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人們相互蔑視又相互奉承


人們相互蔑視,又相互奉承,人們各自希望自己高於別人,又各自匍匐在別人面前。

——馬克.奧勒留 《沉思錄》

人們相互蔑視又相互奉承


這又是一幅非常典型的世相畫面了,赤裸裸滴展現了人性中扭曲的東西。

與東方哲學“人之初,性本善”論不同,西方哲學更相信“人之初,性本惡”。人們之所以相互蔑視又相互奉承的原因,在叔本華那或許可以找到某些解釋:

意志永遠表現為某種無法滿足又無所不在的欲求,世界的本質就是就是這種無法滿足的欲求。欲求永遠無法被滿足,就會永遠處於痛苦狀態。這也就是叔本華悲觀主義論的邏輯。

叔本華認為,人的欲求得不到滿足,就會陷入痛苦,會表現為悲觀,如果表現為樂觀,則是假裝的,是逃避現實。按此說,人豈不是早早一死了之算了?而叔本華又不支持自殺。

沒錯,人的意志永遠表現為某種無法滿足又無所不在的欲求,正如中國人所說:一欲既終,他欲隨之。

如此,人們豈不是永遠處在精神失衡的狀態?不能進行任何的自我調節嗎?

並非如此。我認為,人們相互蔑視又相互奉承,正是人們在欲求和滿足永遠不可調和的情況下,進行自我調節的一種心理表現。所以,我們可以允許,並大膽承認和接受“人們相互蔑視又相互奉承”的人和事情的存在。

當然,人類生活中,存在著很多可以對因欲求永遠得不到滿足而痛苦進行調節的調和劑。比如法律、宗教、愛情等。

《沉思錄》裡面關於人們相互蔑視又相互奉承的篇章裡,也提出了調節方法:

——人啊,你在做什麼?沒有必要發出這一通知,它馬上就要通過行動來顯示。願望應當明白地表現為你的舉止。一個人的品格也是,他直接在他的眼睛裡顯示它,正像那戀人立即從對方的眼睛裡讀出一切。誠實和善良的人應當就像一朵香味濃郁的鮮花,以致其他人一旦接近他時就知道他的意願。而矯揉造作的樸實卻像一根彎曲的棍子。沒有什麼比那種豺狼似的友誼(虛偽的友誼)更可恥的了。要盡最大的努力避免它。善良、樸實和仁慈都明確無誤地在眼睛裡展示。

展現人性中醜陋的東西並不可怕,相反,大膽地正視醜惡,還有利於修正和更有效地接受人間的美和善。正如魯迅“我向來不憚以最壞的惡意揣測中國人“那樣,相信大多數熟悉他筆下所用“最壞的惡意去揣測”的那些醜陋小人物的讀者,都會自覺或者不自覺地迴避那些醜陋小人物的行徑而在暗中進行自我修養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