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如何评价南宋大臣张浚的功过是非?

于无声处34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大家好~我是Gurunding-古兰丁;

很高兴能来回答这个问题,同时也非常感谢大家前来阅读,喜欢的话不妨点个赞哦~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在那个时间点有两个音同字不同的“张jun”,一个是文官“张浚”,一个是武将“张俊”,所以说在岳飞庙了跪着的张俊像是武将“张俊”而不是“张浚”。

好了,言归正传。

对于南宋大臣“张浚”的功过是非,我个人罗列了以下几点:

功劳:

一、保高宗、行复辟,临危受命守半壁山河;

汴京陷落后,张浚听说宋高宗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驰赴应天府,除枢密院编修官,改虞部郎,擢殿中侍御史。

建炎三年(1129年)春,金人侵犯南方,当时溃兵数万,所至之处剽掠不已,张浚招集平定下来。宋高宗在临安(今浙江杭州)被将领苗傅、刘正彦所废。张浚立即组织吕颐浩、张俊、韩世忠、刘光世等破苗傅、刘正彦,使高宗复位,被任知枢密院事。

建炎四年(1130年),张浚提出经营川陕的建议,出任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在关陕三年,训练新兵,以刘子羽为上宾,任赵开为都转运使,擢吴玠为大将守凤翔。刘子羽开善理财,而吴玠每战必胜。西北遗民,归附日众。虽然经过“富平之战”关陕丢失,但保全了整个蜀地的安全,且以形势牵制住了金国进攻东南的节奏,使江、淮之地安稳下来。

绍兴五年(1135年),出任右相,都督岳飞镇压杨幺起义。


绍兴六年(1136年),部署诸路军马北伐金朝扶植的刘豫政权,进取中原。九月,刘豫出兵反扑,高宗下令两淮守军南撤。张浚为保长江天险,星夜驰至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制止宋军撤退,从而击退刘豫军。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军南犯,起用张浚任判潭州,十一月又改为判建康府,当他十二月下旬到任时,"采石之战"结束,金帝完颜亮已被部下杀死,两淮金军也开始退兵。虽然宋金战争仍在进行中,但是宋高宗却认为终将归于和,所以并不重用张浚。直到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才任命张浚专一措置两淮事务兼两淮及沿江军马,全面负责江淮防务。

二、主功伐、荐勇将,居安思危行主战之能;

看张浚一生,崛起在北宋灭亡南宋苟活初期,南宋深受北方女真人的侵袭,张浚临危受命,很多优秀的将领都在其的领导下崭露头角:吕颐浩、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吴玠、岳飞等;

在南宋定居临安(今杭州)后,很多人因为南宋和金国和谈,开始渐渐放松对北面金国的警惕,但是张浚确是居安思危、一力主战:

靖康初年,张浚预计金人必来攻,而南宋朝廷晏然自得,殊不防备,所以力劝宰相黄潜善、汪伯彦,但二人皆笑张浚过虑;

建炎四年(1130年),张浚提出经营川陕的建议,以牵制敌国(金国);

绍兴九年(1139年)正月,宋高宗以宋金和议大赦,张浚复官。却因多次上书反对高宗、秦桧与金议和而朝到罢官;

绍兴十六年(1146年)七月,张浚上奏备战抗金,秦桧大怒,张浚被罢去官爵,只保留文阶;

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十月,秦桧死。十二月,张浚被重新起用,因母死守丧,于是奉柩归葬西川到达江陵时,又上奏请高宗备战抗金,引起新任宰相、秦桧党羽万俟卨、汤思退的不满,宋高宗也以"今复论兵,极为生事"回复;

过错:

一、以政治进身为目的,多为取巧钻营;

有人说,张浚其实是欺世盗名,虽然他一直主战,但跟多的也只是为了自己的官位而不是国家利益;

其实我个人不反对这一说法,反而也非常的赞同:

1、张浚在靖康之耻后瞬间投靠宋高宗,并能迅速得到赏识,不得不说他审时度势的能力很强,善于钻营;

2、虽然一力主战,但是拿得出手的战绩是寥寥无几,但是升官发财上确是平步青云;

3、越在相对和谈期间越是一力主战,基本和另一个宰相秦侩(和谈派)是对着干,你越要和谈我就越要主战。(有没有点哗众取宠的感觉?当然也不能说张浚是骑墙派,他有自己的坚持,但是做为丞相,了解整个社会情况和政治动向应该是比较清楚地,在这种情况下还一力主战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至少我觉得他在特立独行、哗众取宠,只为让皇帝多关注他,另外,张浚的一力主战失败太多,做为一开始非常信任他的高宗而言,也很难再相信他。)

二、自身能力不足却常常嫉贤妒能;

有部分人评论张浚是“欺世盗名”的还一个原因就是:张浚为官自身能力不足却时常嫉贤妒能,例如:

宋高宗之不能中兴者,岂特坏于秦桧之主和。张浚之为将,有累中兴者多矣。张浚受宋重任,三命为将,三至败绩。盖以量狭果于自用,而不能听谏;智黯暗于兵机,而不善用材故也。……富平之役,李纲尚在,浚忌之而不能用;淮西之举,岳飞在营,浚恶之,听其归而不能留;符离之战,虞允文远在川、陕,浚虽闻其贤,而不能举以自副。然则宋高之不能中兴者,秦桧为之首,而张浚为之从也。……此(杀曲端)何异于秦桧之死岳飞乎?岳飞之见杀,百世之下,虽妇人女子亦知怜其冤。若曲端之见杀,及浚之屡败,史册事,俱难掩,而中不无掩饰。故不谓其杀戮忠良,败坏国事,而反谓其能雪仇复土,谬归以中兴之功。后世儒臣,不加详察,误入帝王之词,享我祖宗俎豆,即古帝王与忠良之心,必羞与之列矣!

三、善于自我标榜却常常丧师辱国,空耗国力;

张浚一生有三次非常大的大型会战,即富平、淮西、符离三战,这三战虽然不是在同一时间发生的,但是都是在张浚一力主战之下促成的,很可惜,三战的结果就是丧师辱国、空耗国力。

特别是富平之战,战前有很多的官员都反对,张浚却一意孤行,集陕西诸路四十万人马,与敌决战,激战只半日,诸军皆溃,致使关陕全失。此战是宋金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兵团决战,败得也最惨,断送了关陕形势之地,中原永无恢复之期,使得南宋偏安一隅之局形成。

有人会问,为什么你之前不是说张浚虽然经过“富平之战”关陕丢失,但保全了整个蜀地的安全,且以形势牵制住了金国进攻东南的节奏,使江、淮之地安稳下来。这该是有功啊,怎么这又变过了呢?

功是功过是过:在这件事情上,张浚是牵制住了金军南下东南的危机,但同时他也断送了陕甘之地的地缘形势,这是无法推脱的责任,好在守住了蜀地也算是小小的将功补过(这里有点水分....自古蜀地难,难于上青天....但至少守住了。)

综上所述,皆是我对南宋张浚功过的评论,总而言之,不论张浚欺世盗名也好,一代名臣也罢,总的来说,张浚的功劳还是大于过错,单以国家利益而论,张浚的所作所为还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单以个人而论,张浚的欺世盗名比起一些人来说也算名不副实,这就是我的结论,谢谢。


Gurunding


张浚作为中兴四将,后世争议很大。

有人认为张浚作为主战派,抗击金军,平定叛乱,稳固南宋半壁江山,反对对金议和,为秦桧所斥;但是更多人只记住张浚多次对金作战失利,治军无方,致使南宋对金始终处于被动,同时嫉贤妒能,对岳飞等人都刻意排斥,“有中兴之志,无中兴之才”。那应该怎么评价张浚呢?

我认为对张浚的评价,要从各方面来考量。

政治上,张浚初期依附投降派,诬告弹劾主战派宰相李纲,致使李纲被迫罢官;以谋反罪诛杀曲端,损南宋大将,导致陕西沦陷;秦桧入朝也有张浚的一臂之力,以后权力斗争才反目成仇。

军事上,与岳飞韩世忠关系不和,致使延误战机,富平,符离多次败战,损兵折将不计其数。虽然主战,但可能是作为与秦桧的斗争口号而已。

从这些方面来看,张浚实为奸臣庸将。

可是,在我看来,张浚并不是主观作恶,更多的是性格所致。好大喜功,对权力的贪婪以及嫉贤妒能是他的致命弱点。

但是他为官清廉,而且举荐了许多人才。

军事上虽然攻伐不足,但是守成有余。知人善用,虽然丢了陕西,但却也保住了蜀中之地。在我看来,功过参半。

在那样的一个时代,可能他也只能做到这样了。

他的一生屡屡犯错,但是错不在他,错在让这样的人当宰辅将相的人。用人不当,德不配位才是最大的错误。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





历史隆中对


中兴四将就是给当时4个大将拍马屁用的。所谓四将,是指岳,韩,以及刘光世,张俊。刘光世统兵数万。兵力极强。但极为废材。基本就是躲着金兵跑,避敌怯战。宋朝最后罢免了刘光世,刘光世被罢免后,所部4万多人叛变降金。可知这是个什么货色。张俊比刘光世稍微好点。岳飞职务在其之下,受张俊节制时,尚能公平评价岳飞,岳飞后来和张俊并列,兵力强过张俊时,张俊不免嫉贤妒能。成为害死岳飞主谋之一。总来说,所谓中兴四将。也就韩,岳,名副其实。另外可称抗金名将的有,刘琦,吴玠。但二人官职相对没有韩岳高,历史上没有将这四人并列。


168314046阿平


我觉得用高分低能形容最为准确!矬子里面拔将军,一步步走到了帝国的顶级序列,从政而无绩,用人有偏差,弹劾李纲,杀死曲端,怀疑岳飞,重用秦桧。如果和平年代可谓政治高手,生于乱世只能说不逢时,一个眼高手低庸碌无为的政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