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梅花诗,你喜欢谁的?为什么?

相马的诗文摄


凡爱梅之人都知道杭州有很多赏梅胜地,其中,西湖小孤山是必游之处。因为,那里除了梅,还有观鹤亭、林和靖先生墓,以及一段有关“梅妻鹤子”的动人传说。

一、林逋: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终老一生。

林逋,(967一1028)字君复,北宋著名的隐逸诗人,浙江大里黄贤村人,(一说杭州钱塘)人称林复君,又称林和靖(谥号)。

自幼家贫,但刻苦努力,熟读百家,通晓经史。但生性孤傲闲淡,不慕名利。大中祥符五年(1012),宋真宗听闻林逋之名,赐粟帛,并诏告府县多存体恤。林逋虽很是感激,但并不以此为傲。当时很多人劝他出仕做官,都被他婉言谢绝了,林逋自谓:“然吾志之所适,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贵也,只觉青山绿水与我情相宜。”情爱家室如浮云、富贵荣华如草芥,并非我志向在,幽隐于青山绿水间才是我平生所愿。无妻无子,40岁便隐逸于小孤山,20年足不及市。林逋虽不仕不娶,但他却钟情梅鹤,自称“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苏轼则称之为“神清骨冷无由俗”。

关于“梅妻鹤子”的传说,沈括曾有所记述:

《梦溪笔谈卷十·人事二》:“林逋隐居杭州孤山,常畜两鹤,纵之则飞入云霄,盘旋久之,复入笼中。逋常泛小艇,游西湖诸寺。有客至逋所居,则一童子出应门,延客坐,为开笼纵鹤。良久,逋必棹小船而归。盖尝以鹤飞为验也。”

林逋居于孤山,有两鹤常年陪伴,时而直冲云霄,时而高空盘桓。每当林逋泛舟出游 ,如有客至,童子便打开鹤笼,派他们去寻主人,林逋必乘舟而回。后来人们便把这两只鹤,称为鹤仙,也是伴他一生的“人”。

弃疾《浣溪沙·种梅菊》有句,“自有渊明方有菊,若无和靖即无梅”,对于梅的喜爱,我们可以从他的《山园小梅》略窥一二: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众芳飘摇零落之际,唯有梅花迎寒绽放,明艳动人,独具风情。横斜稀落的枝影,映入碧波中,香气似有若无,在黄昏的月下轻轻浮动。 白鹤欲从高空飞落,却被梅的姿态所吸引,忍不住先偷偷的看了一眼。若蝴蝶知道了梅之美,也应该为她而销魂吧。幸好我可以浅诵低吟,与梅为伴,不用像旁人那样一边打着檀板一边饮酒作乐了。

在林逋的世界里可以没有江山美人,也可以没有歌舞美酒,但唯独不能没有仙鹤与梅花。首联“独暄妍”,“占尽风情”,“独”与“尽”,写出梅花开放在特殊时节里,这份孤独清高,冷艳明丽是群芳永远都无法匹及的。就像陆游也在他的《卜算子•咏梅》里写到过“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如果说首联是诗人赏梅时所发出的感慨,那么颔联可以称之为对梅形态描摹之最。南宋女词人朱淑真写有《吊林和靖》:“当时寂寞冰霜下,两句诗成万古名”,说的就是这两句。“疏影”,梅朵稀落之淡雅脱俗,“横斜”,梅骨挺拔之遒劲硬朗;“暗香”,去桂子之浓郁,去牡丹之娇媚,“浮动”,似有若无,若隐若现, 需用心感受。这两句写尽了梅的风姿雅态,引人无限遐想,不得不令人叫绝。

颈联,既有对现实的入微观察,也有诗人的丰富联想,用“以物观物”的写法着笔,侧面烘托梅之美,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到的“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先偷眼”极为传神,把高空的白鹤那种按耐不住的急切刻画的入木三分,忍不住先睹为快;“和断魂”,蝴蝶并不知梅花的美,诗人通过设想,蝴蝶若知,必会销魂倾倒,这三个字把梅花的美推向了极致,但似乎有饱含一丝凄苦的凝重。

前三联诗人以梅为主体,通过细致入微的描摹, 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山园小梅图。而尾联诗人反客为主,直抒胸臆,感情由隐至显,由弱而强,“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微吟”二字值得品味:“微”,轻声的,细细的,“吟”,吟诵,而吟诵的对象又是梅花,那种细品梅花的乐趣跃然纸上。前再加一个“幸”字来修饰,更能传达出诗人发自内心的窃喜,就像“霜禽”、“粉蝶”一样,痴迷、沉醉于梅花,还哪用的着歌舞美酒呢!把这种遗世独立、不拘流俗的志趣与情操和盘托出。

全诗写梅的精妙之处在于脱行迹重传神,以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梅花的清雅高洁。诗人写梅,而这梅也正如其人“弗趋荣利”、“趣向博远”。

二、不仕不娶,无妻无子,他可是无情之人?

林逋曾说求取功名并非他的志向所在。难道他书生意气之时,真的没有理想抱负,真的不求闻达于诸侯?未可见得。

逋尝客临江,时李谘方举进士,未有知者,逋谓人曰:“此公辅器也。”

林逋曾经寓居临江,那时李諮刚考中进士(真宗景德二年进士),没有人认识他,也没有人知道他,而林逋却对人说“:此人是辅佐大臣的人才。”此其一。

逋不娶,无子,教兄子宥,登进士甲科。

林逋一生未娶,所以无子,但他却倾注全部经历,悉心教导兄长的儿子林宥,直至他登进士甲科。此其二。

是问一个绝心归隐之人还怎会心念世事。

林逋曾说结婚生子并非他平生所愿。我认为也并非如此。热血方刚之时怎会如此寡淡。

靖康之难后,宋室南迁,定都杭州。小孤山边成为皇家寺院,因林逋之名,他的墓才得以保留。而南宋灭亡后,有盗墓者以为是皇家陵墓而盗之,结果墓中只有一方端砚,还有就是一只玉簪。端砚自是林逋自用,而玉簪的主人则不得而知。

《宋史列传》中记载:

逋善行书,喜为诗,其词澄浃峭特,多奇句。既就稿,随辄弃之。或谓:“何不录以示后世?”逋曰:“吾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然好事者往往窃记之,今所传尚三百余篇。

林逋擅长行书,且爱作诗,语言澄澈奇丽。但是有一嗜好就是随写随弃。所以,至今留传只有三百多篇。也许有太多的故事都随着丢弃的诗稿隐藏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至于那只玉簪,大概我们只能从他仅存的作品中猜测,《相思令》: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这首小词借用民歌的形式,以女性视角来写,言语悲切哀婉,两个相爱之人无法共结同心,被迫别离的场景。这个泪眼迷离的“妾”是玉簪的主人吗?谜底将永远被尘封。

但至少,我们可以知道的是:最初的林逋并非是无情无欲,甘于结庐孤山的人。

三、不知该从何来总结的总结

这首《山园小梅》可堪称咏梅之绝唱。辛弃疾就已在《念奴娇》中奉劝骚人墨客不要草草赋梅:“未须草草赋梅花,多少骚人词客。总被西湖林处士,不肯分留风月。”可见对此诗评价之高。但我们再想,心中又难免有些许悲凉,若无故事,怎甘于青山绿水、“梅妻鹤子”、孤老终生……


人生在世诗酒花


最近常常陪孩子看《中国诗词大会》,受康震老师点评影响,对毛主席诗词有了新的了解。

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看上面两首咏梅诗,你更喜欢哪首?毛主席的咏梅是看了陆游的咏梅诗后,反其道而行之,基调是积极乐观的,而陆游的不免有些落寞与无奈。

雪梅

[宋]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最喜欢后两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看到这两句,脑海里雪挂红梅的景象,跃然纸上,颜色鲜丽,清新脱俗,突出着梅和雪桀骜不驯的性格,不相上下,不分伯仲。





墨砚一家亲


我最喜欢毛泽东主席的诗词

卜算子

《咏梅》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甲午金秋


说到梅花诗,脑海中浮现出了一个爱而不得的人——纳兰容若。他的《梦江南·昏鸦尽》里有一句“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将纳兰性德的伤心描写得淋漓尽致。

春寒料峭,一股冷风将春雪吹得像柳絮一样吹进了一位女子的香阁里,晚风轻轻抚摸瓶子中的梅花,心字香已然烧成了灰烬。

纳兰容若这首词,虽然不是主要写的梅花,但是在我眼里,梅花在这里却寓意非凡。纳兰容若把他深爱的小表妹比作了这支梅花,关住她的深宫高墙就像这个“胆瓶”,永远地、牢牢地把她困在里面,哪怕外面有纳兰容若这个爱护她的人,想把春雪吹进她的闺房,但为时已晚也无事于补,小表妹已心灰意冷,心如死灰。

纳兰容若的梅花,是初春的最后的傲骨梅,却也是最后一点挣扎着希望的梅花。


风影寒沙


梅花香自苦寒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花以它的坚强、高洁的品格而被世人赞之为“花中魁”!中国历代文人志士都很爱梅,爱之颂,因而他们都写下了大量的咏梅诗作,或喻己或泄郁或自勉或激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一一(《早梅》唐.齐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一一(《梅花》宋.王安石)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一一(《白梅》元.王冕)

……

在众多的脍炙人口的咏梅诗中,我觉得要数北宋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最为经典,为我最喜。

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杭州钱塘人林逋,他通晓经史百家,会绘画,善行书,才华出众 。但他性孤高,喜恬淡,不仕也不婚,只身隐居西湖孤山,终身以种梅养鹤为乐,自谓以梅为妻鹤为子,因此,人称“梅妻鹤子”。(死后被宋仁宗赐谥号:和靖先生)。

这首《山园小梅》,是诗人挚爱梅花巳到如痴如醉之境的最深情的表达。在诗人眼中,只有梅含波带情,绝美孤傲。他将梅花的高洁幽美写得出神入化,引人入胜,其“横斜”的姿态,则生动地描绘出梅花那不同凡响的美。其微微荡漾的“暗香”,则能使读者立即闻到梅花那清幽的香气,沁人心脾,令人陶醉。“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梅花那清雅高洁的气质风韵,使得鸟儿既敬又爱,若想登梅,也得先偷眼看看,有点胆怯😜。蝴蝶它生不逢时,如果它知道有这种花,保准它爱的魂都没了。“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幸好我有诗吟相娱,不须歌舞助兴。对花饮酒吟诗,诗人托物言志,表达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高雅情操。






麟角1


古来,世人独爱牡丹,凡写诗句,不乏常有富贵、艳丽之气。翻阅诗词中,古人借喻“花”来表达内心情感,其中包括莲花、杏花、菊花等等。不过在文人墨客笔下,写的的最多还是那“花魁”。

妻为梅花,生为梅花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林逋以种梅养鹤为癖,甚至终身不娶,与梅相伴一生,足见其对梅花的珍爱。在林逋世界里,他就是梅花,一位真正的隐逸君子。

两首《卜算子》,皆为梅花开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作于南宋陆游之手,其以梅花自况,咏梅的凄苦以泄胸中抑郁,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赞梅的精神又表达了青春无悔的信念以及对自己爱国情操及高洁人格的自许。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伟人毛主席说“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这首词不同于陆游的“梅花”,多了许多胸襟与气魄,将梅花无私无欲的品性表达出来。两首皆为上品,是梅花诗中的代表作。

不记真姓名,只留梅花香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卢梅坡,只知他是南宋诗人,生卒年不详,原名字都已散佚了。这首留传至今的名诗借梅花的争春,告诫人们需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是一首有情趣、理趣的佳作。

一掬梅花色,一生梅花骨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元朝诗人王冕也是一名画家。这首诗是他的题画诗,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梅花孤傲,而王冕自己亦是如梅孤傲骨。

手折清香,寄于友途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南北朝诗人陆凯,与友远离千里,难以聚首,只能以书信相互问候。这次遇到送信的驿使,以折梅花相寄,体现了对朋友的殷殷挂念,使全诗充满着天机自然之趣。

梅花最受得古代文人墨客喜爱,其代表着高洁、傲骨、不畏风寒、坚强等品行,又生趣味又生清冷。







罗老玖


卜算子·咏梅

[ 宋 ]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近代 ·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国学经典推广


《梅花》清.张问陶

  回首山林感旧踪,雪花吹影一重重。

  记从驿使春前折,又向瑶台月下逢。

  对客岂无能舞鹤,赏心还是后凋松。

  天人装束天然好,便买胭脂画不浓。

  纵观全诗,我认为这是一首酬客应答之作。

  首句发出回首往事之感慨,旧踪当是代表作者和客人从前的经历。雪花吹影一重重句一语多关,在全诗中最为佳妙。雪影、梅影、旧日踪影等各种影,重重叠叠,既感怀着时光的流逝,也蕴含了情谊的深重,还暗示出别后的磨难。

  第三句的“记”用得很怪异,我在想是不是以前的人抄书时“已”字的笔误,但是又觉得可能性不大。如果是作者故意为之,应该是为了说明自己与客人一直书信往来,强调友情深厚长记心间的意思?商榷。姑且用此解,则三四两句是说作者与客人曾经信函往来,今又月下相逢。

  五六句又是鹤又是松的,似乎偏离了梅花之题,实则不然,因为“能舞鹤”“后凋松”都是典籍典故里来的,自成含义,是可以代入的。颈联作者首先解释了舞鹤是待客之道,却用岂无来作反问,应该是自谦待客不周的意思,无和舞发音相似,排列过挤是本诗瑕疵。幸好客人如松柏一般节操高尚,不拘小节。如此一番比较,抑扬相间,还算通顺吧,虽然总觉得差点意思。

  尾联应该是作者写诗的主旨所在了,点明自己一如既往如同当年,还是像那梅花一样性情自然洁净,不能谀世流俗。

  总结:整体而言,不算上上佳品,却也值得我学习,尤其第二句雪花吹影一重重,堪称妙手。好吧,码这些字累死了,希望大家能诚心聊聊,尤其帮为指正我的一些偏差。如果有朋友能有这首梅花诗的专业版详解就更好了,我可以比较一下我的臆断差着几万几千里。个人觉得这类网上不容易找到完整注释的诗,挺适合像我这种业余爱好者们拿出来讨论的。



文化周口


梅花诗中,最脍炙人口的,要算唐朝、梅花尼(作者生平不详)的这首《嗅梅》七绝: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这是一首富有人生哲理的悟道诗,诗中梅花尼叙述终日寻春,入岭穿云,却茫然不知春在哪里?当她扫兴而归,在无意中拈梅而嗅的刹那间,却顿然悟到,原来寻觅的春就在眼前,就在这枝头。全诗以归来嗅梅这一平常事物的比喻,不掺杂半点生硬的说教,而是向你启示平时你所追求的真理,乐趣,原来就在你的身边,在你的周围,不必舍近求远,去作不着边际的追求。

所以,这是一首值得喜欢的诗作,也是融宗教、文化为一炉,读来启人心智的好诗。


开心71972637


《忆梅》

唐·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滞留在远离家乡的地方,依依不舍地向往着物华。寒梅最能惹起人们怨恨,老是被当作去年开的花。

这首《忆梅》,意极曲折,却并不给人以散漫破碎、雕琢伤真之感,关键在于层层转折都离不开诗人沉沦羁泊的身世。这样一来,便显得此诗潜气内转,在曲折中见浑成,在繁多中见统一,达到有神无迹的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