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三国时期,古代打仗军队都是靠步行吗?吃喝拉撒如何解决,一日能行军多少里路?

最难忘的轮回


三国时期,中原地区打仗行军不能说大多数靠步行,因为还有骑兵、战车、水路,但是却可以说大多数说靠步行的。

如果是骑兵的话,一天大约在100里左右,相当于现在的大约80公里。

如果说步行的话,一天大约在50-60里之间,相当于我们现在的30-40公里之间,个别急行军不带重物资的话,可以达到45公里左右。

是不是感觉看起来没那么快,因为我们有时候自己跑步一小时能跑个10公里左右,我自己就是上次跑步48分钟跑了10公里。按照这个估算,我再放余数,假设一个半小时,跑10公里,那么6个小时左右就达到了40公里。而如果说行军的话,基本上应该在10个小时左右。

其实这样理解说有误的,首先,我们跑步是不带重物的,最多一个手机用来计算时间,或者再多一瓶水。而三国时期,铠甲已经很完善,行军途中,为了避免偷袭,那也都是正规着铠甲,拿武器的,有的行进急的,粮草在后面的,还要每个士兵自己带10多斤单兵干粮,用来解决急行军几日中的饮食问题。所以,一个三国时期的步兵,一天之内行军40公里,已经是相当不错了。

行军途中遇到有可饮用水源时,军队就会补充水。到了傍晚休息的时候,就会起大锅做饭,所以只要有粮草,那么吃喝问题就不难解决。至于吃什么,我认为行军途中,再加上汉时实物本没有那么发达,大致主要说谷类,一是便于携带,而是制作方便,大锅中加水煮熟即可,反正行军的都是粗汉子,也不挑。至于将领们,可能会有一些风干的肉干什么的带着,有时候也随军带一些羊啊什么的,偶尔宰了吃。

在三国时期,一场战争胜利与否的关键,有时候就是在于粮草,所以自古代起就有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名言。一方面,说明了粮草的重要性,要提早进行准备,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粮草属于辎重物资,说用车拉或者\r马驮着,速度较慢,要在军队之前略早出发。这样,大军出发时,慢慢军队就超过粮草运输的车队,但又至于超过太多。

粮草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另一方面,纵观三国时期的战争,有多次出现了偷袭对方粮草的你来我往的争夺战,并最终影响了战局的走向。

如官渡之战中,曹操就派大将徐晃去偷袭了袁绍的粮草辎重处乌巢。按照正常情况,粮草被袭,袁绍应该急忙领兵回去救援,但这位大哥他不,也是一位倔强的主。他依然决然地不顾谋士劝阻,集中兵力攻打曹操主力军队,如果他攻打成功了,那也还好说,算是围魏救赵的成功例子,粮草那边的问题就解决力。可是他面对的说曹操啊,也说深知厉害关系,拼死抵抗主了,袁绍大军的攻击,最后直至袁绍那边存放粮草辎重的乌巢 比徐晃一把大火烧毁,袁绍这边并没有撕开曹操军营的口子。后来,粮草被烧毁的消息传到袁绍军中,军心一下子就溃散了,本来就攻击失败,再加上粮草没了,顿时军队不再听号令,一哄而散,曹操乘胜追击,成就了历史上有名的“官渡之战”。

至于其他的个人卫生等问题,自然是安营扎寨的时候,单独开辟一处通风的地方用于茅厕,这从很多战争中可以看到相关描述。

所以,三国时期,大部分行军是靠步行,一日大约50-60里左右,骑兵的话能达到100里左右。吃喝拉撒问题,也不是什么难的问题,古人都有解决办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