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手抖的情况下能写出什么样的毛笔字呢?

北京仁爱堂客服小胡


这个问题很有趣,手抖的情况下书法作品写出来是什么样子的,我想我可以具体结合书法家的一些作品来做一个说明。

近现代著名的学者启功先生,在自己论述书法的一些文章中,曾经对清朝兴起的碑派书家加以批评,譬如何绍基、包世臣、康有为等等,都曾遭到猛烈的批评,就以何绍基为例。


我们可以买一本《启功给你讲书法》来看,他对何绍基的批判是根本性的,在启功之前,我们对何绍基应当说是绝对的推崇的。

写字手抖的大书家何绍基被启功先生作为反面教材讨论

何绍基的历史地位应该说是非常之高的。

有人就说何绍基是“有清以来第一的书法家”,《息轲杂著》中讲:“神与迹化,数百年书法于斯一振”,更是讲何绍基的书家地位提到了整个时代的前沿。直到今天,我们都津津乐道于何绍基的特殊执笔法“回腕法”和何绍基临帖请索之勤奋。


但是启功先生发表的看法是对于这样论调的否定,启功先生将其“回腕法”称为“猪手法”。

启功先生这样描写:“三个指尖捏笔管。拇指与食指中间形成一个圆洞,这叫龙睛法,像龙眼睛。……拿起笔来向怀里拳起来,转这么一个圈,然后对着胸口。这样一看就是猪蹄。在广东,猪的前蹄叫猪手,猪的后蹄叫猪脚。这完全就是猪手法。”

实际上,金石碑版的学习,众多书家都采用了类似的写法,写起来哆哆嗦嗦,手看起来是在抖,通过抖动的方式使得笔画扎实并且一定程度上的模拟了金石碑版的剥蚀与残损,使得作品有一些历史感。


启功先生的书法作品是典型的帖学风貌,对碑学的批判是立足帖学流畅的角度,当然怎么看都别扭了。

那么,我们看看上图展示何绍基的作品。因其独特的执笔而致使手不规律的抖动,在其抖动的过程中形成了点画的斑驳感,就是对碑刻的一种模拟。

如果以写帖的角度看,这样的感觉如同“狗啃”一样,但是如果在碑学的角度看,这种线条是有着历史感的苍茫味道。

所以,如果非要做一个对手抖的人书法评述,那不妨说:手抖写的字有碑味。


王舸






唐岛居士


手抖就写黄庭坚,荡桨摇橹,老枝干梅,越抖越有味道,而且黄庭坚写字七出八叉,大有破体之处,越是控笔能力差越能写出那种恣意烂漫,象文征明那样的笔法精湛的大家写起黄庭坚来反倒是显得不伦不类了。


手机用户53419716627







用户8973092505901黄


练习毛笔字,握笔稳定是一个基本功。

开始练习的时候,要想手腕不抖,不要上来就学大师,搞什么悬腕。先把手的肘放在桌子上,坐站均可,要自己舒适,但不要趴着身子。方法如下:

1.把练习用的纸在桌子上铺设好,墨汁和笔准备好。

2.右手握笔沾好墨汁后,手肘放在桌子上。

3.左手托着右手手臂,练习笔画。

4.练习过程中,要平心静气,不着急,一笔一划的练习。过段时间,右手不抖了,或者抖的不厉害了,就可以不需要左手托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