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0 李希貴:2035,教育現代化的八個挑戰


李希貴:2035,教育現代化的八個挑戰

站在2020年的開端,眺望2035年的教育。2035年,現在學校裡上學的孩子們正值青壯年,那時候的他們能否成為中國偉大復興的棟樑之材?

縱觀人類文明進程,教育和技術的賽跑是其中一個橫切面。當教育能夠追平或快於技術的腳步時,整個社會就會運行順暢、氛圍和諧,人心平穩淡定;可一旦技術的迅猛發展催生出巨大的變化,人們對於“經過怎樣的教育才能適應未來社會挑戰”這一問題的回答不再確定時,就會產生嚴重的社會焦慮。面對社會焦慮、信息爆炸、技術創新、全球一體的新時代,教育更需要回到初心,重新思考“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命題,用實踐與探索回答以下8個問題,讓教育回到“人之為人”的根本上來。

挑戰1:如何實現“有教無類”,走向全納教育?有教無類是從我國教育發展史上閃現的光輝。近年來,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通過各種方式,不斷增加普通高中招生名額分配比例。比例增加到一定程度,必然帶來入學政策的調整,高中就近入學、中考逐步淡出將會成為趨勢,校園生態也將發生很大變化,其主要特徵是同一所學校、同一間教室的學生學業成績差距懸殊。這種懸殊的特徵又必然讓學校教育回到“有教無類”上思考應對之策。在全納教育背景下,為差異化的學生提供適切的教育方式、為每一名學生創設適合的成長跑道就勢在必行了。

挑戰2:如何提供豐富可選擇的課程,實現因材施教?教育是幫助學生社會化的過程。因此,學校教育需要抽取社會生活中的典型部分,並通過濃縮和提純,將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各種情境變成學校的課程,讓每一名學生可以安全地試錯和探索,幫助擁有不同學習方式的學生體驗不同的成長路徑,以及有可能遇到的社會情境。同時,教育也必須擔當起個體啟蒙的責任,通過課程的選習,幫助學生喚醒自我、發現自我,最終成為更好的自我。豐富可選擇的課程才是因材施教的重要入口。

挑戰3:如何實現從教到學的轉變,走向核心素養?現代學校採取的教育模式,是工業革命的產物。但如今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數字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時代,傳統的知識和常規的認知已然過時,人類的手腳被釋放,頭腦也通過搜索引擎、人工智能被外包和不斷延展,而這些趨勢還將以我們無法預知的方式和速度繼續塑造未來。因此,學校教育要實現從教走向學,把學習過程還給學生,讓學生在高階的問題解決與思想創造層級進行自主性學習,逐漸沉澱下發展的核心素養,使學生把學習變成有趣的搭積木過程。

挑戰4:如何通過組織結構的變革,實現育人模式的轉型?當前社會普遍流行的觀點是,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充分說明了學校這一組織結構中領導者發揮著重要作用,但不合格的領導者也會給組織帶來消極影響。近年來,扁平化、去中心、小組織等新名詞的出現,其本質就是通過組織結構的改變來激發人的內在動力,讓組織不再只由大腦指揮,而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一個決策中心。這些都給學校的未來帶來了啟示:把學校組織視作一個生命體,讓其在生命週期內保持健康與活力;通過組織結構調整,促進學校育人模式的真正轉型。

挑戰5:如何從傳統教室走向學習社區?現在的學校空間和100年前的學校空間有什麼不一樣?工業1.0時代的模式,無法培養出適應4.0時代的人才,時代需要富有創造力和適應性的主動學習者。教育從傳統教室到學習社區的轉型,是當前時代發展的重要趨勢。學校要基於學生學習需求、學習方式進行學習社區的空間和任務設計。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應對真實世界的挑戰。

挑戰6:到底多大規模的學校才能支持學生更好地學習?近年來,小微學校的教育備受世界矚目,學校規模大小與教育質量的關係開始被審視。當前中國大規模學校居多,主要脫胎於蘇聯班級授課制模式。目前,許多大規模學校已經開始實施組織結構調整,年級管理模式成為主流,年級主任、班主任這些離學生成長最近的人成為重要決策者。但如何在解決優質教育均衡的集團化,與支持學生更好學習所需要的小規模之間取得平衡,仍需要我們用更長遠的目標去調整和改進更加適合每一個孩子成長的學校環境。

挑戰7:教師如何應對工作性質的變化,成為情緒勞動者?近年來,關於教師是否會被人工智能替代的話題熱度不減。其實不必驚慌,答案是否定的。未來教師的發展趨勢是從單純的腦力勞動者轉變為情緒勞動者。未來教師將會在設計學習體驗、領導學生學習、評估學習結果等方面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教師負責讀懂學生、辨識行為、引導情緒、創造學習的巔峰體驗,只有這樣,課堂上以學為中心才能真正展開,教師也將在個別化和差異化的指導中獲得職業的價值感和幸福感。

挑戰8:學校如何與院牆外的教育者進行合作?隨著信息技術的日益發達,學校的圍牆坍塌了,線上教育日益火爆。近年來,美國湧現出一批普渡、WGU等線上大學,正在完成向線上教育的轉型。據調查,美國60%的學習者已經是“非傳統大學生”,是工作後有學習需求再來選修合適的課程學習。由此可見,終身學習已成趨勢。線下校外教育機構也熱度空前,無論是興趣愛好還是學業應試,在課程內容上都越來越接近傳統學校。在這樣的背景下,學校應該何去何從?我們應該協同合作,化危為機,找到學校教育的獨特優勢:良好的師生關係和同伴關係,可以讓孩子安全試錯的校園環境,足夠豐富的選擇性課程,讓學校成為孩子的人生主題樂園,成為孩子一生最難忘的記憶。

(作者:李希貴,北京十一學校聯盟總校校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