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梅花诗,你喜欢谁的?为什么?

相马的诗文摄


梅花诗词我最喜欢伟大的领袖毛主席的《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自古以来,梅花一直是文人骚客吟咏不绝的主题。但唯有伟人毛泽东能从与众不同的角度赞赏梅花斗霜傲雪的品格。每每读到此诗词,就愰如看到漫天飞舞的严冬,冰天雪地,悬崖峭壁上也挂满了冰凌,一枝梅花挺立雪中。但她不是来与百花争春的,而是作为报春的使者,向世人通报:严冬即将过去,春天就要到了。静待春到百花开,她却躲在百花丛中由衷的笑了!我感觉主席也以此诗词暗喻共产党人的胸怀和气质!


难忘8041——75


最近常常陪孩子看《中国诗词大会》,受康震老师点评影响,对毛主席诗词有了新的了解。

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看上面两首咏梅诗,你更喜欢哪首?毛主席的咏梅是看了陆游的咏梅诗后,反其道而行之,基调是积极乐观的,而陆游的不免有些落寞与无奈。

雪梅

[宋]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最喜欢后两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看到这两句,脑海里雪挂红梅的景象,跃然纸上,颜色鲜丽,清新脱俗,突出着梅和雪桀骜不驯的性格,不相上下,不分伯仲。





墨砚一家亲


古来,世人独爱牡丹,凡写诗句,不乏常有富贵、艳丽之气。翻阅诗词中,古人借喻“花”来表达内心情感,其中包括莲花、杏花、菊花等等。不过在文人墨客笔下,写的的最多还是那“花魁”。

妻为梅花,生为梅花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林逋以种梅养鹤为癖,甚至终身不娶,与梅相伴一生,足见其对梅花的珍爱。在林逋世界里,他就是梅花,一位真正的隐逸君子。

两首《卜算子》,皆为梅花开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作于南宋陆游之手,其以梅花自况,咏梅的凄苦以泄胸中抑郁,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赞梅的精神又表达了青春无悔的信念以及对自己爱国情操及高洁人格的自许。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伟人毛主席说“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这首词不同于陆游的“梅花”,多了许多胸襟与气魄,将梅花无私无欲的品性表达出来。两首皆为上品,是梅花诗中的代表作。

不记真姓名,只留梅花香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卢梅坡,只知他是南宋诗人,生卒年不详,原名字都已散佚了。这首留传至今的名诗借梅花的争春,告诫人们需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是一首有情趣、理趣的佳作。

一掬梅花色,一生梅花骨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元朝诗人王冕也是一名画家。这首诗是他的题画诗,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梅花孤傲,而王冕自己亦是如梅孤傲骨。

手折清香,寄于友途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南北朝诗人陆凯,与友远离千里,难以聚首,只能以书信相互问候。这次遇到送信的驿使,以折梅花相寄,体现了对朋友的殷殷挂念,使全诗充满着天机自然之趣。

梅花最受得古代文人墨客喜爱,其代表着高洁、傲骨、不畏风寒、坚强等品行,又生趣味又生清冷。







罗老玖


说到梅花诗,脑海中浮现出了一个爱而不得的人——纳兰容若。他的《梦江南·昏鸦尽》里有一句“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将纳兰性德的伤心描写得淋漓尽致。

春寒料峭,一股冷风将春雪吹得像柳絮一样吹进了一位女子的香阁里,晚风轻轻抚摸瓶子中的梅花,心字香已然烧成了灰烬。

纳兰容若这首词,虽然不是主要写的梅花,但是在我眼里,梅花在这里却寓意非凡。纳兰容若把他深爱的小表妹比作了这支梅花,关住她的深宫高墙就像这个“胆瓶”,永远地、牢牢地把她困在里面,哪怕外面有纳兰容若这个爱护她的人,想把春雪吹进她的闺房,但为时已晚也无事于补,小表妹已心灰意冷,心如死灰。

纳兰容若的梅花,是初春的最后的傲骨梅,却也是最后一点挣扎着希望的梅花。


风影寒沙


我最喜欢毛泽东主席的诗词

卜算子

《咏梅》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甲午金秋


我国古代诗词中描写梅花的诗词有很多,但我最喜欢唐代诗人黄檗禅师的《上堂开示颂》。

这首诗是这样的: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读了这首诗之后,我们不难发现这首诗是用梅花顶风冒雪开放、发出芳香,比喻经过艰苦摸索、禅机顿悟的境地,从而表达了诗人劝诫世人为人做事应有梅花这般品性的思想。这是两句借梅花傲雪迎霜、凌寒独放的性格,勉励人克服困难、立志成就事业的格言诗。关于梅花,宋范成大《梅谱·前序》说:“梅,天下之尤物,无问智愚贤不肖,莫敢有异议。”“尤物”,这里指特别珍异的花卉,也就是说,梅是一种品质高出群芳的植物。可见,作者用梅花来象征一种精神,这象征本身已包含某种哲理;倘再就其经受的“彻骨寒”与最终获得的“扑鼻香”,予以因果上的提示,则作为喻体的“梅花”,更寄寓着另一层深刻的道理。

喜欢这首诗,因为每每读它,总给人一种启发,让人回味无穷。诗中作者用梅花来象征一种精神,这象征本身已包含某种哲理;倘再就其经受的“彻骨寒”与最终获得的“扑鼻香”,予以因果上的提示,则作为喻体的“梅花”,更寄寓着另一层深刻的道理。作者是佛门禅宗的一代高僧,他借此诗偈,表达对坚志修行得成果的决心,说出了人对待一切困难所应采取的正确态度。这也是这两句诗极为有名,屡屡被人引用,从禅宗诗偈成为世俗名言的主要原因。



古来,世人独爱牡丹,凡写诗句,不乏常有富贵、艳丽之气。翻阅诗词中,古人借喻“花”来表达内心情感,其中包括莲花、杏花、菊花等等。不过在文人墨客笔下,写的的最多还是那“花魁”。

妻为梅花,生为梅花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林逋以种梅养鹤为癖,甚至终身不娶,与梅相伴一生,足见其对梅花的珍爱。在林逋世界里,他就是梅花,一位真正的隐逸君子。

两首《卜算子》,皆为梅花开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作于南宋陆游之手,其以梅花自况,咏梅的凄苦以泄胸中抑郁,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赞梅的精神又表达了青春无悔的信念以及对自己爱国情操及高洁人格的自许。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伟人毛主席说“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这首词不同于陆游的“梅花”,多了许多胸襟与气魄,将梅花无私无欲的品性表达出来。两首皆为上品,是梅花诗中的代表作。

手折清香,寄于友途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南北朝诗人陆凯,与友远离千里,难以聚首,只能以书信相互问候。这次遇到送信的驿使,以折梅花相寄,体现了对朋友的殷殷挂念,使全诗充满着天机自然之趣。

梅花最受得古代文人墨客喜爱,其代表着高洁、傲骨、不畏风寒、坚强等品行,又生趣味又生清冷。




行修远


《梅花》清.张问陶

  回首山林感旧踪,雪花吹影一重重。

  记从驿使春前折,又向瑶台月下逢。

  对客岂无能舞鹤,赏心还是后凋松。

  天人装束天然好,便买胭脂画不浓。

  纵观全诗,我认为这是一首酬客应答之作。

  首句发出回首往事之感慨,旧踪当是代表作者和客人从前的经历。雪花吹影一重重句一语多关,在全诗中最为佳妙。雪影、梅影、旧日踪影等各种影,重重叠叠,既感怀着时光的流逝,也蕴含了情谊的深重,还暗示出别后的磨难。

  第三句的“记”用得很怪异,我在想是不是以前的人抄书时“已”字的笔误,但是又觉得可能性不大。如果是作者故意为之,应该是为了说明自己与客人一直书信往来,强调友情深厚长记心间的意思?商榷。姑且用此解,则三四两句是说作者与客人曾经信函往来,今又月下相逢。

  五六句又是鹤又是松的,似乎偏离了梅花之题,实则不然,因为“能舞鹤”“后凋松”都是典籍典故里来的,自成含义,是可以代入的。颈联作者首先解释了舞鹤是待客之道,却用岂无来作反问,应该是自谦待客不周的意思,无和舞发音相似,排列过挤是本诗瑕疵。幸好客人如松柏一般节操高尚,不拘小节。如此一番比较,抑扬相间,还算通顺吧,虽然总觉得差点意思。

  尾联应该是作者写诗的主旨所在了,点明自己一如既往如同当年,还是像那梅花一样性情自然洁净,不能谀世流俗。

  总结:整体而言,不算上上佳品,却也值得我学习,尤其第二句雪花吹影一重重,堪称妙手。好吧,码这些字累死了,希望大家能诚心聊聊,尤其帮为指正我的一些偏差。如果有朋友能有这首梅花诗的专业版详解就更好了,我可以比较一下我的臆断差着几万几千里。个人觉得这类网上不容易找到完整注释的诗,挺适合像我这种业余爱好者们拿出来讨论的。



文化周口


梅花诗中,最脍炙人口的,要算唐朝、梅花尼(作者生平不详)的这首《嗅梅》七绝: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这是一首富有人生哲理的悟道诗,诗中梅花尼叙述终日寻春,入岭穿云,却茫然不知春在哪里?当她扫兴而归,在无意中拈梅而嗅的刹那间,却顿然悟到,原来寻觅的春就在眼前,就在这枝头。全诗以归来嗅梅这一平常事物的比喻,不掺杂半点生硬的说教,而是向你启示平时你所追求的真理,乐趣,原来就在你的身边,在你的周围,不必舍近求远,去作不着边际的追求。

所以,这是一首值得喜欢的诗作,也是融宗教、文化为一炉,读来启人心智的好诗。


开心71972637


《忆梅》

唐·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滞留在远离家乡的地方,依依不舍地向往着物华。寒梅最能惹起人们怨恨,老是被当作去年开的花。

这首《忆梅》,意极曲折,却并不给人以散漫破碎、雕琢伤真之感,关键在于层层转折都离不开诗人沉沦羁泊的身世。这样一来,便显得此诗潜气内转,在曲折中见浑成,在繁多中见统一,达到有神无迹的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