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 由《九成宮》“郡、維”兩字看大師們對歐體字本真技法的認識偏差

《九成宮》的書寫技法被認為是“楷書極則”。

由於受書寫內容的影響,也就是說,歐陽詢書寫的《九成宮》碑,是一塊為皇帝歌功頌德的傳世碑刻,其莊重程度是不言而喻的。

這樣就影響了歐陽詢書寫技能的發揮。因此,《九成宮》的字就有些呆板僵滯的感覺。

由《九成宮》“郡、維”兩字看大師們對歐體字本真技法的認識偏差

尤其是題目上“九成宮泉銘”五個字,都在字形和書寫技法上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變異。整個碑帖下來,也是戰戰兢兢,中規中矩,不敢越雷池半步。遠不及其他碑帖來得輕鬆活潑。其中以《皇甫誕碑》最為灑脫。


由《九成宮》“郡、維”兩字看大師們對歐體字本真技法的認識偏差

上圖是《皇甫誕》的拓片。

但是,《九成宮》雖然不夠不夠瀟灑,但是卻給我們留下了另一種極為寶貴的遺產,那就是歐體字完整清晰的書寫技法。

你學其他帖,可能對技法產生歧義。但是學《九成宮》幾乎沒有這種影響。只要能看清的字,其技法也是表達得清清楚楚。

但是歐陽詢以後1500年的時間,幾乎沒有人完整的繼承其精妙技法,也沒有人領會其鮮活神采。

歐陽詢的兒子歐陽通,完全承襲的是乃父風格。但是其更多的是繼承了技法的方面,而對於神采就差強人意。

由《九成宮》“郡、維”兩字看大師們對歐體字本真技法的認識偏差

上圖是歐陽通寫碑拓片。

歐陽通繼承了歐陽詢的技法,但在書寫過程中過於強調了,因此寫出的字有做作之感,其神采已大遜於乃父。

其他的所謂的學歐大師基本上連技法,神韻,甚至字形都沒有得到真諦。下面。我們就通過《九成宮》中的“郡”和“維”和學歐大師的臨字做一個簡單的對比,看看後人到底疏失在哪裡。

先看清朝貢生姚孟起的:

由《九成宮》“郡、維”兩字看大師們對歐體字本真技法的認識偏差


由《九成宮》“郡、維”兩字看大師們對歐體字本真技法的認識偏差

這裡有兩個版本,底色發黃的字是姚孟起的墨跡本,下圖中間的是雕版印刷本。

首先,雕版印刷本對墨跡本進行了大範圍的修飾。也就是說大家通常讚美的雕版印刷本是美化了版本,其氣韻已大不相同,姚孟起本身的書寫水平並非如想象的那麼高。

其次,姚字字形不夠舒展,層次感不強。另外技法也多有不對。

再看田英章先生的:

由《九成宮》“郡、維”兩字看大師們對歐體字本真技法的認識偏差

這個字,結體筆法都不對,就不用說氣韻了。

下面是盧中南先生的:

由《九成宮》“郡、維”兩字看大師們對歐體字本真技法的認識偏差

盧先生雖然極力模仿原帖的結體風格,但由於技法不對,筆畫粗糙,並沒有表現出原帖的精神狀態。

最後是黃自元的:


由《九成宮》“郡、維”兩字看大師們對歐體字本真技法的認識偏差

他的字幾乎是幾位大師中最不像原帖的字了,我一直說黃自元的字應當不是歐字體系,應當是沒有錯的。

下面看一下“維”

還是先看姚孟起的:

由《九成宮》“郡、維”兩字看大師們對歐體字本真技法的認識偏差


由《九成宮》“郡、維”兩字看大師們對歐體字本真技法的認識偏差

和“郡”字一樣,雕版印刷本是做了修飾的。

另外,“維”字原帖的特點是表現了筆畫的力量和厚重感。

姚字顯然單薄了許多,氣韻也就無從談起。

田英章:


由《九成宮》“郡、維”兩字看大師們對歐體字本真技法的認識偏差

田字不僅沒有表現出力量,反而妖嬈了許多,就像張飛塗上了胭脂,怎麼說也是不倫不類。

盧中南:

由《九成宮》“郡、維”兩字看大師們對歐體字本真技法的認識偏差

盧字不僅沒有力量,還顯得笨拙吃力了很多。

黃自元:

由《九成宮》“郡、維”兩字看大師們對歐體字本真技法的認識偏差

黃自元看上去就是根據自己的習慣,寫了一個“維”字而已。

通過對上面幾位對學習歐體有影響的大師的臨字對比,我們發現,其實千百年來,學歐之人沒有人體會到歐體的真義,對於歐體本真技法的認識還有待深入的去領會。

上面所有圖片最右面的是我的臨字。我的字都是懸肘臨寫,也有視頻記錄,歡迎驗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