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8 為父母一輩代言的小津安二郎,借《東京物語》反諷子女不孝?

他的墓碑上無名無姓,只刻了一個大大的“無”字,似早已參透了人生。

日本頂尖電影大師之列,如果說黑澤明是苦惱個人的藝術代言人,溝口健二是受剝削女性的代言人,那麼小津安二郎就是保守的大眾,尤其父母一輩的代言人。

為父母一輩代言的小津安二郎,借《東京物語》反諷子女不孝?

他一生都在拍同一個母題——日本家庭系統,角色多為獻身於家庭的中產階級,拍片策略以淡化劇情為主,劇本常常為演員量身定做,甚至於五十六部作品所用的技巧、故事都大同小異,僅有細節上的不同。

1953年的《東京物語》是小津第一部受到西方矚目的影片,也是他口中“最通俗的一部作品”。小津安二郎風格與抽象形式電影有異曲同工之妙,所涵蓋的非經典手法、深刻的哲學和劇情形式等特色,在此片中都有所體現,它不符合某些典型脫俗的日本電影,擁有自己獨創的形式。

相對於經典形式來說,《東京物語》拍得相當拐彎抹角,它奉行弱化戲劇衝突和省略電影情節的“鐵律”,專注於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細枝末節,以極簡的風格、極慢的節奏白描現實主義的肌理。

為父母一輩代言的小津安二郎,借《東京物語》反諷子女不孝?

電影故事非常簡單,一對鄉下老夫妻到東京探視各自成家的兒女,但因為孩子們太忙了,沒法陪伴父母,便以盡孝之名把他們打發至熱海度假泡溫泉。

可在老人不適應提前回東京後卻無處落腳,成為“無家之人”,反而是守寡的二兒媳最為孝順公婆,陪伴他們遊玩東京,在婆婆無處可去時收留她。

作為日本的中產階級,大兒子平山幸一是醫學博士出身的街坊醫生,大女兒金子志泉開一家理髮店,二兒媳平山紀子是小公司的小職員,他們工作努力、端正體面,也尊重長輩、遵從常規意義上的孝道。

為父母一輩代言的小津安二郎,借《東京物語》反諷子女不孝?

但看他們與父母一輩的關係,帶著疏離和客氣,甚至是斤斤計較及頗有微詞。

曾有評論說小津是用輓歌形式哀傷於家庭的悲情,如家庭場景多是正式和儀式性的,每一個成員都有禮貌地遵從社會規範。又如,收到母親病危之後的大兒子和大女兒,直接帶著喪服來見母親最後一面,在結束葬禮儀式後又匆匆而走。

為父母一輩代言的小津安二郎,借《東京物語》反諷子女不孝?

而小津鏡頭中的父母一輩呢,隱藏在安靜且沉思的敘事節奏之下的他們,是壓抑、隱忍的,更是沉默以對的。

細看電影中扎心一幕,在父親離席之後,大女兒的直言不諱:“這樣說好像很不孝,可我覺得爸爸先死的話比較好,京子(小女兒)嫁人後,他一個人可麻煩了,媽媽倒可以來東京幫點忙。”接著,她便向京子索要母親的遺物作紀念。

為父母一輩代言的小津安二郎,借《東京物語》反諷子女不孝?

毫無疑問,小津安二郎是個高明的反諷家,他不著眼於事件衝突本身,不明著諷刺子女的自私,而是很技巧、很迂迴地表達,以鬆緩的節奏透過“偶發”的細節而非戲劇性的對抗來探討它們。

這本來可以成為一大戲劇高潮,將兩代人的衝突擺到檯面上,但小津拒絕類似於強調事件的形式,而選擇避免戲劇性和暗示。

小津借孝順的二兒媳之口,說出了子女自私的本性、尋常一面。尚未出嫁的京子直接而尖銳地代表觀眾發聲:“他們太自私了,講完一堆空話,頭也不回就走了……外人還有感情,骨肉不該這樣!”

為父母一輩代言的小津安二郎,借《東京物語》反諷子女不孝?

二兒媳平山紀子處於大哥大姐和小妹京子的中間過渡地帶,他們漸漸信賴社會習俗和公眾共識的智慧:年輕人結婚生子遠離父母,每個人獻身於自己的生活,“他們不是存心不良才這樣”。

換句話說,這些角色忠謹地盡了責任,但他們也因此必須付出苦澀代價:孤獨和寂寞。正如京子所說,“這個世界太令人灰心了”。

小津總是刻意淡化重要的情節,用間接又輕描淡寫的方式讓觀眾獲知故事信息,以規避角色進入老套做作的情境。像是“無家可歸”的父親與朋友在酒館談論對子女的失望,及完全不呈現母親生病的戲份,稍有鋪墊之下便是不治之症的訣別,沒有遺言,沒有煽情,生命悄然逝去。

為父母一輩代言的小津安二郎,借《東京物語》反諷子女不孝?

演員們不像在“演”,而是真實地行動,只用眼睛表達而非用誇大的手勢和臉上的表情。

小津的劇本就是如此,致力於技巧地包含真實的事件和對白,也都為演員量身定做,“如果不知道由誰來演,我無法寫劇本,就像畫家不知道用什麼顏色無法畫畫一樣”。而“越少越好”是他的藝術信條。

概括來說,小津安二郎的電影“母題”幾乎都是家庭生活的基本循環——生、老、病、死、結婚、分離、探望等,攝影只有幾種技巧,幾乎沒有光學特效,幾乎不移動攝影機,幾乎所有鏡頭都由同樣的角度拍攝,像一個疏離的觀察者。

為父母一輩代言的小津安二郎,借《東京物語》反諷子女不孝?

《東京物語》和小津的其他影片風格技巧均與敘事平等存在,且將敘事做一種開放性的呈現,讓觀眾從一種新的方式去欣賞小津風格,若觀眾喜歡某一部,那就一定喜歡他的所有影片。

小津被日本人稱為最日本化的導演,但他所打造的對於“家”的思考,卻有著亞洲人共有的溫情和悲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