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人们相互蔑视又相互奉承


人们相互蔑视,又相互奉承,人们各自希望自己高于别人,又各自匍匐在别人面前。

——马克.奥勒留 《沉思录》

人们相互蔑视又相互奉承


这又是一幅非常典型的世相画面了,赤裸裸滴展现了人性中扭曲的东西。

与东方哲学“人之初,性本善”论不同,西方哲学更相信“人之初,性本恶”。人们之所以相互蔑视又相互奉承的原因,在叔本华那或许可以找到某些解释:

意志永远表现为某种无法满足又无所不在的欲求,世界的本质就是就是这种无法满足的欲求。欲求永远无法被满足,就会永远处于痛苦状态。这也就是叔本华悲观主义论的逻辑。

叔本华认为,人的欲求得不到满足,就会陷入痛苦,会表现为悲观,如果表现为乐观,则是假装的,是逃避现实。按此说,人岂不是早早一死了之算了?而叔本华又不支持自杀。

没错,人的意志永远表现为某种无法满足又无所不在的欲求,正如中国人所说:一欲既终,他欲随之。

如此,人们岂不是永远处在精神失衡的状态?不能进行任何的自我调节吗?

并非如此。我认为,人们相互蔑视又相互奉承,正是人们在欲求和满足永远不可调和的情况下,进行自我调节的一种心理表现。所以,我们可以允许,并大胆承认和接受“人们相互蔑视又相互奉承”的人和事情的存在。

当然,人类生活中,存在着很多可以对因欲求永远得不到满足而痛苦进行调节的调和剂。比如法律、宗教、爱情等。

《沉思录》里面关于人们相互蔑视又相互奉承的篇章里,也提出了调节方法:

——人啊,你在做什么?没有必要发出这一通知,它马上就要通过行动来显示。愿望应当明白地表现为你的举止。一个人的品格也是,他直接在他的眼睛里显示它,正像那恋人立即从对方的眼睛里读出一切。诚实和善良的人应当就像一朵香味浓郁的鲜花,以致其他人一旦接近他时就知道他的意愿。而矫揉造作的朴实却像一根弯曲的棍子。没有什么比那种豺狼似的友谊(虚伪的友谊)更可耻的了。要尽最大的努力避免它。善良、朴实和仁慈都明确无误地在眼睛里展示。

展现人性中丑陋的东西并不可怕,相反,大胆地正视丑恶,还有利于修正和更有效地接受人间的美和善。正如鲁迅“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中国人“那样,相信大多数熟悉他笔下所用“最坏的恶意去揣测”的那些丑陋小人物的读者,都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回避那些丑陋小人物的行径而在暗中进行自我修养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