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清朝的鐵帽子王有多鐵呢?

宋安之


大清帝國建國初期,山河內外,一片狼煙風沙。

胸懷雄圖壯志的清太宗皇帝皇太極,以穩定朝政、收服人心、犒賞功臣為出發點,分封八位大清帝國開國元勳,為世襲罔替的王爵,這八位王爵便是後世所稱的“八大鐵帽子王”。

鐵帽子王的來源

“鐵帽子王”是曾經跟隨清太祖努爾哈赤南征北戰,立下汗馬功勞的八位開國功臣,分別是,代善、多爾袞、濟爾哈朗、豪格、多鐸、碩塞、嶽託、勒克德渾。

清朝建國之後,這八位掌握著政權、軍權的功臣儼然已經成了皇權最大的威脅,如果直接削權,則會引起一系列嚴重的連鎖反應,

皇太極選擇“以退為進”,封這八位功臣為地位顯赫的“親王”,為了突出恩寵,又將這八位“親王”的爵位規定為“世代繼承”的鐵飯碗。

為什麼叫“鐵帽子王”?

“八大鐵帽子王”的稱呼是乾隆年間的老百姓們取的,之所以稱其為“鐵帽子王”,並不是因為他們都帽子是用鐵製作的,而是因為這八位牛人的特權逾越了大清國的“世襲法度”。

大清國的“皇家內部”分封制,分為12等級,比如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等。

以“親王”為例,親王的後代每繼承一次爵位,按照律法規定就要下降一個等級,也就是說,“親王”的後代繼承爵位後會變為“郡王”,以此類推。而“八大鐵帽子王”則是永遠世襲的,爵位如同鑽石一般鐵打不動。

清朝一共出了12位鐵帽子王,出了前面所提到的8大鐵帽子,雍正的時候又加了一位十三爺,即和碩怡親王。清朝後期分別加上了和碩恭親王,和碩醇親王,和碩慶親王。

永遠享受“親王”的爵位以及特權,與之相比其他“親王”的帽子就像是“紙糊的”,所以民間稱其為“鐵帽子王”。“鐵”指的是穩定、長久、無需變更。

鐵帽子王的俸祿

清朝時期對大臣的奉銀有著極為嚴格的規定,一品文華殿大學士的年奉不足二百兩銀子,算上養廉銀子也不過千兩,

但“鐵帽子王”的年奉高達一萬兩白銀、養廉銀子一萬六千兩、一萬斛祿米,摺合人民幣約三百萬元。相當於五十個一品大員的年奉。另外,還賞賜總面積達三千畝的田產、地產。


鐵帽子王的下場

如果有人認為當上“鐵帽子王”就可以為所欲為,那便大錯特錯了,鐵帽子王並沒有“免死金牌”,觸犯了國家律法一樣會遭受到處置。

位高權重的鐵帽子王始終都是皇帝的心病,因此除皇太極以外的大清歷代皇帝都在極力的削弱“鐵帽子王”的權力,例如多爾袞一死,順治帝便“殺雞儆猴”般的削去了多爾袞的爵位,

到了康熙年間,康熙皇帝更是限制了“鐵帽子王”的活動範圍,下令不許他們出城超過四十里。


白話歷史君


所謂鐵帽子王,從名字上我們就能看到,是類似鐵飯碗一樣的尊貴稱號。這也是清朝歷史上獨有的爵位,整個清朝只有12位。

那為什麼說鐵帽子王鐵呢?

最直觀的就是鐵帽子王的爵位能夠世襲罔替。一般的爵位都是世襲降等,也就是傳一代,爵位降低一等。但是鐵帽子王呢,是不管怎麼傳代,爵位等級都是不變的,這可就厲害了,因為只要獲封鐵帽子王,就能讓自己後世代代富貴。

而鐵帽子王的待遇相比一般爵位來說,也更加優厚,鐵帽子王年奉銀一萬兩,祿米一萬斛,而且還有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府,這可不是一般爵位能享受的殊榮。

至於鐵帽子王的爵位獲封也是無比的困難。

清朝的爵位主要有功封、恩封、襲封和考封,整個清朝歷史上的12位鐵帽子王,有8位是開國初期獲功封,這八位都是開國元勳,屬於戰功卓越之人,比如代善、多爾袞等人,而另外四位都是恩封,怡親王胤祥是雍正時期獲封,看過《雍正王朝》的人肯定都知道,胤祥對於雍正政權的穩定起到了多麼到的作用,可以說沒有胤祥,就沒有雍正王朝,而另外三位都是咸豐帝的兒子,包括恭親王奕訢,從這些人就可以看出,獲封鐵帽子王有多難,也應該能感受到鐵帽子王有多榮耀。



鐵帽子王的爵位確實名副其實夠鐵,但是戴鐵帽子的人卻不一定夠鐵。因為清朝對權貴管理的比較嚴,尤其是清朝前期,很多有爵之人獲罪除爵。比如說代善的兒子在承襲爵位後,就因為獲罪被降爵,再比如鐵帽子嶽託的後代也是因為獲罪被除爵,其鐵帽子王爵位被轉給他人,從這一層面上來說,鐵帽子王其實也不是想象的那樣“鐵”。


大耳朵金絲猴


鐵帽子王就是王爵的世襲罔替制度,可以世襲,無須降等。在清朝享有這項待遇的只有十二人,清朝皇族封爵共有十四等,最高等級就是和碩親王,其次是親王世子等,因此只有和碩親王才可以世襲罔替。

(鐵帽子王)

除了清初設立的八個鐵帽子王,如代善、多爾袞、多鐸等,其餘四個分別是雍正皇帝的十三弟和碩怡親王,咸豐皇帝的六弟和碩恭親王,光緒的爸爸和碩醇親王,晚清著名貪官和碩慶親王奕框。

(多爾袞)

在設立這項制度的時候,滿清期初只是為了籠絡親貴,安撫宗室。在滿清入關的時候,一些皇親國戚都立有不世之功,擁有極大的權力。

那麼清朝的“鐵帽子王”是否可以“任性”呢,答案是否定的。在努爾哈赤時代有滿族八王議政的傳統,這是為了平衡政治勢力。這套制度對於結束裂土分封制度,維護中央權威有重要意義。

但是清王朝的封爵制度比以往朝代更為嚴厲,有封號而無封地,只能居住在北京的王府,不能掌握軍隊,而且除了世襲罔替的王爵,其它王爵都要隔代遞減,這樣就消除了宗室諸王形成尾大不掉的隱患。

(清代爵位)

而且鐵帽子王也沒有“免死金牌”,以多爾袞為例,其跋扈的擅權,嚴重威脅到了順治的統治,多爾袞死後,順治帝下詔削多爾袞爵位,直到乾隆年間才平反,追諡為睿忠親王。

特邀嘉賓:一枚蜻蜓(第39篇)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什麼是鐵帽子王?最初是為大清王朝立下赫赫戰功的親王貝勒,後來也是為清廷維穩作出傑出貢獻的宗室,最重要的是它能世襲罔替!整個大清王朝276年,一共才出了12個鐵帽子王爺,平均一個帝王才一個,而乾隆朝一直到咸豐朝這100多年間,竟然沒有一個鐵帽子王出現,在《雍正王朝》中,就連一向不追求名利的十三爺,也曾對鄔先生說:這鐵帽子王倒也難得個!下面就看看這12位王爺倒底有多鐵!

1、和碩禮親王——愛新覺羅·代善

太祖努爾哈赤第二子, (1583年8月19日-1648年11月25日)清初"四大貝勒"之一,他隨清太祖征戰四方作戰英勇,被稱為"古英巴魯圖"。清太祖死後,代善與其子嶽託擁皇太極即位,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晉封和碩禮親王。皇太極死後,代善又與睿親王多爾袞主持立福臨為帝。代善於順治五年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

2、和碩鄭親王——愛新覺羅·濟爾哈朗

濟爾哈朗:(1599年11月19日-1655年6月11日),太祖努爾哈赤三弟舒爾哈齊的第六子,由努爾哈赤撫養長大,與皇太極關係最好,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同時也是唯一非帝王直系子孫被受封的鐵帽子王,於順治十二年去世,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

3、和碩睿親王——愛新覺羅·多爾袞

多爾袞:(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多爾袞因作戰智勇雙全,賜號"墨爾根代青"(聰明的統帥),崇德元年封為睿親王。皇太極死後,與禮親王代善共立太宗之子福臨即位,被順治稱為"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順治七年出獵時死於喀剌城(今河北省盧龍縣),年僅39歲。乾隆四十三年追諡其為睿忠親王,配享太廟。

4、和碩豫親王——愛新覺羅·多鐸

多鐸:(1614年4月——1649年3月18日),太祖十五子,和阿濟格、多爾袞同母弟,崇德元年(1636年),被封為封豫親王。崇德六年(1641年),參與松錦大戰,獲大捷。順治元年(1644年),以定國大將軍從多爾袞入關,擊敗李自成軍。旋揮師破揚州,殺史可法。下江南,俘南明福王,晉和碩德豫親王。順治六年(1649年)三月十八日,多鐸染天花死亡,年僅三十六歲,諡號“通”。乾隆年間詔配享太廟。一生戰功彪炳,乾隆帝稱其為“開國諸王戰功之最”。

5、和碩肅親王——愛新覺羅·豪格

豪格:(1609年-1648年),太宗皇太極長子,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晉封為和碩肅親王,同年六月,掌管戶部的事務,十二月跟隨皇太極親征朝鮮。崇德三年(1638年)八月,陪同多爾袞進攻明朝,翌年四月班師。崇德六年(1641年)三月,被降為郡王。崇德七年(1642年)七月,因為軍功重新晉封為親王。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因為中傷多爾袞被削爵,之後跟隨清軍入關,清定都北京後,仍封肅親王。順治三年(1646年)正月,被授為靖遠大將軍出征四川,同年十二月滅張獻忠政權。順治五年(1648年)二月,凱旋迴京,三月,被多爾袞構陷削爵,事後被幽禁,同年四月死於獄中,時年四十歲。

6、和碩莊親王——

碩塞:(1628年-1654年),太宗皇太極第五子,1644年跟隨多鐸率軍南下,當時李自成據潼關,碩塞隨豫親王多鐸進攻陝州,擊敗李自成部將張有增、劉方亮,李自成親自迎戰,亦被擊破。隨後向南進兵,擊破明福王朱由崧,賜團龍紗衣一襲、金二千、銀二萬。後又跟從多鐸徵喀爾喀,隨英親王阿濟格戍守大同。姜瓖反叛期間,碩塞率領大軍討伐代州,為清軍解圍有功,晉升為親王。順治七年(1650年),降為郡王。順治八年(1651年),晉封和碩承澤親王。掌管兵部、宗人府。同年十月,又與多羅謙郡王瓦克達同為議政王。順治十一年(1654年)十二月初五逝世,一生也是戰功顯赫。

7、多羅克勤郡王——愛新覺羅·嶽託

愛新覺羅·嶽託(1599年-1638年),清太祖努爾哈赤之孫,禮親王代善之長子。早年投身戎馬,跟隨努爾哈赤攻遼瀋,徵蒙古,與父親代善同掌兩紅旗,先後封為臺吉、貝勒,後因軍功被封為和碩成親王,主管兵部。努爾哈赤去世後,以大局為重,力勸父代善擁立皇太極。崇德三年(1638年),因天花病逝於濟南。皇太極念其功績,追封克勤郡王。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特為嶽託立碑紀功。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配享太廟,入祀盛京賢王祠,克勤郡王之爵世襲罔替。

8、多羅順承郡王——愛新覺羅·勒克德渾

愛新覺羅·勒克德渾(1619—1652年),努爾哈赤曾孫、禮親王代善之孫,作為努爾哈赤的子孫,繼承了先輩們的勇猛果敢,在明清鼎革之際的烽火硝煙中南征北戰,馳騁疆場,為清朝入主中原立下了汗馬功勞,封順承郡王。康熙十年,賜諡“恭惠”,子孫世襲罔替。

9、和碩怡親王——愛新覺羅·胤祥

胤祥:(1686年4月16日-1730年5月4日),聖祖康熙第十三子,因胤祥對雍正朝的治績助力甚大,遂得世襲罔替的許可,為鐵帽子王。清朝有史以來第九位鐵帽子王。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初四日(陽曆6月18日)去世,時年45歲。配享太廟,上諡號為"賢",另賜有匾額"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冠於諡前。將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這成為有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諱的唯一事例。

10、和碩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

他是道光第六子,是咸豐、同治、光緒三朝名王重臣,洋務運動的首領,為中國近代工業創始和中國教育的進步做出了貢獻。他是晚清新式外交的開拓者,他出謀劃策鎮壓太平天國起義,挽救清朝危機,迎來同治中興。

11、和碩醇親王——愛新覺羅·奕譞

奕譞:(1840.10.16-1891.1.1)宣宗道光第七子,咸豐帝異母弟。母為莊順皇貴妃烏雅氏,其大福晉為慈禧太后胞妹。晚清政治家,光緒初年軍機處的實際控制者。所生大兒子成為後來光緒帝,二兒子成為後來攝政王,其所生孫子為後來宣統帝。

12、和碩慶親王——愛新覺羅·奕劻

奕劻:(1838年3月24日-1917年1月29日),高宗乾隆曾孫,晚清宗室重臣,清朝首任內閣總理大臣,道光十八年(1838年)三月二十四日(農曆二月二十九日)奕劻出生於北京,過繼慶郡王綿慜為嗣子,初封輔國將軍,後晉爵貝子、貝勒,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加郡王銜,任御前大臣。光緒十年(1884年),擔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進慶郡王。光緒二十年(1894年),進爵親王,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加恩世襲罔替,成為鐵帽子王。

以上就是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因為他們功勳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因在清朝中後期穩固作出貢獻!條友們鐵不鐵呢?











穿越歷史君


清朝的鐵帽子王一點都不鐵,可以說是鐵打的帽子,流水的王爺。

其實鐵帽子王和普通的王爺區別就在於三個特權:

  1. "世襲罔替", 隔代不降爵
  2. 俸祿優厚,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
  3. 賜予世襲罔替王府,又叫鐵帽子王府

清朝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因為功勳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饗[ xiǎng ]太廟的殊榮。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因在清朝中後期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鐵帽子王這項規制發端於清初,定製於乾隆。

鐵帽子王都是誰?為什麼是鐵帽子並不“鐵”?

1、禮親王:代善 清初"四大貝勒"之一,努爾哈赤諸子中,最長壽的一個

代善於順治五年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禮親王世爵共傳10世,12人襲爵,2人被奪爵。

2、睿親王:多爾袞 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

多爾袞被順治稱為"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順治七年出獵時死於喀剌城(今河北省盧龍縣),年僅39歲。乾隆四十三年追諡其為睿忠親王,配享太廟。睿親王世爵共傳11世,除去追封的,共8王。

3、豫親王:多鐸

順治六年三月十八日,多鐸染天花死亡,年僅三十六歲,諡號“通”。乾隆年間詔配享太廟。豫親王世爵共傳9世,共13王。

4、肅親王:豪格 清太宗皇太極之長子

順治五年三月,被多爾袞構陷削爵,事後被幽禁,同年四月死於獄中,時年四十歲。順治八年世祖親政,為長兄沉冤昭雪,恢復原封諡肅武親王。乾隆四十三年配饗太廟。肅親王共傳世爵10世。

5、鄭親王:濟爾哈朗 清太祖努爾哈赤之侄

濟爾哈朗順治十二年去世,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鄭親王世爵共傳10世,17王。其中5人被奪爵。

6、莊親王:碩塞 清太宗皇太極第五子

順治十一年十二月初五逝世,由他的兒子博果鐸襲爵。莊親王共傳世爵8世,11王,2人被奪爵。

7、克勤郡王:嶽託 代善長子

太宗崇德年元年封為親王,性格狂妄自傲,兩度被降為貝子,太宗兩度免其死罪,崇德三年病逝軍中。詔封克勤郡王,乾隆四十三年配饗太廟。克勤郡王爵共傳世13世,17王。

8、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代善之孫

父親為代善第三子薩哈璘,精通滿、漢、蒙三種文字,崇德年間病逝,追封穎親王。

勒克德渾順治五年封順承郡王,順治九年去世,順承郡王世爵共傳10世。

9、和碩怡親王 胤祥 康熙帝第十三子

雍正即位後封其為和碩怡親王,雍正八年去世諡為“賢”,又特別在諡前加“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八字,配饗[ xiǎng ]太廟,乾隆年間定怡親王爵世襲罔替。怡親王爵世8世9王。

10、和碩恭親王奕訢 道光帝第六子

道光帝遺詔封"恭親王"。光緒二十四年病逝,諡號為"忠"。配饗[ xiǎng ]太廟,恭親王世爵共3世2王。

11、和碩醇親王奕譞 道光帝第七子

道光三十年封為醇郡王,同治三年,奕譞加親王銜, 同治十一年晉封親王,光緒十六年死,配饗[ xiǎng ]太廟,稱皇帝本生考醇賢親王,其子載灃襲爵。

12、和碩慶親王奕劻 清高宗乾隆帝第十七子永璘之孫

光緒二十年,進爵親王,光緒二十四年,加恩世襲罔替,成為鐵帽子王,其王爵只有一代。

鐵打的帽子流水的王爺

從以上全文總結出,鐵帽子王是清朝的產物,“鐵帽子”也隨著清朝的沒落而亡。中間的世襲罔替的過程中,清朝對宗室諸王管理非常嚴格,即使是鐵帽子王也有錯必罰。親王、郡王的名號猶如鐵帽子可以世襲罔替,但戴鐵帽子的人可以隨時更換,其實一點都不"鐵"。

“鐵打的帽子,流水的王爺”。


小觀點大歷史


清朝的鐵帽子王,指的就是世襲罔替的王爵,共12位,分別是和碩禮親王、和碩鄭親王、和碩睿親王、和碩豫親王、和碩肅親王、和碩莊親王、多羅克勤郡王、多羅順承郡王、和碩怡親王、和碩恭親王、和碩醇親王、和碩慶親王。

鐵帽子王裡,莊親王碩塞最特殊,不是正妻所生,也不配享太廟,他是死了100多年後,乾隆為湊數欽定的鐵帽子王。

古代各朝的爵位制度各不相同,有的爵位子孫可以承襲,有的只能降級承襲,有的不能承襲,還有的可以保持原有爵位無限承襲,這叫世襲罔替,比如明朝的王爵都是世襲罔替的,而宋朝禁止世襲罔替,而清朝絕大多數王爵都是降級承襲,一代降一代,直至閒散宗室,只有12位王爵受皇帝特殊恩典,允許世襲罔替,俗稱“鐵帽子王”。

鐵帽子王之一的克勤郡王世系最為曲折,世襲者曾4次被削爵換人,圖為末代克勤郡王晏森,清亡後拉洋車。

12位“鐵帽子王”裡面前8位是清朝前期封的,在開創滿清王朝立下顯赫軍功,屬於軍封,後4位是清朝中後期封的,跟當時的皇帝有著特殊的關係而受封,屬於恩封。鐵帽子王與普通親王優越之處主要在於榮譽,是超品的存在,世襲罔替是的有宗親望成莫及的,除享受親王一切福利外,另賜一座規格更高的世襲罔替王府。

奕劻,本是清晚期庸碌無為的主,在戊戌政變時幫了慈禧大忙,被封為最後一位鐵帽子王慶親王,清朝存在時只有他一代。

有一點要注意,鐵帽子王雖是世襲罔替,針對的是爵位,而非人,意思是爵位永遠不變,人是隨便可以換的,另外清朝較明朝不同的是,清朝是鼓勵王爺們參政,可以當官大顯身手,鐵帽子王們一般擔任滿蒙都統,鎮守一方,但由於皇族內部鬥爭,前面說到鐵帽子王爵不變,人可以換,所以鐵帽子王並非鐵打不動,也完全取決於皇帝的喜怒哀樂,很多鐵帽子王爺身陷囫圇,會無情摘掉,死於非命的,真正能保持此尊榮的很少。


圖文繪歷史


清朝是我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在今天十分流行的清宮劇中,我們常會看到皇帝的兒子有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爵位,清朝的爵位分為了十二等,親王是最高一等,輔國將軍是最低的一等,這些爵位主要是封給皇族宗室,異姓功臣和蒙古貴族。但是通常這些爵位都是世襲遞降的,每一代降一級,降到輔國將軍一級就不在往下降了,其中有一類爵位是世襲罔替的永久性爵位,還可以享受太廟配祭,這就是滿清時期的鐵帽子王。

鐵帽子王也是清朝所有爵位中含金量最高的。看過《雍正王朝》的讀者應該就會有印象,八爺逼宮雍正皇帝的時候就是聯合了這些個鐵帽子王,還把祖制八王議政抬了出來,當然真實的歷史上,到了雍正年間,鐵帽子王雖然有很高的地位,但是沒有任何軍政權利,更不可能有能力和皇帝叫板。

整個清朝276年,總共就出了12位鐵帽子王,清朝初期最先封了六位親王,和碩禮親王,和碩鄭親王,和碩睿親王,和碩豫親王,和碩肅親王,和碩莊親王,兩位郡王,多羅克勤郡王,多羅順承郡王。雍正年間封了十三爺和碩怡親王,到了晚清時期最後又封了三位鐵帽子王,分別是和碩恭親王,和碩醇親王,和碩慶親王。


這十二位鐵帽子王前面的八位是為清朝打下江山,戰功赫赫而受封為世襲罔替的王爵,後面的四位則是幫助當時的皇帝鞏固統治,穩定江山而受封的,是有一些區別的,清朝的爵位,包括鐵帽子王,都是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才確立下來的,最初在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時,讓其子孫統領各旗,這時起就已有和碩貝勒的稱號稱呼旗主,貝勒這個詞就有王的意思,但是是什麼待遇,地位還在很不明確,到了皇太極建國之後才開始完善頒佈爵位制度。


在天聰十年(皇太極年號)清朝進行了第一次封爵,加封了親王,郡王七人,貝勒兩人,順治皇帝繼位之後又加封了碩塞為多羅承澤郡王,這時滿清初期的八位鐵帽子王才正式的定型了,但是要注意的是這個時候的鐵帽子王,清王朝沒有承認他們世襲罔替的權利,到了乾隆年間,國政基本上穩定了,乾隆皇帝才把諸王世系理清了,正式的確立了清朝初期八大皇族宗室爵位世襲罔替的地位,(當然前提是不犯重大過錯,不謀反)也就是我們後來說的清初的八大鐵帽子王。

今天我們會把一些穩定的工作叫做鐵飯碗,鐵帽子王這個稱呼也是因為爵位世襲罔替而非世襲遞降得名,那麼鐵帽子王到底有多鐵呢?《雍正王朝》有一段是鄔思道勸十三爺別要鐵帽子王,清朝的王爺不像其他朝代有封地,有軍隊,他們只能住在京城,不能到地方任職,朝廷管理非常嚴格,就怕挑不出錯,就如禮親王代善的兒子滿達海,因為吞佔多爾袞家產,導致他死了之後他的長子被削爵為貝勒,鐵帽子王被轉給了代善另外一位孫子愛新覺羅·傑書,克勤郡王嶽託的兒子訥爾圖因為毆打下人被削爵,他的弟弟訥爾福襲爵位。

通常鐵帽子王會代代相傳,一直傳到沒有後人為止,最多的多羅克勤郡王傳了十三世,最少的和碩慶親王只有一代,滿清就滅亡了,從這個角度來看,鐵帽子王倒是夠鐵了,只是承襲爵位的這些遺老遺少沒那麼鐵。從根本上來說,滿清的爵位制度其實進一步的

將權利集中在皇權上,同時又削弱了宗親旁支的影響力,也不過是穩固統治的手段罷了。


玄坤文史


鐵帽子王名義上世襲罔替,到底有多鐵,其實情況比較複雜。

清代實施降等和嫡長子繼承製,即使是鐵帽子王的後代,也只能有一個兒子才能繼承爵位。

清代初年,睿、禮、鄭、豫、肅、莊、克勤、順承八王,功入八分,後來增加到十二家族,顯赫一時。

鐵帽子只管當代富貴,不管後代富貴。只顧及嫡長子地位,不考慮非嫡長子和庶出後裔。對於鐵帽子家族非嫡長子的其他兒子,無論是嫡出還是庶出,都需要降格繼承,還需要考試選取,分功封,恩封和考封三種模式。

如果成績確實優秀,賦予低一級爵位。對於那些成績太差的,有的人乾脆失去爵位,成為閒散宗室。

因此,清代早期的鐵帽子王家族有的庶出兒子,不斷繁衍,支脈愈發擴大,到了清中期,生活已經相當貧困,入不敷出,成為朝廷救濟的對象,失去了曾經的鐵帽子榮耀。朝廷規定的爵位只有十四級,等繼承到最後一等的奉恩將軍之時,也就意味著鐵帽子家族失去了再繼承的空間。當然,鐵帽子家族畢竟是皇族宗室,宗人府管理者如果見有的旗人或宗室覺羅生活憂慮,也會有補助措施,每個月給餬口的錢糧。

並且,鐵帽子家族是和清代早期的政治商議體制相關的,入選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旗主親貴,大部分是鐵帽子,是愛新覺羅家族的直系親屬。後來的輔政王大臣們,也都是皇族宗室或旁支,不是普通人。

戰事減少,鐵帽子家族成員都是吃皇糧的老爺太太,逐步蛻化墮落,供養成為一大筆開支。後來,康熙雍正和乾隆不斷實施集權,架空議政王大臣會議,同時削減鐵帽子家族待遇,嚴格規定後裔繼承法,所謂的鐵帽子家族,慢慢就成為只有經濟特權而無政治地位。

溫水煮青蛙,到了清代後期乾脆連經濟待遇也逐步不能落實了,造成了旗人親貴的衰落。

秦右史,原創通俗歷史,專注民間文化。


秦右史


鐵帽子王來源於清朝的封爵制度,只有對朝堂有特大功績的臣子才能夠被賜予“鐵帽子王”的爵位,整個清朝僅有12位擁有鐵帽子王的封爵。身為鐵帽子王,既有鐵的一面,也有不鐵的一面。

鐵帽子王的“鐵”:更優厚的待遇和特權

清朝的鐵帽子王一共有十二位:八位在清朝開國的時候立下赫赫戰功,屬於功封鐵帽子王,四位為清朝的江山穩固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屬於恩封鐵帽子王。

成為鐵帽子王,不僅僅當代臉上有光,子孫後代同樣享福。清朝的親王一般是恩封,爵位每傳一代,就會降一等,一直從親王級別降級到輔國將軍為止。但是鐵帽子王是“世襲罔替”,意思就是說爵位在代代相傳中不會出現降爵的事情,不僅爵位世襲罔替,就連王府都是一代傳一代。同時,鐵帽子王的俸祿也是相對優厚的,每年的俸祿有1萬兩,祿米1萬石,親王的祿米才5千石。

鐵帽子王的不鐵:戴鐵帽子的人可以隨便更換

清朝的宗室親王制度是為了能夠大一統王朝的制度,因此中央對宗室親王的管理十分嚴格,無論爵位大小,有錯必懲。

鐵帽子王如果犯錯,皇帝隨時可以更換爵位的擁有者,改成由旁支繼承。比如在功封鐵帽子王代善死後,他的兒子滿達海成為了第二任鐵帽子王,但是後來查出滿達海貪汙了多爾袞家的財物,就被剝奪了鐵帽子王的爵位,降級為貝勒。這鐵帽子王的爵位,則由代善的孫子傑書繼承。


大腳姑娘碎碎念




答:清朝的鐵帽子王的帽子說鐵也鐵,說不鐵也不鐵,為什麼這麼說呢?

說起來,“鐵帽子王”雖然是清朝特有的叫法,但類似的東西,其他朝代也有。

比如我們看《水滸傳》,江湖上各路犯了事的英雄好漢都喜歡往滄州橫海郡竄,原因是那兒住著一個熱衷於扶危濟困的柴大官人柴進。

柴進怎麼可以無視朝廷的法令,公開接濟亡命之徒呢?

按照小說裡的說法,柴進是大周皇帝柴榮後人,其先祖有禪讓之功,得宋太祖賜“丹書鐵券”,可以子孫世襲、萬世不被朝廷賜死。

可見,這“丹書鐵券”是非常誘人的獎賞。

大明開國,明太祖朱元璋為了答謝眾功臣將士擁戴征戰之功,也效仿前朝做了許多獎賞功臣的“免死鐵券”。

但,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柴進的“丹書鐵券”被高唐州知府沒收,柴進本人被丟進枯井,若非梁山好漢來救,就被活活餓死於井底。

而明太祖朱元璋為了整頓吏治,大開殺戒,屠殺了許多作奸犯科的官員,當然,也包括手持“免死鐵券”的功臣世家。

可見,“免死鐵券”和“鐵帽子王”都是產生腐敗的優質土壤,被毀也是很正常的事兒。

清朝鐵帽子王的書面專用語是“世襲罔替,配享太廟”,發端於皇太極,定製於乾隆。

皇太極改國號之年,一口氣封了七個“鐵帽子王”。

其中,兄長代善家共佔了三席:代善本人為禮親王,代善之子嶽託為成親王,代善另一子薩哈廉為穎親王。此外,皇太極又封自己的十四弟多爾袞為睿親王;封十五弟多鐸為豫親王;封自己的長子豪格肅親王。另外封堂兄弟濟爾哈朗為鄭親王。

濟爾哈朗為奴爾哈赤之弟舒爾哈齊的第六子。

一句話,七個“鐵帽子王”中,除了濟爾哈朗外,其他全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龍子龍孫。

到了順治元年,皇太極第五子碩塞又被封為承澤郡王。

以上,為清初赫赫有名的“八大鐵帽子王”。

封了“鐵帽子王”,並不意味著可以肆無忌憚地亂來。

比如,“鐵帽子王”豪格在皇太極死後,曾與另一個“鐵帽子王”多爾袞爭當皇位繼承人,失敗後,被多爾袞整得很慘,下獄,削除“鐵帽子王”,最後擊殺於牢獄之中。

多爾袞生前整別人,死後遭到了清算,被追論為“逆謀”大罪,削去“鐵帽子王”,黜除宗室,籍沒所有家產,還被挖墳掘墓,焚骨揚灰。

而另一個“鐵帽子王”薩哈廉的兒子、郡王阿達禮曾在皇太極死後秘密向多爾袞勸進,也被以“叛逆和擾亂國政罪”處死。

不過,到了清朝中葉,乾隆皇帝進行了重新審定,著力於繼絕昭屈,恢復了全部“八大鐵帽子王”王號,尋找其後世子孫以承繼福廕。

但是,乾隆只能保證他在世時能保護“鐵帽子王”的平安,他死了以後,“鐵帽子王”就出現了屢有被削之事。

比如說,同治年間,就有世襲的鄭親王端華、世襲的怡親王載垣因罪被賜自盡,兩個“世襲罔替”的親王王爵被削。

補充一下,清初的“八大鐵帽子王”是憑戰功得封。而從雍正朝開始,也有因皇帝特殊照顧而得封的,如康熙的第十三子允祥,被雍正封為和碩怡親王;道光第六子奕訢,被咸豐封為恭親王;道光的第七子奕譞,被咸豐封為醇親王;乾隆十七子永璘之孫奕劻,被慈禧封為慶親王。

這四人與“八大鐵帽子王”合稱“十二大鐵帽子王”。

“十二大鐵帽子王”中,含金量最低的就是被慈禧封為慶親王的奕劻。

晚清末世,風雨飄搖,奕劻在辛亥革命爆發後上奏啟用袁世凱,被清朝親貴遺老目為“賊子”,而清朝在辛亥革命後垮臺,奕劻本人也成為了“最後一個鐵帽子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