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 灵山人口中所说的“师公佬”在其他地方叫啥?有什么特点?

在那隆镇某村付氏有着家传的风水书---《洛书》,我曾半开玩笑地问他能不能教我,他说风水书是在付氏男丁中流传,不能传给女儿或者外姓人,让我觉得有点神秘。

故这期我们说说男巫(师公、送鬼师等)。

广西各民族巫公,长期残留于阶级社会中。男巫与女巫不同,他们不但降神,而且善于占卜,还声言能驱鬼治病,往往又是部落、村社头人。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说:“广西凌铁为变,邓运使擒之,盖杀降也。未几,邓卒,若有所觐,广西群巫乃相造妖,且明言日有 二新圣:日邓运使、凌太保,必速祭,不然,疠疫起矣。里巷大谨,结竹粘纸,为轿马旗帜 器械,祭之于郊,家出一鸡,既祭,人惧而散。巫独携数百鸡以归。因岁岁祠之,巫定例云。” 可见古代巫风之盛。男巫一般可分为占卜巫师、赶鬼巫师。

灵山人口中所说的“师公佬”在其他地方叫啥?有什么特点?

占卜师占卜巫师只占卜不驱鬼,壮、瑶、苗、侗等民族均有,但为数不多。占卜降神 的男巫被视为具有特质的人,某人在某次活动中突然昏迷、病倒,口中胡言乱语,即被认为 此人要当巫师了。故占卜巫师一般无师承,也无经书,很少有法具。建国后,经过历次运动, 破除迷信,占卜师为人降神问鬼已逐渐减少。

灵山人口中所说的“师公佬”在其他地方叫啥?有什么特点?

赶鬼巫师被认为有驱赶鬼神、治病救人的本领。按赶鬼的本领及职别,赶鬼 巫师有大小之分。小巫师壮族称“魔公”,瑶族称“习面勉”即“说鬼人”或“赶鬼公”, 苗、侗等族称“鬼师”。有一些简单的法具和少许经书,常替人做一些招魂、驱鬼、安宅、 合婚等法事。没有科仪制度,往往个人单独活动。收费较少,有的甚至不收费,只请吃一餐饭,保留了一些原始色彩。龙州金龙峒壮族称为“波玛”(密公)的一类巫师,专门替人作法 “治病”。人若是肚痛,或生疮疥,请“密公”来求“密水”,壮族称之为“玛蒙”。清代 恩城土州(今属大新县境)地区的巫师,主要从事赶鬼、叫魂、安墓、安桥等活动,不能参与 丧葬。防城边境一带勉语支瑶族的“习面露”(说鬼佬)主要是替人喃鬼送鬼

灵山人口中所说的“师公佬”在其他地方叫啥?有什么特点?

大巫师壮族称“公筛”,意即“师公”。瑶族称“塞翁”,也即“师公”。苗、侗、仫 佬、毛南、水族或称“师公”,或称“鬼师”。彝族统称“毕摩”,又称“摩喃”、“萨喃”。 各民族大巫师都从原始宗教的巫觋发展而来,但又不同程度地受到道教的影响。能举行祭祖、 游神、驱疫、上刀山、过火练、下油锅、度戒等大型跳鬼还愿法事。有比较完备的法具和比 较系统的经书,有较严格的戒律及科仪规范,并有师承关系。

灵山人口中所说的“师公佬”在其他地方叫啥?有什么特点?

师公从唐代起就已存在壮族社会中。有师承而无严密组织,可吃荤,可婚配。平常从事 农业或其他职业,有人请才去做法事。开坛时挂三宝画象,所奉神祗诸如“唐朝勒封桃源宝 山郎娘官家姨妹”、“云霄三十郎君三十郎子”之类。其活动主要是驱鬼、祈鬼,兼为人关 亡、择吉、问休咎。有经典,称“壮经”,用壮族土俗字书写,诵时依壮音,多为五字七字韵文。内容多是民间故事和传说、历史地理、天文历象等。师公大多在丧葬、节庆、禳灾等 大规模活动中出现,作法时人数不等。

灵山人口中所说的“师公佬”在其他地方叫啥?有什么特点?

上刀山

瑶族师公崇奉上清、太清、玉清三天尊,唐、葛、周三元或天、地、水三元三官为最高 神,及玉帝、雷王、社王、盘王、婆王、冯官、土地、五谷禾魂、梅山九郎、香火家先诸神。 有经书称“瑶经”,皆七字韵文,叫做“神唱”。其职责是为人跳鬼、还愿,兼择吉、关亡、 问休咎。有师承.有戒律,禁偷盗、淫邪,不得吃狗肉、蛇肉、龟肉及姜、葱等,但可结婚。 平常在家生产,有人请出去作法事时亦需封斋吃素。作法事时,穿花衣、戴花帽,作女人装 束。据说从前师公是由女人做的.非如此不能请动鬼神。凡做师公的人.必须先请师父举行 “挂灯”仪式,再为之“度戒”,获得师父发给的牒文、印鉴,购置经书、法器、道具,随 师父诵经习法,任助手三年五载方出师。建国前.瑶族师公因熟悉本民族历史传统,经常为 人们跳鬼治病.受到社会尊重。他们在瑶族社会中享有较高地位,为人做法事能获得一定收 入。瑶族学习做师公的人比较多,几乎每村有一两人。

灵山人口中所说的“师公佬”在其他地方叫啥?有什么特点?

苗、侗,仫佬、毛南、水诸族,鬼师”,又称“梅山道”或“武教”法师。信奉的神祗, 所用的经书、道具及师承、仪范与壮、瑶两族大同小异。惟信奉的神中有本民族始祖神和地 方神,如苗族的张郎兄妹,侗族的萨神,仫佬族的吴平大王及陈都、欧都,毛南族的三界公 爷等。各族经书均用汉字兼或夹以本民族土俗字书写,用汉语或本民族语言念音。仫佬、毛 南族木雕面具甚精美。
   彝族大巫师“毕摩”,被认为是有巫术能通天管地的人,为寨子主持祭祖、送葬、跳神治病、 占卜算命、 祭山神土地, 以及播种、祭田神等仪式。“毕摩”有用彝文写成的经文,俗称 “彝经”,并有用三十六根长约一尺的无节茎“甸竹”组成的巫棒及剑、铃等法具。彝巫可以子孙世袭,也可以传给兄弟。建国前,彝巫因掌握彝经.主持一切喃仫仪式,在村寨里享有较高地位。
   以上各民族的巫公,建国初期仍然活跃,后来破除迷信,活动逐渐减少,“文化大革命” 中几乎绝迹。80年代,有的又恢复活动。


文自:岭南十三叔

参考:地方文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