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手抖的情況下能寫出什麼樣的毛筆字呢?

北京仁愛堂客服小胡


這個問題很有趣,手抖的情況下書法作品寫出來是什麼樣子的,我想我可以具體結合書法家的一些作品來做一個說明。

近現代著名的學者啟功先生,在自己論述書法的一些文章中,曾經對清朝興起的碑派書家加以批評,譬如何紹基、包世臣、康有為等等,都曾遭到猛烈的批評,就以何紹基為例。


我們可以買一本《啟功給你講書法》來看,他對何紹基的批判是根本性的,在啟功之前,我們對何紹基應當說是絕對的推崇的。

寫字手抖的大書家何紹基被啟功先生作為反面教材討論

何紹基的歷史地位應該說是非常之高的。

有人就說何紹基是“有清以來第一的書法家”,《息軻雜著》中講:“神與跡化,數百年書法於斯一振”,更是講何紹基的書家地位提到了整個時代的前沿。直到今天,我們都津津樂道於何紹基的特殊執筆法“迴腕法”和何紹基臨帖請索之勤奮。


但是啟功先生髮表的看法是對於這樣論調的否定,啟功先生將其“迴腕法”稱為“豬手法”。

啟功先生這樣描寫:“三個指尖捏筆管。拇指與食指中間形成一個圓洞,這叫龍睛法,像龍眼睛。……拿起筆來向懷裡拳起來,轉這麼一個圈,然後對著胸口。這樣一看就是豬蹄。在廣東,豬的前蹄叫豬手,豬的後蹄叫豬腳。這完全就是豬手法。”

實際上,金石碑版的學習,眾多書家都採用了類似的寫法,寫起來哆哆嗦嗦,手看起來是在抖,通過抖動的方式使得筆畫紮實並且一定程度上的模擬了金石碑版的剝蝕與殘損,使得作品有一些歷史感。


啟功先生的書法作品是典型的帖學風貌,對碑學的批判是立足帖學流暢的角度,當然怎麼看都彆扭了。

那麼,我們看看上圖展示何紹基的作品。因其獨特的執筆而致使手不規律的抖動,在其抖動的過程中形成了點畫的斑駁感,就是對碑刻的一種模擬。

如果以寫帖的角度看,這樣的感覺如同“狗啃”一樣,但是如果在碑學的角度看,這種線條是有著歷史感的蒼茫味道。

所以,如果非要做一個對手抖的人書法評述,那不妨說:手抖寫的字有碑味。


王舸






唐島居士


手抖就寫黃庭堅,蕩槳搖櫓,老枝幹梅,越抖越有味道,而且黃庭堅寫字七出八叉,大有破體之處,越是控筆能力差越能寫出那種恣意爛漫,象文徵明那樣的筆法精湛的大家寫起黃庭堅來反倒是顯得不倫不類了。


手機用戶53419716627







用戶8973092505901黃


練習毛筆字,握筆穩定是一個基本功。

開始練習的時候,要想手腕不抖,不要上來就學大師,搞什麼懸腕。先把手的肘放在桌子上,坐站均可,要自己舒適,但不要趴著身子。方法如下:

1.把練習用的紙在桌子上鋪設好,墨汁和筆準備好。

2.右手握筆沾好墨汁後,手肘放在桌子上。

3.左手託著右手手臂,練習筆畫。

4.練習過程中,要平心靜氣,不著急,一筆一劃的練習。過段時間,右手不抖了,或者抖的不厲害了,就可以不需要左手託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