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仅有38条的“沙漠鱼”生存现状堪忧,为什么不将它们转移到水源和食物充足的地方?

猎奇动物社


网上盛传的“沙漠鱼”就是魔鳉(jiāng),生活在美国西部内华达州死亡谷国家公园一个名叫“魔鬼洞”的地下水潭里。魔鳉的历史只有5-6万年,没有50万年。38条是2018年6月的数据了,如今魔鳉的数量已经增加到200条以上,这一物种正在逐渐远离灭绝。科学家建立了一个魔鬼洞的复制品,以此对魔鳉进行人工繁育并获得成功。

所以,你这些话全都不对。

物种保护主要有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两种方式,一般实行的是就地保护。就地保护:即保护物种的野生环境,比如建立保护区、国家公园地等方式,让物种继续在其原生环境中繁衍生息,扩大种群。

迁地保护:主要针对野外功能性灭绝或原生环境破坏殆尽的物种,这些物种待在野外迟早会灭绝,就把它们收集起来,移入繁育中心、动物园、水族馆、植物园等地,对其进行人工繁育,保存种群,等到合适时再进行野化放归。
魔鳉全名叫魔鬼洞鳉,是一种死亡谷魔鬼洞里特有的鳉鱼,只有生活在魔鬼洞里的鳉鱼才能叫魔鳉,把它转移到其它地方它就不是魔鳉了。所以魔鳉与魔鬼洞是不可分割的,科学家在实验室里繁育出魔鳉,再将其放归到魔鬼洞里。

魔鳉的概况

美国西部的死亡谷国家公园是地球上最炎热的地区之一,这里曾达到过56.7℃的极端高温。在死亡谷中心地带的一个石灰岩洞穴里,有一汪小水潭,被称为魔鬼洞。1930年Wales在这个小水潭里发现了一种小鱼,这是一种全长2.5厘米左右的鳉鱼。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伊斯梅尔·萨拉姆和迈克尔·米勒领导的研究团队将魔鳉与生活在美国西部的欧文鳉和异鳉进行基因比对,确定魔鳉在5-8万年前就和它们分离了。而且结合地质研究,魔鬼洞约在5-6万年前形成。


以此推测,魔鳉原本是一种生活在美国西部沙漠里的普通鳉鱼,后来地质变化,被困在了这个小水潭里,进行了5-6万年的独立演化,适应了这个狭小、高温的小水潭,成为特有的魔鳉。
▲沙漠水潭里的鳉鱼

魔鳉属于鳉形目-鳉科-鳉属。鳉形目是一大类生活在美洲、非洲和亚洲热带的小型鱼类,这些鱼类非常耐旱,因此能在沙漠里生存。沙漠里有时会形成季节性河流和水域,土里的鳉鱼卵趁机孵化出来,幼鱼快速长大进行交配产卵,水体干涸之后,成鱼全部死亡,鱼卵埋在土里,等着下一次合适时机。所以鳉形目鱼类虽然小,但都非常顽强,比如【世界百大入侵物种】之一的食蚊鱼就属于鳉形目。
魔鬼洞水潭目前只有约3米宽,20米长,所以魔鳉可能是现存栖息地最狭小的脊椎动物之一。魔鬼洞每年有2个月的时间无法获得足够的阳光,水中的藻类光合作用降低,水体缺少氧气,而且水温长期维持在33.3-33.9℃,这是大多数鱼类能容忍的温度上限。

魔鳉的保护

1930年发现魔鳉时,魔鬼洞里还能看见成百上千条魔鳉,到了60年代,农业灌溉使得地下水位下降,魔鳉的栖息地不断缩小。▲左边是雄性,右边是雌性

1967年,它成为濒危物种保护法案(Endangered Species Preservation Act)里的第一批物种。1976年,美最高法院规定要保留魔鬼洞的最低水位,减少地下水的抽取,保护了魔鳉与洞中的其他生物。

90年代,洞里的魔鳉只有500余条,保护人员将魔鬼洞用铁丝围起来,限制游客参观。


2013年,科学家推测魔鳉的数量只有两位数了,在非繁殖季节只能观察到35条魔鳉。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管理局在魔鬼洞外不到一英里的地方,启用了阿士梅多斯鱼类保护区,建造了一个类似于魔鬼洞的人工环境,相当于迁地保护。各种媒体开始宣传魔鳉,使其名声大噪,以此来引起人们的关注,以求更多的人投入到魔鳉的保护工作之中,但也为其引来了“杀身之祸”。2016年4月,当地的三名醉汉闯入了死亡谷,开枪破坏了魔鬼洞围栏的门锁,跑到水潭边上大肆破坏,他们在水潭边上乱踩,有一名男子甚至还跳进水里游泳。最后留下了呕吐物、空酒瓶和一潭浑水,甚至还有一条魔鳉尸体。三名男子随后被逮捕,判罚了一年左右的监禁。

当时正值魔鳉的繁殖期,三名男子毁坏了很多鱼卵,让魔鳉艰难的处境雪上加霜。2018年6月,科学家观察统计时,只发现了38条魔鳉。但此时,魔鳉的人工繁育却不顺利。“仅剩38条魔鳉”的消息发布不久后,科学家们才找到了问题所在,原来是一种龙虱在搞破坏。这种龙虱在魔鬼洞里也有,科学家在复制魔鬼洞环境时将龙虱也投放进去,谁知这些龙虱却大肆繁衍并吞食鱼卵。

▲龙虱,俗称水鳖

科学家们只好将龙虱清理出去,魔鳉才得以成功产卵并孵出幼鱼,再把这些幼鱼放生到魔鬼洞里去壮大野生种群。等到2018年底再次观察时,魔鬼洞里的魔鳉数量增加到了187条,短短几个月就翻了好几倍。

2019年魔鳉还会进行一次繁殖,因此目前为止,魔鬼洞里魔鳉的数量保守估计在200条以上。

结论

魔鳉是死亡谷魔鬼洞里的一种特有鳉鱼,它在魔鬼洞这样的特殊环境中生存了数万年,已经适应了魔鬼洞的环境,转移到其它地方就会不适应,也会丧失它的独特性。“38条魔鳉”已经是2018年6月时的统计数据了,如今以远不止这些,只要能保证魔鬼洞的水位处在一个稳定的水平,外部环境不发生剧烈变化,魔鳉就没有灭绝的危险。


百科千寻君


仅有38条的“沙漠鱼”生存现状堪忧,为什么不将它们转移到水源和食物充足的地方?

在北美洲的莫哈韦沙漠与科罗拉多沙漠生物圈保护区,存在着一个面积1400多平方公里的沙漠山谷,因为这里海拔很低,山谷周围的高山又挡住了来自太平洋的湿润海风,所以这里就成了北美洲最炎热、也最干旱的地区。统计数据显示,这里的夏季气温通常都在37.7摄氏度以上,而最高的气温则达到了惊人的56.7摄氏度,在极度干旱时,这里的湿度几乎为零。

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给所有的生命都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因此人们将这个沙漠山谷称为“死亡谷”(Death Valley)。然而就在这样一个令人生畏的“死亡谷”内,却生活着地球上最坚强的鱼——沙漠鱼。

看到这可能有人会非常奇怪,鱼不是应该生活在水里的吗?事实上,沙漠鱼的确是生活在水里的,在“死亡谷”的东部,有一个被称为“魔鬼洞”的地下含水层,所有的沙漠鱼都生活在这里的一个水塘里。

沙漠鱼的平均体长大约只有2.5厘米,是鳉鱼中的一种,因此人们也将它们称为“魔鬼洞鳉”(简称“魔鳉”)。科学家经过研究后发现,“魔鬼洞”大约形成于50万年前,而沙漠鱼的祖先则是在大约6万年前来到了这里。

关于沙漠鱼的祖先是如何来到这里的,目前仍然没有确定的结论,有人猜测是因为6万年前的某种地质活动,也有人猜测可能是路过此地的鸟类将它们祖先的鱼卵带到了这里,不管怎么说,至少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这些沙漠鱼在沙漠里与世隔绝了6万年。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魔鬼洞”内远离了太阳的直射,但是这里的生存环境依然非常恶劣,根据测量,这个小水塘里的水温常年保持在33.3至33.9摄氏度之间,并且水里的含氧量极低,几乎没有鱼能够在这样的环境里生存。

这些沙漠鱼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苦苦求生,在过去的6万年里,它们利用进化的力量演化出了极小的体型,并一直坚强地撑到了现在,这完全称得上是进化史上的奇迹,然而由于人类的活动,这些“进化史上的奇迹”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自从1960年开始,受农业灌溉用水的影响,这里的地下水位就持续地下降,这导致了沙漠鱼栖息地不断地缩小,尽管后来人们对沙漠鱼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但是它们的栖息地仍然缩小到了一个令人吃惊的程度。

上图中这个深约130米、长约20米、宽约3米的小水塘,就是沙漠鱼在地球上全部的自然栖息地,而它们在地球上的数量最低时仅有38条。值得一提的是,当知道了沙漠鱼的珍贵之处后,这个小小的水塘就引起了人们的深厚兴趣,在过去的日子里不断地有人前来参观游玩。

这无疑对沙漠鱼又造成了另外的威胁,比如说在2016年,曾经有三个醉酒后的游客在这里游泳和呕吐,直接造成了一只沙漠鱼以及部分鱼卵的死亡。为了保护沙漠鱼,动物保护协会的工作人员不得不在水塘周围架设了高达2.4米的铁丝网。

虽然在人们的精心呵护下,近年来“魔鬼洞”里的沙漠鱼数量有了较大的提升,估计这里的沙漠鱼如今已有大约200只,但就目前来看,自然栖息地终归是有限的,因此这种地球上最坚强的鱼仍然没有摆脱灭绝的阴影。

既然沙漠鱼生存现状堪忧,为什么人们不把它们转移到水源和食物充足的地方去呢?

要知道沙漠鱼的数量就有限的,每一只都非常的珍贵,再加上它们的生存环境非常特殊,一旦离开了这里,稍不注意它们就可能因为环境异常而死亡。因此科学家对人工繁育沙漠鱼持有非常谨慎的态度,尽管如此,科学家还是人工仿制了三个与这个水塘非常相似的环境,让这些沙漠鱼有了额外的生存环境。

然而进入新环境的沙漠鱼,很快就出现了变化(例如体型增大),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沙漠鱼有一种特殊的本领——表型可塑性,所谓表型可塑性是指同一基因在不同的环境中会产生不同的表型,简单地讲就是,在不同的环境里,沙漠鱼会渐渐演化成不同的样子,时间久了,此沙漠鱼就不是彼沙漠鱼了。

相关数据显示,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目前地球上的物种灭绝速度比之前提高了接近1000倍,平均每1个小时,都会有一个物种永远地退出地球的舞台。对此有生物学家表示,假如这种情况没有得到改善,那么地球上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将不可避免,人类也不可能独善其身。


回答完毕,欢迎大家关注我们,我们下次再见`


魅力科学君


理论上,转为人工养殖,是绝对可以令他们继续生存下去的。

但是某些人却不这样做,他们认为不要人为干扰大自然,却没想到,现在自然界,就是人类的世界,人,则是自然。

同样道理,犀牛,熊猫等,转为人工养殖,都是可以防止他们灭绝的。

但是有些人不想那样做,一方面,他们吵吵闹闹,说什么保护动物,一方面,却提出了不合实际的生物链理论。

是的,我认为目前的生态理论是错误的,西方人提出了生态理论错得离谱!

因为人类已经代替了很多动物,很多肉食者动物早已经失去了他们维持生态平衡的功能了,它们的数量,说明了一切。

打个比方,一只老虎,一年可以杀死几百只其他野生动物,但是一个农民,只要你给他合法性,他一年可以杀死几万只其他动物,也就是说,维持生态平衡的功能,人类的能力,远远超过了其他动物。

大多数肉食类野生动物有的,人类都具备,它们没有的功能,人类也具备。

现在如果谈保护动物,唯一的道路就是人类养殖,没有其他的办法,不然任由他们在野外,对它们来说迟早是死路一条,对人类也不好,全没有任何益处。

人,就是自然的一个环节,很多人总是把自己看成了另类,一味的反人类,却不知道,大自然制造人类,让人类变得如此强大,唯一的目的就是让人类控制其他生物。

就好像你养狗,要让它看家,养猫,让他抓老鼠,大自然让人类制约其他动物,人类应该发挥人类的功能,而不是让它自己自生自灭。

要让它们自生自灭,还要人类干什么?以前没有人类的几十亿年,还不是那样?所以大自然灭绝了恐龙,灭绝了几万万亿种类的生物。

但是有人类养殖的鸡,狗,猫等动物,它们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至少从生物学来说,从动物学来说,它们是成功的。

大自然要灭亡人类实在是太容易了,地震,天体运动,疾病,收拾人类真是分分钟,但是我们发现,古代的灾难太多了,但是现在却越来越少了。

这就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结果,是大自然所要的结果。它就是要你那样。

而不是某些西方人所说的,什么人类危害大自然之类,那样是错误的。

人类一直为大自然工作,替天行道。

如果某些物种,有利用价值,应该养殖,没有价值,应该灭绝,这就是自然定律。

我们应该遵从自然定律。物竞人择,适者生存!


玄法水星


简单说,就是没有意义。38条已经注定灭绝的命运。而且沙漠中,生死对整个生态环境没有啥影响。所以就随它们自生自灭而已。


Vosamo202


也许是特殊环境造就了这个物种,如果离开沙漠,换个环境天敌太多,生存空间变得狭窄。条件太好有可能发生基因突变,长得不像纯种的沙漠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