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配送“三大爭”——應城市郎君鎮創新物資供給體系管窺

孝感日報 記者王琦 通訊員陳邦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打仗,就是打後勤。

封城阻擊疫情月餘,戰鬥未止,各地供給情況不一,揚抑之聲總有。

鎮域面積大、返鄉人口多、工農業參半的湖北孝感應城市郎君鎮,在死守陣地的同時,竭力探索完善物資配送體系,滿足群眾日常生活需求。

鮮有人知的是,郎君鎮助力決勝全盤的供給體系探索,歷經“三大爭”。

第一爭 溫情VS冷硬

2月29日19時30分,郎君鎮魯大村的魯爹爹從村幹部的手中接過三袋沉甸甸的蔬菜,這是他前一日在村民微信群裡下的訂單。

魯爹爹打開方便袋,仔細清點著蔬菜:生薑2斤、大蒜2斤、冬瓜2斤、黃瓜2斤、青椒2斤、西紅柿2斤、胡蘿蔔4斤、白蘿蔔4斤、土豆5斤、萵苣5斤。

清點完這10個品類的蔬菜後,魯爹爹用微信支付100元。

這樣的買菜場景近段時間在郎君鎮39個村出現過無數次,但起初時,群眾對鎮裡物資配送是心存質疑的。

物資配送體系的誕生,源自郎君鎮防疫指揮部2月2日連夜召開疫情防控工作會商會後下達的三條緊急作戰指令:

第一條指令:繼1月25日實施村灣封路後,2月3日前查缺補漏,“封死”轄區內所有灣組道路,各村只保留一條村級應急通道。

第二條指令:2月4日中午前關閉轄區內所有菜市場、超市、商店、小賣部。

第三條指令:立即籌備成立鎮物資配送中心,建立鎮村統籌協調的物資配送體系。

三條指令條條倒逼“足不出戶、車不上路”。

2月3日下午,應城市防疫指揮部發布通告,其中規定“全市範圍內每戶家庭每3天可指派1名家庭成員上街採購生活物資”。

有的群眾問:鎮裡讓足不出戶,那日常生活所需誰負責?能供得上嗎?

郎君鎮雖決意啟動物資配送體系,但具體怎麼操作,並沒有一個章程。

怎麼辦?

第一次爭論就此展開。幾番唇槍舌劍,郎君鎮防疫指揮部達成初步意見:探索基本生活物資集中採購、統一配送上門機制,讓看似冷硬的指令溫情起來。

鎮防疫指揮部專班成員分頭給30多個村的支部書記通電話,徵求物資配送意見,瞭解到群眾急需口罩、米麵油氣等物資,但對物資配送仍持一定的觀望態度。

“得先做成第一單,再來具體解決問題。”大家隨即摸著石頭過河。

2月3日18時38分,鎮物資配送中心第一單大米、泡麵等生活物資抵達楊樹村。

該村村委會副主任龔會兵在鎮疫情防控微信群中給予“好評”:“感謝連夜為我村配送物資,品質好、價格低、送貨快,解了我村村民的燃眉之急!”

第一單之後,其他38個村不再觀望,紛紛列出需求清單。劉中村黨支部書記劉兵安在清單上這樣寫道:大米18包、衛生紙13提、食用油6桶……

15分鐘後,鎮物資配送中心聯絡員程江濤回覆:“劉中村,你村物資已裝車出發,請在村卡口接收。”

第二爭 套餐PK散裝

萬事開頭難。

“天氣時好時壞,辛辛苦苦採購來,眼看著要放爛,這樣的菜給村裡人送過去,不馱罵?”負責稱量計價的女同志邊哭邊對程江濤訴委屈。

2月6日,郎君鎮實行物資配送機制第4天,一些支節上的問題開始顯現出來。

最直觀的莫過於這位女同志所說:散裝配送模式下,村民們大多預訂耐放的蔬菜瓜果,再搭配少量新鮮不經放的蔬菜,這些菜不得不備又易損耗,而疫情期間又不忍心把這些損耗加在菜價裡。

“當時物資配送工作剛起步,雖然做到了平價銷售,基本滿足了群眾需求,但零散代購和統一採購互相交織,配送成本高、配送壓力大。”協調物資配送的鎮黨委副書記、副鎮長楊雙輝說。

為此,鎮物資保障專班發生“爭論”。

“像市檢察院駐土橋村工作組為群眾代購非處方藥那樣,零散代購是有優勢的,流程少、週期快,群眾反響好。”

“生鮮散裝配送一定有損耗,賠錢的事恐怕誰也不會幹!”

“大家夥兒天天從早忙到晚,累得都直不起腰了,有的菜你進了他不要,丟了又太可惜,眾口難調啊!”

“滿足基本生活需要,走流水線式的配送能大大提高效率,非常時期不能再挑肥揀瘦了!”

碰撞出火花。“我們為啥不做‘套餐配送’?”鎮經濟發展辦公室主任李華明說了他的想法:以農副產品為例,可以依託轄區內的海涵農業、雲頂科技等農產品公司,重點圍繞分揀、打包,推出滿足各類人群需求的多種套餐,比如米麵油套餐、調味品套餐、新鮮蔬菜套餐、肉蛋魚套餐、瓜果套餐和混合型套餐。

爭過即改,郎君鎮“一二三四”物資配送體系逐漸清晰:

——一個分揀打包中心,設在省級美麗鄉村土橋村,該村毗鄰集鎮市場,轄區內基礎設施完備,有駕校、泵站等可用場地,是老白線和郎蔡路交匯的樞紐。

——兩條配送主路線,即貫穿郎君鎮的老白線、郎蔡路,這兩條鄉道可以將物資配送到全鎮39個村。

——鎮、村、灣三級物資配送員,鎮物資配送中心將物資配送至各村卡口,由村配送員分發至各灣配送員,再上門配送至各戶。當前,活躍在物資配送線上的專門人員共有170餘人。

——四個物資配送小組,分別為米麵油氣小組、蔬菜肉魚蛋小組、母嬰醫藥小組、其他生活必需品小組。

第三爭 現在AND將來

經過不斷改良,配送體系逐漸契合群眾基本生活。

2月18日,袁集村萬爹爹求助鎮物資配送中心:“2個月的孫伢斷了奶粉,請你們想想辦法幫伢買到指定的奶粉。”

孩子無小事。鎮物資配送中心當天就想方設法聯繫到一家母嬰店,及時調配到指定的奶粉,並上門送給了萬爹爹。

“僅大米這一項物資,每天就要配送40000斤。我們積極動員轄區內的各大米廠,把倉庫裡的優質大米都拿出來平價供應,切實做到了及時配送、物美價廉。”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劉新元說。

一個月以來,每天4臺大貨車、6臺小貨車同時轉運配送。配送行程日均600公里,配送物資量日均12噸,配送物資價值已達600多萬元……這是郎君鎮物資配送的細賬。

這一串串數字,真實還原全鎮35000多群眾宅家抗“疫”的日常,也記錄著整個體系運轉的不易。

一天,鎮物資配送中心在盤點時發現:衛生紙消耗量大,現有庫存報警。

“衛生紙跟米麵糧油一樣重要,斷貨了怎麼跟群眾交代?”程江濤輾轉打聽到城郊有一家倉庫裡還有一批衛生紙,但倉庫門前的路被一人多高的彩鋼板擋住了,他一個人愣將一百多件衛生紙一件件舉過頭障礙物……回到家中,他的胳膊酸脹得抬不起來了。

一次次艱辛運轉中,程江濤也琢磨出一些物資配送的門道:物資質量好、配送上門快、各種品類齊、平價銷售省。

3月2日,參與該鎮物資配送的一名志願者和程江濤開玩笑:“疫情快要過去了,到時候就再也不用整天跟包菜土豆方便袋打交道了。”

“疫情一定會過去,物資配送可還大有文章做哩!”程江濤這樣回答。

他認為,疫情防控阻擊戰打贏之後,結合疫情防控期間鎮物資配送中心設在省級美麗鄉村土橋村的優勢,可以籌建一家標準化農副產品配送公司,圍繞“線上下單、優質套餐、上門服務”,培育農村新型農產品消費經濟。

近日,程江濤找到郎君鎮黨委書記陳曙東,提出自己的想法,為這個物資供給體系的未來“爭一爭”。

陳曙東鄭重地在筆記本上記下程江濤的想法,並表示:要邊配送邊優化,不斷延長拓寬配送鏈條,做實做細疫情後勤保障工作。待到疫情過去,鎮黨委、政府將積極論證這一彙集戰時物資配送經驗的項目,甚至進一步將其打造成更高檔次的農旅養融合項目也未嘗不可。

在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中,找準群眾需求痛點,創新管理模式,實現自我高效迭代,未來不遠,郎君配送“三大爭“成果前景可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