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何“亂世不見佛,盛世不見道”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屢見不鮮

我們都知道在中國5000年的歷史中,曾經出現過無數次王朝的更新迭代,而每一次的興亡更替都是對文化最嚴峻的考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寄託了詩人杜牧對於佛教文化慘遭屠戮的惋惜;而千古一帝秦始皇發起的焚書坑儒更是將春秋戰國時期鼎盛的儒家文化消滅殆盡。所以文化雖然一直是中國歷史中最重要的基石,但其中的那些曲折又有誰人能真正懂得?

為何“亂世不見佛,盛世不見道”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屢見不鮮


我們常常談起的文化無非是儒家、佛家以及道家文化,而這三種文化經過數百年甚至是更長時間的積澱已經慢慢地演變為了宗教的形式。儒家文化經春秋時期的孔夫子創立至今已經有2000年的時間了,道教文化也已有1800年的歷史了,這兩個本土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是中國歷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為何“亂世不見佛,盛世不見道”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屢見不鮮


而佛教雖然獨屬於外來文化,在東漢時期經印度傳入我國,但隨著時間的發展,佛家文化也早已在我國的薰陶中慢慢形成了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文化基礎。以上3種宗教對於整個中華的歷史影響力都是非常大的,現在幾乎在每一個城市、每一處角落都能發現它們的蹤跡。但大家經過這麼多年曆史的學習是否發現了這樣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亂世不見佛,盛世不見道。

為何“亂世不見佛,盛世不見道”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屢見不鮮


這到底是是什麼原因呢?且聽小編為各位慢慢道來。首先,我們來談一談為什麼亂世之下多見道,在古代亂世的環境中,百姓民不聊生,國家岌岌可危,此時道家的傳統道義中的‘替天行道'以及‘天下興亡'就會促使那些道士儘快的出山,並在國家危難之際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拯救黎明蒼生,待到國泰民安之時,他們便會重新穿上道袍,閉關修行。就像是梁山好漢中的公孫勝、西周的開國元勳姜子牙以及西漢初年的張良。

為何“亂世不見佛,盛世不見道”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屢見不鮮


而盛世之時,此時天下一片太平,佛家中人便會大開山門,迎接香火。他們主張度人,幫助老百姓解決塵世的煩惱,而度人最好的方法就是推廣、發揚佛法,讓更多的人認識到佛法普度眾生的大愛。除此之外,佛家主張人應該辛苦勞動,只有今生多受苦受罪,才能為後世子孫廣集善緣。此種主張符合古代封建統治者的想法,能夠讓老百姓心甘情願的逆來順受,方便自己的統治,所以自古就有不少統治者推崇佛法。

為何“亂世不見佛,盛世不見道”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屢見不鮮


道家多逢亂世,佛教多見盛世,這根本緣由在於兩者的處事態度以及教義理念有著很大的區別。但不管怎麼樣,道教與佛教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之根,是中國社會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我們應當時刻秉持棄粕取真的態度,讓更好的文化理念服務於我們的社會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