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古代国家钱币发行之后是怎么样流通到老百姓手里的?掌管钱币发行的机构是什么?

田间布衣


说起中国古代货币,都是从劳动工具中演变过来的,比如刀币,铲币,往前以物易物的贝类就不说了,太远了,从这些金属货币说起吧。最早的商代末期出现金属货币,上面有政府铸造的标记,货币的重量统一,重量就是含铜量,也是货币的价值,铜在古代绝对是硬通货,所以就算改朝换代了,铜都具备本身的价值,并不像现在使用纸币,国家一灭亡,纸币就成了废纸,所以古代王朝更迭对货币的价值影响不大,它永远是保值的。

图为秦半两,这是我国最早的统一货币。

秦国成为大一统王朝,它也统一了货币,全国推行半两钱,圆形方孔,上面印有半两二字,俗称“半两钱”,古代一两等于24铢,这个秦半两钱重12铢,汉朝也铸造半两钱,但是用铜上有减少,重量比秦半两轻,所以是名不符实的汉半两,到了汉武帝时期又新铸了三铢钱和五铢钱,特别是五铢钱使用非常广和年限非常长,直到隋朝时五铢钱还在流通,使用了6,700年,虽然中间有别的钱币出现,但主要的还是五铢钱,所以就和前面所讲的,铜铸的钱币在古代只要铜含量实在,就会一直保值。

图为五代十国南汉时期,铸造“乾亨重宝”铅钱所在地,铁屎迳铸钱遗址,图为出土的钱范。

从唐朝开始,钱币上不再标值了,而是使用通宝、元宝,比如开元通宝,到宋朝时使用的钱币上再加上皇帝的年号,比如绍熙元宝、大观通宝,一直到元、明、清都是这样的,也称为年号钱币,这个对于研究历史和考古帮助很大。前面说货币主要是铜,少量的铅和锡铸成,也有用铁铸钱的,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因为没铜矿,缺铜,所以铸铁钱,比如萧梁的铁五铢,五代十国时期战乱频繁,各政府铸钱也多为铁钱,铅钱,比如南汉的乾亨重宝就是铅钱,甚至北汉用泥土制钱来剥削百姓。

金板或金饼,是铜币以上最贵重的称量货币,古代大宗交易才使用金饼按重量切块交易,图为战国陈爰金钣。

北宋时期在四川、陕西、山西部分地区也缺铜,朝廷就在这些地区铸铁钱,铁不值钱,所以铁钱铸的很大,一枚铜钱等于10枚铁钱,买东西往往只需要几个铜钱,如果用铁钱就要一筐,很不方便,南宋时必须跟北方强买强卖,下令也铸铁钱,珍贵的铜都留作自用,现在南宋的考古挖出的铁钱都是一堆一堆的。

古代还有一种不在社会流通的币,比如南宋的乾道元宝金币,明朝西王赏功金币,是有特殊意义的纪念币。

最后说一下货币最早是如何流通起来的,商朝是奴隶社会,百姓是没有机会使用货币的,有交易产生的都是贵族或奴隶主,这些贵族也不会自己走南闯北买东西,比如要买山东的盐,湖北的铜,由人代替买,这群人就是最早的商人,这群商人之间由各地贵族认可的货币进行流通,最早的海贝,到铜币,再到金饼,而铜币最早也不是流通货币,它只是一种贵重的物品,用来以物易物,经过漫长的演变,东西周时铜币也只是财物的其中一种,直到秦统一,铜币才真正成为流通货币,而铸币权一直都掌握在统治者手里,包括中央和地方诸侯国。


图文绘历史


在不同时期,用的钱也不太一样,具体掌管发行的部门也不一样,这里以唐朝为例说一下。

唐朝建立时基本沿用隋朝货币制度,施行钱帛并行制,小宗教义用铜钱,大宗交易用绢帛,两者并无法定固定兑换比例,以绢帛市场价为准。

后来唐高祖李渊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可以视为基本确立了货币制度。

货币制作发行是收为国有,具体负责的部门是少府监。

钱币通过发放的方式进入市场后,再通过赋税方式回到国家手中。

发放方式,一般来说,是通过军费、俸禄、宫廷花费、政务经费、赏赐等等,发放给各级政府或个人,再由他们流入民间。



战术奶爸


唐朝作为我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王朝,我们以管窥豹,以唐朝发行钱币的流程作为例子来解释你这个问题。

一、铸造机构

历朝历代铸造钱币的权利都归于国家,不例外,其余所有的古代朝代也不例外,对于私自铸造钱币着,官方都会给予严厉的处罚。


唐朝铸造钱币的机构名为少府监,专门掌管钱币的铸造,在地方上又设有官员监督,中央少管府根据朝廷的需求,下令地方铸造钱币。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古代钱币铸造的数量不是看市场需要多少,而是朝廷需要多少就铸造多少。

二、钱币如何流向市场

国家钱币铸造好之后如何流向市场?通常国家会选择从几个方面开始支出铸造好的钱币,如军费,官员俸禄,基础建设,赏赐等等。

国家将一部分钱财支出流向市场后,后面又可以通过税收回收一部分钱财,这就成了钱财流通的手段。


而在唐朝,由于政策的原因,中央支出最大的就是军费和俸禄了,由于招募兵将众多,这一项支出排名第一,特别是在唐朝后期动荡不断,军队需求更大。其次是官员俸禄,在唐朝,当官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因为当时待遇特别好,不仅有固定工资可以拿,每月还有各种补贴费用。


汗青正浩


古代的钱币也是由国家控制,不过由于技术落后、控制力度大小不一,经常出现私铸钱币的现象,这个暂且不论。应当讲,汉代有上林三官,主管钱币铸造。但真正官方有了规范的铸币机构要从唐代算起,专门设置了钱监,建立了“开元通宝”钱制,由于钱币质量大幅提升,深受民众喜爱,故此一直延续下来。到了明清两代,钱监改为宝泉局,后期又设宝源二局等。至于钱币流通,途径很多,比如官员俸禄、政府采购、旧钱兑换、银钱兑换等等。


讷言讷行


古代各个王朝的钱币都有所不太同,制造监管部门也不一样,但是目的都是相同的,其目的有二

1.方便民间流通

2.记载统治王朝的丰功伟绩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存在,由于民间以物易物非常的不方便,所有货币也就是古代的铜钱应运而生,在商品生产条件下,货币作为商品价值的代表,直接体现社会劳动,可以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和购买其他一切商品。

货币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共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前两种为基本职能。

从货币的功能来看,货币的积极作用表现在:作为交换媒介,货币降低了产品交换成本,提高了交换效率;降低了价值衡量和比较的成本,为实现产品交换提供了便利;作为价值贮藏形式,货币提供了最具流动性的价值贮藏形式,丰富了贮藏手段。


小历影视


首先我们认清古代货币的实质

不要把今天大规模使用的纸币作为古人货币的替代品。


古人用的是铜钱,其次是金银。

这些货币本身就具有价值,而非像人民币一样,只有信用价值。


所以说古代王朝,印发新币的时候,并不需要把市场所有的旧币收回来。

那也不现实,只需要提供兑换旧币服务。

因为新币还是金银铜,实质没有大的改变。

百姓即使不换新币,旧币也依然能够在市场流通。


当然金、银货币容易磨损。

所以时间久了之后百姓手中的金银物会自动贬值,这是自然规律。


所以说古代朝廷只要多设立几个兑换新币的兑换点。

然后在兑换新币的时候多给点优惠就可以了。

并不需要过多的干涉市场货币。


切忌把自己的观点代入古代经济。

封建朝廷不是说越增发货币越有钱。

货币过多依旧会导致通胀。

因此兑换的货币数量会是朝廷增发新币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

掌管钱币发行的单位

这里有一个小科普。

在汉以前,铸币非朝廷独家权利,也非某个朝廷机构专营。

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所对应的时期应该是汉代和汉代以后。


汉代铸造钱币的机构是上林三官。

上林三官,是汉代主持铸造钱币的官员,即钟官,技巧,辨铜三官。由他们所铸规格整齐的五铢钱是钱币学与考古学上重要的分期标志,因而一直为人所重视。

唐宋明清铸造钱币的机构叫钱监。

钱监,官署名。监督钱币的铸造和流通。《新唐书·食货志四》:“﹝ 开元 ﹞二十六年, 宣 润 等州初置钱监,两京用钱稍善,米粟价益下。”

清末的铸币机构是大清银行。

大清银行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七月,原名为清政府的户部银行,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的户部改名为度支部,户部银行因而改名为大清银行。

1912年1月3日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由吴鼎昌、叶揆初、宋汉章等发起成立大清银行商股联合会,请求将大清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

获准后,1912年2月5日中国银行即在上海汉口路3号大清银行旧址开始营业,大清银行历史结束。成立目的主要是为了整理币制而设,铸造发行货币、代理国库等特殊业务,是第一家中国的中央银行,也是第二家现代化银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