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從敘事技巧、人物塑造、隱喻內涵來淺析該片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阿德勒


豆瓣8.4《陽光普照》|從敘事技巧、人物塑造、隱喻內涵來淺析該片

《陽光普照》是由鍾孟宏執導的劇情片,由陳以文、柯淑勤、巫建和、劉冠廷、許光漢、尹馨、溫貞菱、吳岱凌主演。

影片講述了一個平凡的四口之家,父親阿文(陳以文飾)和母親琴姐(柯淑勤飾)育有兩個兒子,叛逆的小兒子阿和(巫建和飾)與好友菜頭(劉冠廷飾)砍傷人進了少年輔育院,但阿和的女友小玉(吳岱凌飾)卻帶著身孕來家裡。

琴姐不顧阿文反對,將小玉留下來照顧。此時,被砍傷者家屬也來找阿文求取鉅額賠償,阿文受不了總是帶來麻煩的小兒子,將所有希望都寄託在大兒子阿豪(許光漢飾)身上,卻不知道溫暖善良的阿豪卻最終以跳樓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阿和在得知哥哥的死訊後幾近崩潰,在心理醫生的幫助下,道出了多年來對哥哥優秀的怨恨。他想努力地去重新生活,一切卻在菜頭出獄後戛然而止。多次的糾纏下,阿和一次次地被逼就範,做著一些違法的事情,而阿和的父親為了保護他,在一個雨夜開車撞向了菜頭。


豆瓣8.4《陽光普照》|從敘事技巧、人物塑造、隱喻內涵來淺析該片


在敘事技巧方面,影片運用了平行蒙太奇的手法展現了哥哥阿豪和弟弟阿和的不同人生軌跡;在人物塑造上,通過豐富的鏡頭語言,以小人物的生活寫照,譜寫了中國家庭的普遍詬病與傷痛;在隱喻內涵方面,影片著手於各個細節,如畫面場景、故事引用、情節設計等留給了觀眾更大的思考空間。本文從敘事技巧、人物塑造、隱喻內涵三個方面分析《陽光普照》作為一部成功影片的獨到之處。


豆瓣8.4《陽光普照》|從敘事技巧、人物塑造、隱喻內涵來淺析該片


01 故事的敘述技巧:平行蒙太奇手法


影片採用了平行蒙太奇的手法,展現哥哥阿豪與弟弟阿和的不同人生軌跡。

蒙太奇(Montage)是音譯的外來語,原為建築學術語,意為構成、裝配。


經常用於三種藝術領域,可解釋為有意涵的時空人為地拼貼剪輯手法。最早被延伸到電影藝術中,後來逐漸在視覺藝術等衍生領域被廣為運用。


平行蒙太奇,也稱作“並列蒙太奇”,又被稱為“花開兩朵,各表一隻”,指的是以上不同時空或地城發生的兩條情節線同時發展,並列發現,鏡頭在這些平行發展的線中來回切換,互相補充、共同促進情節的發展,最後歸向同一個結果。


1、身處陽光中的阿豪

過度的愛是傷害。——《教書育人》


在本片中,阿豪是父親引以為傲的孩子,從小成績好、長相好、性格好。父親剛剛在法院那場戲中,親手把小兒子送進去改造,現在來到補習班看望大兒子,給他送去學費,督促他好好學習。


豆瓣8.4《陽光普照》|從敘事技巧、人物塑造、隱喻內涵來淺析該片

父親的差別對待,讓阿豪也倍感壓力,雖然他也期望父親的認可,但是當父親幾乎把所有的愛與關注都給了他之後,他感到無法承受。

直到後來他的生命戛然而止,我才從別人的回憶裡看到了另一個阿豪。劇中阿豪的畫面並不多,但是他自殺之後,出現在別人回憶的片段裡,才拼湊出來了一個漸漸完整的形象。

在弟弟的回憶裡,哥哥是一個完美的存在,什麼都好,家裡人都喜歡哥哥。他優秀到沒考上第一志願都要重考,優秀到這輩子只做錯過一件事,就是從那麼高的地方跳下來。


豆瓣8.4《陽光普照》|從敘事技巧、人物塑造、隱喻內涵來淺析該片

在好友曉真的回憶裡,阿豪是一個把所有的好都留給別人的人,似乎都沒留一點給自己。


2、身處陰暗中的阿和

尊重孩子,不要急於對他作出或好或壞的評論。——盧梭


電影一開場,雨夜、摩托車、砍刀。阿和因為受了黑輪欺負,想叫好友菜頭幫忙出頭,誰知菜頭卻一下子砍斷了別人的手。那隻斷手在滾燙的湯中萎縮,彷彿也預示著他們人生的萎縮。


豆瓣8.4《陽光普照》|從敘事技巧、人物塑造、隱喻內涵來淺析該片

阿和入獄時的場景,一個長鏡頭跟隨著他的背影一直到牢房,同時伴著看管人員的審判聲音,畫面最後落在了他的編號條上。

在輔育院的日子當然不好過,被刁難、被排擠、被威脅,但是他還是的生存下去。陰暗的氣壓一直縈繞在阿和的生活中,直到哥哥的去世,他終於爆發了。當心理醫生問他,是哥哥的事情嗎?他才終於開始釋懷,反省自己的人生。

他一直以為心裡是恨著哥哥的,因為他的存在,別人都看不到自己。當哥哥去世之後,他才明白哥哥在自己心裡的分量有多重。哥哥去世後,他成了家裡唯一的孩子,這時候的他似乎明白了哥哥的感受,也默默決定要承擔起家庭的責任。

直到阿和孩子的出世,他和小玉在輔育院登記結婚,氣氛同樣是沉悶的。雖然是一件喜事,但是卻沒有尋常婚禮的歡聲笑語,就連登記人員的禮花慶賀都顯得那麼格格不入。

出來後的阿和也找不到什麼好工作,別人一聽他是從輔育院出來的就委婉拒絕了,最後他只能找一些上晚班的工作。於是他的鏡頭依然大多是在黑夜中,在黑夜中努力,在黑夜中摸索。

當他覺得就這樣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慢慢走向陽光的一面時,菜頭出獄了。在菜頭一次次的逼迫下,他無力反抗,只能一次又一次的遊走在犯罪的邊緣。他原本看到的曙光又變成無盡的黑暗,直到聽到菜頭的死訊,他奔跑在陽光下,終於臉上有了笑容。


豆瓣8.4《陽光普照》|從敘事技巧、人物塑造、隱喻內涵來淺析該片


我們可以看到,在阿豪的畫面中,大多是明亮乾淨的,阿豪因為沒有考上第一志願,所以選擇了復讀。阿豪在補習班的場景和弟弟阿和在輔育院裡的場景也形成了鮮明對比。補習班的牆上掛滿了考上名校的同學相片,這也象徵著光明美好的未來。

畫面在明亮與黑暗中交替,哥哥充滿陽光的生活和弟弟陰暗的畫面形成了反差。我們雖然看到了阿豪生長在陽光下,但是卻能感受到的是陽光的灼熱而不是和煦。

豆瓣8.4《陽光普照》|從敘事技巧、人物塑造、隱喻內涵來淺析該片

02 從人物塑造解讀

本片通過豐富的鏡頭語言,細膩的表現形式,突出了“阿豪”、“阿和”、“菜頭”的成長曆程,以及他們背後的傷痛和無奈。

一、阿豪

有心理研究表明:聽話懂事的孩子,會習慣於服從成人的命令,會把父母(外在)的期望和要求內化為自己(內在)的期望和要求,希望成為父母和老師心中的好孩子。

這本來也是好事,但是如果父母對孩子的要求過嚴,期望太高,那就會導致孩子過於苛求自己,太過嚴格要求自己,向自己施壓。一旦孩子努力了也達不到自己定的目標時,就會產生因為成不了大人心中的好孩子的內疚感和自責心理,甚至形成強迫型人格障礙。

從小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爸爸媽媽喜歡,鄰居老師誇讚,如果他能因此變得桀驁不馴,睥睨他人,也許他可能會走上一條多為自己著想的道路。

但是偏偏沒有,他努力學習,勤奮向上,沒有辜負別人對他的關愛,而且儘自己的所能去關心體貼別人。在與他人相處時,他選擇了那個承擔更多的那一個。從他自殺前發給曉真的那段信息可以看出,他的壓力已經大到無法承受。

豆瓣8.4《陽光普照》|從敘事技巧、人物塑造、隱喻內涵來淺析該片

他寫到:“這個世界最公平的是太陽,不論維度高低,每個地方一整年中,白天與黑夜的時間都各佔一半,前幾天我們去了動物園,那天太陽很大,曬得所有的動物都受不了,他們都想方設法找一個陰影躲起來,我有一種說不清模糊的感覺,我也好希望跟這些動物一樣,有一些陰影可以躲起來,包括你、我弟、甚至司馬光,都可以找到一個有陰影的角落。可是我沒有,我沒有水缸,沒有暗處,只有陽光。二十四小時從不間斷,明亮溫暖,陽光普照。”

最後這個陽光的大男孩在一個漆黑的夜晚縱身躍下,終於找到了自己陰影的角落。


二、阿和

美國佛羅里達大西洋大學的研究團隊對1400多名13~15歲青少年進行跟蹤調查,發現嘲弄式教育會對孩子造成極大傷害。


所謂嘲弄式教育是指家長使用批評、諷刺、羞辱的方式同孩子打交道,在情感上或身體上強迫孩子。觀察發現,在這種教育方式下,青少年極易表現出壓抑的怒火,而這通常也是情緒控制不住的跡象,可引發負面情緒、敵意以及言語和肢體上的攻擊行為等。

阿和是那個從小不被父親看到的孩子,他無論如何努力都趕不上哥哥的腳步,索性他尋找另外的一條路。可是追逐哥哥的那條很苦,另外選擇的更苦。媽媽在回憶阿和小時候時,說到只是覺得他不太愛讀書,問他是不是在學校發生什麼,他又不說。

他習慣了被忽視,在父親心中一直不願承認這個不成器的孩子,在跟妻子提到他時,用的“你兒子”,父親不願意面對阿和,就像他不願面對他自己有缺陷的一面。直到阿豪的離開,父親才漸漸地開始看見這個小兒子。

阿和一直想走近父親和哥哥那親密的連接中,但是他走不進去,所以他更貼近媽媽。從媽媽的回憶裡可以聽出,阿和讓媽媽騎兩三個小時的單車,這樣就可以一直抱著媽媽,如若不然,晚上就吵得你別想睡覺。他的心裡太渴望被愛,被看見。

從小到大,哥哥的存在,讓他總是相形見絀。跟哥哥一對比,似乎他總是更頑劣一些,父親也不喜歡他。小的時候他打架,只是不希望別人再欺負自己。他也想像哥哥一樣,好好讀書、乖巧懂事,但是哥哥太難超越了,他只有走向另一個極端。


三、菜頭

很多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人都有一個童年被虐待的經歷,被忽略或者強行離開照料或者愛護自己的親人。

童年遭受到情緒極不穩定的父母的影響,導致人格的部分分裂,無法將好與壞兩極融合,無法對世界產生統一和綜合的觀念。從而,對於世界缺少安全感,形成絕對好和絕對壞的期待,而這兩者都不是現實的,只好在這兩極震盪——形成一種極其不穩定的人格。

在這部戲裡,菜頭其實是一個性格有缺陷的人,偏執而且極端。小時候和奶奶相依為命,從未體驗過所謂的家庭溫暖,所以當阿和出現的時候,他覺得阿和不受家裡待見,似乎是和他一樣的人。

當阿和提出要他幫忙嚇一下黑輪時,他二話不說拿著開山刀就衝過去了,沒想到一刀下去,砍斷了別人的手。在審判時,他孤身一人,看著對面坐著的阿和一家人,他明白,他和他終究是不一樣的。但是他不甘心,因為傷人情節嚴重,他比阿和多關了三年。

出來之後,他第一時間就是要找到阿和。當他看到阿和找到自己的工作,又有自己的老婆孩子時,他的心裡更加的不平衡,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地去找阿和麻煩。

曾經的他為了義氣,幫兄弟出頭,結果最後進監獄的卻是自己。因為家裡窮,沒法賠償,唯一的房子都被拿去抵押,相依為命的奶奶也被送到了養老院。而所謂的兄弟,也從來沒有探視過自己,到頭來,他才是那個一無所有的人。

豆瓣8.4《陽光普照》|從敘事技巧、人物塑造、隱喻內涵來淺析該片

03 從隱喻內涵解讀

隱喻內涵即通過鏡頭或場面的對列進行類比,含蓄而形象地表達創作者的某種寓意。這種手法往往將不同事物之間某種相似的特徵突現出來,以引起觀眾的聯想,領會導演的寓意和領略事件的情緒色彩。


1、片名


豆瓣8.4《陽光普照》|從敘事技巧、人物塑造、隱喻內涵來淺析該片


這部戲的中文名是《陽光普照》,聽起來積極向上,但是阿豪就是在這樣的陽光普照中無處可躲。這部戲的英文名《A Sun》,諧音是“A Son”,寓意著父親一開始心目中只有阿豪一個兒子,一語成讖,最後父親就只剩下阿和這一個兒子。

2、補習班的場景


豆瓣8.4《陽光普照》|從敘事技巧、人物塑造、隱喻內涵來淺析該片

補習班外面貼滿了高中的名校的學子,預示著光明的前途和未來。但是當阿豪在午休中起身那一下,整個教室就只剩下他一個人,有一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意味,也象徵著沒有一個人瞭解他心裡的感受。

他看似一切都那麼完美,充滿希望,但是他是那麼地孤獨。只是一晃之間,教室裡坐滿了,幻想終究抵不過現實。

3、司馬光砸缸的故事


豆瓣8.4《陽光普照》|從敘事技巧、人物塑造、隱喻內涵來淺析該片

不同於我們經常聽到的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電影中的故事源於袁哲生在《寂寞的遊戲》中提及過一個不同於人們所熟知的司馬光的故事,稱之為脆弱的故事。

阿豪向曉真講述的那個故事,其實是在隱喻自己。一群小孩在玩捉迷藏的遊戲,司馬光來負責找,當所有小孩都已經出來了的時候,司馬光堅持還有一個小孩沒有找到。大家拗不過他,直到來到一個大水缸前,司馬光拿起石頭砸過去,水缸破了卻沒有流出水。他走近一看,在黑暗中有一個小孩,那個小孩就是他自己。

阿豪似乎是一個沒有缺點的孩子,被周圍人的期望包裝地太完美,以致於他十分渴望自己能像司馬光一樣,砸掉那包裝的外殼,他想要別人看見處在陰暗的自己。

4、菜頭的死


豆瓣8.4《陽光普照》|從敘事技巧、人物塑造、隱喻內涵來淺析該片


在影片最後,父親在面對母親對他的質問中,他坦白了自己為了不讓阿和再受到菜頭的騷擾,親手把菜頭殺死,並拋屍。本來阿和是父親不願面對,不願看到的一個兒子,但是當他失去了阿豪後,他不想再失去阿和,所以寧可犧牲自己,也要保全兒子。這是對阿豪都不曾有過的付出。

菜頭死的那晚,下了很大的雨,在雨水的沖刷下,掩蓋了父親的犯罪真相。當阿和得知菜頭死後,在橋上奔跑,第一次他感覺到了陽光的味道。

5、筆記本


豆瓣8.4《陽光普照》|從敘事技巧、人物塑造、隱喻內涵來淺析該片

寫有“把握時間、掌握方向”的筆記本,片中多次出現,一開始父親把筆記本送到兒子阿豪的手中,表達著自己對他的期許。在臨近結尾處,我們看到母親和弟弟在整理他的遺物時,翻出了幾十本這樣的筆記本,這是對父親的隔離以及保留。他沒法全然地接受父親的愛,因為這份愛讓他不堪重負。


豆瓣8.4《陽光普照》|從敘事技巧、人物塑造、隱喻內涵來淺析該片

04 總結

最後我們再來梳理一下,本文從電影情節出發,通過平行蒙太奇的表現手法,來變現阿豪和阿和的不同人生悲劇。

通過人物的塑造的不同手法,重點分析了不同家庭環境下的阿豪、阿和以及菜頭的人物形象,他們的成長曆程和背後不為人知的傷痛。

最後通過隱喻內涵的解讀,進一步的剖析了電影中一些隱晦的指代,進一步地走進了鍾孟宏導演所譜畫的現實場景。在這部影片中,我們感受到了一個個普通家庭背後的傷痛與牽扯。不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個人成長,這部影片都留給我們太多的思考空間。


《陽光普照》提醒我們被陽光曬得昏沉的人,需要在陰影下躲一躲。那些以親情為名的捆綁也請早點停止,孩子的人生才能真正的“陽光普照”。

作者:陸漫漫,85後二胎寶媽,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想用文字記錄所思所想,原創不易,侵權必究!喜歡點個關注啊~

豆瓣8.4《陽光普照》|從敘事技巧、人物塑造、隱喻內涵來淺析該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