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3 若被這宛如甜蜜毒藥般的幻像所殺,那麼死也甘心了

他用盡全身力氣抱緊自己內心狂戀之人,他們彼此的身體融為一體,兩人全身包裹著金色薄膜。身體之下延伸出無數的藤蔓,似乎表達著他們至死也要在一起的執念,即使死也甘心。

若被這宛如甜蜜毒藥般的幻像所殺,那麼死也甘心了

《吻》古斯塔夫·克里姆特,1907

這種炙熱似火的畫面我想大家已經聯想到,那正是奧地利畫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代表作《吻》。克里姆特對情與欲的瞭如指掌真正配得上他“紅塵浪子”的稱號。他在《吻》中通過洗練簡約的都會風格將繪畫藝術本身所具備的肉慾性展現的淋漓盡致。

若被這宛如甜蜜毒藥般的幻像所殺,那麼死也甘心了

《吻》局部

克里姆特在畫中用各種圖形元素構成了各種各樣的性暗示。男人身上的黑色長方形,女人衣服上的圓形花紋,展現著各自的性別差異。包裹兩人的金色薄膜,有藝術評論家指出其形狀類似男性生殖特徵。如果以上說法成立,那麼薄膜下延伸出數條蔓草莫非是?(大家可以自己想像)

若被這宛如甜蜜毒藥般的幻像所殺,那麼死也甘心了

蔓草代表什麼?

事實上,在現代商品中,這種暗示氾濫成災,比如口紅,鼠標等等,都早已被證明其中包含的性元素對人們有著強烈的視覺吸引力。這種方式並不是現代設計中剛出現的,幾百年前的繪畫大師們早已深諳此道。

若被這宛如甜蜜毒藥般的幻像所殺,那麼死也甘心了

不過《吻》能夠流傳至今並廣受歡迎的更重要的原因在於它表達了一種炙熱的愛戀。一種即使失去生命也都要炙熱愛下去的執念,我們在現實中也許從未經歷過如此激烈的愛情,即便遇到過也沒有去死的勇氣,然而我們也許在心底深處對這種“死也甘心”的愛情藏著一份憧憬,因而在《吻》中我們可以觸摸到甜蜜的痛楚。

若被這宛如甜蜜毒藥般的幻像所殺,那麼死也甘心了

卡拉瓦喬《聖馬太殉教》,1600

接下來,讓我們離開維也納,來到《吻》誕生的3個世紀前的意大利。在那裡有位藝術界的大人物在紅衣主教的委託下創作了一幅傳世之作《聖馬太殉教》,他的作者正是藝術界最臭名昭著(因為殺人而逃跑)但又才華橫溢的大怪咖卡拉瓦喬。

若被這宛如甜蜜毒藥般的幻像所殺,那麼死也甘心了

米開朗基羅·梅里西·卡拉瓦喬 1571-1610


這幅作品描繪的是耶穌的十二門徒之一馬太在教堂主持洗禮時被國外派來的刺客所暗殺時的場面。其精妙絕倫的光影效果及人物群像展現出來的戲劇化動作與場景成為了後世的典範,更影響了諸如倫勃朗、維米爾等荷蘭繪畫大師。

若被這宛如甜蜜毒藥般的幻像所殺,那麼死也甘心了

半裸青年刺殺馬太的瞬間

那麼從這幅具有如此戲劇性的畫中我們不難發現光線聚焦在一名腰間纏布的半裸青年身上。他左手執劍,並似乎在高喊著什麼,左手則一把抓住倒在地上馬太的手腕,周圍是一些驚慌失措的人們。

若被這宛如甜蜜毒藥般的幻像所殺,那麼死也甘心了

馬太雙手打開,眼睛直視著刺客

看到這裡我們毫無疑問的認為那名半裸青年就是刺客,無論是動作還是表情顯而易見符合一名刺客的標準。但是奇怪的是,刺客在刺殺的時候,整個畫面中的人物只有馬太沒有恐懼的表情,他的雙臂朝兩側伸展,與身體形成了十字形,並目不轉睛的從正面凝視著青年的臉。

若被這宛如甜蜜毒藥般的幻像所殺,那麼死也甘心了

左邊轉身離開的人疑似為真正的刺客

有人因此根據這一細節認為那名半裸青年並不是真正的刺客,真正的刺客應該是後景左側那四個匆匆離去的人,他們已經刺中馬太的要害準備直接離開教堂。而半裸青年是受洗者中的一員(接受洗禮時需要半裸身體),他從暗殺者中奪過兇器準備扶馬太起來。

若被這宛如甜蜜毒藥般的幻像所殺,那麼死也甘心了

半裸青年猙獰的表情

如果是這麼解釋的話,貌似能解釋馬太絲毫沒有恐懼的神情與動作了。但是問題依然存在。首先,如果只是幫忙,青年沒有必要這麼用力粗暴的擒住對方的手腕,而且滿臉戾氣。雖然可以解釋為對刺客的仇恨,但是無法解釋為什麼不拿著劍去找還未走遠的刺客報仇。如果青年不是刺客,那為什麼周圍的群眾卻一直保持驚恐狀態?所以這種說法貌似很難站住腳跟。

若被這宛如甜蜜毒藥般的幻像所殺,那麼死也甘心了

驚慌失措的受洗禮者

話說回來,此刻癱坐在地上的馬太是否已經預感到自己即將死亡,與耶穌一樣即將殉道。作為虔誠的門徒,他意識到神聖即將來臨,所以打開雙臂也許正是欣然接受死亡,也許在他腦中浮現出了“死也甘心”這句話,因此內心平靜超然,毫無恐懼。

法國藝術評論家多米尼克·費爾南德斯在他的第一人稱小說《在天使手中》對這幅畫這樣描述:“一切光線都聚集在青年的身體上,年輕的肉體散發出奪目的光澤。我也與馬太一樣瞪大了眼睛,將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了青年身上。門徒被這位死刑執行人的年輕以及他身上驚心動魄的美所折服,不禁陷入了沉思。他一心只想死在這宛如甜蜜毒藥般的幻想中,而要打消這個念頭真的需要超人的毅力。”原來畫中的青年不是為了參加什麼洗禮而半裸,畫家純粹是為了向觀眾展現那種“驚心動魄的美”。另外,我們終於明白馬太真正的心理活動——若是被“這宛如甜蜜毒藥般的幻像”所殺,那麼死也甘心了。

我們能很容易理解《吻》那種異性之間至死也甘心的炙熱愛戀,但卡拉瓦喬筆下的那種隱藏在內心深處對美無論男女的慾念衝動卻很難讓人看透,或許這正是卡拉瓦喬作品的魅力之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