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铁汉柔情响春雷——记奋战在抗疫一线的济南历城基层干部李增雷

铁汉柔情响春雷

——记奋战在抗疫一线的济南市历城区基层干部李增雷

李兴正 宋俊忠

引子

庚子新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突袭江城武汉,并随着临近春节人员流动而蔓延全国各地、四面八方。面对疫情,党中央一声令下,全国上下紧急行动,开始了一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人民战争。处在乡镇街道的广大党员干部的更是冲锋陷阵,奋战在抗击疫情最前沿,与病毒较量,与死神搏斗,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凯歌。济南市历城区王舍人街道办政法科长、共产党员李增雷,就是这千千万万个党员基层干部中的一位代表。

一、

没想过成功是啥模样,自从选择了远方那天起,就只顾风雨兼程。

农历腊月二十九傍晚五点,李增雷才和同事们处理完当天的最后一批农民工信访讨薪问题,总算舒了一口气。到此时,经过二十多天的连续奋战,历城区王舍人街道办政法科的李增雷带领政法科的同志们与街道城管科已连续接访农民工2000余人次。

“总算可以过个安稳年了,大年三十我值班,我老家离得近,大伙都好好在家歇歇,过个团圆年。”李增雷虽这样说着,但心里却在思考着武汉新冠肺炎疫情。市委已召开了会议,济南进入了紧张状态,基层更不能大意。不出所料,大年三十他就接到了指令;年初一要调试历城智慧平台,做好紧急视频会议准备。于是,他又出现在了办公室。忙活一年,本想和父母好好吃顿饭,给父亲祝祝寿,但疫情当前,他只好放弃,将本来所定大年初三父亲的生日宴取消了。他悄悄在电话里跟父亲说:“武汉那边疫情很厉害,好多武汉人都返回了老家过年,咱们这里也不一定安全,咱得响应号召不聚会、少出门,防患于未然啊。”父亲回话说:“你看着办吧”。李增雷答应着,但从父亲的声音里还是听出了一些失望。“今年可是老爹的本命年啊,七十多岁了,就是图个子孙满堂一家欢,下一年还不知道给不给我这个机会来弥补……不过咱不能心存侥幸,疫情一旦传到这里,如何对得起父老乡亲?”想到这,李增雷当晚就电话通知了各位亲戚,并嘱咐大家都要格外注意防范。

疫情来势凶猛,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大年初三,按照街道党工委的部署,李增雷被抽调到东客站高速口值班,拦截检测过往车辆,而此时大家手里只有一只口罩,酒精和手套都没有。天气寒冷,但李增雷还是和同志们一样义无反顾冲了上去。值班当天,他就在心里写出一首小诗:“你怕传染吗?不怕。真的?也怕。为什么?我不怕传染给自己,但我怕更多的人被传染。”这首诗后来被区电视台制作成防疫宣传短片,引起同事们热烈共鸣。

“是啊,不怕传染自己,就怕传染给家里,传染给别人。”李增雷道出了许许多多一线防疫战士的心声。其实,李增雷家里除了年迈的老爸老妈,还有一双儿女,儿子正读初三,马上就要中考,女儿则不到两岁,如果被传染了,家里怎么办?而他的妻子是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与他一样每天值班加班,摸排疫区归济人员,同样冒着被感染的风险。一个人感染,这个家可就麻烦了,何况是夫妻两人都在防疫一线。这病毒最容易感染老人,而这也正是李增雷最担心的问题,老人怎么办?孩子怎么办?一旦感染了,谁来照顾老人和孩子?这些问题虽然始终在李增雷的脑海里翻腾着,但落脚点却只有一个:“我是一名十五年党龄的党员,党指向哪里,就要打向哪里。一点折扣不打!”

那天,区督导组来社区督导疫情防控工作,他妻子所在的万象新天北区社区工作人员忙成一团,李增雷开完会已是中午十一点,回家找不到孩子就到社区一看,嗬,儿子抱着妹妹,一家人全都在社区“团圆”了。督导组领导看到此情此景,眼里满是诧异。后来,督导组的张丽艳副局长语重心长地对他说:“那天很可惜我没给你拍下照片来,孩子没戴口罩,大人也没戴口罩,你也太粗心了,那一幕你知道有多么吓人而又感人呀。”李增雷叹了一口气,“没办法,家里没有口罩,也没空去买;单位上也没有,也没人看孩子,他爷爷奶奶都年龄大了,累着了我还怎么参加防疫啊?”


铁汉柔情响春雷——记奋战在抗疫一线的济南历城基层干部李增雷


二、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肩上的这摊活爱得是如此深沉。

每天都是早出晚归,李增雷的家里就只留下了已76岁的老妈照看孙子孙女,而他的老父亲身患糖尿病、冠心病。糖尿病并发症已使老爸视线模糊,老人却只能自个待在老家。年轻人都知道看上一天孩子有多累,可他的老母亲一看就是半个月。家里房子小,老妈只能睡沙发。李增雷两口子忙得不着家,更不用说回家做饭了。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出门的时候总是万般牵挂,嘱咐这个嘱咐那个,而回家的时候又总是充满愧疚。母亲对他说:“孩子,知道你两口子都很忙,我身体还行,不用挂着我,糊弄糊弄就是一顿饭,你们放心忙去吧。”李增雷劝慰母亲说:“妈,别总说你自己不挣钱了,你现在工资比我都高,现在找个保姆都得五六千,你一个人顶俩保姆呢!”母亲高兴地笑出声来,而李增雷的心里却早已在酸酸涌动着泪水。

1月28日,因为工作需要,李增雷又被抽调到东客站疫情防控工作专班担任副组长,协助配合东客站和管委会对过往旅客进行检测。很快,东客站疫情防控工作临时党支部成立后,李增雷又作为“党员先锋”冲到了最前面。“内防扩散,外防输入”是疫情防控之本。十多天下来,工作专班检测过往人员达15000余人次,协助东客站和管委会拦截劝退、排查处治异常人员近百人。与此同时,他还兼任街道疫情防控社会稳定组、社会随访组的副组长,外防疫情,内协各方,各种统计报表扑面而来。他带领同志们克服人员不足的实际困难,加班加点,硬是把一项项应急工作干得有条有理,高质量完成了各项任务。

在李增雷拼命干着的同时,他妻子景连英也在没日没夜地忙活着。街道乃至全市最大的社区就是他妻子所在的工作单位,12000户近五万居民,要对这么庞大的社区在短时间内完成武汉和湖北籍归济人员排查,难度可想而知!他又怎么不知道妻子的难处、累处呢?“你是居委会主任,方书记那么信任你,你不带头干谁来干?”“不是干不干的问题,是有些居民不配合,还出难题和社区对着干呢。”“居民刚开始不理解、不配合很正常,受点委屈不算啥,以后,居民们不就慢慢明白了?”夜深人静时,李增雷如此五味杂陈地宽慰着妻子,也宽慰着自己。

三、

太阳可以每天都是新的,但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则坚如磐石。

只要一到单位,李增雷就自自然然地把家里事忘得一干二净,中午顾不上回家,晚上也总是披星戴月。每次回家的路上他总是思绪万千。“同志们都在忙,可防疫物资匮乏,口罩不够用,两天才平均一个,最有力的防护品就是酒精了......”要激励大家团结起来勇于战斗!这酒味是女同志最讨厌的东西,而现在却能让人感到安全。于是,他写下了另一首诗献给像他一样逆行而上的同志们。

“防疫岗上站了十个小时/拖着疲惫的身躯/带着子夜的星星/回家/门前抖了抖精神/酒精喷洒一遍/浑身的酒气/悄悄开门/灯还亮着/暖意扑面/她就站在你面前/你离我远一点/不是最讨厌我身上的这股味儿吗?/不,这是世上最好的香水……”这短短的一首小诗,吐露出身处家庭和防疫风险一线战士们的心声,悄悄回家只为了不惊醒睡觉的老人和孩子,喷洒酒精就是担心把病毒带回家。在防护用品匮乏的情况下,李增雷用诗表达了艰苦条件下防疫勇士们的乐观精神,也展现了浓浓的家庭温情。朋友圈里是满满的对他的点赞和回复,李增雷用自己诗的语言在不断传递基层一线防疫战士的风采,也在悄悄影响着更多的人理解和支持基层防疫工作。在他的积极影响下,多名社区居民向他申请了志愿服务岗,充实到了社区基层防疫工作当中。

病毒无情蔓延,已吞噬了上千人的生命,被感染者数以万计......不管类似的信息有多少,都不足以让我们的基层防疫战士退缩。“忙起来就不知道什么叫害怕,再说了现在病毒就好像晒在阳光下,我们只要做好防护就不怕了,比刚开始什么都不知道好多了。”“我坚信一定能打赢这场战役!”在办公室,在巡防点,在深夜还在与同事们的交谈中,李增雷爽朗的笑着,乐观而豁达,话语坚定而有力。

为适应工作需要,上级防疫指挥部新成立村居疫情防控工作小组、整合一些工作后,街道上相对应的就是李增雷所在的政法科,工作量陡然增加了一倍,人手更是捉襟见肘。晚上在东客站值班检测至午夜十二点,白天仍然坚持工作,别人值班可以休息,但李增雷没有休息半天,即便是不值班,晚上加班也是家常便饭。兄弟街道的领导见此情景对他说:“增雷,我看哪个地方都有你呀。”他嘿嘿笑着说:“共产党员是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当街道领导对他说:“增雷这段时间辛苦啦。”而他却回答说:“大家都很忙,我更不能掉链子!”

为了应对火车站返程人流高峰,济南市各区均设立了分流点,各街道又成立了车站人员分流组。2月10日历城区设立外来人员分流点后,王舍人街道立即按照区指挥部安排部署,明确一名领导带队,于当晚由政法科李增雷和赵刚两名同志彻夜坚守,立即开展外来入济人员登记分流工作。第二天一早,增派4名保安和两辆专用车长期驻守分流点。通过一天工作实践,迅速摸索出了一套工作流程:现场人员登记填写外来人员信息登记表,省外人员签订居家隔离承诺书,并填写人员分流汇总表,人员分流做到及时高效,所有人员均专车送达居住地,与小区卡口精准对接,复测、登记、准入,并快速将人员信息推送到相关社区、村居单位,立即跟进随访服务措施,对换乘人员实行及时专程点对点送达,实现无缝隙对接。截至2月22日上午,我街道分流点共分流人员738人,其中省外来济人员241名,无一漏登漏管。

每一分每一秒只为守护平安。

2月12日晚上10点,分流点上一名省外来济人员体温异常。李增雷获悉后立即行动。年轻同事张奕康对他说:“科长,我去吧!”“不行!我上,我经验多一些,赵刚咱们走!”李增雷第一次戴上了防护镜。因为他眼睛近视,带上防护镜视线一片模糊,而此时他隐隐约约感觉到了危险,火速赶到现场后,让其他人员远离。观察、测体温、详询、联系卫生服务中心、安排车辆、稳定来人情绪,等等。一整套程序下来,立竿见影,很快传来消息,体温复测正常。还好,只是虚惊一场。

分流点设立后,由于物资有限,街道没有安排大巴车辆分流人员,压力全部落到了配备的两辆专用车辆上,人员数量多的时候一天就达上百人,两辆车轮流奔跑,同志们无一怨言。

2月16日夜,风雪骤至,天寒地冻,值班同志在风雪中坚守。帐篷被风吹散,雨雪直接落到桌子上,也落到同志们的脸上冰冷刺骨。那夜,恰巧人员较多,为避免人员集中,实现快速分流,现场协调增加两辆中巴,轮番上阵。由于外来人员不熟悉地情,居住地址描述含糊不清,给转送工作带来极大干扰。街道工作人员克服困难,手机导航、电话咨询、标志性参照物判断,各种措施都用上了,逐一分析居住地址,顶风冒雪一个一个落实到位,决不因恶劣天气而放松工作要求。第二天,街道为保障工作顺利推进,立即安排安装板房,水电全部到位。街道领导同志轮流去分流点督导工作,送去方便面、牛奶,极大鼓舞了工作人员士气,温暖了同志们的心。

浓浓暖意在工作的细节中流淌。

艰苦的付出换得回报,分流人员焦急的内心被工作人员扎实细致的工作春风化雨般转化。“家里有酒精吗?”“没有。”“来,我先分给你一半,隔离期间如果有需要,请联系社区工作人员,进门之前做好消毒工作,衣服和鞋子最好打包放到门外……”工作人员边说边对行李箱、来人全身进行消杀,然后车辆消杀。这一系列动作有序而流畅,给来人以强烈的安全感。

“这个12345热线,我现场给你解决并答复。”

这是2月17日晚上十点值班巡查人员李增雷现场给分流人员说的话。面对来自安徽的省外来济女士王潇,在分流点做好登记并送达现居住地王舍人村,但是意外发生了。村内卡口检测十分严格,来自安徽的她由于说不清所居住的楼号、单元号、房号而被检测值班人员拒绝入村,现场跟随工作人员也无法确定信息。安徽来济的她联系了房东,但是村里的人员也不认识房东。问题陷入了僵局,她被劝返回分流点,并且表示拨打了政府热线12345。值班人员李增雷、祝建新详细了解了经过,短暂商量之后果断认为:一是这名来济人员虽然来自省外,但是长期租住在王舍人,二是她有房间的钥匙,单身一人,所述情况符合情理和逻辑,不是弄虚作假,符合接收条件。于是当即联系村书记,详细阐明观点和处置方案,“如果拒绝入村,人员将长期滞留分流点,第二天仍然面临如何解决的问题;今晚不能解决,第二天会面临如何回复热线的问题,工作量更大,问题更麻烦;来人情绪已经不太稳定,有哭诉情节,处置不当容易激化矛盾;小姑娘在外打工不容易,咱不能置之不理,我们的目的是防止传染,只要落实居家隔离就能防患于未然,况且一路下来,体温并无异常,也不是疫区人员来济”。一通话下来,村书记吴宪凯表示认可,并提出解决的前提条件:“要房东出具租赁协议,携带身份证户口本等有效证件,明天早上九点半前必须到位,否则只能退回。”

此后工作人员耐心传达了处理意见,并反复询问这些条件是否具备,经过仔细确认,来济人一一能答复确认。“我现在代表王舍人街道办事处热线工作人员现场向你答复,你反映的问题这样处理你满意吗?”她擦一擦挂在脸上的泪回答说:“满意,谢谢你”。随后,第二次把她送达居住地,问题得以及时化解。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从广州坐高铁而来的沙马木呷、帕长里作两名彝族女青年于2月17日晚上八点四十分来到西周分流点,第二天上午要去东客站转乘到威海。由于语言不通,工作人员耐心细致的进行沟通交流,问清原委。两人没有预定宾馆住宿,让她们返程已是不可能,街道工作人员表达了对其无处留宿的担心,并反复讲解注意事项,而两名彝族朋友表示要在东客站等待一晚。考虑到东客站比较温暖,因此工作人员将其妥善送至东客站。但是,当东客站最后一班分流车辆到达西周分流点时已是深夜十一点四十分。从东站工作人员口中得知,东站将在子夜十二点清场关门。

“哟!这怎么办,两位彝族朋友怎么办?”“如果清场,这两人不是要露宿街头了吗?人生地不熟,出问题怎么办?如果到处跑一旦携带病毒岂不是增加了传染风险?”。一连串的问题在工作人员李增雷的脑海中闪现。“不行,不能这样处理,需要立即将人接回,一是不能让他们露宿街头,这不是我们山东人的作风,二是要杜绝安全隐患”。李增雷与同事祝建新商量决定,立即向分流点值班的区领导

扶贫办孙主任汇报,能否将两人带回留宿在分流点。孙主任给予肯定,表示这样最稳妥。于是,李增雷立即给下半夜即将接班的同事杨仁明打电话,明确表示要将东客站的两位彝族人员带回至分流点。与此同时,李增雷迅速查找并拨打来人登记电话,但是两人却委婉表示拒绝,说“没事的,没事的,我们在外面跑跑就不冷了,几个小时就过去了”。经过劝说仍然不同意返回安置点。挂掉电话之后,李增雷左思右想仍觉不妥,再次拨打电话,“你们在东客站的哪个地方?我们安排专人专车去接你们了,请你们待在原地不要走动,天太冷了,你们露宿在外面会感冒发烧的,一旦发烧到时候会更麻烦”,“再说让你们在外过夜不是我们山东人的待客之道!”这句话终于说服了他们。但是由于他们对自己所处的位置和方向根本描述不清楚,到站接人的杨仁明跑遍了落客平台和南广场,终于在广场的一角避风的地方找到了他们。返回分流点已是凌晨零点二十分。“来,到帐篷里面,这里暖和。”“孙主任,有方便面吗,他们估计也没吃饭,天太冷了。”“马上拿,一块儿给他们倒上热水”。李增雷这样请示,孙主任斩钉截铁的回答。

很快帐篷里的温度伴着空调开启变得暖意融融。彝族朋友手捧着热气腾腾的方便面嘴里反复的说着“太谢谢你们了,谢谢,给你们添麻烦了”!“明天你们是十点多的车,时间很充足,在这里安心的待上一晚,比外面强多了,也安全。明天早上七八点中,吃了饭我们再派车把你们送到东客站,你们放心吧。”街道工作人员叮嘱说。在春寒料峭的时刻,在一场风雪之后寒冷的夜,一杯热水和一桶热腾腾的方便面在彝族同胞的心里传递着山东人、济南人、历城人的温情。


铁汉柔情响春雷——记奋战在抗疫一线的济南历城基层干部李增雷


四、

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

是的,李增雷和他的战友们就是这样的人。而这样的人也正包括了许多普普通通的基层干部。在危险来临的时候,他们能够挺身而出,关键时刻“我是党员,我先来!”“这个事情我来干!”一句句话掷地有声。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实践已经证明而且还将证明,越是在艰难险重的工作面前,越能检验一个干部的能力、德行和品质。

2月4日立春那天,正好是李增雷的女儿两周岁生日。他和妻子商量买个小蛋糕一起回家做顿饭,可不曾想晚上两人加班都到了十一点,而孩子的奶奶和一双儿女吃的却是中午的剩菜、剩饭。抽空买的蛋糕放在了冰箱里。“明天再吃吧,给闺女补上个生日。”可第二天他们仍然重复了昨天的故事:他妻子晚上八点多匆忙回家给孩子点上了生日蜡烛。小火苗跳跃着、欢腾着,映着闺女红彤彤的小脸。而这个时候李增雷还在东客站忙着值班。妻子在微信里给他发去一句“爸爸缺席的生日”不长时间,也急匆匆冲进夜幕,回到了疫情防控工作岗位上。

五、

轻柔的夜风弹奏着一天星星,静静的小清河仍在涟漪着无声的歌。

“宝贝啊/对不起/我现在不能抱你/等我摘下口罩/等我摘下眼镜/你才能看清我的脸/等我用酒精喷遍全身/脱了外套裤子和鞋/等我洗洗手/等我洗个澡/我再抱抱你/可是/当我回身抱你的时候/你这么不争气呢/甜甜地睡了/宝贝啊/我还是不能抱你/明天我还要出门去防疫/咱在一个家/我呀就觉得远隔千里/宝贝/爸爸妈妈不抱你/就是心疼你/宝贝/对不起/等打败了病毒/我再抱抱你/让我好好亲亲你。

铁汉也有柔情。李增雷这首题为《宝贝,对不起》的诗歌日前一经见诸微信,拨动了很多人的那根心弦,硬气了广泛的共鸣,立刻引爆了相关微信群和朋友圈里,还被独具慧眼的《济南头条》和“舜网”等新媒体推送给千千万万个读者,两天时间点击率就达到三万多。

不是尾声

是啊,哪一颗星没有光?哪一朵花没有香?哪一个如李增雷这样的抗疫战线硬汉子,没有用忠诚、实干大写出责任与担当?

李增雷,一位不忘初心、责任担当的共产党员、基层干部,一个铁骨铮铮而又不乏似水柔情的硬汉,以他的赤诚和热血,化作滚滚春雷,播撒下阵阵春雨,染绿大地,引来百花争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