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9 建國初期調整的行政區劃,看看你原來屬於哪裡人

新中國建國初期,由於歷史的原因和新中國行政區劃規劃的需要,在人民共和國準備建立階段和建國初期,根據建國及建設行政管理的需要,曾保留、新建了一些省、行署區(當時為一級地方區劃)、直轄市、地區。後由於形勢和建設、管理的實際情況,又相繼進行了撤銷、合併、降格。從設立至裁併及降格,時間約從1949年8月至1955年7月。

裁併的省8個:平原省、察哈爾省、綏遠省、遼東省、遼西省、松江省、熱河省、西康省;行署區9個:旅大、蘇北、蘇南、皖北、皖南、川東、川南、川西、川北;降格的直轄市12個:瀋陽市、旅大市、鞍山市、撫順市、本溪市、長春市、哈爾濱市、南京市、武漢市、廣州市、重慶市、西安市;撤銷的地區一個:昌都地區

具體情況如下:

平原省


建國初期調整的行政區劃,看看你原來屬於哪裡人

平原省

1949年8月,以冀魯豫解放區的地域為基礎,又析民國時河南、山東、河北三省的部分地區組建平原省,治新鄉市。當時屬華北人民政府管轄,1950年11月12日屬中央人民政府華北事務部管轄。

1949年8月,平原省的行政區劃情況為:

2市:新鄉市,城區分一、二、三、四區;安陽市,城區分一、二、三、四區。

6專區:新鄉專區,治新鄉市。轄焦作工礦區、新鄉縣、汲縣、輝縣、修武縣、武陟縣、獲嘉縣、博愛縣、沁陽縣、溫縣、延津縣、原陽縣、濟源縣、孟縣、汲縣城關區;安陽專區,治安陽市。轄安陽縣、林縣、鄴縣、洪縣、湯陰縣、浚縣;聊城專區,治聊城城關區。轄聊城城關區、聊城縣、堂邑縣、博平縣、清平縣、高唐縣、在平縣、東阿縣、壽張縣、陽穀縣、莘縣、冠縣;濮陽專區,治濮陽城區。轄濮陽縣、內黃縣、清豐縣、南樂縣、濮縣、範縣、觀城縣、朝城縣、滑縣、長垣縣、封丘縣;菏澤專區,治菏澤城關區。轄菏澤縣、定陶縣、曹縣、東明縣、南旺縣、梁山縣、鄄城縣、鄆城縣;湖西專區,治單縣城關區。轄單縣、城武縣、金鄉縣、魚臺縣、復程縣、鉅野縣、嘉祥縣。1950年撤銷了汲縣城關區、聊城城關區、濮陽城關區、菏澤城關區、單縣城關區,其行政區域,分別併入汲縣、聊城縣、濮陽縣、菏澤縣和單縣。


建國初期調整的行政區劃,看看你原來屬於哪裡人

位於河南省新鄉市紅旗區和平路的平原省委舊址


1952年11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決定撤銷平原省建制。將新鄉、安陽2市,新鄉專區的13個縣,安陽專區的6個縣,濮陽專區的濮陽縣、內黃縣、清豐縣、南樂縣、滑縣、長垣縣、封丘縣7個縣和菏澤專區的東明縣劃歸河南省;聊城專區11個縣,湖西專區的7個縣,菏澤專區除東明縣外的7個縣及濮陽專區的濮縣、範縣、觀城縣、朝城縣4個縣劃歸山東省。

湖西專區於1953年8月20日撤銷,將城武(今成武)、單縣、鉅野、復程4縣劃歸山東的滿澤菏澤專區,金鄉、魚臺、嘉祥3縣劃歸山東濟寧地區。


察哈爾省


建國初期調整的行政區劃,看看你原來屬於哪裡人

察哈爾省地圖


建國初期調整的行政區劃,看看你原來屬於哪裡人


1914年6月民國政府劃內蒙古的22個旗(牧廠)及直隸省、綏遠省特別區部分區域合置察哈爾特別區。同年設興和道,1928年廢道制。1928年9月改特別區為察哈爾省,簡稱“察”。新中國成立前,1948年8月察哈爾省屬華北人民政府管轄,初治萬全縣,後治張家口市。1950年11月12日改屬中央人民政府華北事務部統轄,張家口市兼內蒙古自治區首府。1952年6月28日政務院批准內蒙古自治區政府遷治綏遠省會歸綏市(今呼和浩特市)。

1949年察哈爾省的行政區劃情況為:

3地級市:張家口市,城區分一、二、三、四區;大同市,城區分一、二、三區、口泉礦區;宣化市,城區分一、二區、下花園區、龐家堡礦區。

3專區:雁北專區,治大同市。轄大同縣、廣靈縣、靈丘縣、應縣、渾源縣、陽高縣、朔縣、山陰縣、懷仁縣、左雲縣、右玉縣、平魯縣;察南專區,治宣化市。轄宣化縣、蔚縣、懷安縣、涿鹿縣、天鎮縣、陽原縣、萬全縣、四海縣、延慶縣、赤城縣、龍關鎮、懷來縣;察北專區,治張北縣。轄張北縣:康保縣、寶源縣、多倫縣、崇禮縣、尚義縣、商都縣、化德縣。

1950年撤銷寶源縣,恢復寶昌、沾源二縣。

1950年8月將察北專區的寶昌、多倫、化德三縣劃歸內蒙古自治區。

1952年8月撤銷四海縣,分別併入延慶、赤城兩縣和熱河省的灤平縣。

1952年11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決定撤銷察哈爾省,將張家口市、宣化市、察北專區全部、察南專區除天鎮縣外的10個縣,劃歸河北省;將大同市、雁北專區全部和察南專區的天鎮縣,劃歸山西省。


綏遠省


建國初期調整的行政區劃,看看你原來屬於哪裡人

綏遠省地圖


建國初期調整的行政區劃,看看你原來屬於哪裡人

綏遠省 呼和浩特市街景


1913年11月民國政府劃內蒙古的19個旗及山西省的12個縣合置綏遠特別區。1914年設綏遠道,1928年廢道制,1928年9月改特別區為綏遠省。簡稱“綏”。

新中國成立前,1948年8月綏遠省屬華北人民政府管轄。

1950年11月12日改由中央人民政府華北事務部領導。1952年4月18日改屬華北行政委員會。同年6:月28日,政務院批准屬內蒙古自治區和華北行政委員會雙重領導。1953年10月2.日政務院批准綏遠省人民政府與內蒙古自治區合署辦公。

1949年綏遠省的行政區劃情況為:

2地級市:歸綏市,城區分一、二、三、四、五、六區;包頭市,城區分一、二、三區。

4專區:集寧專區,治集寧市。轄集寧縣、豐鎮縣、陶林縣、興和縣、龍勝縣,武東縣;包頭專區,治和林格爾縣。轄包頭縣、歸綏縣、武川縣、固陽縣、薩拉齊縣;和林專區,治和林格爾縣。轄涼城縣、托克托縣、清水河縣、和林格爾縣;陝壩專區,治陝壩鎮(縣級)。轄陝壩鎮、安北縣、晏江縣、臨河縣、米倉縣、狼山縣、五原縣。

2盟:烏蘭察布盟,治四子王旗。轄四子王旗、達爾罕旗、茂明安旗、西公旗、中公旗、東公旗、百靈廟辦事處(縣級);伊克昭盟,治東勝縣。轄東勝縣、準格爾旗、達拉特旗、郡王旗、扎薩克旗、杭錦旗、鄂托克旗、烏審旗、達拉特旗組訓處(縣級)、桃力民辦事處(縣級)。

省直轄行政單位有:土默特旗、正紅旗、正黃旗、鑲蘭旗、鑲紅旗。

1950年撤銷歸綏市一區,設立回民自治區,並設立了歸綏市郊區。

1950年8月經政務院批准,撤銷和林專區,其行政區劃涼城縣劃歸集寧專區;托克托、清水河、和林格爾3縣劃歸包頭專區。

1950年11月27日撤銷百靈廟辦事處,設立五當召、烏蘭花兩個區(縣級)。並撤銷罐蘭旗和鑲紅旗,合併設立鑲蘭鑲紅聯合旗。1950年4月7日東公旗更名為烏拉特後旗、中公旗更名為鳥拉特中旗、西公旗更名為烏拉特前旗。同年9月4日包頭專區更名為綏中區專區、集寧專區更名為綏東區專區。又於11月27日綏中區專區又更名為薩縣專區、綏東區專區又更名為集寧專區。正紅旗更名為中心旗。

1951年6月21日綏遠省政府批准設立平地泉鎮(縣級),7月1日省政府批准撤銷五當召區,設立石柺子溝礦區(縣級)。

1952年7月省政府批准撤銷烏蘭花區,其行政區域併入四子王旗;11月27日批准撤銷薩縣專區,所屬8個縣劃歸集寧專區;

10月15日撤銷烏拉特中旗和烏拉特後旗,合併設立烏拉特中後旗,駐海流圖。撤銷達爾罕旗和茂明安旗,合併設立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駐百靈廟。同年龍勝縣更名為卓資縣(內務部批准)。1953年9月政務院批准撤銷包頭縣,其行政區併入包頭市;撤銷米倉縣,設立杭錦後旗。

1954年6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三十二次會議決定撤銷綏遠省,所屬行政區劃全部納入內蒙古自治區。

自1953年9月至1954年6月19日綏遠省裁併入內蒙古自治區前,其行政區劃基本變化不大。


遼東省


建國初期調整的行政區劃,看看你原來屬於哪裡人

歷史上遼東省


1945年9月遼寧省分置為遼寧、遼北、安東三省。1949年4月遼北省部分區域劃入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三省其餘區域改置為遼東、遼西二省。從此時起遼東即成為獨立的一級區劃。

1949年8月遼東省屬東北人民政府管轄,1952年11月15日改由東北行政委員會領導。

1949年12月遼東省的行政區劃情況為:

3地級市:安東市(今丹東市),城區分金湯區、元寶區、中央區、鎮興區、鎮安區、浪頭區、五龍背區、九連城區;營口市,城區分河北區、工農區;遼陽市。

1專區:通化專區,治通化市。轄西安縣、東豐縣、西豐縣、海龍縣、柳河縣、臨江縣、輯安縣、撫松縣、長白縣、靖宇縣、輝南縣、通化縣。

省直轄行政單位有:西安市、通化市、新金縣、復縣、莊河縣、海城縣、撫順縣、新濱縣、清原縣、本溪縣、桓仁縣、風城縣、岫巖縣、安東縣、寬甸縣、營口縣、蓋平縣、遼陽縣。

遼東省原有孤山縣,於1949年6月20日撤銷,其行政區劃分別併入鳳城、安東、岫巖、莊河4縣。

遼陽市原有的白塔、文聖、武聖、襄平、興隆、鐵西6個市轄區已於1949年11月前撤銷。

1950年8月2日遼東省政府撤銷了安東市的金湯、元寶、中央、鎮興、鎮安6個市轄區。

1950年4月21日遼東省把原通化專區的東豐、西豐、西安3個縣改由省直轄領導。

1952年4月3日政務院批准西安市更名為遼源市。9月政務院批准本溪縣劃歸本溪市管轄。;

1954年6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三十二次會議決定撤銷遼東省,恢復遼寧省。遼東省行政區劃除通化市、遼源市及東部11縣劃歸吉林省外,其他安東、營口、遼陽3市及西部15個縣全部併入遼寧省。

遼西省

1949年4月由遼北省的部分地區組成遼西省,治錦州市。

1949年8月屬東北人民政府管轄,1952年11月15日改由東北行政委員會領導。1949年8月遼西省的行政區劃情況為:

3地級市:錦州市,城區分一、二、三、四、五、六、七區;四平市,城區分一、二、三、四、五區;阜新市,城區分一、二、三區。省直轄行政單位有:山海關市、錦縣、錦西縣、綏中縣、興城縣、盤山縣、臺安縣、遼中縣、義縣、新民縣、彰武縣、阜新縣、北鎮縣、黑山縣、昌圖縣、梨樹縣、法庫縣、康平縣、雙遼縣、開源縣、鐵嶺縣、昌北縣。

1952年,政務院批准把遼西省的山海關市劃歸河北省管轄。

1954年6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於第三十二次會議決定撤銷遼西省,連同遼東省合併恢復遼寧省。遼西省的原行政區劃全部併入遼寧省。


松江省


建國初期調整的行政區劃,看看你原來屬於哪裡人

松江省地圖


建國初期調整的行政區劃,看看你原來屬於哪裡人


松江省,原為吉林將軍轄區,1907年廢將軍,設巡撫,建吉林省。1913廢府、州、廳制,1914年在境內,省、縣間設四道,1928年廢道制。1945年9月在境內主要分置吉林、松江二省;少部分地區與從黑龍江划來的部分區域合置合江省。1949年4月裁合江省的大部區域入松江省,治哈爾濱市。

1949年12月底松江省的行政區劃情況為:

主要由三市和省直屬單位組成,未設專區,市也未設區(1950年10月哈爾濱市才設6個轄區)。

3地級市:哈爾濱市、牡丹江市、佳木斯市。

省直轄行政單位有:鶴崗市、五常縣、巴彥縣、雙城縣、賓縣、呼蘭縣、阿城縣、木蘭縣、通河縣、拉林縣、尚志縣、延壽縣、方正縣、寧安縣、密山縣、林口縣、穆稜縣、東寧縣、海林縣、虎林縣、雞西縣、富錦縣、寶清縣、依蘭縣、湯源縣、集賢縣、勃利縣、蘿北縣、撫遠縣、樺川縣、樺南縣、饒河縣、佛山縣。

1952年9月29日經內務部批准,設立伊春縣,以湯源縣的伊春林區為主要區域,治伊春。

1952年12月31日政務院批准把佛山縣劃歸黑龍江省黑河專區管轄。

1953年7月18日經政務院批准改哈爾濱地級市為中央直轄市,由東北行政委員會代管。

1954年6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三十二次會議決定撤銷松江省,其行政區劃併入黑龍江省。


熱河省


建國初期調整的行政區劃,看看你原來屬於哪裡人

熱河省地圖


1914年1月民國政府劃直隸省15縣(局)及內蒙古16個旗合置為熱河特別區,同年設熱河道;1928年廢道制,9月改特別行政區為熱河省,簡稱“熱”,治承德市。

1948年8月熱河省屬東北人民政府管轄。1952年11月15日改由東北行政委員會領導,1954年6月19日後由中央直屬管轄。

1949年底熱河省的行政區劃情況為:

省下無地級單位,市縣旗均由省直轄。

2縣級市:承德市、赤峰市。

16縣:承德縣、赤峰縣、朝陽縣、凌源縣、平泉縣、建昌縣、建平縣、寧城縣、圍場縣、青龍縣、隆化縣、北票縣、烏丹縣、豐寧縣、灤平,縣、興隆縣。

4旗:喀喇沁旗、敖漢旗、翁牛特旗、喀喇沁左旗。

1950年又設置了羊山縣和葉柏壽縣。這兩個縣又於1951年撤銷。

1952年撤銷赤峰市,其行政區劃併入赤峰縣。

1953年撤銷翁牛特旗,設立翁牛特旗蒙族自治區(縣級)。該自治區又於1955年被撤銷,同時設立翁牛特古族自治旗。

1955年7月30日,經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撤銷熱河省。

將承德市和承德縣、平泉縣、青龍縣、興隆縣、灤平縣、豐寧縣、隆化縣、圍場縣劃入河北省;赤峰縣、烏丹縣、寧城縣、敖漢旗、喀喇沁旗、翁牛特蒙古族自治旗劃入內蒙古自治區;建昌縣、凌源縣、建平縣、朝陽縣、北票縣、喀喇沁左旗劃入遼寧省。


西康省


建國初期調整的行政區劃,看看你原來屬於哪裡人

西康省的位置


建國初期調整的行政區劃,看看你原來屬於哪裡人


建國初期調整的行政區劃,看看你原來屬於哪裡人

明國時的西康省


1938年7月,經民國政府批准,於1939年1月正式將西康屯墾區改置西康省,簡稱“康”。.

新中國於1949年12月19日在康定(今四川康定縣)重設西康省。1950年:7月屬西南軍政委員會管轄。1950年5月西康省人民政府成立,省會由康定縣遷治雅安縣(今四川雅安市)。1952年11月15日西康省改由西南行政委員會領導。1954年6月19日由中央人民政府直接統轄。

1949年12月西康省的行政區劃情況為:

第一行政督察區:治康定縣。轄有康定縣、九龍縣、雅江縣、道孚縣、丹巴縣、乾寧縣、金湯設治局。

第二行政督察區:治滎經縣。轄有滎經縣、雅安縣、蘆山縣、天全縣、寶興縣、漢源縣、瀘定縣。

第三行政督察區:治西昌縣。轄有西昌縣、越藩縣、冕寧縣、會理縣、鹽源縣、鹽邊縣、寧南縣、德昌縣、昭覺縣、寧東設治局、普格設治局、瀘寧設治局。

第四行政督察區:治甘孜縣。.轄有甘孜縣、德格縣、鄧柯縣、石渠縣、白玉縣、瞻化縣、爐霍縣。

第五行政督察區:治理化縣。轄有理化縣、巴安縣、得榮縣、定鄉縣、稻城縣、義敦縣。

1950年11月24日政務院批准撤銷第一、二、三、四、五行政督察區,設立雅安、西昌兩個專區和藏族自治區(專區級)。專區下進行了重新規劃。

雅安專區:治雅安縣。轄雅安縣、榮經縣、漢源縣、天全縣、寶興縣、蘆山縣。

西昌專區:治西昌縣。轄西昌縣、鹽源縣、鹽邊縣、會理縣、寧南縣、冕寧縣、德昌縣、昭覺縣、越滿縣、寧東設治局、普格設治局、瀘寧設治局。

藏族自治區:治康定縣。轄康定縣、瀘定縣、丹巴縣、九龍縣、雅江縣、道孚縣、爐霍縣、甘孜縣、瞻化縣、德格縣、白玉縣、石渠縣、理化縣、巴安縣、定鄉縣、稻城縣、得榮縣、乾寧縣、鄧柯縣、義敦縣。金湯設治局。

1951年7月25日經政務院批准設立雅安市(縣級),以雅安縣城區為其行政區域,由省直轄。

1952年4月30日政務院批准,撤銷、設立了如下單位:設立涼山彝族自治區(地區級),治昭覺縣。領導西昌專區的普格、喜德、普雄、美姑、金陽、布拖和昭覺7個縣。

撤銷普格設治局,設立普格縣。

撤銷寧東設治局,設立喜德縣。治甘相營。撤銷瀘寧設治局,其行政區域併入冕寧縣。

設立普雄縣,以越滿縣南部及昭覺縣西北角地區為其行政區域,治普雄。

設立美姑縣,以大涼山的中心區東至西、南至北各約300華里地區為其行政區域,治林木甲谷。

設立金陽縣,以金沙江以上燈廠、天地壩一帶為其行政區域,治天地壩。

設立布拖縣,以昭覺縣南部地域為其行政區劃,治布拖。

設立會東縣,以會理縣的東區為其行政區域,治雲塘鄉的鰺魚壩。

設立木裡藏族自治區(縣級),以鹽源縣的木裡藏族聚居地區為其行政區域,治木裡。

設立金礦縣,以鹽源縣的金彝族、漢族居住地區為其行政區域,治窪裡。

1952年5月9日政務院批准設立石棉縣,以越蓄縣的安順區和漢源縣的美羅區為其行政區域,治農場;設立米易縣,以會理縣西部和德昌縣南部地區為其行政區域,治米易。

設立西康省藏族自治區甘孜辦事處(地級),轄甘孜、道孚、爐霍、德格、鄧柯、石渠、新龍、白玉縣。治甘孜縣。

設立西康省藏族自治區理塘辦事處(地級),轄理塘:巴塘、鄉城、稻城、得榮、義敦縣。治理塘縣。

1952年5月9日政務院批准將巴安縣更名為巴塘縣;理化縣更名為理塘縣;定鄉縣更名為鄉城縣;瞻化縣更名為新龍縣。

1953年撤銷木裡藏族自治區,設立木里藏族自治縣。

1954年11月30日國務院批准,將四川省的名山縣劃歸西康省雅安專區管轄。

1955年7月30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決定撤銷西康省,將其行政區域併入四川省。


旅大行署區

旅大行署區,始建於1949年4月,東北人民政府於同年9月23日批准。它的前身為1947年4月3日成立的關東公署,治大連市。它的行政區域以遼寧省的大連、旅順二市為基礎,下轄大連縣、金縣、長山縣及其所轄島嶼。初屬東北解放區,8月後屬東北人民政府領導。

1949年旅大行署區的行政區劃情況為:

1地級市:大連市,分中山區、西崗區、沙河口區、寺兒溝區、嶺前區。

行署區直轄行政單位有:旅順市、金州市、大連縣、金縣、長山縣。

1950年4月8日撤銷大連縣,其行政區域併入大連市。

1950年10月5日東北人民政府,決定撤銷旅大行署區,設立旅大市。同年12月,由中央直屬領導,為直轄市,並撒銷大連市,併入旅大市;撤銷金州市,併入金縣。把原大連縣、大連市的行政區劃變為市轄區。最後旅大市除市轄區外,尚轄有旅順市和金縣、長山縣。1952年11月15日後由東北行政委員會領導。

1954年6月19日旅大直轄市降格併入遼寧省,為省轄市。


蘇北行署區 (散裝省果然名不虛傳)


建國初期調整的行政區劃,看看你原來屬於哪裡人

哈哈哈哈哈


蘇北行署區與蘇南行署區原由江蘇省析置而成。早在清代兩江總督駐江寧府,省會蘇州府。1912年1月至1913年廢府、州、廳制。1914年在省、縣間設置五個道。1928年廢道制。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新建了許多縣市。1949年全省分置了蘇北、蘇南二個行署區。

1949年4月21日蘇北行署區在泰州市成立。屬華東軍政委員會領導。初治泰州市,後治揚州市。

蘇北行署區的行政區劃情況為::

5專區:泰州專區,治泰州市。轄泰州市、泰縣、臺北縣、臺東縣、海安縣、泰興縣、靖江縣、如皋縣;南通專區,治南通市。轄南通市、如東縣、南通縣、海門縣、啟東縣、崇明縣;淮陰專區,治淮陰市。轄淮陰縣、灌雲縣、新安縣、邳睢縣、沭陽縣、宿遷縣、睢寧縣、漣水縣、淮寶縣、泗陽縣;鹽城專區,治鹽城縣。轄鹽城縣、濱海縣、射陽縣、阜寧縣、漣東縣、淮安縣、建陽縣;揚州專區,治揚州市。轄揚州市、寶應縣、興化縣、高郵縣、江都縣、六合縣、儀徵縣。

1950年1月11日政務院批准撤銷揚州專區,其所屬的各市縣劃歸泰州專區。揚州市為行署區直轄行政單位。

1950年5月8日,撤消揚州市,設立揚州縣。

1950年3月28日華東軍政委員會批准撤銷漣東縣,其行政區域併入漣水縣,由淮陰專區領導;撤銷淮寶縣,其行政區域分別併入淮陰、淮安、寶應3縣。

1950年8月8日撤銷揚州縣,恢復揚州市。

1950年12月28日,政務院批准設立清江市(縣級),以淮陰縣清江鎮為其行政區域。

1950年1月11日政務院批准泰州專區的臺北、臺東二縣劃歸鹽城專區管轄;海安、如皋二縣劃歸南通專區管轄。

1950年3月18日華東軍政委員會批准將南通專區的南通市升為地級市,改由蘇北行署區直轄。.

1951年6月13日政務院批准,將建陽縣更名為建湖縣;臺北縣更名為大豐縣。

1951年12月12日蘇北行署區批准設立淮北鹽區(縣級),以淮北鹽管局的區域為其行政區域。

1952年11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決定撒銷蘇北行署區,與蘇南行署區合併,恢復江蘇省。


蘇南行署區


建國初期調整的行政區劃,看看你原來屬於哪裡人

內鬥省果然名不虛傳


蘇南行署區成立的前身同蘇北行署區。

蘇南行署區於1949年5月1日在無錫市成立,屬華東軍區領導,治無錫市。

1949年底蘇南行署區的行政區劃情況為:

1市:無錫市,分城中區、城東區、城南區、城西區、城北區和無錫縣。

4專區:鎮江專區,治鎮江市。轄鎮江市、揚中縣、丹徒縣、句容縣、江寧縣、丹陽縣、深水縣、高淳縣;常州專區,治常州市。轄常州市、武進縣、江陰縣、金壇縣、溧陽縣、宜興縣;蘇州專區,治蘇州市。轄蘇州市、常熟縣、太倉縣、吳縣、崑山縣、吳江縣、太湖辦事處(縣級);松江專區,治松江縣。轄松江縣、寶山縣、嘉定縣、川沙縣、青浦縣、上海縣、南匯縣、奉賢縣、金山縣、嵊泗列島軍事管制委員會。

1950年10月24日蘇南行署區批准將蘇州市升為地級市,暫由蘇州專區代管;設立常熟市(縣級),以常熟縣城虞山鎮為其行政區域。

1951年華東軍政委員會批准撤銷嵊泗列島軍事管制委員會,建立嵊泗縣。

1952年11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決定撤銷蘇南行署區,與蘇北行署區合併,恢復江蘇省。

皖北行署區


建國初期調整的行政區劃,看看你原來屬於哪裡人

大體劃分


建國初期調整的行政區劃,看看你原來屬於哪裡人

淮海省的設想


皖北行署區的地域,在清代,由兩江總督統轄。1912年廢府、州、廳制。1914年在省、縣間設置了道,1928年廢道制。1949年將安徽省分置皖北、皖南2行署區。

新中國建立前的淮海戰役後,江淮、淮北很快解放。1949年4月15日皖北行署區在合肥市成立,治所合肥市。受華東軍區領導。

1950年2月屬華東軍政委員會領導。皖北行署區的地域為今安徽省江北地區。

1949年底時皖北行署區的行政區劃情況為:

2市:合肥市、蚌埠市。

1辦事處:淮南礦區辦事處。

6專區:阜陽專區,治卑城市。轄阜城市、界首市、毫城市、阜陽縣、太和縣、亳縣、渦陽縣、蒙城縣、風臺縣、穎上縣、臨泉縣、阜南辦事處(縣級);宿縣專區,治宿縣。轄宿縣、靈璧縣、泗縣、泗洪縣、五河縣、懷遠縣、碭山縣、肖縣、永城縣;滁縣專區,治滁縣。轄滁縣、來安縣、江浦縣、全椒縣、定遠縣、鳳陽縣、嘉山縣、盱胎縣、炳輝縣;巢湖專區,治巢縣巢城鎮。轄三河市、巢縣、無為縣、含山縣、和縣、廬江縣、肥東縣;六安專區,治六安縣。轄六安縣、舒城縣、霍山縣、金寨縣、壽縣、霍邱縣;安慶專區,治懷寧縣。轄懷寧縣、望江縣、宿松縣、太湖縣、嶽西縣、潛山縣、桐城縣、桐廬縣。

行署區直轄行政單位有:肥西縣。

1949年1月18日設立淮南特區(地級)。

1949年6月16日撤銷宿東、宿西、宿城3個縣,合併設立宿縣。

1949年6月26日撤銷六安市和六合縣,合併設立六安縣。

1949年7月1日,撤銷湖西縣,併入廬江縣。

1949年7月撤銷淮南特區,設立淮南礦區(地級)。

1949年10月10日撤銷安慶市,併入懷寧縣。

1949年11月21日撤銷淮南礦區,設立淮南礦區辦事處(地級)。

1950年9月20日華東軍政委員會批准撤銷阜城市,併入阜陽縣;撤銷亳城市,併入亳縣;撤銷三河市,併入肥西縣;設立宿西縣,以宿縣的部分行政區域為其行政區域,由宿縣專區領導。

:1950年10月政務院批准設立宿城市(縣級),以宿縣的宿城為其行政區域,由宿縣專區領導;撤銷阜南辦事處,設立阜南縣;並劃皖北行署區直屬的肥西縣歸巢湖專區管轄。

.1950年11月13日內務部批准宿西縣更名為濰溪縣。

1950年1月政務院批准皖北行署區宿縣專區肖縣東部的諸蘭、棠張、桃山、北望、郝寨5個區劃歸江蘇省徐州專區。

.1951年1月18日內務部批准撤銷淮南礦區辦事處,設立淮南市(地級),由皖北行署區管轄。

1951年1月31日政務院批准恢復安慶市(縣級),以懷寧縣的部分地區為其行政區域;桐廬縣更名為湖東縣。

1951年8月18日政務院批准安慶專區的安慶市升為地級市,由皖北行署區直轄。

1952年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撤銷皖北行署區,與皖南行署區合併,恢復安徽省。

皖南行署區


建國初期調整的行政區劃,看看你原來屬於哪裡人

皖南行署區


建國初期調整的行政區劃,看看你原來屬於哪裡人

皖南風光


皖南行署區的前身同皖北行署區。

新中國成立前,1949年4月21日至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江戰役後,皖南地區很快得到解放,於1949年5月7.日在安徽屯溪市(今黃山市),成立皖南行署區。同年7月行署區治所遷至蕪湖市。1951年12月9日又遷至合肥市與皖北行署區合署辦公。

1950年2月屬華東軍政委員會領導。皖南行署區的地域為今安徽省江南地區。

皖南行署區在1949年成立時的行政區劃情況為:

1市:蕪湖市。

4專區:蕪當專區,治當塗市。轄當塗市、當塗縣,蕪湖縣、南陵縣、繁昌縣;池州專區,治貴池縣。轄大通市、貴池縣;至德縣、東流縣、青陽縣、太平縣、銅陵縣、石埭縣;宣城專區,治宣城市。轄宣城市、宣城縣、郎溪縣、廣德縣、涇縣、寧國縣;徽州專區,治屯溪市。轄屯溪市、敏縣、旌德縣、績溪縣、休寧縣、憨縣、祁門縣。

1950年3月28日皖南行署區撇銷當塗市,併入當塗縣;撤銷大通市,併入銅陵縣;撤銷宣城市,併入宣城縣。

1950年5月25日撤銷蕪當專區,所屬的當塗縣、南陵縣劃歸宣城專區;繁昌縣劃歸池州專區;蕪湖縣劃歸皖南行署區直轄。

1951年5月21日行署區直轄的蕪湖縣劃歸池州專區管轄。

1951年12月9日,皖南行署區治所由蕪湖市遷至合肥市,與皖北行署區合署辦公。

1952年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撒銷皖南行署區,與皖北行署區正式合併,恢復成立安徽省。


川東行署區


建國初期調整的行政區劃,看看你原來屬於哪裡人

19世紀20年代的萬縣


川東行署區原為四川省地。清代四川總督駐成都。1913年2月至1914年6月廢府、州、廳制。1914年在省、縣間設五道。1928年廢道制。1929年在重慶置市,1939年5月升直轄市。1950年5一7月四川省先後正式分置成川東、川西、川南、川北四行署區。由西南軍政委員會領導。

1950年5月.24日川東行署區在重慶市成立,治重慶市。

1950年7月川東行署區的行政區劃情況為:

5專區:璧山專區,治璧山縣。轄璧山縣、江津縣、合川縣、江北縣、纂江縣、永川縣、榮昌縣、大足縣、銅梁縣;大竹專區,治大竹縣。轄大竹縣、梁山縣、墊江縣、鄰水縣、廣安縣、渠縣;萬縣專區,治萬縣市。轄萬縣、開縣、城口縣、巫溪縣、雲陽縣、奉節縣、巫山縣、忠縣;涪陵專區,治涪陵縣。轄涪陵縣、長壽縣、石柱縣、彭水縣、武隆縣、南川縣;酉陽專區,治酉陽縣。轄西陽縣、秀山縣、黔江縣。

行署區直轄行政單位有:萬縣市。

1951年4月1日璧山專區更名為江津專區。

1951年6月2日內務部批准撤銷北硌行政管理處,設立北倍市(縣級),由行署區直轄(北硌行政管理處於1950年劃歸重慶市管理);江津專區的巴縣劃歸重慶市。

1952年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撤銷川東行署區,與川西、川南、川北3個行署區合併恢復四川省。


川南行署區


建國初期調整的行政區劃,看看你原來屬於哪裡人

瀘州長江大橋老照片


川南行署區的前身與川東行署區同。

1950年5月24日川南行署區在瀘州市成立,治瀘州市。屬西南軍政委員會領導。

1950年底,川南行署區的行政區劃情況為:

1地級市:自貢市,分一、二、三、四、五區。

4專區:瀘縣專區,治瀘州市。轄瀘縣、合江縣、古藺縣、敘永縣、古宋縣、納溪縣、富順縣、隆昌縣;宜賓專區,治宜賓縣。轄宜賓縣、南溪縣、江安縣、興文縣、長寧縣、琪縣、筠連縣、高縣、沐愛縣、慶符縣;樂山專區,治樂山縣。轄樂山縣、鍵為縣、沐川縣、屏山縣、雷波縣、馬邊縣、峨邊縣、峨眉縣、井研縣;內江專區,治內江縣。轄內江縣、威遠縣、榮縣、仁壽縣、簡陽縣、資陽縣、資中縣。

行署區直轄行政單位有:瀘州市。

內江專區的井研縣劃歸樂山專區管轄。

1950年12月7日內務部批准設立瀘州市,以瀘縣城區為其行政區劃。

1951年內務部批准設立內江市,以內江縣城區為其行政區域;設立宜賓市,以宜賓縣城區為其行政區域;設立五通橋市,以樂山縣五通橋區為其行政區域。

1951年3月內務部批准撤銷沐愛縣,併入高縣。

1952年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撤銷川南行署區,與川東、川西、川北3個行署區合併,恢復四川省。


川西行署區


建國初期調整的行政區劃,看看你原來屬於哪裡人

上個世界80年代的成都街景


川西行署區的前身同川東、川南行署區。

川西行署區於1950年7月初經中央批准,在成都市成立。治成都市。屬西南軍政委員會領導。行署區在成立時的行政區劃情況為:

1地級市:成都市,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區。

4專區:溫江專區,治溫江縣。轄溫江縣、郫縣、崇寧縣、彭縣、新繁縣、新都縣、成都縣、華陽縣、雙流縣、新津縣、崇慶縣、灌縣;綿陽專區,治綿陽縣。轄綿陽縣、彰明縣、梓潼縣、羅江縣、德陽縣、廣漢縣、金堂縣、什郝縣、綿竹縣、安縣;眉山專區,治眉山縣。轄眉山縣:彭山縣、青神縣、夾江縣、洪雅縣、丹稜縣、名山縣、蒲江縣、邛崍縣、大邑縣;茂縣專區,治茂縣。轄茂縣、汶川縣、理縣、懋功縣、靖化縣、松潘縣;

1951年1月5日,溫江專區的新律縣劃歸眉山專區;眉山專區的大邑縣劃歸溫江專區。

1952年8月7日經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撒銷川西行署區,與川東、川南、川北3個行署區合併,恢復四川省。


川北行署區


建國初期調整的行政區劃,看看你原來屬於哪裡人

1909年的南充


川北行署區的前身同川東、川南、川西行署區。

1950年7月初川北行署區在南充市成立,治南充市。南充市於1950年3月初設立,以原南充縣的城區為其行政區域。川北行署區屬西南軍政委員會領導。

·川北行署區成立時的行政區劃情況為:

1縣級市:南充市。

4專區:南充專區,治嶽池縣。轄嶽池縣、南充縣、蓬安縣、營山縣、武勝縣、西充縣、南部縣、儀隴縣;達縣專區,治達縣。轄達縣、宣漢縣、開江縣、平昌縣、南江縣、通江縣、萬源縣、巴中縣;遂寧專區,治遂寧縣。轄遂寧縣、蓬溪縣、潼南縣、安嶽縣、樂至縣、中江縣、三臺縣、射洪縣、鹽亭縣;劍閣專區,治廣元縣。轄劍閣縣、廣元縣、旺蒼縣、間中縣、江油縣、北川縣、平武縣、青川縣、昭化縣、蒼溪縣。

1952年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撤銷川北行署區,與川東、川西、川南合併恢復四川省。川北行署區自成立至撤消,其行政區劃基本上無多大變化。


瀋陽直轄市


建國初期調整的行政區劃,看看你原來屬於哪裡人

瀋陽老照片


瀋陽最早的名稱是漢代的侯城。魏晉南北朝時,多為少數民族及漢人雜居地區,遼代在此設瀋州,元代設瀋陽路,瀋陽之名從此始。明再建瀋陽城,清初為朝都,稱盛京,並設承德縣為奉天府治。

1914年改瀋陽縣,1934年設市。1947年6月瀋陽為院轄市(直轄市)。1948年10月瀋陽解放後,瀋陽市仍為中央直轄市。1949年至1952年瀋陽市政區轄有9個市轄區,即和平區、瀋河區、大東區、皇姑區、鐵西區、南市區、北市區、北關區和市郊區。

1953年2月17日東北行政委員會批准設立蘇家屯區,以市郊區的蘇家屯鎮為其行政區域。

1954年6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三十二次會議決定將瀋陽市劃歸遼寧省,由中央直轄市降為遼寧省轄市,並作為遼寧省省會所在地。


旅大直轄市


建國初期調整的行政區劃,看看你原來屬於哪裡人

大連星海公園


大連市位於遼東半島南端,在古代是個人煙稀少的漁村。公元前108年漢武帝時稱“三山浦”,唐代稱“青泥浦”,明代改稱“青泥窪”,“青泥窪”之名保持較久,直到清代(19世紀中葉),清政府在旅順口修築北洋海軍基地後,才逐漸使大連發展為城市。1894年帝國主義侵佔大連,把“青泥窪”改稱“達爾尼”(俄語“邊遠”之意)。從1905年開始日本帝國主義侵佔大連達50年之久,直到1945年8月大連才獲得解放。1945年9月劃金縣大連灣附近地域置大連市,治所大連。1946年2月析置大連縣。1949年4月成立旅大行署區,1950年12月裁大連縣,改置旅大市(直轄市)。轄旅順、金縣、長山縣等。屬東北人民政府代管。原大連市於1950年4月8日經東北人民政府批准,撤銷大連縣,設立大連市,分甘井子、西山、南關嶺、革鎮堡、岔溝、小平島、沙嶺7個市轄區。

1950年10月5日東北人民政府批准撒銷金州市,併入金縣;撒銷旅大行署區和大連市,合併設立旅大市。

1950年11月25日,東北人民政府批准撤銷寺兒溝區,併入中山區;撤銷西山區,併入沙河口區;撤銷南關嶺區,併入甘井子區;撤銷革鎮堡區,併入營城子區;撤銷岔溝區,併入小平島區。在改置旅大(直轄)市時,轄有中山區、西崗區、沙河口區、甘井子區、嶺前區、營城子區、小平島區;旅順市;金縣、長山縣。

1953年1月31日長山縣更名為長海縣。

1954年6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將旅大市劃歸遼寧省,由中央直轄市降為遼寧省轄市。1981年2月旅大市又更名為大連市。


鞍山直轄市


建國初期調整的行政區劃,看看你原來屬於哪裡人

鞍山老照片


鞍山市位於遼寧省中部。附近鐵礦豐富,鋼鐵工業歷史較久,早在西漢時就用土法鍊鐵。素有中國“鋼都”之稱。1937年偽滿時劃遼陽縣鞍山鎮置鞍山市。1945年9月抗戰勝利後仍為市。1949年4月升遼寧省鞍山市為中央直轄市。

在1949年1月以前,鞍山市市轄區有:和平區、陶館區、新華區、永樂區、立山區、千山區、沙河區、工業區、七嶺子區、鐵東區。

1949年1月撤銷和平區,併入鐵東區;撤銷陶館區,併入永樂區;撤銷新華、永樂區,合併設立鐵西區;撤銷立山區,併入鐵東區。

1950年5月25日,本屬遼寧省遼陽縣的弓長嶺礦區劃歸鞍山市。鞍山市設立弓長嶺區,以遼陽縣的弓長嶺礦區為其行政區域。

1950年6月30日,千山區、工業區、沙河區、七嶺子區、弓長嶺區5個區分別更名為一、二、三、四、五區。

1953年7月14日,經政務院批准,設立立山區,以鐵東區的部分地區為其行政區域;撤銷鐵西區,將其行政區域分歸立山區、永樂區。

1953年10月9日,政務院批准新華區更名為鐵西區。

1954年6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決定將鞍山市劃歸遼寧省管轄,由中央直轄市降為遼寧省轄市。


撫順直轄市


撫順位於遼寧省東部,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類聚居。明洪武年間(1368-1399年),在此正式設立“撫順城”。撫順現今所轄的新賓縣,是清王朝的發祥地。1616年清朝首位皇帝在此登基,建立金國,新賓隨稱之為“興京”。撫順市是我國煤炭和石油加工工業的基地之一,素有“煤都”之稱。

撫順於1937年偽滿時設市。1949年4月又析遼寧省撫順縣歸撫順市,並改為直轄市。

1949年1月撫順市轄區有新撫區、萬新區、大官區、楊柏區、東安區、中心區、望花區。

1949年2月5日,撤銷新撫區,併入中心區,撤銷萬新、大官、楊柏、東安4區,設立東新、勝利、露天3區。

1949年8月中心、勝利2區,改由市直轄,將東新區更名為新安區,露天區更名為南花園區。

1951年撫順市又恢復了中心、新撫兩個區。

·1952年9月12日,省屬撫順縣劃歸撫順市,同時撤銷撫順縣,把其境內的地域劃分設立第一、二、三、四、五、六區。

1953年6月12日撤銷第二、三區,合併設立章黨區;撤銷第五、六區,合併設立撫南區;將第一、四區分別更名為撫西區和五龍區。

1953年6月15日政務院批准撤銷中心、南花園兩個區,設立露天、勝利兩個區。

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將撫順市劃歸遼寧省管轄,由中央直轄市降為遼寧省轄市。


本溪直轄市

本溪市位於遼寧省東南部的山區,市區與嶺崗相接,山中有城,城中有山。本溪歷史悠久,早在四五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期,即有人類棲息居住。本溪得名於本溪湖。遠在上古分天下“九州”之時,本溪屬青州北城;商分天下為“十二州”時,本溪屬營州管轄。戰國時屬燕國版圖,秦時屬遼東郡。唐時屬安東都護府。宋元明清多次易名並變革歸屬,直至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建立本溪縣。

1939年時日偽劃出了市街,開闢了“宮原”新區,開始設市的建制。

1945·年解放後,正式設市,1948年10月本溪第二次解放時,初劃為中央直屬,1949年4月升本溪市為中央直轄市。本溪歷來以產

“煤鐵”著稱。升直轄市後,由東北人民政府代管。

本溪升為直轄市後,於1949年4月21日批准在市區內設立河西區、河東區、工源區、彩屯區和大峪區。

1951年8月15日撤銷大峪區。

1952年9月政務院批准將遼寧省本溪縣劃歸本溪市。同時在本溪市撤銷本溪縣,並在其原區劃內設立石橋子、牛心臺、橋頭、草沙掌、草河口、偏嶺、鹼廠、清河鹼、小市、南芬10個區。

1954年6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決定將本溪市劃歸遼寧省管轄,由中央直轄市降為遼寧省轄市。


長春直轄市


建國初期調整的行政區劃,看看你原來屬於哪裡人

建國初期的長春直轄市


長春市位於吉林省中部偏西,在松遼平原中部。它是一座年輕的城市,從1800年清朝嘉慶五年在此設立長春廳算起,還不足200年,長春之名也始於此。清末,曾被俄國侵佔,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又成了偽“滿洲國”的首府。直到1948年長春解放,才算真正回到人民手中。屬東北人民政府管轄。

1953年7月8日,政務院批准將吉林省的長春市改由中央直轄。當時長春市的行政區劃共有一至十八區。

1953年12月30日十六至十八3.個區撤銷。十六、十七兩區併入吉林省德惠縣;十八區併入吉林省農安縣。

1954年6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決定將長春市劃歸吉林省管轄,由中央直轄市降為吉林省轄市。


哈爾濱直轄市


建國初期調整的行政區劃,看看你原來屬於哪裡人

哈爾濱老照片


哈爾濱市地處松遼平原,松花江中游,是我國北疆著名的大城市。哈爾濱建城的歷史不到900年。1097年以前,我國滿族的祖先女真族完顏部的一部分人,在這裡建立了“阿勒錦”村。滿族人最早則稱這片地方叫“曬網場”。後來慢慢被譯為哈兒濱、哈拉濱、哈爾濱。19世紀末,哈爾濱曾受沙皇俄國的侵佔,1931年至1945年又遭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直至1945年8月15日解放,才真正由人民政府管理。

1924年蘇聯歸還中東鐵路沿線兩側各30裡的地方後,置東省特別行政區。偽滿以該區中心區域及濱江縣改置哈爾濱市(1932年)。抗戰勝利後,1945年9月升置院轄市(中華民國直轄)。1949年4月降為松江省轄市。1953年7月18日政務院批准松江省的哈爾濱市升為中央直轄市,由東北行政委員會代管。

哈爾濱市升為中央直轄市時,其市轄區有道崗區、南崗區、新陽區、東付家區、西付家區。

1953年11月23日撤銷哈爾濱市新陽區。同時設立香坊區、平房區、王崗區、松浦區、顧鄉區、天恆區、朝陽區。

1954年6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決定將哈爾濱市劃歸黑龍江省管轄,由中央直轄市降為黑龍江省轄市。


南京直轄市


建國初期調整的行政區劃,看看你原來屬於哪裡人

南京老照片


南京市,簡稱“寧”。位於江蘇省南部,長江南岸。南京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城,為我國四大古都之一。最早戰國時期楚國在此設金陵邑,秦稱秣陵,三國吳稱建業,晉稱建康,明為南京,清為江寧府。在中國歷史上,三國吳、東晉、宋、齊、梁、陳、五代南唐、明初、太平天國(天京)及辛亥革命時都在此建都。1927年一1937年,1945年一1949年為國民黨政府的統治中心。

南京於1949年4月23日解放。在解放前,國民黨政府曾於1927年6月析江寧縣城區附近地域設立南京特別市。1930年7月成為國民黨政府直轄市。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仍把南京市劃為中央政府直轄市。由華東軍政委員會代管。

南京市在1949年至1953年11月,市區轄區有一至十二區。其間行政區劃變化不大。

1952年11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決定將南京市劃歸江蘇省管轄,由中央直轄市降為江蘇省轄市。


武漢直轄市


建國初期調整的行政區劃,看看你原來屬於哪裡人


武漢位於湖北省中部、漢水與長江的匯合處,由武昌、漢口和漢陽三部分組成,以前通稱武漢三鎮。

武漢歷史悠久;江左的漢陽在漢代就築有城壘,從五代至清代先後在此設軍、府的治所;元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徐壽輝曾在此設都。江右的武昌,1000多年前叫江夏,在公元前三世紀,三國孫吳在此築城,從隋到清各代相繼為州、軍、府、路、省和司的治所。元末農民起義軍首領陳友諒曾在此建大漢國都。漢口因位於漢水入長就處而得名,始稱於南北朝,與漢陽為一體,明成化(1465年一1487年)初年漢水改道,將漢口從漢陽分開,稱漢口鎮。明末清初,漢口是全國四大名鎮之一。

1898年劃漢陽府治漢陽縣的漢口鎮置夏口廳,1912年1月廢府存漢陽縣,廢廳改夏口縣,治漢口。1926年12月改夏口縣為漢口市(轄漢陽縣)。1927年1月1日國民政府從廣州遷至武漢,合併漢口、武昌二市為武漢特別市,直隸武漢國民政府。1929年6月武昌原市區並漢陽縣歸隸湖北省,武漢特別市改名漢口特別市,直隸南京國民政府。1931年漢口市降為省轄市。1932年升為直轄市。

1945年秋抗戰勝利後,漢口市隸屬湖北省。1947年6月漢口市又升直轄市。1949年5月改名武漢市,轄漢口、武昌、漢陽三鎮。仍治漢口,漢陽縣治遷至蔡甸鎮。

1949年6月24日撤銷武昌、漢口兩市,合併設立武漢市,以武昌、漢口兩鎮(市)及漢陽縣城區為其行政區域。

武漢市在1949年底全市共轄有26個區,即從一至二十六區。

這些以數字命名的區,在此後的2年間,有所合併、裁撤。至1952年8月一至八區改設為武昌、斫口、江漢、江岸、漢陽、東湖、南湖、惠濟、福城9個區。

1953年8月又新設水上區,使武漢市在1953年底共轄有10個區。

1954年6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決定將武漢市劃歸湖北省管轄,由中央直轄市降為湖北省轄市。

廣州直轄市


建國初期調整的行政區劃,看看你原來屬於哪裡人

廣州老照片


廣州位於廣東省中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端,是一座具有2800多年曆史的古城。早在公元前676年一651年周惠王時就有“楚庭”城市之名的出現。歷史上的廣州,曾先後稱謂楚庭、番禺、穗城、五羊城等。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廣州地區設南海郡,郡尉任囂增築城池,稱“任囂城”。漢獻帝建安22年(公元前217年),交州刺史從廣信(今廣西梧州)遷至南海,即把原來的城池擴大。226年,分合浦(現屬廣西)以北為廣州,合浦以南稱交州,“廣州”之名從此始。原來的舊城擴大以後,名為“番禹城”。從宋慶曆四年(1015年),在任囂城的基礎上加築子城;熙寧年初(1068年)經略使呂居簡又修築了東城;1072年經略使程師孟再筑西城,這就是宋代時的三城。明代對廣州有兩次築城,明初,將宋代的三城合而為一,並向北跨到越秀山上;明後期又在老城的基礎上,在南邊增築新城,今萬福路、泰康路、一德路就是昔日新城的南界。

清代廣州為廣東省和廣州府治,民國廢府留縣。1918年於廣州城設廣州市政局(市政公所)。此為廣州市市名之始。1921年4月7日成立廣州市政廳。1925年7月劃廣州城區及附近地域正式設市,隸屬廣東省。1930年1月升置廣州特別市,直隸中央。1930年8月又降廣州特別市為廣東省轄市。.1947年6月又升為中央直轄市。

1949年10月14日廣東省會廣州市解放。

1949年底廣州市有28個市轄區:即長壽區、西禪區、蒙聖區、海幢區、洪德區、惠福區、靖海區、永漢區、東堤區、太平區、陳塘區、小北區、德宣區、西山區、大東區、東山區、前鑑區、黃沙區、逢源區、沙面區、南岸區、珠江區、瀝溶區、芳村區、沙河區、三元區、石牌區、新洲區。

1950年一1951年廣州市轄區進行調整合並,撤銷了西禪、蒙聖、海幢、洪德、東堤、陳塘、小北、德宣、西山、東山、前鑑、黃沙、逢源、沙面、南岸、靖海16個區,新設立了越秀、荔灣、河南、西村4個區。1951年底廣州市共轄有16個市轄區;即長壽區、惠福區、永漢區、太平區、大東區、珠江區、越秀區、荔灣區、河南區、瀝滘區、芳村區、沙河區、三元區、石牌區、新洲區、西村區。

1952年至1953年,廣州市轄區又作了進一步調整,由1951年底的16個市轄區,合併、復設、新設立為9個區,即東出區、西山區、北區、中區、河南區、珠江區、白雲區、黃f浦區、新溶區。

1954年6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決定將廣州市劃歸廣東省管轄,由中央直轄市降為廣東省轄市。

重慶直轄市(因後續復立,故不再介紹)


建國初期調整的行政區劃,看看你原來屬於哪裡人

重慶老照片


西安直轄市


建國初期調整的行政區劃,看看你原來屬於哪裡人

西安老照片


西安市位於關中平原的中部,:南臨終南山,東接驪山、華山,境內有涇、渭、、漏、灃、漓、澇、潘等八條水系,號稱長安八水。因西安處於八百里平川地區,因而政治、經濟、文化都比較發達,所以也是歷代西北地區數省最大的城市。西安在歷史上曾用過許多名稱,在西周時稱鎬京、西漢為長安、隋稱大興等。西安之名是從明洪武二年(1369年)開始的,當時叫西安府。清承明制,仍叫西安府。民國廢府存長安縣。1928年設西安市,1930年改稱為西京市,1943年複稱西安市。1947年6月批准,8月正式升西安市為民國中央直轄市。1949年5月20日古城西安獲得解放。建國初期曾是中共中央西北局所在地。

西安市解放後仍為中央直轄市。

西安市自1949年6月至1954年6月,其市轄區基本變化不大,仍保持在12個市轄區,即一至十二區。:.

1954年6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決定將西安市劃歸陝西省管轄,由中央直轄市降為陝西省轄市。

昌都地區


建國初期調整的行政區劃,看看你原來屬於哪裡人

昌都老照片


昌都地區在清代屬西藏管轄。它位於西藏江達以東,原屬駐藏大臣管轄下的西藏地方,清光緒32年(1906年)起陸續劃入四川省。1910年大體完成改隸。昌都,原為察木多呼圖克圖轄地,清代設糧務委員於此。昌都於1911年正式由四川省管轄。1912年裁理事官,改置昌都府,仍駐察木多(昌都),下轄察雅、寧靜、碩督、貢縣、科麥、察隅、嘉黎、恩達8縣。1913年3月廢府,直轄地改為昌都縣,後改宗。

昌都地區於1950年10月23日解放後,中央人民政府作為特殊情況,劃金沙江以西的昌都地區,設昌都地區人民委員會,由西南軍政委員會領導。1952年11月15日後改由西南行政委員會領導。1954年6月19日直屬中央。

昌都地區自1949年至1954年5月前,其行政區劃有23宗(縣),列為地區直轄行政單位:昌都宗、察雅宗、江卡宗、鹽井宗、三巖宗、貢覺宗、左貢宗、八宿宗、桑昂曲宗、邊壩宗、洛隆宗、碩督宗、類鳥齊宗、江達宗、鄧柯宗、丁青宗、色扎宗、尺牘宗、博德宗、博麥宗、博頓宗、拉多宗、街翟1954年昌都地區又新設立了5個宗:巴慶宗、聶茶宗、比如宗、索宗、嘉黎宗;並有四個宗更名:博德宗更名為傾多宗、博麥宗更名為易貢宗、街翟宗更名為沙丁宗、博頓宗更名曲宗。

1954年昌都地區又增設了兩個辦事處。地區直轄行政單位有15個宗:昌都宗、察雅宗、江卡宗、鹽井宗、三巖宗、貢覺宗、左貢宗、八宿宗、桑昂曲宗、洛隆宗、碩督宗、類鳥齊宗、江達宗、鄧柯宗、拉多宗。

第一辦事處轄10個宗:邊壩宗、丁青宗、色扎宗、尺牘宗、沙丁宗、巴慶宗、聶茶宗、比如宗、索宗、嘉黎宗。第二辦事處轄3個宗:傾多宗、易貢宗、曲宗。

1955年3月9日經國務院批准,昌都地區劃歸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管轄。



參考文獻:

1.《建國初的行政區劃》

本文由濼水居創作,版權歸濼水居所有,如有抄襲等侵權行為,本賬號保留訴諸法律權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