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 苗疆南長城 :明清兩朝鎮撫南方苗族的產物,革屯運動後被廢棄


苗疆南長城 :明清兩朝鎮撫南方苗族的產物,革屯運動後被廢棄

南長城

開篇:

總說長城在北方,豈知南國有巨防;鳳凰城外營磐嶺,碉卡巍巍壯西湘。(羅哲文教授)

那是2004年4月22日,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組長羅哲文教授在鳳凰縣永興坪哨卡遺址經過仔細觀察後發出了驚歎聲:“這就是我尋找了近半個世紀的南方長城啊!“

從此之後,南長城掀開了它神秘的面紗,開始為世人所知。雖然南長城遠遠沒有北長城雄偉,但是它是我國南方唯一的一座長城,更是見證了苗疆兒女頑強不屈的歷史。

南長城,是苗疆邊牆防禦體系。

苗族一直是一個彪悍的民族,南長城是明清兩朝為了防止生苗(未服從朝廷的苗族)造事,鞏固自己在邊遠地區的統治而修建的一座軍事防禦體系。朝廷在南長城上派了重兵把守,沿用了很多年,直到1936年,爆發了苗民革屯運動後才被廢棄。

今天我們就去看看這座苗疆南長城吧,

先去看看它的一些關鍵數據。

●苗疆南長城的修建時間:

明清兩朝修建,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

●苗疆南長城的修建原因:

防止生苗造事,鎮撫當地苗族

●苗疆南長城的廢棄:

1936年,爆發苗民革屯運動後被廢棄

●苗疆南長城的影響:

有軍事防禦和劃分疆界的作用,朝廷鞏固了在邊遠地區的統治,但是也阻斷了經濟文化的交流。

苗疆南長城 :明清兩朝鎮撫南方苗族的產物,革屯運動後被廢棄

明清兩朝為何會修建南長城?

苗民,即九黎之後。《五帝本紀》

苗族是一個頑強的民族,是九黎部落酋長蚩尤的後人。大約在4600年前,黃帝和炎帝組建的部落聯盟和蚩尤率領的81個氏族部落為了爭奪肥沃的中原地帶爆發了涿鹿之戰。蚩尤戰敗被殺,戰敗的蚩尤部落一部分融入華夏民族,一部分不願意屈服的就開啟了苦難的遷徙史。

苗族兒女為了更好生存下去,在歷史上曾經有過大規模的五次遷徙,湘西和黔東境內的苗族就是三苗部落聯盟被分化瓦解後,被流放到崇山的那支苗族先人遷徙去的。

苗疆南長城 :明清兩朝鎮撫南方苗族的產物,革屯運動後被廢棄

乾嘉苗民起義領袖吳八月

苗族兒女在遠離中原朝廷的邊陲地帶湘西生息繁衍,但是苗族是戰神蚩尤的後人,是一個彪悍的民族。面對中原朝廷越來越重的苛捐雜稅,他們一次次揭竿而起,苗疆南長城就是在這個背景下修建的。

”農之有畔熟,險阻於目中,規利害於掌上,然後守可得而固,戰可得而克也”。《撫治苗疆議》

朝廷為了穩固統治修建了南長城,苗疆南長城修建後,就把湘西苗疆南北隔離起來了,就是把服從朝廷的熟苗和漢人與不服從朝廷的生苗隔離開了,避免了生苗造事。

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開始修建南長城,到明朝末年的時候,當地的苗族已經把南長城摧毀了,但是清朝因為需要鞏固在當地的統治又修建起來了。

苗疆南長城 :明清兩朝鎮撫南方苗族的產物,革屯運動後被廢棄

南長城

1795年(乾隆五十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爆發了持續兩年多的乾嘉苗民起義,起義被大清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鎮壓後,清政府對這一帶苗疆實行的是"均田屯丁","以苗制苗"。

自設屯將田土清丈,苗疆田土存留民間者除隆楊二家外已屬於無幾。

這裡的大量良田都被沒收了,成了屯田官田,這裡本來就是高寒山區,農作物的產量很低,可是卻要上繳很大比例的額租,很多人辛辛苦苦一年就是給別人種田等於白乾了,他們當然要奮起反抗,這個時候南長城的作用就更重要了。清朝廷又重新修建了這座邊牆體系,一邊用於軍事防禦,一邊用於劃分邊界,其實南長城就是鎮撫這裡苗族的產物,為的是孤立和征服當地的苗族,避免他們造事。

苗疆南長城 :明清兩朝鎮撫南方苗族的產物,革屯運動後被廢棄

南長城的規模。

南長城當然沒有北長城的規模大,但是也是古代工程浩大的建築。南長城主要在鳳凰境內,呈南北走向向兩邊延伸,南到貴州銅仁的亭子關,北到吉首的喜鵲營,全長190公里。

南長城的現存邊牆有13185米。

南長城既然是軍事防禦體系,當然有指揮中心(總兵衙門)了,這座軍事防禦體系的指揮中心就是鳳凰古城,乾州古城和吉衛古城是這座軍事防禦體系的分指揮中心。有了指揮中心方便調兵遣將,為了便於駐守和作戰,南長城上也修建了很多哨卡,城堡,這裡現存有古城堡10座,屯堡130座、碉卡47座,哨所311座、關門座、營盤寨4座,土石邊牆殘段85處。

苗疆南長城 :明清兩朝鎮撫南方苗族的產物,革屯運動後被廢棄

黃絲橋古城

如今的黃絲橋古城吸引了無數遊客,其實它就是這座軍事防禦體系中的一座古城堡,也是如今保存最好的一座城堡,它是負責聯繫各屯堡的。如今走進這座雄偉的石頭城堡,還能感受到曾經狼煙滾滾的戰場。

南長城高約有八尺,底寬約有五尺,牆頂端寬約有三尺,全部修在險峻的山脊上,而修南長城所用的石料,都是從山下一塊塊運上來的,當年並沒有先進的機器去搬運,這樣的工程也是巨大的,花費了朝廷不少的銀子,但是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還是耗時耗力耗財去修建了南長城。

苗疆南長城 :明清兩朝鎮撫南方苗族的產物,革屯運動後被廢棄

南長城為何被廢棄?

傅鼐均田屯勇,百餘年來法欠弊生,鼎革以還,變亂相尋。

乾嘉苗民起義被鎮壓後,湘西實行的是"苗防屯政"體制,在這樣的體制下,大部分良田都是屯田官田,大家要繳納很高的額租,當地百姓辛辛苦苦幹了一年的勞動成果大部分都被剝削走了。1912年2月12日,溥儀下詔退位,清朝滅亡了,可是這裡還是沒有得到改變,當地的國民政府還是繼續了之前的"苗防屯政"體制,依舊壓榨當地的百姓。

自民國成立,軍閥專橫,屯政之害。十倍於前。積久弊生毋庸諱飾。逮入民國,時變紛紜,未遑整理。

面對有增無減的剝削,當地的苗民再次站了出來,強烈要求廢除屯租,收回土地。

苗疆南長城 :明清兩朝鎮撫南方苗族的產物,革屯運動後被廢棄

南長城上的大刀

民國十五年(1926年),湘西土皇帝陳渠珍的屯物處把總徐章浦負責在麻陽江口收"屯租",和當地的佃戶爆發了矛盾,當地的佃戶團結起來抓住了他掛牌遊行,還燒掉了當初在當地推行屯田的傅鼐畫像。

自此之後,反抗不斷。1935年,永綏縣遭遇災害收成很少,但是土皇帝陳渠珍卻還是不願意減少額租,還派人去暴力催收,當地的苗民舉起舉起反屯抗租的旗幟,爆發了麻慄場之役,還取得了勝利,極大地鼓舞了民眾的士氣,抗租革屯運動轟轟烈烈開展起來了。

自秦朝始皇帝以降,歷經二千有餘年,秦,漢,隋,唐,宋,元,明,清歷朝歷代平苗不斷,我苗族者何錯之過,屯租世代繫於苗身縱觀全國唯湘西有屯七縣僅有。是以子雍不忍袍澤傾苦,與恆良兄,明元弟。揮戈一指,起兵革屯,力求為苗博新天。(隆子雍)

1936年,湘西爆發革屯運動。

革屯運動的主體民眾就是永綏(現在的花垣縣)、鳳凰、乾城的苗民,波及到湘鄂川黔四省邊區,主要的領導人有革屯三傑隆子雍、吳恆良和梁明元等人。湘鄂川黔四省邊區的幾十萬苗民紛紛響應起義,他們提出的要求就是廢屯升科,停止壓榨當地的苗民。

苗疆南長城 :明清兩朝鎮撫南方苗族的產物,革屯運動後被廢棄

南長城

革屯軍殺屯官,搶屯糧分發給當地的老百姓,還貼出以後不用給官府交租交捐的告示,這在當地是很得人心的。一處的革屯軍即使被鎮壓,但是很快又組建革屯軍捲土重來了,面對強大的革屯軍武裝起義,國民黨政府不得不屈服。他們同意了"廢屯升科“,湘西"苗防屯政"體制維持了一百四十年後被廢除,軍事防禦體系南長城也就沒有用武之地,也被棄用了。

需要說明一件事情,那就是革屯軍為當地的苗民爭得權力之後,又響應抗日的號召參加了抗日戰爭,他們參加了長沙會戰,常德會戰,豫湘桂會戰,湘西雪峰山會戰等戰役,他們是驍勇善戰的。他們為自己的生存而戰,更為救國而戰。

苗疆南長城 :明清兩朝鎮撫南方苗族的產物,革屯運動後被廢棄

如何評價南長城?

明清兩朝修建的南長城有何意義,如何評價南長城?這要從幾個方面來看。

第一,對於朝廷而言,鞏固了在邊遠地區的統治。南長城位於苗疆境內,當地有很多的苗民,他們在這裡繁衍生息,也是一個彪悍的民族,面對朝廷的剝削,他們多次奮起反抗。明清兩朝耗費大量財力修建南長城,將不服從朝廷的生苗和服從朝廷管理的熟苗、漢民隔離開,避免了他們造事,鞏固了朝廷在這裡的統治,讓當地避免了戰亂,是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的。

第二,對於當地苗民而言,阻止了經濟文化的交流。雖然南長城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是這也是一座隔離苗民的城牆,它劃分疆界,阻斷了兩地苗民往來,阻止了當地經濟文化交流,落後地區更落後信息更閉塞,這是南長城存在的弊端。

第三,如今的南長城成了知名景點。明清滅亡,硝煙早已散去,如今的苗族兒女過上了幸福安穩的生活,南長城不用再承載軍事防禦的作用了。如今的南長城成了湖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也被當地政府修復了一些城牆,它成了當地的知名景點,吸引了無數人的到來,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苗疆南長城 :明清兩朝鎮撫南方苗族的產物,革屯運動後被廢棄

南長城上的苗族姑娘

結束語:

史書上一直有南方有長城的記載,很多專家也在尋找,羅哲文教授也在尋找,直到他鳳凰行時才發現自己自己找了近半個世紀的南長城就在腳下了,就是這座苗疆的軍事防禦體系。它從此有了名字--南長城,養在深閨的它也向世人掀開了自己神秘的面紗。

1957年9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現轄7縣1市,鳳凰古城就屬於自治州。鳳凰古城出了沈從文、熊希齡、黃永玉等名人,而南長城如今則成了當地的旅遊新招牌,吸引了更多人的到來。

苗族是一個苦難而堅強的民族,曾經多次遷徙,南長城附近就是苗疆,他們在這偏遠地區繁衍生息,面對朝廷的剝削,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他們多次起來反抗,而南長城就見證了他們的歷史。

要是來到湘西,一定要走上南長城,感受下當地苗疆兒女當初的苦難和如今的幸福。

本文參考文獻如下:

《鳳凰縣誌》

《苗防紀事》

《明史湖廣土司傳》

《湖南民族關係史》

苗疆南長城 :明清兩朝鎮撫南方苗族的產物,革屯運動後被廢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