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高三複課以省為單元齊步走,為的是保證公平公正丨一週教育觀察


高三複課以省為單元齊步走,為的是保證公平公正丨一週教育觀察

不把SCI論文指標作為職稱評聘依據 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通知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發《意見》指出,當前科研評價中存在SCI論文相關指標片面、過度、扭曲使用等現象,需要規範各類評價工作中SCI論文相關指標的使用。要準確理解SCI論文及相關指標,深刻認識論文SCI至上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時,積極探索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要規範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優化職稱(職務)評聘辦法,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職稱(職務)評聘的直接依據,以及作為人員聘用的前置條件。(人民日報)

點評:

一、去SCI、不唯SCI,並非是不看SCI,不看論文不唯SCI並不意味著不再看論文,不看SCI了,這個道理還是需要講的,破“SCI至上”目的是破除唯SCI,唯論文。SCI有其侷限性,不僅不合適所有學科,也過於單一,但SCI本身的價值也不宜全面否定。仔細閱讀《意見》,文件中也沒有全面否定其價值,只是強調不能唯,不能以此作為評價的核心尺子。這是我們需要明確或者吃透的一點。

二、不破不立,儘快遏制不良影響尤其重要近些年“SCI至上”,甚至“唯SCI”導致科研界出現了很多功利性甚至是荒唐的做法,誤導科研工作,帶偏科研作風,對我國科技水平的提高造成了嚴重影響,尤其是在部分學科與關鍵技術上。因此,破除SCI為代表的論文至上,變得緊迫,需要儘快遏制這一導向。這大約也是這個文件的核心,先要破!

三、要破也要立,需要高校與科研機構在實踐中給出答案當然,既要破,也要立。大家議論最多的,就是破了之後怎麼辦?唯是錯誤的,大家都贊同,但破比較容易,立是很艱難的,到底該怎麼辦?在某種程度上,《意見》只是給了一個精神,一個指導思想,給了一些原則性建議。如定性與定量結合,比如小同行評審等,都只是原則性建議與指導,具體該如何實施呢?這可能需要發揮一線高校與科研機構的積極性,深刻學習領會文件精神,根據新的指導思想,拿出自己的解決方案,貢獻自己的智慧,在評價評審的實踐中根據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制定適合的方案、具體的藥方。因為即便是在同一所學校,不同院系與學科也會有不同的思路與做法,在探索實施過程中應該給與鼓勵與支持,並不斷在這些成功探索的基礎上,逐步建立適合新時代的科研與人才評價體系與方法。

四、但無論如何,需要解決客觀公正,才能立得住之所以會“唯論文”,“唯SCI”,其背後的一個主要原因還是公平公正。因為人情社會誠信的缺失,我們在各行各業(不只是教育、科研)的評價中,更習慣於定量評價,就是數數:對於學生的考核、招生,是看分數;對於教師招聘、評職稱,是數論文。只有深刻認識到”唯論文”、”唯SCI”背後深刻的社會文化原因,才能找到符合國情文化的解決辦法,解決大家的擔憂困惑,尤其是確保公平公正,如此才能真正去“SCI至上”,讓新政立得住,否則必然會帶來新的問題。

因此,我們要特別注意在一些定性評價、主觀評價、小同行評價時,儘可能採取各種措施保證公平公正。比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同行評議或者各種定性評價過程中應該儘可能公開評議專家身份與評審專家意見,這既是對被評價者的公平,也是對評審專家最大的約束,公眾與同行共同監督;再比如,適當放大評審量,增加所謂“做工作”的難度,以最大可能降低各種灰色空間的可能性。

破除“SCI至上”是正確的,但也是艱難的,建立新的符合中國國情文化的科研、人才評價體系任重道遠,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值得注意的是,科研成果評價體系的改革就如同高考改革一樣,要更科學合理,但不能缺了公平公正。

【網友故事】我是如何將一手好牌打爛的

本人來自一線城市,初高中均就讀市裡最好的學校,學習成績在年級名列前茅,各方面都顯得極其突出。如果留在國內高考,就是清北復交。但是家裡決定本科申請美本。最後去了一個top30 當初當作safety school的學校。對這個結果,當然是不滿意的。

大一以及大二上,依舊帶著高中的慣性,選最難的課,取得最好的成績。但是覺得自己好累,我知道這一切都不是我喜歡的,我還是不知道自己要幹嘛,上課做作業還社團科研社交都讓我覺得身心俱疲。於是大二下,我開始放飛自我~社團科研什麼的自然放棄,連課也不去上作業也不做,GPA自然已經被我糟蹋得不能看了,無法申請任何研究生項目,工作也找不到。最後到了五月份,卡線畢業,灰溜溜捲鋪蓋回國。(嘉興微同城)

點評:

這個例子雖然是北大的少數,但很典型,給我們在孩子的教育上提供了一個典型案例。到最後,人拼的是自己的控制能力,能管住自己多少。這種能力需要從小培養,更需要啟動孩子的內在動力、發動機,僅僅靠父母看管,或者缺乏內在動力,最後很容易“放縱”自己,失速。還有一個小技巧給家長,如果孩子出現這種狀況,儘快轉文科專業,還有機會混到畢業,拿到畢業證,可能最後還有調整機會。理工科專業這種狀況下畢業是沒有可能的,基本上把人就打垮了。

教育部:碩士研究生招生比去年增加18.9萬人

今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874萬人,鼓勵畢業生到國家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要領域就業,引導畢業生到基層就業,鼓勵畢業生參軍入伍。今年還將擴大碩士研究生招生和專升本規模,預計分別比去年增加18.9萬、32.2萬人。研究生增量重點投向臨床醫學、公共衛生、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專業;專升本增量將向預防醫學、應急管理、養老服務管理、電子商務等專業傾斜。(新聞聯播)

點評:

碩士研究生擴招18.9萬,目的很明確:延緩大學生就業。與之相關的還有專升本的擴招,增加30多萬。今年高校畢業生874萬,回國留學生也逼近60萬,合計930多萬人,幾乎佔到城鎮新增勞動力的85%。疫情防控進入後半場,大學生就業成為一個焦點問題。在經濟下行,中美貿易摩擦以及疫情的突襲下,大學生就業迎來了最艱難的時刻,沒有之一!擴招只是解決就業的措施之一,此外還有很多,比如教育部推出的“24365”網上就業平臺,希望通過網絡最大程度打破目前疫情對就業的影響。

擴招碩士研究生等,只是把就業需求推後,當然,未來最根本的還是有待經濟好轉,需求提升。另外一方面,也需要畢業生調整自己的就業期望。今年研究生招生總量已經逼近大擴招之前本專科的招生總量,在幾乎人人都是大學生的今天,我們大多數人只能把自己當成一個普通的勞動者,紮紮實實從小事做起,不要好高騖遠,眼高手低。

驚天學術造假!400餘篇論文或來自同一“論文工廠”

“學術打假人”Elisabeth Bik 再次拉響了學術造假警報。她和團隊發現了 400 多篇來自不同機構的論文,在條帶、圖形版式和標題上高度雷同,似乎都產自同一個“論文工廠”。

根據 Bik 爆料顯示,這些論文幾乎全部來自中國的幾十家醫院,其中包含了多家三甲醫院。截止發稿前,共有 412 篇論文在列表中。Bik 認為,這樣的出自論文工廠的文章可能有幾千篇。疑似造假論文列表還在更新中。(DeepTech深科技)

點評:

再次出現大規模論文作假,雖然根子是相關人員的基本操守問題,但此事也再次說明了“惟論文”,“SCI至上”的荒誕與不足。以SCI論文作為重要的評價依據手段,在歷史上的確有貢獻,這一點也必須承認,但以SCI論英雄的負面效應,也已經到了非治不可的境地。這也就是教育部等相關部門出臺破SCI至上的若干意見的根本原因。

雙一流啟動後,各高校推出的重點建設學科,高度聚集在化學、生物、醫學、材料,各高校紛紛搶辦醫學院,根子原因還是這些領域更容易出論文,更為重要的數學、物理學科沒有幾個在重點建設,更不要提應用學科與社會科學了。

當然,去SCI不是不要SCI,也不是不看論文,新建設一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任重道遠,尤其是要保證公平公正,不容易啊!

日本全國學校從3月2日開始臨時放假

為了防止新冠肺炎在日本進一步擴散,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要求日本全國小學、初中、高中從下週一(3月2日)開始臨時放假。(人民日報)

點評:

對比日本的整體疫情防範措施,停學放假顯然是最激進的,在日本這樣的國家,稱得上雷霆之舉了。日本顯然也是平衡掂量了一番,從對社會經濟發展影響最小化角度,以及操作難易來說,給學校放假顯然是社會成本最低,也容易操作但效益最大的。這從一個側面也說明了學校在疫情防範中是關鍵一環。

今日,中央也明確了中小學開學日期再次延後。我充分理解家長的焦慮,但從疫情防範大局看,也是不得已的辦法。既來之則安之,大家都是一樣的,疫情給我們孩子過於平靜的生活帶來了一次特別的機遇,何不讓孩子暫時從應試的軌道上下來,力所能及參與到疫情的防控中,思考生死,協作,社會治理與我們的體制優勢等等,讓孩子們從中獲得不一樣的成長。

深圳一名師被曝著作多次抄襲 龍崗區教育局開展調查

近日,有網民反映龍崗區如意小學胡姓名師侵犯著作權的問題,龍崗區教育局對此高度重視,已成立專項工作小組開展調查核實。據介紹,胡姓名師在教育界尤其是閱讀推廣圈頗有名氣,不少人更是以聽她的課為榮。而後她本人於朋友圈發佈了致歉聲明。但該聲明並沒有得到舉報人的原諒,卻因其極端言辭引起舉報者的再次不滿。舉報者之一兒童閱讀推廣人、青年作家、被稱為“大貓老師”的陳迅喆表示,胡姓名師的致歉聲明中以“認識不夠”說辭太過輕巧,強化公益弱化責任更是可笑,並不接受這樣的道歉聲明,至今胡姓名師本人並未主動聯繫過她。(南方+)

點評:

深圳一名師被舉報大面積抄襲,這位胡姓老師已經道歉,但我很難想象這麼明目張膽的大面積抄襲,幾乎抄遍國內外。遺憾的是,胡老師的道歉信僅僅是強調版權意識不夠,引用沒有註明,而且特別強調了自己的出發點是閱讀,是公益。看完這封道歉信就知道她為什麼會這麼做了,至今她都不願意承認抄襲這一基本事實,換之以沒有標明出處的引用。有這麼引用的嗎?沒有想到底線這麼低。教師,我們不得不要求再高一些!恐怕深圳教育部門需要給一個嚴肅的說法了。

衡水中學校長接受白巖松採訪談高考,讓人感到一種可怕的從容

“由於疫情的影響,這個對高三學子來講具有重要意義的時刻,孩子們都是在各自的家裡度過。

日前央視“新聞1+1”節目中,主持人白巖松連線採訪了兩位校長,一位是湖北孝感高中校長,另一位是衡水中學校長。在節目的最後,白巖松問衡水中學的郗會鎖校長:“根據現在複習的情況,畢竟也受到疫情的衝擊,你對今年學校的高考成績有什麼預期,是否會調整?”

郗會鎖校長回答說:“我覺得大家都一樣,都不在學校,都在家,面臨的困難也是相似的,所以對今年的高考我們有必勝的信心!”而且,對於是否做好了開學準備,郗校長也表示,生命第一,疫情得到控制前不開學為好,但只要疫情得到控制,衡水中學已經隨時做好了開學準備。(明珠絮語)

點評:

衡水中學校長這番話背後,是基於對學校管理和學生的自信,尤其是其學生的自律。對於多數孩子,習慣、教養與其說是教育出來的,不如說是嚴格管理出來的,嚴格訓練出來的。

教育部最新通知,這幾類學生可提前返校

2月28日,教育部黨組印發通知,全面部署統籌做好教育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教育改革發展工作。通知指出,原則上疫情沒有得到基本控制前不開學,學校基本防控條件不具備不開學,師生和校園公共衛生安全得不到切實保障不開學。通知提到,在制定具體返校方案時,可安排高三、初三等畢業班學生先返校。高校醫學專業和醫學類院校學生、畢業年級學生可先返校。(中國教育在線)

點評:

有一些地方出現零增長已經10天左右,全國非湖北地區也是個位數增長了,復課有望了。教育部此番規定也是未雨綢繆,用心良苦。通知中特別規定初三複課需要以市為單位統一安排,高三以省為單元統一行動,不允許各地各自為政,其核心目的非常清楚:公平備考!初中升學考試都是以市為一個錄取單元,而高考則是以省為錄取單元,因此,如果復課備考,大家要齊步走,以確保疫情嚴重地區的考生不吃虧。說白一點,比如湖北,大家需要等武漢可以了,高三才可以一起復課。我們大家齊心協力,讓疫情嚴重地區恢復平靜大家才能一起復課備考。

有人擔心能否落實,我還是很有信心的。升學考試是家長盯防重點,置於人民群眾監督之下,沒有人敢造次。其實現在即便復課,也是做題,講解題,不涉及新知識,備考核心比的還是自己,是自律。考試的知識點與題型都基本固定的背景下,主要是靠自己,而不是老師。為了一個更好的機會,考生們自己用心努力才是核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