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 馬嵬驛兵變,太子之意不在楊玉環,他做賊心虛

其實,馬嵬驛兵變的始作俑者就是太子李亨。他的太子位子來之不易,自成為太子之日起,一直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猜忌,並受到李林甫、楊國忠的打壓。他個人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有朝不保夕的危機感。生怕李隆基哪天不高興了,也如前太子李瑛那樣被玄宗賜死。


馬嵬驛兵變,太子之意不在楊玉環,他做賊心虛


作為唐玄宗的第三個兒子,李亨是比較有能力的。曾多次率軍討伐過契丹、奚族等外族部落,並和王忠嗣、皇甫惟明等地方節度保持了良好的關係。但是唐玄宗自己是在做太子時發動唐隆政變才登上皇位的,他生怕太子的權力過盛也會鼓搗出什麼政變。就縱容當時的宰相李林甫、楊國忠等人對李亨進行攻訐。導致李亨的太子位岌岌可危,連自己的妻子都保不住!李亨被迫離了兩次婚,結了三次婚就是證明。

安史之亂時,李林甫已經離世,由於李亨與楊國忠積怨很深,他就要抓住這個時機,除了楊國忠。安史之亂前,太子李亨與楊國忠一直處於明爭暗鬥狀態,渡過了幾年風平浪靜而險象環生的時光。這次,安史之亂爆發後,李亨運籌帷幄,找到了反擊的絕佳時機。李亨這次隨父親逃亡途中,在沒有到馬嵬驛前,同自己的親信有過密商。

馬嵬驛兵變,太子之意不在楊玉環,他做賊心虛


謀定而後動,李亨派心腹宦官李輔國去拉攏禁軍首領陳玄禮(左龍武大將軍),密謀以非常手段,出其不意地對付楊國忠,玄宗避亂出逃,跟隨的隊伍只有3000餘人,負責殿後的太子李亨的人馬就佔了2000人,其中有皇家精銳部隊——飛龍禁軍。武裝力量在手,這給李亨發動政變提供了良機。六月十四日,逃亡隊伍到達馬嵬驛(今陝西興平市西北約23裡處)。將士們因飢疲勞頓,口出怨言(有可能是李亨蠱惑的)。隊伍出現騷動,暗中操縱與策劃兵變的太子李亨瞄準了這個時機。

士兵譁變後,楊國忠被早已佈置周密的禁軍追到馬嵬驛的西門內亂刀砍死,然後他們的割下了楊國忠的首級。他的兒子楊暄及韓國夫人也死於亂軍之中。隨後,政變的將士人們又包圍馬嵬驛站,逼迫唐玄宗逼死了楊貴妃。

馬嵬驛兵變,太子之意不在楊玉環,他做賊心虛


令太子李亨始料不及的是,身為禁軍首領的陳玄禮,在處死楊氏一眾後,卻帶頭向玄宗表示了忠誠。在滅楊一事上陳玄禮與太子意見一致,但在對待玄宗的態度上二人大相徑庭。

本來,李亨苦心孤詣,一手策劃馬嵬兵變,誅殺宰相楊國中,矛頭是指向自己的老爸唐玄宗的。說穿了,他是想在爭取陳玄禮支持的情況下,逼迫老爸退位,自己在馬嵬驛取而代之。如果玄宗願意退位,李亨於馬嵬驛登基為新君,李享的目的就達到了。李玉環也不用香消玉殞了。

但唐玄宗是帝王,在江山面前楊玉環顯得微不足道!他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捨棄美人,保住皇位。又由於陳玄禮等人還繼續效忠於他,李亨目的終沒能達成,但也不敢有進一步的行動了。

馬嵬驛兵變,太子之意不在楊玉環,他做賊心虛


此時,李亨清楚地知道誅滅楊氏後父親是不會放過自己的,他不敢隨父親入蜀了,父子就此分道揚鑣。

所以,馬嵬驛兵變的主要目的不是逼死楊貴妃,而是逼皇帝唐玄宗退位。史載李隆基與太子李亨的這次分道揚鑣,是太子李亨受到了當地百姓的挽留導致的。試想:戰亂年代,哪有吃飽了撐著的百姓來管皇家分兵的事呢?況且,任何強留太子的作法都是起義的表現,這要被殺頭、族滅的啊。

馬嵬驛兵變,太子之意不在楊玉環,他做賊心虛


所以,這次分兵,百姓挽留是太子要脫離皇帝父親控制而故意製造的藉口。 公元756年7月9日,太子趕到朔方軍大本營甘肅靈武,7月12日登基繼位。他是在沒經唐玄宗同意的情況下的登基的,實為篡位!接著又遙祝唐玄宗為太上皇。這樣,唐玄宗沒有了權力,也就無法為馬嵬驛兵變的事,對太子一黨進行秋後算帳了。

顯而易見:當初太子北上靈武有做賊心虛的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