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2 孩子打人不分年齡,說動手就動手,家長解決要分年齡,適合才最好

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同樣的行為在他們身上也會呈現出不一樣的解釋,比如動手打人。

在嬰兒期,寶寶動手打人可能只是因為不會表達自己,到了幼兒期和學齡前,打人的行為便有了更多深層次的含義。

針對孩子的動手行為,爸爸媽媽也要根據年齡段的不同,和具體原因的不同,分階段找尋最合適的解決方案。

孩子打人不分年齡,說動手就動手,家長解決要分年齡,適合才最好

年齡段一:嬰兒期

▼嬰兒期寶寶打人行為分析

即便是處在嬰兒期,寶寶的“攻擊”行為也是比較常見的,比如拍打感興趣的東西,抓挖大人的手臂,甚至在吮吸母乳時咬媽媽。

雖然寶寶的這些行為無數次讓寶爸寶媽抓狂,但家長們應該知道,嬰兒期寶寶的這些行為,並不是在發脾氣,或是故意為之。對於還沒有什麼意識,且語言功能發育不完善的他們來說,不管是打人還是咬人,不過是在嘗試使用自己的肢體,體驗全新的感受罷了。

即使寶寶的行為可能引起爸爸媽媽的反感,但家長們還是要盡力保持理智,理解寶寶行為背後的原因,畢竟,最重要的還是要引導寶寶如何控制自己的肢體,進而正確使用自己的肢體。

孩子打人不分年齡,說動手就動手,家長解決要分年齡,適合才最好

★嬰兒期寶寶打人解決建議

  • 當寶寶伸手打人時

當寶寶伸手拍打爸爸媽媽的手或臉時,寶爸寶媽可以順勢握住孩子的小手,引導他做一些其他手部運動。

  • 當寶寶吮吸母乳咬媽媽時

很多寶寶在哺乳時都愛咬媽媽,尤其是在出牙期時,這樣的行為就更普遍了。對於寶媽們而言,哺乳時被寶寶咬簡直就是噩夢般的存在,可即便如此,還是要請媽媽們盡力避免大喊大叫,甚至其他過激性行為。

之所以要避免,是因為這樣做一來可能會給寶寶留下心理陰影,導致孩子出現厭奶的情況,二來也可能讓寶寶產生不必要的錯覺,覺得這樣做可以引起媽媽的注意,有一就會有二,甚至變本加厲。

遇到這樣的情況,寶媽可以在孩子剛開始咬時,就抱緊寶寶,之後順勢用自己的胸部貼近寶寶的鼻子,或者直接用手捏住。因為產生了呼吸上的困難,寶寶就會自覺長開嘴巴。最後,當寶寶抬起頭來,寶媽可以板著臉,讓他明白自己的行為讓媽媽很生氣。

孩子打人不分年齡,說動手就動手,家長解決要分年齡,適合才最好

年齡段二:幼兒期

▼幼兒期寶寶打人行為分析

幼兒期一般是寶寶還不到三歲的階段,此時,寶寶的打人行為多少就會有些發脾氣的因素了。

其實,在這個階段產生打人行為的寶寶非常常見,因為此時的寶寶雖然具備了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但還沒有完全掌握表達自己各種需求的能力,所以運用肢體語言依舊是他們表達自己的主要方式。

不僅如此,很多幼兒期的寶寶經常會因為需求的限制,感到沮喪和難過,進而開始發脾氣、動手打人。但要是要強調,這種行為的本質只是在表達自己不高興的心情,並不是人們想象中情緒的激烈爆發,或是品質的低劣表現。

要知道,這時的寶寶很可能會因為一點小事,就開始發脾氣,動手打人,而且,儘管對別人造成了不好的影響,他們也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妥,反而認為這是別人先“招惹”了自己,自己只不過表達了不滿而已。

如果寶寶有類似的行為,爸爸媽媽不要急於懷疑寶寶的人品,感覺孩子是不是變“壞”了,但也要及時作出回應,幫助孩子儘快改正。

孩子打人不分年齡,說動手就動手,家長解決要分年齡,適合才最好

★幼兒期寶寶打人解決建議

1)給孩子一個溫馨的家庭

孩子的行為和思想深受成長環境的影響,一個和睦且溫馨的家庭給孩子帶來的,多半是正面的影響,也不會成為孩子暴力情緒的助長因素。

2)規避寶寶看到暴力鏡頭

小孩子的學習能力很強,往往在不知不覺間就對某種行為產生一定的記憶性。

如果一家人看電視時,出現了比較暴力的畫面,爸爸媽媽可以引導寶寶,將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地方,之後趕緊換臺。之所以不馬上撥臺,也是為了避免過猶不及,讓孩子產生好奇,對此類畫面更感興趣。

3)告訴寶寶“打人”行為是不正確的

每個孩子生來都是一張白紙,爸爸媽媽可以很認真、很明確地告訴寶寶,打人是不對的行為,更是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引發各種問題的行為。

如果寶寶動手打過爸爸媽媽,家長更要讓孩子明白,被打的人是有疼痛感的,爸爸媽媽也不例外。

孩子打人不分年齡,說動手就動手,家長解決要分年齡,適合才最好

4)以身作則,引導寶寶學習更多的反應方式

多數時候,寶寶出現動手行為,只是因為

不知道還能怎麼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寶爸寶媽可以以正面引導的方式,告訴孩子如何更好的表達自己,這就需要在平時的生活中給孩子做個好榜樣,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比如,當爸爸和媽媽說話,但媽媽卻沒有聽到時,寶爸可以輕拍寶媽的肩膀讓其注意到,當然,這樣的過程一定要讓寶寶看到,甚至可以就在寶寶眼皮底下,讓他明白想要引起別人的注意,傾聽自己的需求,只需要輕輕觸及就可以了。

5)平靜中強行中斷寶寶的打人行為

如果其他辦法都不奏效,那麼,“強行中斷”可以作為最後的辦法,但最好在寶寶一歲之後再採用。

當寶寶發脾氣,動手打人時,爸爸媽媽不打孩子、不罵孩子,平靜地將其置於空曠的地方,然後不予理睬。在看到寶寶安靜下來後,如果當家長走近或和他說話時,寶寶依舊是原有態度,則繼續將其晾在一邊,

直到寶寶真的冷靜下來,再去解決問題。

孩子打人不分年齡,說動手就動手,家長解決要分年齡,適合才最好

年齡段三:學前期

▼學前期寶寶打人行為分析

1)發洩自己的憤怒

為了發洩自己的憤怒,用動手的方式是常有的事。

2)受周圍環境影響

不管是父母的影響,還是模仿周圍類似的行為,如果稍加大意,孩子很可能會養成動手打人的習慣。

3)不知道如何與人相處

在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時,因為還沒有豐富的社交經驗,很多時候,孩子做不到很好的向他人表達自我,尤其是在語言能力不夠完善的情況下,往往不知所措,進而做出打人的動作。

孩子打人不分年齡,說動手就動手,家長解決要分年齡,適合才最好

★學前期寶寶打人解決建議

1)無意所為也要管教

不得不說,很多時候孩子們玩耍發生些許肢體碰撞是常有的事,在無意識的情況下打到其他小朋友,或者無意識的傷到別的孩子也不是不可能的。

這個時候,即便對方家長和孩子已經予以諒解,但作為孩子的家長,爸爸媽媽還是要告訴孩子主動道歉,並教導孩子更加註重邊界意識。

可能很多人覺得,既然孩子無心而為,家長也沒必要太過較真,但如果長時間如此,孩子很可能會認為,不管影響大小,只要是無心之舉都不用負什麼責任。這樣的錯誤觀念對孩子日後發展非常不利,所以,在此事上還是不要抱有“護犢子”的心態比較好。

孩子打人不分年齡,說動手就動手,家長解決要分年齡,適合才最好

2)對事不對人,拒絕貼標籤

當孩子故意傷及他人時,爸爸媽媽要進行批評教育,當同時也要注意就事論事,不要給孩子貼上所謂“淘氣”、“品質低劣”、“壞孩子”等標籤。標籤一旦生成,對孩子只有壞處,沒有好處。

其實,給孩子貼標籤就是給孩子造成潛意識灌輸,慢慢地,孩子自己就覺得爸爸媽媽的評價就是自己真實的樣子,也是應該有的樣子,所以,即便自己並不淘氣,品質並不低劣,也不是一個壞孩子,但在行為上會不自覺向這些方面靠攏。

更多母嬰育兒知識請關注『多寶育兒口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