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失空斬》,含冤千年的馬謖,為豬隊友背了鍋


《失空斬》是一部著名的京戲,是根據《三國演義》中的失街亭、空城計和斬馬謖三個故事編出的三折戲,講述諸葛亮一出祈山,派馬謖和王平前去鎮守街亭,結果兩人未能守住街亭,造成司馬懿大軍長驅直入,諸葛亮不得不冒險擺出空城計,嚇退司馬懿,方才得以全身而退。

《失空斬》,含冤千年的馬謖,為豬隊友背了鍋

京劇《失空斬》


諸葛亮回軍後,這個氣啊,北伐失敗不說,連自己都差點成了司馬懿的階下囚,於是依軍法斬了馬謖。在歷史書和戲劇裡,馬謖都被描述成了一個剛愎自用、只會紙上談兵的庸才,成了繼趙括之後的又一千古反面教材。然而,真的全是這樣嗎?


在這裡討論一下《失街亭》裡的軍事知識。依三國演義,街亭是諸葛亮一出祈山如果不成功時後撤所必須防守的一處要地,一旦失守則司馬懿可長驅直入,切斷諸葛亮的後路。則蜀軍危矣。


因此,諸葛亮特意將防守此處要害的重任交給最信任的馬謖和副將王平,並再三叮囑他們要“當街紮寨”,阻擊司馬懿。

《失空斬》,含冤千年的馬謖,為豬隊友背了鍋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圖


故事的關鍵點就在這,很多人是按照故事發展的結果是馬謖失敗,丟了街亭,從而認為諸葛亮決策正確,還有的人是因為被小說洗腦的厲害,諸葛亮乃“神人也”,故而必須偉光正。其實不見得,俗話說,兵無常形,水無常勢。馬謖的決定並沒有錯,只是運氣不好,還多了王平這個豬隊友,這樣的論點的又是為什麼呢?且聽道來。


馬謖到達街亭後,觀察地勢後,不願當街紮寨,被動地等待司馬懿的進攻,他選擇街亭外的山上紮寨,以期司馬懿到來時他可以居高臨下,“勢如破竹”地擊敗司馬懿。副手王平則不同意他的作法。


馬謖同志是個進取心很強的人。渴望建功立業。在馬謖的設想中,如果街亭一戰能讓魏軍大敗,則丞相的正面壓力則可減輕,司馬懿主力一旦覆滅,那麼諸葛亮的此次北伐很可能形勢大好。

《失空斬》,含冤千年的馬謖,為豬隊友背了鍋

但王平才識有限,算是個老實人,說不出兩者的優劣,只是堅持要按偉大的丞相的方針辦事,當街紮寨,無奈,馬謖將三萬兵馬中的五千,分給王平當街紮寨。


最後的故事發展是:趕到街亭的司馬懿在瞭解情況後,隨即分兵一部擋住馬謖,主力攻擊街亭,王平不敵,丟失了街亭。隨後,司馬懿大軍圍住馬謖所佔的山頭,困而不攻,最終馬謖的軍隊因缺水而亂,全軍覆滅。馬謖隻身逃回,被諸葛亮依軍令狀砍了頭。


絕大部分的三國演義讀者都不會細想這背後的軍事常識,因為絕大部分的讀者均認為諸葛亮的指示為正確,而這個軍事常識就是現代軍事學中的重要一章:築城與路障。

《失空斬》,含冤千年的馬謖,為豬隊友背了鍋

城市的起源於人類為防禦野獸,而後變為防禦敵人的城堡,城市有著堅固的城牆、糧食和軍械儲備,駐有防禦軍隊,可以長時間抵禦強大的敵人的進攻。它同時也是人們居住和進行貿易的集散地,也就成為交通樞紐或要道隘口。


作為交通樞紐或要道隘口,敵人必須奪取它,才能發揮其作用。街亭應是一個小居民點和交通隘口,而不是一個較大的城鎮。為了守住此地,王平既然要守住此處,必須在此臨時“築城”,也就是當街紮寨,佈置鹿角拒馬,阻塞通道。


然而王平違背了此軍事原則,當時的街亭城防已經破敗不堪,馬謖也正是基於此調整了戰略部署,但王平堅持要守街亭,卻沒有在城防上好好下功夫。讓魏軍輕易突破,如果防守功夫做的出色,絕不至於街亭這麼輕易失手。

《失空斬》,含冤千年的馬謖,為豬隊友背了鍋

街亭之戰當時大形勢圖


另外,別給我說時間不夠,馬謖軍到達三天後,魏軍才出現的,三天時間,幾萬人就算搬石頭堵路也夠魏軍折騰很久的。


而且要知道,當時馬謖把軍中大部分無當飛軍都撥給了王平,而無當飛軍善使弓弩,是騎兵的剋星,而魏軍大多是騎兵,如果防禦措施做的好,躲在石頭後面光射箭就夠魏軍喝一壺的了。


如果王平能堅持住,拖上魏軍幾天,魏軍勞師遠疲,銳氣一無,最後在馬謖居高而下的前後夾擊下,街亭勝負還真不好說。歷史上這類少數擊破多數的戰例可不少見。


《失空斬》,含冤千年的馬謖,為豬隊友背了鍋


說到這裡,如果馬謖有支持者的話,可以替其喊喊冤,因為是王平沒能堅守住街亭,也許王平再堅持一下,馬謖可能就會突破司馬懿的阻擋,造成對司馬懿的前後夾擊,大勝司馬懿,因此,王平才是那個應被斬首的人。可惜歷史沒有假設。


《失空斬》,含冤千年的馬謖,為豬隊友背了鍋

說到馬謖,此人絕對是個人才,在隨侍諸葛亮歷程中,諸葛亮本就是個自視極高的人,一般人不會在他眼裡的,為啥對馬謖那麼倚重,正是由於馬謖屢獻良策,馬謖也絕對是個有大戰略眼光的人,比如諸葛亮平定南夷,對孟獲七擒七縱,正是用了馬謖的攻心為上的良策,也造就了蜀地數十年後方安寧的局面。

所以後來很多人認為,馬謖的決策絕對沒有錯,錯誤的是街亭沒能守多久。至於王平,必須歸為豬隊友之列。


《失空斬》,含冤千年的馬謖,為豬隊友背了鍋


可憐街亭一戰,馬謖一棍子就被徹底打死,還成了千古的反面教材。歷史就是這樣,只為勝利者謳歌,當年韓信的井陘之戰,贏了就是韓信高明,但是如果趙軍奮勇爭先,被趕下河的恐怕就是韓信了,也就沒後來的牛可吹了。


當年曹操徵烏桓,見對方勢大,二話不說就把隊伍拉上高山,老曹當時可沒考慮什麼水源問題,結果大勝,於是便被捧為英明無比。有些時候,歷史就是這麼可笑。


縱觀歷史,成王敗寇還是真需要點運氣的,當然,還有點很重要,一定要遠離豬隊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