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 屈原早期受到楚懷王信任,又是皇室宗親,為何走到赴死的結局?

忳鬱邑餘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態也!鷙烏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


屈原早期受到楚懷王信任,又是皇室宗親,為何走到赴死的結局?

影視中的屈原形象

屈原早就意識到了自己的與眾不同,只是此前由於楚懷王的信任,再加上皇室宗親的身份,雖然處於一大堆小人佞臣之間,但他相信這些小人不能把自己怎麼樣,同時自己能夠有所作為,並逐步改變楚國的面貌。只是心裡仍然有著一種莫名的憂鬱,環境的壓抑在心裡留下了一處陰影。憂愁煩悶使他悵然佇立,忍不住發出痛苦的反問:“我為什麼會落到舉步維艱、無路可走的地步呢?”

屈原早期受到楚懷王信任,又是皇室宗親,為何走到赴死的結局?

這裡要搞清楚一個問題,在古代漢語中,“窮”不是缺少錢財,而是處於困境,無法前進;“困”是境遇艱難,舉步維艱。這事如果放在其他人身上,可能真的像漁父勸屈原的那樣去做,既然舉世皆醉你獨醒,獨醒這麼痛苦,不如也來個大碗喝酒,一醉方休。可是,屈原是一個不可改變的人,從他出生那一刻起,寅年寅日寅時,所有的一切都是那麼正,所以他的正道直行已經成了一種歷史的宿命,他無法改變。而此刻,擺在他面前的路看上去好像還有兩條,一是讓步,跟著別人走;一是堅持,遺世而獨立。前一條是生路,後一條是死路。

屈原早期受到楚懷王信任,又是皇室宗親,為何走到赴死的結局?

屈原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寧願死去,形神消亡,也不願意以諂媚的醜態活在世上。他的孤傲直至此刻還沒有絲毫的改變,他說兇猛的鳥兒從來都是獨自翱翔在天宇間,這是猛禽的天性。這樣,他再一次將矛頭無聲地指向了敵對者,那些成群結隊的只能是小家雀,在一起蠅營狗苟,結黨營私。我們不知道屈原是在受排擠之後才開始用這種表達方式,還是他一貫都是這樣的嫉惡如仇,因為他的性格決定了他堅決不能容忍絲毫的醜惡。在他看來,方就是方,圓就是圓,一個帶稜帶角,一個溜圓輪轉,怎麼可能融合在一起呢?所以,他與那些危害國家大義的人簡直是不共戴天。

屈原早期受到楚懷王信任,又是皇室宗親,為何走到赴死的結局?

戰國時期並不乏視死如歸的人,“士為知己者死”在很多人看來簡直是最死得其所的方式之一。荊軻刺秦王、要離刺慶忌,都是為了報答別人的知遇之恩而不惜以命相酬,其中並不包含多少正義與非正義的觀念。也有為義而死的,比如晉靈公派出的那位名叫鈕麑的刺客,他去暗殺一個正直的大臣趙宣子,一大早大約四點多鐘的時候到了趙宣子家,一看臥室門大開,趙宣子已經穿戴整齊,作好了上朝的準備,因為時間還早,就坐在屋裡假寐一會兒。這個很沒有刺客職業道德的人居然被感動得不行,立即大發感慨:“多好的人啊,對國家的事情如此重視,可是國家的棟樑之才啊。殺害國家的棟樑是有違忠義觀念的,而接受了別人的命令而不執行是不講信義,這兩個缺點無論有了哪一個,都不配活在世上了。”於是,這個向國君作了保證的刺客在不能要別人命的情況下,就要了自己的命,於是他一頭撞向院中的大槐樹,死了。

屈原早期受到楚懷王信任,又是皇室宗親,為何走到赴死的結局?

當然還有為了國家榮譽將生死置之度外的人,比如藺相如在秦王的大殿為了保住和氏壁而大大地撒了一把野,終於不辱使命,完璧歸趙。在這些人身上,生與死的抉擇只是一念之間的事,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場合下,他們都把生命放在了一個次於榮譽的位置上。屈原與他們最大的不同在於,他不是出於一時的衝動,而是深思熟慮之後的慎重選擇。

屈原早期受到楚懷王信任,又是皇室宗親,為何走到赴死的結局?

他甚至三番五次地提到寧願死也不可以墮落,哪怕死得徹頭徹尾,肉體和靈魂都無所歸依,他也在所不辭。至於心裡受到委屈,壓抑著個人的意志,忍受著別人難以忍受的罪過,承擔著各種各樣的指責和誹謗,他都不放在心上。因為他有著明確的信念:寧可清清白白地為正道直行而死去,也不能苟且偷生而且,還有好多遠古的聖人在笑眯地看著他,他知道,他們會誇他:“好樣的,屈原,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作者介紹:我是“簡單5”,執筆走天涯,與大家一起分享、瞭解中國的文化!

《楚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