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中国人为什么修祠堂,修祠堂有什么意义?

用户5779188367


祠堂,在我国古已有之。就拿广东陈家祠来说吧。

一部岭南祠堂文化极简史,道出多少广东人的百年骄傲

陈家祠 BY 青松

- 文化祠堂 -

我们要是都不保留自己的文化

要等谁来替我们保留?

——林玉裳(世界首个获联合国大奖的潮汕祠堂修缮者)

“太公喊你分猪肉啦~”,每当这个声音一响起,多半是整个村子到祠堂聚会的时间又到了。

通常春秋二祭(或冬祭)后,在广府一带的祠堂前,会由族长或村内德高望重之人将猪肉分给各家各户,表示福荫及庇护已由祖先带到各家。

分猪肉是村中的大事,即使已搬离围村的男丁,也会尽可能回村参与。

太公分猪肉 BY 网络

宗族里的大多数人已经说不清,这件约定俗成的「分猪肉」是从什么时候兴起的,就好像问起他们为什么对宗族祠堂里的事情如此重视时,他们都会有类似的回答:「没有为什么,这是我们的根」。

仿佛祠堂文化已深入进每一个岭南宗族人的骨髓,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

岭南祠堂发展史

祠堂是在祭祀这一功能上诞生的名词。自周代开始,在《礼记·祭法》中就已经对宗庙制有着复杂而又严格的规定。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在它诞生之初便是身份阶层的象征,只有帝王与官僚们才有资格进行宗族上的祭祀。

虽然在宋初,为了新政权的巩固与稳定,朱熹、张载等人提出重建宗族制度的设想。然而,对于岭南地区来说,祠堂真正意义上的被大规模建立,是在明代以后。

朱熹《家礼》书影 BY 网络

明洪武年间,中原政权逐渐放宽了民间建立祠堂的身份和建制。于是,随着经济发展,许多“学而优则仕”的岭南人开始对政治地位有所涉猎。

到明中晚期,随着嘉靖年间“大礼议”的推恩令为契机,以繁荣的商贸经济为充裕基础,以宗族制度建设不断推动为内在动因,从而引发了岭南祠堂建造的第一次高峰期:

沥滘村卫氏大宗祠BY 百西村头

佛山下柏大宗祠 BY 广东黄汉光

东莞麻涌莫氏祠堂 BY 美丽麻涌

然而,这样的热潮并没有持续多久。明清政权交替之际,政权更迭、民不聊生,清初的“迁海令”更是让背山向海而生的岭南经济受到重创,祠堂兴建陷入低谷。

只是,历史总相似。在康熙中叶时局稳定之后,对于重整宗族的需求又开始被提到台面上。清政府开始采取一系列的怀柔政策来安抚百姓,整合地方社会,因此,宗祠或大宗祠的兴建成为清早期数量不多的祠堂中的主要形式:

蓬江良溪罗氏宗祠 BY 夜的精灵

顺德北滘杨氏大宗祠 BY 辉ge的春天

到清中期,清政府实行广州一口通商政策在全国范围内阻碍了社会发展进程,但广东却因此而获利,经济迅速繁荣,积累了大量的宗族财产,迎来修建祠堂的第二个高峰期:

花都炭步镇塱头村祠堂 BY 女影

番禺大岭村陈氏大宗祠BY 古建中国

社会越是动荡,就越制约着岭南祠堂的兴建。在民国年代、抗战时期,新的祠堂鲜有被建,而过去建造的祠堂往往成了特定的抗战和救济场所,肩负着国家独立的每一个小部分。

到了如今,祠堂已经逐渐褪去以祭祀先祖为主要活动的外衣,它变成了宗族活动中心,民俗节日、婚丧嫁娶、村内议事等,但凡对于宗族来说别有意义的活动,都会在祠堂里举行:

佛山平地黄氏大宗祠冬祭 BY 北京时间

而由于“明孝道、敦教化”依然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坚守,因此宗族祠堂也会被演化为文教娱乐中心,特别是祠堂中被当做重要的农家书屋和族谱修缮场所:

陈氏书院(陈家祠) BY 网络

//////////

岭南三大民系下的祠堂建制

虽然全国许多祠堂的主要功能大多一致,但是在全国各个地区不同的风土人情浸染下诞生出来的祠堂建制却略有不同。对于岭南地区的祠堂来说,也是如此。

众所周知,岭南地区有三大民系文化:广府、客家以及潮汕。他们都是随着北方移民而来,最后与古越族人相融而居。

北人南迁给岭南地区带来的不仅是先进的生产技术,还有早在汉时就被“独尊”的儒学思想。而岭南祠堂建制背后所蕴涵的“明孝道,敦教化”,正是儒家文化的产物。

在对于祠堂的主要功能和寓意上,岭南地区的三大民系不谋而合。它们都以祭祀先祖为祠堂的主要功能,并在建筑工艺的审美上,雕刻有寓意美好、幸福与吉祥的元素。

宝安江氏大宗祠蚝壳屋 BY 深圳新闻网

也在祠堂选址上,共同倾向于“背山面水”、“坐北朝南”、“左右对称”这些绝佳风水的要求:

位于云浮市云城区腰古镇的水东村是典型岭南祠堂的建制。水东村全村村民都以“程”为姓,始祖是开辟了“洛学”和“程朱理学”的北宋理学家“二程夫子”之一的程颢。

村中有多座祠堂,其中保存较完好的程氏大宗祠,建于清乾隆年间,是水东村乃至云浮市最大的祖祠,占地1200平方米。整个宗祠为二进结构,高梁大柱,恢弘气势,石柱梁撑均有精雕细琢的花鸟神兽。

云城区水东村 BY 网络

然而,在历史的演变中,三大民系的祠堂们又“争先恐后”地展示出不一样的风格。

对于客家人来说,作为以客而居的身份,它们曾一度屈居于山林之间,只能建起围龙屋与土楼来抵御外人的侵扰。因此,客家人的祠堂往往处在整个住宅的中心,与住宅相融在一起。

并且曾一度面临生产资料的不足,客家祠堂的装饰大多朴实无华,庄严肃穆。堂中匾额多以追溯先祖祖籍地而命名:

祠堂坐西北向东南,青砖砌二面坡悬山式,覆灰瓦,3进2井1后院,前厅4柱,寓意“四季平安”;中厅顶筑八卦形藻井;后厅竖22根柱,分显“天干”,寓意天地人和。

韶关东湖坪村 BY 都市发现

韶关东湖坪曾氏祠堂 BY 开心菜菜

对比起客家祠堂,广府祠堂和潮汕祠堂虽也处在村落的中心,却独立民宅之外,大多数是位于民宅靠近水塘的第一排。

然而,广府祠堂的外观要来得更为活泼轻松,用色浓重,装饰丰富多彩,部分雕饰深受佛山陶瓷工艺的影响:

现今位于广州中山七路的陈家祠,便是其中典型。陈氏书院是广东规模最大、装饰华丽、保存完好的传统岭南祠堂式建筑,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为6400平方米,由大小十九座单体建筑组成。

陈家祠 BY 青松

陈家祠 BY 青松

而潮汕祠堂的分布之广,则远非广府祠堂可比。潮汕地区地少近海,受到海洋文化的熏陶更重,远达四方,敢于闯荡的潮汕人也在不同的地区建立起自己的特有的宗族祠堂:

在马来西亚槟城建起的韩江家庙,便妥帖的回答了“潮汕祠堂分布之广”这一命题:

马来西亚槟城韩江家庙夜景 BY 行走潮汕

马来西亚槟城韩江家庙获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BY 行走潮汕

//////////

祠堂是什么?

若真要对着现代岭南人问起「祠堂是什么」,大多数人的反应依然是一个本族人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祠堂早已融入了其他的象征意义。

对于本族人而言,现在的岭南祠堂更像是一个纽带,它会把本族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带着他们一起去追忆家族的兴衰,传承往日的文化沉淀,更让他们共同的展望未来。

云浮水东村 BY 寻找古村落

对于整个岭南地区而言,它却变成了一种名片。你可以在岭南祠堂面前大声地呼喊出「这就是岭南!」,你也可以把它当作「人必归族,族必有村,村必有祠」的岭南美丽乡村的村落符号。

而对于整个国家而言,在国潮席卷而来的当下,在传承“祠堂文化”, 建设“文化祠堂”的浪潮中,岭南祠堂是一种文化传承与自信。

近年来,岭南祠堂的保护利用得到重视。一些保存较好的祠堂建筑被纳入文物、历史建筑或历史街区、古村落保护范围内,有一定的资金支持。在祠堂利用方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如将传统祠堂改建为名人纪念馆,或者作为文化活动中心、图书室、老年人活动中心,以及作为多种功能的复合体等。

《广东文化遗产·祠堂卷》

在祠堂建设方面也有新进展。如广东省文明办规划到2020年全省建成1500个文化祠堂;广东省文化厅出版了《广东文化遗产·祠堂卷》等。

然而,现今仍存在一些短板。如规划相对滞后,对祠堂建筑的原真性保护较弱,对祠堂的活化利用方式仍较单一,对岭南祠堂历史文化研究有待深化等。

目前,秉持着“要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这一理念,优晟文化将作为文化祠堂专业委员会的合作伙伴,在规划先行的基础上,发挥祠堂的文化功能,提升祠堂的教育与旅游功能,着力在文化祠堂的建设风格,展示内容,活动样式,模式机制等方面形成特色,形成品牌,力争做到一村一特色,一堂一品牌,对祠堂进行活化利用,推动祠堂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参考:《珠江三角洲广府民系祠堂建筑研究》等

新县志,

优晟文化与羊晚集团生活传媒公司联合打造的内容平台

用全新视角带你领略中国各个县的风土人情,

带你探索中国未现之美。


新县志


因为中国是一个古国,其传统文化渊远流长。中华民族为便于祭拜祖先,饮水思源,才修建祠堂。

祠堂有其完整的民俗文化体系。主体是祖先的灵位。其次是历代逐步完善的文化内容如《族谱》、《族规》、《族训》和先人功过履历等。从某种意义上讲,祠堂文化的发展,反映了一定时期社会的文明,经济的繁荣。也是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侧面体现。

祠堂和宗庙、宗祠、家庙等是一个意思。是先民精神和英灵栖息的地方,它应该起源于氏族社会(?)。夏商周,在国家的高层已初具规模,这从电视剧《封神榜》纣王面临国破家亡自焚于宗庙可见一斑。以后历代帝王登基、出征或大事活动,都要先到宗庙或祠堂祭拜祖宗。明清发展最快,已普及到民间。当然多是土豪乡绅或有文化,有名望的人。老百姓祭祖大都在居住屋正堂供几个先祖牌位即可。

修建祠堂有利于饮水思源,警示当代,教育子孙。但有助于种族主义的形成,且占用土地,浪费资源。我本人不提倡这样做。


陈随令CHEN332211


祠堂是以宗族(家族)的姓氏为主而修建,并设有家谱,是按谱传代分清辈分,获得代传人名号。

人是生有时,死有地,尤其是男丁全部进入祠堂家谱,并清楚的写好生辰年月及属象,论枝论行论辈及名次地位,达到记录长久,追源有根有据。

一般祠堂建立后有辈份最高者出任家族长,掌管家族宗亲之事,设有族规,并有类似“忠厚老实传家远”的训语介词,树立家族做人的精神标准。

所以在中国五千年文化中,以家族为中心宗亲模示传至今天,无非有很多地方已没有这种形式了,但近几年生活富余的农村又在恢愎,尤其是南方较北方要多,其意义祠堂发展到现在就是追根巡源,逢年过节对祖先进行祭拜(祭祖),达到进行礼仪集中的圣贤之地。


家乐生活


历史上的祠堂有很多种,如乡贤祠、名宦祠、节孝祠、孔庙以及宗族祠堂等。现代人说祠堂,大体是指宗族祠堂。


乡贤祠是祭祀地方上的贤德之人的。一般都通过乡里评选得到大家认可的人才能入祠。但实际上,能进乡贤祠的多数都是官员或其长辈。


名宦祠是祭祀在当地做官留下好名声的人。


节孝祠是祭祀有节操和有孝行的人。


孔庙就是祭祀孔子及其门徒的,一般设计在学校里面或旁边。


宗族祠堂是祖宗祭祀祖先的地方。


从祭祀的人就可以看到,祠堂的主要功能是文化濡养。也就是通过表彰这些榜样人物,让民众从中获得教益,从而养成自己的良好行为。宗族祠堂还有联族的作用。


晏嬉亭


光宗耀祖,落叶归根,祠堂是中国人的精神信仰。


大山兄弟


自古我们中国人就崇尚祖先文化,对于自己的家族繁荣昌盛看的无比重要,既然如此,肯定要有一定的记录文献,文献一般就会共同放在某处,久而久之,这个地方就成了祠堂,一般是供奉着自家的先祖以及能够证明的文献物品之类的。


死宅波动拳


逼格显高


小芒小果


庙祠都是不能忘祖忘本


张赛梧桐院


中国之所以被称为礼仪之邦,就是因为我们从祖先那里学到了忠、孝、义、善、敬等人性美的品德,这些好的品德几千年来一直被后人传承并且发扬!修祠堂也就是为了纪念已经逝去的祖辈亲人,为了感谢他们给我们后辈儿孙留下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文化财富,为了感谢父母对我们的谆谆教导,感谢父母抚养我们长大成人!这也体现了中国人以忠孝为本的思想品德!


阿毛去搬砖


官本位,族本位。祠堂是被族长用于管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