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军作战理论经验

苏联指挥高层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确定了三种作战类型:遭遇战、防御战、追击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军作战理论经验

苏军二战装甲部队

在遭遇战中,双方部队在运动中交战,通过仔细地侦察,苏军将在行进中对敌发起攻击,从侧翼或后方对敌实施打击。防御战是指对敌人临时的或有准备的防御阵地发起的攻击。在防御战中,苏军的目标是在某一点上形成局部优势,从而实施纵深突破作战,从两翼或后方向敌发起攻击。在追击战中,目标是不给逃跑之敌以喘息之机,通过持续的对敌攻击,确保彻底击败敌人,阻止敌人建立新的防线。

根据作战经验,苏军制定了各主要部队的梯次编队配置体系。第一梯队为进攻的主力部队,占投入兵力的三分之二,负责夺取或摧毁主要的目标。第二梯队紧随第一梯队之后,负责摧毁后续目标及完成其它任务。这种配置被称为交互跃进,允许第二梯队继续发动攻击。梯次编队配置是苏军作战的一个特点,在突破德军防线时苏军通常采用这种配置。德军的防线一般呈两层,当第一层防线被突破后,第二层防线可用于消耗突破的敌军,最终收复失地。

苏军作战理论还强调作战的连续性,即24小时全天候作战。1991年海湾战争中的“沙漠军刀”行动,多国部队(主要由美国和英国组成)仅发动了很短暂的地面战役,可以说是与这种理论完全相反的战例。苏军步兵作战主要靠装甲人员输送车掩护,只要可能,他们一般不会轻易离开装甲车辆。工程兵负责在前面清扫地雷和架设桥梁。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军作战理论经验

苏军二战装甲兵

苏军作战理论偏爱在大规模多兵种编队阵形中使用装甲部队。装甲部队对放射性及化学性污染有防护能力,因此,在使用化学或战术核武器攻击打开敌军防御缺口之后,装甲兵是理想的进一步扩展这些缺口的兵种。

当面对敌军仍有抵抗能力的防御阵地时,苏军作战理论指出,应该对其实施突破攻击或迂回攻击。以一个小规模的摩托化步兵团为例,假设其可以机动的正面为5-10千米。战术作战中,通常他们需要对敌发起正面攻击。但是,如果机动力许可的话,他们也可以选择从侧翼迂回对敌进行深入或近距离包围。

深入包围是从纵深作战原理中引申出来的一种战法,可以在前沿作战层次实施。防御比较薄弱的地区,如山脉或极冷地区,是实施深入包围作战最有利的地形。近距离包围战法适用于对付单侧或两侧的敌军,近距离包围需要进攻部队的火箭或炮兵连的火力支援。近距离包围作战也可以与正面的骚扰性进攻配合实施。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军作战理论经验

二战德军装甲部队

为承担这些任务,苏联驻民主德国军队集群有两种形式的编队:摩托化步兵师和坦克师。一支诸兵种合成的集团军一般包括2-4个摩托化步兵师、2个坦克师以及炮兵、工兵和信号兵等其它支援部队。这种形式的编队最明显的区别在于配备的坦克和装甲人员输送车的数量和类型不同。摩托化步兵师包括1个坦克团,配95辆坦克;3个摩托化步兵团,配31辆坦克;此外还配备有八轮BTR60P装甲人员输送车、T-64或T-72坦克。坦克师刚好相反,包括3个坦克团和1个摩托化步兵团,配备316辆中型坦克和17辆轻型两栖坦克、190辆装甲人员输送车。摩托化步兵团还配备有BMP履带式装甲人员输送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