退一步,约定一个月内如果没有真命天子出现,赵仲湜就继承皇位。赵仲湜无奈之下,只得答应。

不久之后,宋高宗在应天府称帝。赵仲湜主动离开军营,前往朝拜宋高宗。宋高宗听闻此事,非常高兴,多次在大臣面前表扬赵仲湜。

万州人李勃冒充十皇子祁王赵模,被护送到都城。宋高宗很慎重,派遣以前徐王府邸的官员前往查验。结果,山寨货毕竟是山寨货,李勃还是被识破了。宋高宗闻讯大怒,下令将李勃押送大理寺,斩首示众。

留遇僧冒认宋高宗哥哥的儿子,被护送到京城。宋高宗宣布,大哥宋钦宗根本就没有第二个儿子,对所谓二皇子赵训,无需查验,直接治罪。留遇僧看情形不妙,连忙认罪。宋高宗就把留遇僧远远贬斥到海南。几年之后,南宋使者从金国回归,禀奏高宗,宋钦宗被俘之后,确实生下第二个儿子,取名就是赵训。只是,那个赵训现在依然在五国城居住。


第二点 失去生育能力,唯一的儿子夭折

1127年5月,在父皇,哥哥都被金人掳走的情况下,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建立了南宋政权,时年赵构21岁。

金兵探知这一消息,想着“趁你病要你命”,在1127年秋大举攻宋,那时的赵构惶惶如丧家之犬,一路逃奔若飞。《宋史·高宗本纪》记载,赵构听到金兵南侵,急忙将朝廷迁到扬州。

1129年2月,金兵奇袭扬州,正在后宫寻欢作乐的赵构,慌忙出城逃跑。他经镇江府逃到瓜洲,再渡江南逃,经过常州、平江府、吴江县、秀州、崇德县,最后才在杭州安置下来。但金兵依然在后紧追不舍,赵构又离开杭州狂逃,先后来到常州、江宁府、浙西、镇江府、平江府,又逃到浙东等地,经越州、钱清镇、明州、定海县、昌国县,到达温州、台州。而金兵也是日夜不停地在后穷追猛打,赵构眼见在陆地无法躲过金兵的追赶,急忙登船入海,在温州沿海飘荡了4个月。

1130年4月,获悉金兵北撤,赵构才从温州经明州回到越州。

1132年,赵构又迁都杭州,至此,南宋政府方才站稳了脚跟。

从宋高宗登基称帝后的几年间,他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期间受到过无数次惊吓,尤其是在扬州听到金兵来临的消息时,由于惊吓过度,竟然失去了生育能力。宋高宗唯一的亲生儿子,也在流亡过程中夭折。


第三点 继位初四处逃亡,后期只想求和

宋高宗深知,南宋初建,国力弱小,财力匮乏,北宋和金兵开战都没有赢过,所以从来都没有想过和金兵正面对抗的打算。

于是他量身定制了安内和外,维持现状的治国战略,但又不能过于明言,否则会被认为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为实现自己的战略决策,宋高宗便在文武大臣中施展拉拢、平衡、猜忌、排挤、打压之事。宋高宗对待文臣武将,往往口是心非,嘴上一套,心里一套,软弱中隐藏着强硬,微笑中透露着凶光。很多时候,宋高宗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真正威胁到自己的权力和议和策略的时候,他就会采取断然措施,毫不留情。


第四点 岳飞太优秀,优秀的碍眼

赵构后来用岳飞也是为了保护他一下让他有时间逃跑,或者保护我和金兵议和,根本就没有想过收复失地。

臣强主弱,皇帝自己根本就不想打仗,就算你有天大的能耐,你也不过是违背了皇上的旨意;而且宋高宗和岳飞君臣之间互相猜忌,谁也不信任谁。

有一次,宋高宗当面答应将淮西军划拨给岳飞指挥,但又害怕岳飞拥兵自重,因此又朝令夕改,出尔反尔。岳飞一气之下,以为母守孝为借口,擅自离开鄂州军营,上了庐山赌气,引起了宋高宗的极度不满,他引用宋太祖的话严厉警告岳飞:“犯吾法者,唯吾剑耳”;

还有一次,岳飞竟然建议宋高宗早立太子,这让没有亲生儿子的宋高宗十分反感,对岳飞呵斥道:“握重兵于外,此事非卿所当预也!”

岳飞打了几场胜仗,手握宋七分之五的兵力,功高盖主,坚定地反对宋高宗制定的议和大战略,开始要抗金,和宋高宗自己的政策不和,成为议和之路上的绊脚石,这些不得不让宋高宗痛下杀手。


花奈


这个与他成长经历有关。年少时他天生神力,夫人也是女中豪杰,但是他属于中子,不被他的父皇宋徽宗待见,内心也极度自卑。后来宋金战起,他被他的哥哥宋钦宗派往金营做人质,受尽凌辱。靖康之变,他再次被俘,后来侥幸逃脱,一路南逃,如丧家之犬。后来从张邦昌手中接过了宋朝的残余势力,又利用各方割据政权,建立了南宋政权。金朝看到宋高宗又另立中央,一直陈兵边境,这给这位年轻的皇帝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所以综合他的成长的经历和当时时局,即使曾经少年英雄的宋高宗也难免陷入困顿。由于对时局无解,只能以近乎堕落的方式面对。岳飞英勇无敌,但是如果真的让他北伐,他能否能打败强大的金国,收复失地,我想这也是很难做到的,后面的张浚、韩侂胄都没有成功。所以宋高宗也知道不能意气用事,只能作罢,所以他也有他的无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