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5 穆林赏秋|荐李不殊李亚丁《父亲李秋水艺术人生琐忆》

父亲李秋水艺术人生琐忆

▓ 穆林/推荐 李不殊 李亚丁/撰稿

穆林赏秋|荐李不殊李亚丁《父亲李秋水艺术人生琐忆》

八大开端又一途(李秋水作)

人们往往说“严父慈母”,但在我们姐弟眼中,父亲不仅随和、风趣,同时也是一位物质生活极其马虎,一生耽于诗文书画的老夫子。

父亲一直生活在安徽和县,八十年代初才调至扬州工作。因此在这之前我们与父亲长期相聚的日子极少,养儿育女的重任全落在母亲一人肩上,其间的辛酸苦辣父亲爱莫能助,唯有通过书信慰籍母亲。小时候见父亲寄来的信封上总是称呼“林荇若弟收",心中大惑不解,稍长方知父亲乃是效仿梁山伯与祝英台,与母亲以兄弟相称,足见父母情感之深。

父亲常常以诗代信,倾诉自己的思念之情。如写给母亲的诗“画箔珠帘连上苑,香车宝马满名都。红尘滚滚繁华地,一片冰心自淡如”;“儿太贪嬉女太娇,千斤重担一肩挑。生教累赘犹怜我,为制寒衣手自劳”。

又如“归期底事几迁延,屈指清明又眼前。安得东风肯借便,征帆一夕到甘泉”(注:我们家住甘泉路)。

非常时期父亲从学校回生产队劳动,来扬州的机会更少,而且来了又要匆匆赶回去,《留别》诗云:“细雨如丝织客愁,归期已近不容留。西风吹老扬州梦,一夜芦花尽白头”。而《送不殊插队邗江农村》小诗则真切地表达了作为父亲的无奈与伤感:“自叹年来体力衰,离巢雏燕几时回?邗江路远东风便,频寄家书慰老怀”;“马鞍山外送归航(注:和县与马鞍山一江之隔),别绪春江万里长。临去几番犹望汝,背身泪洒两三行。”

穆林赏秋|荐李不殊李亚丁《父亲李秋水艺术人生琐忆》

程邃笔意(李秋水作)

细想起来父亲与母亲的婚烟真可谓“门不当户不对”。母亲的家在江苏与安徽交界的乌江,距父亲家不到十公里。那时外公林散之已是地方上声望很高的书画名人,又是世家,父亲不过一介贫寒书生。母亲是名门淑女,又受过良好教育,但她不顾世俗的非议,1949年底毅然与父亲结为连理,当然这其中父亲深得外公厚爱也是关键因素。

父亲小时候就听乡里人传说乌江有位林先生,得到异人传授,画鸡会叫,画美人会笑,心中仰慕不已。及至二十岁经人引荐认识了外公。外公见他温文尔雅,聪明好学,高兴地收为弟子。后来他们不仅是师生、翁婿的关系,外公更视父亲为可以谈诗论画的知音。

父亲自幼家境贫寒,七岁生母就去世了,在继母手下长大。烧锅、拾柴、放鹅、捞猪草等是日常必做的事。后来随舅祖父读了几年私塾。他舅祖父是前清秀才,戊戌后又进洋学堂,是个学贯中西的鸿儒,父亲因此对中国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和县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历史上也出过不少名人,如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就写于和县;唐宋有三张:诗人张籍、词人张孝样、书家张即之;清初有遗民画家戴本孝;外公的老师、前清进士张栗庵也是和县人,住的地方和父亲家是邻村。

在这方文风浓郁的乡土上,父亲自小就与诗书有缘。他记性好、悟性高,求知欲极其强烈。没钱买书,就设法借书看,有时还抄书。曾写《借书》诗一首:朔风卷地雪花飘,借的新书手自抄。谁念寒灯破屋里,一灯如豆到深宵。继母规定他一灯煤油点十晚,为节省灯油,父亲便将灯头捻得很小,一直读到深夜,因此养成了夜读的习惯,数十年来从未懈怠过。

穆林赏秋|荐李不殊李亚丁《父亲李秋水艺术人生琐忆》

深山古寺(李秋水作)

那时父亲约十三、四岁,中外文学书籍着实读了不少。当时父亲有个要好的同学去南京报社排字房学徒,特为父亲订了一份《救国日报》,全是文言文,他看得津津有味,学了不少知识。迫于生计,父亲十五岁便教蒙馆,被人呼为“小先生”。村上有吸长烟袋、喝过黑墨水的老人为测试小先生,就找些生冷的字或出对子刁难,父亲都还能从容应付。若是被难倒就要卷铺盖回家。父亲为多认字,便勤翻《康熙字典》,他在字典封面上写着“要真本事,下死功夫”以自勉。

父亲十几岁时教的一些学生与父亲情感都特别深厚,现在大半已是七十开外的老人,仍与父亲保持往来,执弟子礼。父亲真正走上治学的路径,是二十岁后得了外公的指点。外公对父亲说,“学人贵得真师传授,盲人瞎马,耗时费力,难成正果”,要父亲圈读《史记》《前・后汉书》《三国志》《文选》《瀛奎律髓》《唐宋诗醇》,并说自己跟张栗庵先生学诗文就是这样入门的。

又解释为什么要圈点呢?因为这样才能用心深入,所谓“读破万卷”,“破”就是把书读通弄明白,而圈点则是最好的手段。现在有了标点符号,看似好事,但不动脑筋就是退步了。有人感慨地说“标点符号兴而古书亡”似不无道理。

父亲教书经常在放学后去“江上草堂”,带着学习上的问题向外公请教。外公学问渊博,草堂夜静,师生相对,总是谈到东方发白。外公谈自己从黄宾虹先生学习的情况,说黄先生对那些急功好利、想登龙门增高身价的当一般学生看待,对真正求艺术刻苦学习的则另眼看待,要求严格。外公觉得父亲勤奋好学,天分又好,寄予很大希望。

那时父亲的诗平正秀朗,外公要他放胆迈步向慷慨奇崛发展,要多读李、杜的诗。做诗要有感而发,不要无病呻吟,硬去凑合。又说律诗难做,尤其后四句要振作,晚唐人就犯疲拖的毛病。说吟成一首律诗,把中间四句扪起来,读首、尾二联,要前后呼应,否则支离松散,不是好诗。诗要苦吟,语必惊人,越到难处越要努力去做,千万不能草草成篇,不能油腔滑调。

穆林赏秋|荐李不殊李亚丁《父亲李秋水艺术人生琐忆》

苏东坡诗(李秋水作)

对父亲的书法则要求他小字要悬腕,大字要悬肘,写字不能快,快则滑,滑病难治,要在平、重、圆、留上下功夫。这些教诲让父亲受益终身。

父亲读书记忆力特好,许多少年时代背诵的诗文至今还能脱口而出,而经他过目的书画也能牢记不忘。五十年代父亲探亲来扬州,最爱跑国庆路上的旧书画店,当时有位吴博儒老人,因父亲常去便很熟悉,堆放的旧字画任其翻检。父亲至今还能记得一些字画上的诗文题跋。如“扬州八怪”中李复堂题写的“蕉风竹雨”大中堂;行书条幅上的诗句“滚热扬州住不得,老夫还踏海边春”;该幅落款为“腹糖懊道人”,以“腹糖”谐音“复堂”,尚是孤例。又有陈松亭画郑板桥题的花卉册页八幅,题笋菌“雨滋雷震,拔地撑天,依根出菌,五色斓然”;题兰叶“得春夏之气居多”;题折枝桃花“刘阮不来花不谢,三千年是一般红”;题金鱼水藻“赤腮朱尾看来好,嫩草清池养自肥。暂此将身供玩好,他时仍欲化龙飞”;题柳蝉“叫尽闲云无一片,雨晴风淡柳条条”;题桂花芙蓉“闻道桂花将发迹,好将红粉配多才”;题梅花白头翁“唤得春回头已白,百花从此领头开”;又有刘石庵的楷书对联“平山倚槛欧阳子,明月吹箫杜牧之";邓石如草书对联“画帘花影听莺语,明月箫声唤鹤骑”……上述的这些皆与扬州文史有关故录下以留鸿爪。

父亲学画开始于五十年代。没有画谱,便从田间捉些昆虫放在玻璃瓶里反复写生,我们现在还保存有部分这些画稿,纸质很粗劣,画有蜻蜓、螳螂、蟋蟀、知了等,还有一些农村常见的家禽、花草,形形色色,栩栩如生,属工笔一路。外公见了这些画稿十分称赞,他说“你若画山水,我可以教你”,于是父亲便改习山水,有机会总带一些画稿给外公指点。

经过多年的揣摩学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终于走出了一条颇具个人风格的路子。外公评其画“有静气”、“精于小品”、“谨细有南宋人气味”。父亲认为唐人五日一山,十日一水,宋人千岩万壑,每一幅画都是惨濙经营、穷年累月才能完成,一味求快、求变,信笔草草,养成习气再改就难了。

他爱李唐、唐寅的路数,晚则心仪张之万、林琴南的气韵,而在勾勒、笔墨方面则师法黄宾老与外祖父林散老了。父亲在书画作品上常爱钤上“半村”的印文。半村者,半个村庄也,实际上就是父亲在农村里赖以遮风避雨的几间小草屋,附近仅有邻舍两家。父亲十分喜爱半村幽静的环境。门前有池塘一方,屋后有一大片园地,四周植以四季长青的柞刺树,形成近人高的屏障。房子周围有松、竹、桑、槐、榆、柳蔽荫,一些花草杂生树下,他有《春日》诗描写了半邨的田园风光“啯啯争鸣水上蛙,半村情调日芳华。听完窗外芭蕉雨,开遍溪头荠菜花。雁已失声过别浦,春先送暖到贫家。公田从此无闲日,才育秧苗又种麻。”室内土墙上挂着外公送给他的一副对联:“人淡如菊,室小于船”,可谓实境实情。

穆林赏秋|荐李不殊李亚丁《父亲李秋水艺术人生琐忆》

无限风光在皖山(李秋水作)

1964年我们回家乡度暑假,着实领略到半村的特色。每天傍晚,倦鸟归林时分,父亲便将糠和稻谷调拌好的食盆放在离池塘几步远的地方,饲养的十几只鸡和两只鸭便争先恐后地围上来抢食。那鸭子既胖且拙,好不容易挤进去抢到一口食便急急掉头一摇一摆扭着屁股去池塘喝水(注:鸭子吃食必得有水带下),如此这般往来奔跑,真是累得够呛。我们为鸭子抱不平,问为何不将食盆靠近水边,父亲乐呵呵地说:“就是爱看鸭子的这副憨态”,原来如此啊!

父亲饲养的那一群鸡就更让我们大开眼界。它们有着怪异的生活习性,每天晚上不进搭好的鸡窝,却要飞到屋梁上睡觉。无论公鸡母鸡都练就了一身轻功,就那么振翅一飞,便稳稳地落在了三米高的大梁上,这是否属返祖现象?可是那一天下了一场暴雨,鸡儿们顿时失去了往日的英姿。又到了上梁的时间了,只见它们展开湿漉漉的翅膀奋勇向上腾飞,一次,两次,三次………此起彼落,竟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我们被它们的执着感动了,不忍心再作壁上观,于是搬来大方桌,聪明的鸡儿们采用两级跳,终于上了梁。此事后来写给外公看,老人家笑得开心极了,连声说:“有趣!有趣!可以编入新《儒林外史》了。”他送父亲的诗中有“梁上成鸡架,厨中积鼠尘”正是为此事写照。

外祖父题赠父亲的诗多数都与半村有关。如“稼穑艰难笔代耕,百花齐放岁时荣。小虫小鸟俱生意,一山一水有性情。咬得菜根甘苦见,磨穿铁砚事功成。卮(zhi)言远寄西村李,灯下田头好力行。”又如“蜗居寻丈地,展转乐陶陶。屋小人犹小,山高天更高。闲情一水绕,密约数峰招。如此寻常地,拈来却自豪。”外公调侃父亲是“英雄屠狗辈,名士牧猪奴”(注:父亲曾在生产队养过猪),外祖父更称赞父亲“多文原是富,有德不为贫”,这两句诗份量很重,上句指父亲的文学修养,下句指父亲的人品,这是对父亲的赏识、器重与勉慰。

父亲有两个好友,一个是濮集镇上卫生所的医生,一个是濮集镇上的教师,二人也都姓李,人称“濮集三李|”。记得64年暑假我们在半村,一天晚上天已经黑了,另外的二李来了,带来一些五香花生米。父亲满腹诗书,谈古论今,尤擅长讲故事,娓娓道来,引人入胜。那晚父亲兴致颇高,给大家讲了《茶花女》的故事。讲完已半夜时分,二李似乎很习惯的拿了一盏马灯出去了,我问父亲他们去哪了,父亲说到牛棚睡觉去了。

1978年前后,春回大地,万物昭苏,父亲落实了政策。安徽省委张凯帆书记要介绍父亲去省书画院工作,巢湖师范学院张玉汉书记要他去教书,和县县委孙贤树书记要留他修县志。父亲最后还是盼望调来扬州与家人团聚。最后被安排到广陵古籍刻印社(现称广陵书社)任编辑。

这项工作十分适合他,看书还发工资,真是最美的差事。这期间,父亲校编了《笔记小说大观》洋洋数千万字,过足了书瘾。他校过一部《犬窝潭红》,并为此书撰写了前言,美国的一位华商教授是红学家,看后非常欣赏,认为写得精炼简明。1998年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线装本《林散之书法选集》,父亲言简意赅地在前言中介绍了外公的书法艺术成就。现在父亲已八十高龄,每天仍然读书、写字、吟诗、作画,乐此不疲。故乡常有人来看望,若求字索画,父亲总是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要求。父亲说他此生唯一能够担当的两个字是“勤奋”。“丹青不知老将至”,这是父亲耄耋之年的生活写照,这也是父亲喜欢在书画作品上铃盖的一方闲章。

李不殊·李亚丁于2003年10月

穆林赏秋|荐李不殊李亚丁《父亲李秋水艺术人生琐忆》

潇潇暮雨(李秋水作)


穆林赏秋|荐李不殊李亚丁《父亲李秋水艺术人生琐忆》

山之秋色(李秋水作)


穆林赏秋|荐李不殊李亚丁《父亲李秋水艺术人生琐忆》

人思作客久(李秋水作)


穆林赏秋|荐李不殊李亚丁《父亲李秋水艺术人生琐忆》

宋人笔意(李秋水作)


穆林赏秋|荐李不殊李亚丁《父亲李秋水艺术人生琐忆》

傅雷评林散之话语录(李秋水作)


穆林赏秋|荐李不殊李亚丁《父亲李秋水艺术人生琐忆》

迢迢谷纪游(李秋水作)


穆林赏秋|荐李不殊李亚丁《父亲李秋水艺术人生琐忆》

焦墨山水(李秋水作)


穆林赏秋|荐李不殊李亚丁《父亲李秋水艺术人生琐忆》

新安一路苦相寻(李秋水作)


穆林赏秋|荐李不殊李亚丁《父亲李秋水艺术人生琐忆》

瘦西湖(李秋水作)


穆林赏秋|荐李不殊李亚丁《父亲李秋水艺术人生琐忆》

峡江晨韵(李秋水作)


穆林赏秋|荐李不殊李亚丁《父亲李秋水艺术人生琐忆》

李秋水

李秋水,1923年—2019年,林散之女婿,原广陵书社出版社编辑,当代最具传统功力的书画家、诗人。

穆林赏秋|荐李不殊李亚丁《父亲李秋水艺术人生琐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