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一个中国人葬在日本,后人前去扫墓,德川家族还得亲自陪同

在鸦片战争以前,古代的中国一直以天朝上国的地位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无论是政治、文化、还是其他方面在世界上都处于领先地位。许多中国文化和中国理念,都输出到了其他的国家和地区。日本,就是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接收国。现在我们提起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大家首先想到的很肯定是盛唐时期的鉴真和尚东渡以及各国的遣唐使团。当时的中国,封建文化处于世界的前列,同时又非常的开明大气,日本为了学习中国的文化,曾经多次派使团访问唐朝。

一个中国人葬在日本,后人前去扫墓,德川家族还得亲自陪同

不论是从规模、时间、还是内容的丰富程度上都堪称盛举,所借鉴的文化和制度,对日本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的封建文化和思想,也不断地通过日本上层社会人士的宣传,渗透到民间艺术、风俗习惯等多个方面。这些都是中日之间文化交流的成功事例,除了唐朝之外,在明末清初时期,也有一名中国的学者远渡重洋到日本,在当地言传说教,传播中华文化,这个人是谁?

一个中国人葬在日本,后人前去扫墓,德川家族还得亲自陪同

​他就是在日本拥有很高声望的“胜国宾师”,叫作朱舜水,原名朱之瑜,是明朝末年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在清军攻占北京后,参加过反清复明的活动,后来明朝灭亡,朱舜水东渡日本,并在日本定居,传播儒家文化,还收了许多的弟子,被尊称为“国师”。他的学术主张经过他的弟子的传承和宣传,对日本后来的社会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见他对日本社会的影响之大。朱舜水本来出生在明朝的官宦世家,是真正的贵族子弟,祖父曾经“三让皇恩而不受”,

一个中国人葬在日本,后人前去扫墓,德川家族还得亲自陪同

但是八岁那年,朱舜水的父亲逝世,家道中落。即使如此自幼聪慧的朱舜水还是刻苦学习,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报效国家。但是真正的步入官场之后,他发现官场的黑暗和腐败,不想同流合污,毅然决然的辞掉了官,一心只专注于研究学问。即便如此,面对这种不可多得的“文武全才第一”,朝廷还是多次征召他为官,无奈之下,朱舜水只好归隐山林,在老家余姚潜心修学。后来还一年之内三次应征不入,被人称为“不征君”。

一个中国人葬在日本,后人前去扫墓,德川家族还得亲自陪同

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入关,在国家面临灭亡的时候,一向不问国事的朱舜水却积极地参加到反清复明的斗争中,甚至还曾经东渡日本,希望借助日本的援兵来抵抗清军,但是后来都接连失败。复国无望而又不愿效忠清朝的他最后只得做了定居日本的打算。但是定居日本的计划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当时的日本,和明清一样,实行的是“闭关锁国”的政策,朱舜水还未到日本就被困在了长崎的海面上,后来经过日本学者安东守约的努力,日本政府才允许朱舜水在长崎定居。

一个中国人葬在日本,后人前去扫墓,德川家族还得亲自陪同

\u000f刚开始时,朱舜水并没有想要在异域宣传儒学,只想在此安享余生。但公元1665年,正当朱舜水准备购地在长崎躬耕的时候,日本国副将军德川光国(初代将军德川家康之孙)听说长崎有这么一位从中国来的大儒,于是前去拜见,并表示:“愿意聘请朱舜水担任日本国师,传授中国儒学!”在此之后,朱舜水便广收弟子,传播中国儒学。后来德川光国想要为他修建新居,被他四次拒绝,即使是这样,德川光国还是以弟子的礼仪来接待他,甚至拜入朱舜水的门下做起了学生。

一个中国人葬在日本,后人前去扫墓,德川家族还得亲自陪同

随后朱舜水的儒家学说逐渐成为日本社会上的主要学说,他的弟子编撰的《大日本史》,甚至对两百年后的明治维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公元1682年,朱舜水因水土不服而致病,卧床不起,数月后便在日本大阪逝世,享年83岁。在他死后,德川光国亲自参加了他的葬礼,还将他的坟墓修建成为明朝的形制,也算是归途故国了。作为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人物,在建国之后,朱舜水后人去扫墓时,德川家族的后人也会全程的陪同,延续了祖先德川光国对朱舜水先生的尊重之情,可谓是中日文化交流的典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