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齐鲁地名探究——因淄川和博山而名——淄博

【开篇语】自幼长在孔孟之乡,虽不才亦多受传统文化之影响,一向喜欢探究历史,追溯既往。一直以来,对地名颇感兴趣,充满好奇——为何金乡并无金矿,济南、济宁、济阳得名的济水消失去了哪里,而鱼台、嘉祥又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凡此种种,都让我浮想联翩,于是我决定去探究这些地名的由来,以及这名字背后隐藏的历史,还有,关于这里我能想起的人和事……


齐鲁地名探究——因淄川和博山而名——淄博

淄博地图

【地名由来】

淄博是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为齐文化的发祥地、世界足球起源地;淄博这个地名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原为淄川、博山两地的合称。1945—1953年,设立淄博特区、淄博工矿特区、淄博专区;1954年,省辖淄博市设立,是新中国成立后山东第三座省辖市(地级市)。

齐鲁地名探究——因淄川和博山而名——淄博

淄博(ZīBó),山东省地级市,简称“淄”,位于中国华东地区、山东省中部,北纬35°55′20″~37°17′14″,东经117°32′15″~118°31′00″,面积5965平方公里。淄博市地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经济区与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交汇处,南接临沂,北接东营、滨州,东接潍坊,西接省会济南。2017年,淄博市常住人口470.84万人。

【寻欢文史】

淄博这个地方历史悠久,名人辈出,与我而言,却是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地方!

2000年,我的朋友果果考入山东工程学院,就是在淄博,因而在2001年的夏天我有幸踏上这片土地,领略过这里的美食和风物。

齐鲁地名探究——因淄川和博山而名——淄博

管仲墓

2005年,在这里,拜谒过管仲的埋骨之处,纵览过临淄千年未改的山山水水。最重要的,开始了人生的历史性的一页。

这里,曾经有我肝胆相照的朋友,这里,有我美丽的故事。

【历史沿革】

淄博历史悠久。距今八千年至四千年之间,淄博地区出现了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文化;夏、商时期,出现了爽鸠氏、季荝氏、逄伯陵氏、蒲姑氏等古国;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淄博地区属齐国;秦以后两千多年,淄博地区属郡、属国、属州、属路、属府、属道,历代更迭,没有形成统一的地方行政建置,仅有隶属于不同郡、国、州、路、府、道的县,其中较完整的有临淄、淄川、桓台和博山。

临淄

东临淄河,原为周代齐国国都,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县,为齐郡郡治。

张店

又称黄桑店,原为东周燕将乐毅封地昌国,秦始皇二十六年置昌国县,隶齐郡。

高青

为原高苑县、青城县合称,秦时置狄县,隶临淄郡。

淄川

以淄水(淄河)为名,始称般阳县,西汉初年置县(一说秦置),隶济南郡。

桓台

因齐桓公戏马台得名,始称新城县,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置县,隶济南路总管府。

博山

古称颜神,因齐地孝妇颜文姜得名,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置博山县,隶青州府。

沂源

为沂河之源,中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置县,隶鲁中行政区。 [

周村

为百年商埠,中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置市,隶渤海行政区。

古代

古代临淄

太古时期,太昊伏羲氏兴起在齐地。

古帝少昊之世,以鸟为图腾的爽鸠氏部落聚居在此地。

临淄是五帝之一颛顼高阳氏的故墟。

虞舜时期至夏代,有季荝氏族部落居住。

殷商时期,有姜姓逄伯陵氏、蒲姑氏居住。

周武王元年(前1046年),武王灭商,建立周朝;武王二年,封太公姜尚于齐地,建立周代齐国,都治营丘,后齐献公因国都东临淄水(淄河)改称临淄。

周安王十六年(前386年),齐相田和迁齐康公于东海,安王封田和为齐侯,田氏代齐,仍都临淄。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灭齐国,统一天下,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临淄县,属齐郡,郡治临淄。

秦末,齐国王族田儋复国,自立为齐王,此后假、市、都、荣、广、横等田氏宗人相继称王,统治临淄。

汉高祖四年(前203年),楚汉之争中,韩信破齐,踞临淄;刘邦封韩信为齐王。

西汉沿用秦制,仍置临淄县。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再建诸侯王国;高祖封其子刘肥为齐王,衍嗣历哀王、文王、孝王、懿王、厉王等十余位齐王,先后皆治临淄。

新朝始建国元年(9年),王莽改齐郡为济南郡,改济南郡为乐安郡,因临淄境内多齐王陵墓,改临淄县为齐陵县,属青州济南郡;临淄为济南郡郡治、齐陵县县治所在地。

东汉建武元年(25年),刘秀灭王莽,又改称临淄;临淄再为汉朝齐国都城。

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之子曹植封临淄侯。

三国时,临淄县属魏,隶于齐郡;青州刺史、齐郡太守仍以临淄为治所。

西晋时,临淄县属青州齐国;临淄为齐王都,青州刺史亦治于此。

永嘉五年(311年),广县并入临淄县;青州治所移广固城,齐郡太守仍治临淄。

东晋灭后秦,改青州为幽州,设刺史镇守广固城;隆安三年(399年),后燕夺取广固建都,临淄为广固首邑,设都尹。

南北朝时,先是侨置各州郡县,后北齐天保七年(556年),临淄县与诸郡县俱废,惟存高阳县,属齐郡,仍治临淄城。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撤高阳县,复立临淄县,并在其西北境立溡水县,二县均属青州。

大业元年(605年),溡水县并入临淄县,属北海郡。

唐时,临淄为河南道青州(北海郡)属邑,后改隶平卢道;唐高祖李渊封房玄龄为临淄侯,唐玄宗李隆基早年被武则天封为临淄郡王(临淄王)。

五代十国,仍沿用唐制。

北宋时,临淄县属京东东路青州。

金时,临淄县属山东东路益都府。

元至元三年(1266年),临淄县并入益都县。

至元十五年(1278年),复置临淄县,属益都路。

明、清时,临淄属山东承宣布政使司青州府。

古代淄川

淄川之地,夏、商为青州之域,周属齐国,秦属齐郡,建城于西汉之前。

西汉初置般阳县(一说秦置)。

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文帝分齐为六国,封刘贤为淄川王。

南朝宋元嘉五年(428年)改称贝丘县。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淄州,治贝丘县,开皇十八年(598年)改称淄川县。

唐武德元年(618年)复置淄州,仍治淄川县,辖境相当于今山东淄博、邹平及博兴部分地区。

天宝元年(742年)改置为淄川郡。

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淄州。

北宋置淄州,属京东东路。

金仍置淄州,属山东东路。

元中统五年(1264年)升为淄州路,设总管府。

至元二年(1265年)改称淄莱路。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又改称般阳府路。

明初设般阳府,治所在淄川县。

洪武九年(1376年)升淄川县为淄川州,洪武十年(1377年)又改为淄川县,属济南府。

清沿明制。

近现代

“淄博”作为地域名称,是随着淄川、博山两地煤矿开发于20世纪20年代初形成的;北洋政府时期,淄博地区各县分属淄青道、岱北道(济南道)、胶东道、岱南道(济宁道)、琅琊道和武定道;国民政府1928年废道,各县直隶于省。

民国五年(1916年)5月,山东护国军政府在周村成立。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0月,中共淄博特委成立。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2月,山东省军政会议在鲁村(属沂源)召开,为山东抗战史上国共两党关系的转折点。

淄博特区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中共鲁中区党委成立淄博特区,设专员公署,隶属鲁中行政区,此为“淄博”作为政区名称之始;9月撤销。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月,二次成立淄博特区;12月又撤销。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3月,淄博全境解放;8月再次成立淄博特区,隶属鲁中南行政区。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7月,淄博特区与华东财政经济办事处工矿部合并,成立淄博工矿特区。

1950年5月,淄博工矿特区与清河专区合并,成立淄博专区,辖淄川、博山、临淄、桓台、长山、邹平、章丘、章历八县;11月,专区内设立淄博、张周两市。

1953年7月,撤销淄博专区,设立淄博工矿特区(地级)。专署驻淄博市。

省辖淄博市

1954年12月,撤销淄博工矿特区,设立淄博市(地级);淄博成为继济南、青岛之后山东第三座省辖市(地级市)。

1958年12月,淄博市与惠民专区合并组建淄博专区,淄博市改为专区辖市。

1961年6月,淄博市与惠民专区分设,恢复为省辖市;市级机关由博山区迁至张店区。

1969年12月,临淄重新划入淄博市,设立临淄区,成为淄博第五个市辖区。

1983年10月,桓台重新划入淄博市。

1986年5月,应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会邀请,淄博作为79个世界大城市之一,参加联合国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世界大城市“人口与城市未来”国际会议。

1989年,山东省政府批准淄博市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1990年,高青、沂源划入淄博市;时任淄博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新民应邀参加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召开的第三届世界大城市市长会议。

1992年,国务院批准淄博为具有地方立法权和辖县权的“较大的市” [24] ,同年批准设立淄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山东省政府批准设立淄博外向型工业加工区,2002年更名为淄博经济开发区。

1994年,国务院批准淄博市临淄区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002年9月,齐鲁化学工业区成立,是继上海化学工业区、南京化学工业园区之后第三家国家级专业化工园区。

2010年11月,山东省政府批准设立文昌湖省级旅游度假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