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为什么刘邦的“狐朋狗友”都是治国大才?

勇往直前vvvv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不是说“一头狮子带领一群绵羊能打败一头绵羊带领的一群狮子”吗?

这是有道理的。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我始终认为,要创业,要做事,必须有一个好老板。

而且这个老板是天生的。

刘邦就是那个天生的好老板。

没有刘邦,萧何就是个小县吏;

有了刘邦,萧何就是丞相。

没有刘邦,韩信就是一个四处游荡的泼皮无赖;

有了刘邦,韩信就是战无不胜的大将军。

我清楚,我这么说,许多人不服气。

其实,我自己也很难说服自己。

但我从樊哙身上,切切实实感受到了这一点。

秦末汉初,萧何、曹参、张良、韩信、樊哙等人,恐怕并不是唯一的,肯定还会大有人在。

之所以他们默默无闻,就是没有遇到像刘邦一样的君主,才没有发挥自己的才能。

樊哙就是一个沿街叫卖狗肉的,最终也成了大将军、左丞相,还封了侯。

看一下樊哙的人生经历吧。

刘邦做亭长,樊哙做摊贩。

刘邦吃狗肉不给钱,樊哙见了刘邦就逃跑。

君臣没发迹之前,活脱脱就是城管与小贩。

小贩的日子自古以来就不好过,老大不小的樊哙一直也娶不到老婆。

刘邦就忽悠樊哙,说自己的小姨子很漂亮,可以介绍给他做老婆。

如此一来,樊哙就屁颠屁颠地把狗肉主动送给刘邦吃。

刘邦还真忽悠的小姨子嫁给了樊哙。

既然刘邦的老丈人吕太公会相面,预知刘邦非等闲之辈,那么追随刘邦的人自然也会大富大贵。

要不,吕太公会把女儿嫁给一个卖狗肉的吗?

当萧何、曹参共同拥戴刘邦,起兵反秦,刘邦做了沛公,樊哙便做了他的随从副官。

在前期,樊哙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才能,看一下他的战绩吧。

与司马橺在砀东作战时,斩杀十五首级,被封为国大夫;

抵抗章邯时率先登城,斩杀二十三首级,被赐列大夫;

攻城阳,下户牗,破 李由,共斩首十六级,被赐上间爵;

围攻东郡守尉,斩首十四级,俘获十一人,被赐五大夫;

破秦河间守军,屡次率先攻入敌阵,斩获有功,被赐爵为卿,封号贤成君;

攻武关至霸上,斩杀都尉一人,首级十人,俘获一百四十六人,降二千九百人。

从这个经历看,樊哙作战勇敢,力大无穷。

一般人都杀不了他,只有他杀人家的份。

能杀狗就会杀人。

不过杀人也是个力气活,连续杀人几十个,不要说人家还会抵抗,即便不抵抗也不是一般人就有力气干这活的。

但也看得出来,樊哙并没带兵打仗,就是一个猛士罢了。

除了最后霸上一战,所杀的人都是一般士卒,最多是级别很低的士官。

没有诛杀过级别较高的将领。这也是樊哙杀人不少,但提拔很慢的原因。

这么说,并不是否认樊哙的能力,樊哙还是具备一定能力的,这毫无疑问。

但具备樊哙这样能力的人,何止樊哙一人?

韩信或许是千年一遇的将才,但樊哙这样的将领,不敢说比比皆是,但绝对是不乏其人。

都清楚湖北红安县一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的故事吧。

樊哙就是类似这样的情况。

有时候,人的潜能是巨大的,只要有合适的机会施展,就可能做出意想不到的成就。

樊哙真正的露脸,还是在鸿门宴上。

但也仅仅是一个目眦尽裂的大力士。

真正的工作,是由那些谋士们背后策划的,樊哙就是勇敢的执行者。

樊哙真正的发迹,是在刘邦做了皇帝,开始铲除异姓诸侯王的时候。

这时候的刘邦,不缺乏出谋划策的,给他出主意的人多得是。

但刘邦最缺少的是忠心耿耿的执行者。

这就是樊哙在韩信之后,也能成为大将军的原因,而且还做了左丞相。

如果没有刘邦,不好说樊哙就一辈子卖狗肉,但是大概率的事情。

起码成不了大将军、左丞相。

如果樊哙跟项羽单独摔一跤,他肯定办不了项羽。

再说韩信,本事是很大,可项羽不用啊,项羽失败是他的事,韩信出不名,建不了功;

刘邦不待见,韩信也没有机会;

项羽、刘邦都不待见,谁敢说别的人就会重用韩信哪?

假如没有萧何月下追韩信,最大可能就是韩信一直提着剑在游荡,就没有这个大将军啦。

谁敢说同时期就没有另一个韩信在游荡哪?

没有了韩信,也就没有了刘邦,也就没有垓下之围,也就没人办得了项羽。

但历史没有如果,因为刘邦有萧何,有了萧何,也就有了韩信,也就没有了项羽。

再看看张良。

张良的祖先,五代都在韩国为相。

秦灭掉韩国后,张良不服,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没有成功就隐姓埋名逃亡到下邳。遇到黄石公,得到了《太公兵法》。

陈胜吴广起义后,张良也组织了一百多人的队伍想造反,可由于势单力薄,难以立足。

听说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已经成了气候,就想率众去投奔。

正好在路上遇到了刘邦,二人一见倾心。

张良把《太公兵法》说给刘邦听,刘邦大部分都能领悟。

于是,张良就果断改变主意,决定投奔刘邦。

如果张良没有投奔刘邦,而是追随景驹的话,结果就不一样啦。

只有在刘邦这里,张良才充分发挥了其聪明才智。

项羽也有谋士,谁敢说范增就不如张良、陈平哪“

如果项羽采用范增的建议,在鸿门宴杀死刘邦,还会有后来的那些事吗?

尽管樊哙很牛逼,如果项羽真要杀刘邦的话,不要说目眦尽裂,就是把眼珠子瞪出来也没用。

有能力的人很多,一是要看有没有机会,更重要的还是看有没有一个好的带头大哥。

象韩信这样的机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更多的人还是需要象樊哙那样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打拼才能取得成就。

但这也少不了一个机遇。

实际上,刘邦结交的并不都是“狐朋狗友”,萧何、曹参、陈平等人都不是。

只不过他们都不是安分的人罢了。

乱世之秋,本本分分的书呆子是没有多少前途的。

不安分的人,往往都是有理想的人。

在合适的时机,遇到合适的带头大哥,创造一番事业,既是幸运的事,但也是不足为奇的事。

天分固然重要,但在实战中磨炼,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豹眼看历史


刘邦从举事开始,直到当上九五至尊的皇帝,他的身边,确实是一群“狐朋狗友”在为他或出谋划策,或冲锋陷阵。试看看那些谋臣武将的出身:韩信是平民,萧何是官差,陈平是游士,樊哙是狗屠,灌婴是布贩,彭越是强盗,娄敬是车夫……可谓三教九流,形形色色,什么人都有。

而这群“狐朋狗友”却极不简单,他们出身不显,却各有优长,所以,后来他们都成了治国大才,试举二人为例:

比如樊哙。樊哙与刘邦同乡,沛县人,他出身于贫苦家庭,早年以屠狗为业,刘邦好酒也好狗肉,经常到樊哙那吃蹭吃,久而久之,两人成了狐朋狗友。后来,刘邦娶了吕雉,樊哙娶了吕雉的妹妹吕媭,二人成了连襟。然而,就是这个屠狗出身的人,却在刘邦面临人生和事业关键抉择的时候,挺身而出,给刘邦提建议,那建议真是智慧之言,而樊哙也因此而显示出大臣之风。

前207年,刘邦西征拿下了咸阳,进入秦都,顿时被秦朝府库里数不清的金银财宝和后宫三千佳丽迷乱了眼睛,他进入后宫,竟然陶醉于温柔之乡,不愿意出来了。在项羽手握重兵之时,在诸侯虎视眈眈之际,这时为财色所迷,肯定会功亏一篑,一个屠狗的樊哙,不但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去疯抢秦宫珠玉珍宝,反而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想到了这个高度。

于是,樊哙闯进内殿,力劝刘邦赶快还军灞上,不要贪恋奢美色。刘邦不听,他又拉来张良,一起苦口婆心的劝谏,才最终让刘邦清醒起来,还军灞上。在关键时候,他能考虑到如此长远,真是非寻常辈所能比。

又如萧何。在秦朝时,萧何任沛县主吏掾,一个职小吏,他却是个无论学、识、才、干都非常全面的人,有如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办事稳妥:在沛县,萧何办事熨贴是非常有名的,当时,秦朝一御史来监察郡政,因工作需要,与萧何一起办公,萧何事事妥当,大获御史赏识,事情办完后,萧何因此被委任为郡卒史,考核名列第一。

深谋远虑:刘邦西征进入咸阳后,手下那些谋臣悍将纷纷奔向秦府库瓜分金银财宝,唯独萧何赶往丞相府和御史府,将二府所藏秦朝律令、山川图籍等珍贵资料拿到手中,既怀大局,又有远见。

精明强干:刘邦还定三秦的过程中,萧何以汉丞相留守汉中,全面主持大后方的事务,镇守地方,征收赋税,源源不断地为前线输送给养,确保了后援的充足。楚汉战争最艰难的那几年,萧何辅佐年仅五岁的太子刘盈,坐镇栎阳,制定法令,管理郡县,建宗庙、立社稷、修宫室、治县邑,井井有条。在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随着战线不断拉长拓宽,后援需求越来越大,萧何在后方想方设法,朝乾夕愓,竭力使前线的粮草得到供应,兵源及时补充,给汉军提供了坚强而有力的保障。可以说,刘邦如果没有萧何的后勤保障,他是打不过项羽的,更不可能夺取天下。

因此,可以说,是这样一群“狐朋狗友”,把刘邦抬上了皇帝的宝座。


帝国的脸谱


刘邦的狐朋狗友,都成了汉朝的元勋;刘秀的狐朋狗友,成了云台二十八将;朱元璋的狐朋狗友,都成了与国休戚的国公王侯。看起来,似乎人人到了那个位子都可以,其实大不然。

首先,从古至今的农民起义不计其数,大部分都是在规模很小的时候就被扑灭了,偶尔有规模很大的,比如黄巢、洪秀全,也是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失败了,真正能够成功的改朝换代的,只有刘邦和朱元璋两个人而已。

其实每个人最信任的资源,就是自己身边的人。只有当自己身边的这些『狐朋狗友』凑巧足够强的时候,才真正完成了改朝换代。而哪些不够强,都死在了半路上。所以我们看到的刘邦集团的成功,已经是残酷的历史筛选的结果了,自然其集团中大多数都是响当当的强者。而黄巢洪秀全呢?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

第二,很多时候人们都是没有机会来锻炼和展示自己才华的。比如樊哙,如果不是刘邦,估计一辈子就是卖肉的;萧何如果没有刘邦,终其一生也就是一个县里的小官;其他夏侯婴、曹参之流,也大抵如是,如果没有刘邦,他们就像普通的小官小民一样,会非常平淡的度过一生。

但是秦末的乱世,刘邦的起义给了这些小人物充分发挥自己才华的舞台,他们也和刘邦共同成长,在汉朝建立之后也成了王侯卿相。

这就像当年淘宝创业的时候,很多人都不好看淘宝的前景而半途离开了,难道说后来淘宝上市,成为千万富翁的那些人,就一定比离开的人能力强吗?当然不是,而是淘宝给了他们发挥的舞台,再加上早年作出的『留下』这个当时看起来不怎么样,但是事后看来无比英明的决定。

归根结底,机缘和能力,两者缺一不可。并不是『别人能做,我们也可以做』的。


经史通义


刘邦年轻时是有名的地痞,可与他交好的五名“狐朋狗友”樊哙、曹参、萧何、夏侯婴、王陵,却都成了汉王朝的国之栋梁。

一个县城为何能够出现这么多人才?是后天学习还是先天因素?

《史记》刘邦朝功臣列表:萧何第一,曹参二,张敖三,周勃四,樊哙五,郦商六,奚涓七,夏侯婴八,灌婴九,傅宽十,靳歙十一,王陵十二……

关于这群朋友,还发生了一起小闹剧。

1、饭完了

刘邦年轻的时候,不种地、不工作,与老大、老二比起来,刘邦的父亲对这个儿子各种摇头,认为他“不务正业”。

尽管风评不好,但刘邦这样的人,也有一个强项:重义气,社交方面很吃得开。

因故,不务正业的刘邦反倒是结交了很多好哥们,其中包括樊哙、夏侯婴、王陵、曹参等人。

不过,与刘邦、樊哙不同,曹参和萧何当时已经考上了公务员,并且在地方上颇有影响力。

交友甚广,却没有收入,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刘邦想请朋友们吃饭,却发现自己掏不出钱来。

于是,刘邦便想了个法子——专门挑饭点去大哥家蹭饭。

次数多了,大嫂就很讨厌这小叔子,故而在刘邦下次来蹭饭时,故意使劲铲锅底,假装饭吃光了。

刘邦等大嫂不注意,跑去看锅底,发现里面还有饭时,他懂了:得呢,自己是被嫂子讨厌上了!

2、为何这群人能够成功

提到一个人的成功,我们要从多维度去观察,而不是单单从对方身上的某种缺点出发全盘否定对方这个人。

要说刘邦身边的人,但凡能够成为治国栋梁的人,无论从天生条件,还是后天实践上,基础都打得非常牢靠,而这样的人寥寥无几。

历史的真相,是绝大多数没有能力的人都无法经过考验,成为王侯将相。

孔夫子开私人讲学风潮以来,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化爆发的高峰期,诸子百家的学说为当时的读书人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土壤。

曹参和萧何,看似都身处于基层当中,但这却不代表他们能力上限。

他们在诸子百家的思想中汲取养分,又在基层切身感受过民生疾苦,等到刘邦打下咸阳后,他们直接接受了秦王朝的治国经验。

由此,这批本身就很有天赋的人,在得到刘邦给予的平台上,逐渐闪耀出自身的光泽。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脑洞趣味历史


刘邦从一个市井无赖一路往上爬,最终打败了贵族出身,文武双全的楚霸王项羽,建立了汉朝。刘邦的人生可以说是逆袭的典范。在他称帝后,曾经在村子里与他交好的几个朋友也都成为了国家的栋梁。为什么这些别人眼中的“狐朋狗友”能够逆袭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

不断地学习

要知道刘邦从发迹到最后打败项羽称帝,前前后后经历了好几年。他的朋友们也并非一开始便是治国能臣或者盖世猛将。都是在与秦军作战,与诸侯博弈中慢慢成长起来的。如曹参,起初他也没有表现出过人的才能,但是在韩信手下做副将时,他就严格按照韩信的指挥办事,学习韩信的方略。后来成为宰相,他又学习萧何治理国家的方式最后成为一代名相。所以他们能够成功离不开磨砺与学习。

自身的潜力

由于刘邦市井无赖的作风,没有表现出过人的才能,导致人们对他的印象不佳。自然而然,刘邦所结实交好的友人也是各行各业什么人都有,自然就被被人们认为是乌合之众。然而立志出人头地的刘邦又怎么会费力去结交一群酒囊饭袋。

刘邦的这群好友,每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才能。所以才能在后来建功立业,成为国之栋梁。如萧何,他做事稳妥,在沛县做官时就能把一切安排的井井有条,后来刘邦的后勤军需也被他管理得井井有条。

萧何谦虚谨慎,不嫉贤妒能。他为刘邦请来张良,丝毫不担心影响自己的地位,坦然在刘邦面前承认才能不如张良。而且他知道自己不足就努力弥补。攻入秦宫时,别人都在搜罗钱财,只有他在搜罗书籍,希望能够学习更多的知识。他们能够成功离不开自身良好的品质。

刘邦知人善任

这群人能够成功也离不开刘邦慧眼识人,刘邦称帝后也说过。单论能力他不如这群人中得任何一个。但他能发现并让他们发挥自己的长处。认清自己,不狂妄自傲。善于发现人才,敢于重用人才。这就是为何项羽败会给刘邦。我们对刘邦得印象多是奸诈狡猾,贪生怕死。但刘邦被项羽射伤时,为了不动摇军心,大笑着说只是被射到脚趾,可见其还是颇具胆识,并非一无是处。


一史千金


老爹有话说:

刘邦占据沛县反秦的时候,身边跟着的人,有萧何、樊哙、卢绾、曹参、夏侯婴、周勃、雍齿、曹无伤等人。

这些人当中,也就萧何、曹参、夏侯婴等人的工作,还算得上体面些。萧何是县里的主吏,曹参是他的下属,刘邦是曹参的下属。其他人,不是出身底层的屠夫赌徒之辈,就是目不识丁的农民。

刘邦结交的这些朋友,出身平庸,最后为何能够成为治国统帅的顶级人才?

我们先要有一个认识,古代的时候,文武是分开的。有专门的人,从事打仗;也有专门的人,从事谋略。

还有一个,就是领兵打仗的时候。统帅们会召集手下的武将、谋士等人开会,大家一起商议攻城、退敌的策略,最后由统帅决定采用哪个策略,然后大家一起各司其职,执行统帅们布置的任务。

由此,至少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指挥打仗是统帅们的责任,手底下的将军们,只负责执行统帅们的指令。

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治国统帅的才能,都是后天可以学习的。即使最开始的时候,是个出身底层的老百姓,最后也有可能,通过学习,成为一个治国统帅之才。我们不能带着偏见,去看待这些出身底层的人。

所以,刘邦结交的那些贩夫走卒朋友,虽然本身没有什么才能,但是不影响他们成为治国统帅的顶级人才。


老爹有话说


大汉帝国的开国君主汉高祖刘邦出身低微,却凭着自己的一帮泥腿子好兄弟,推翻了暴秦,打败了军事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可谓不是一个奇迹。

我们看看刘邦的班主底都有些什么人,刘邦本人就是一个县的派出所所长,他所重用的大将,樊哙就是一个杀狗的,夏侯婴就是县政府的专职司机,曹参就是个普通狱卒,而绛侯周勃,是个表演艺术家。

只不过他的表演场所不是维也纳金色大厅,而是别人的葬礼。说来也怪,就是这么一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士,成为了刘邦的武力依靠,最终都成为了大将。

其实我认为,这几个人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成为将才,一开始和他们死心塌地的追随刘邦有关系。这些人很有眼力见,从一开始他们就看准了刘邦。

在刘邦起义之初,刘邦手下的士卒不多,他所参与的战斗规模也不大。在这种规模的战斗中,能够运用策略的空间并不大,反而是个人的勇武在这种规模的战斗中,能够发挥极大的作用。

我想樊哙,夏侯婴,曹参,周勃,这一些刘邦的好兄弟,既然看准了刘邦能够成大事,自然在这些战斗中,奋勇向前,从而脱颖而出,逐步被刘邦委以重任。

随着战斗经验的丰富,这些泥腿子出身的将领们,也逐步掌握了一些行军打仗的技巧。但是,这些初步的东西,并不足以使得他们名垂青史,幸好他们及时打开了学习系统。

在与秦军的交战之中,他们肯定会招降纳叛,吸收一些优秀的秦军将领,加入到刘邦的队伍。而这些人在投靠刘邦之后,在一般情况下,不会成为一只部队的主将。

但是刘邦也深知自己手下那几个将领的能力并不足,这些秦军将领,有丰富的领兵带兵训练的经验,不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弥补这几个好兄弟的不足,实在是太不上算。

所以我想刘邦这个精明人,很有可能安排这些人担任樊哙等人的副将,用他们的经验,做好传帮带的工作,使得樊哙等人的带兵能力迅速提升,最终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军事将领。

不仅如此,这些人的成长还得感谢项羽。项羽第一次见到刘邦的时候就给了5000人给他,这其中还有十个军事贵族,这可是一笔不小的财产。

在当时千军易得,良将难求,这些有家学渊源的将领的加入,也使得周勃樊哙等人有了一个偷师的平台,他们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使自己的指挥作战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所以这些人确确实实是泥腿子出身,他们也不是什么所谓的天才,他们的军事能力是通过一场场战争,通过其他人的教导,一步一步提升起来的,并不是一步登天的。


历史评说


那我们来看看刘邦都有哪些狐朋狗友吧。

樊哙-屠狗

樊哙是刘邦的妹夫,他娶了吕后的妹妹,他在沛县的职业是杀狗卖狗肉,那么樊哙都有哪些出色的表现呢?

1.刘邦进入咸阳城的时候,想享受一下秦皇宫的奢华,樊哙就劝刘邦不能贪图享受,要将秦宫宝物封存,驻军于灞上。这一点很重要,第一,让刘邦不贪图享乐,第二,给秦人好印象,第三,将咸阳城留给项羽,避免触怒项羽。

2.鸿门宴上,樊哙强行闯入宴中,怒斥项羽,刘邦抢先打入咸阳,却驻军灞上,就是为了等项羽进来,而项羽听了小人之言,却要加害刘邦,几句话把项羽说得哑口无言,项羽就不好意思再对刘邦下手了。

3.在英布叛乱的时候,刘邦刚好生病了,不想见任何人,宅在宫中,樊哙直接闯入,以秦始皇和赵高的例子点醒刘邦,刘邦终于精神振作,与大臣们见面。

樊哙的这三次闯入,说明樊哙其实是谋略过人,并不只是一个陷阵杀敌的猛将,粗中有细,能文能武。

夏侯婴-车夫

夏侯婴是沛县里面的车夫,那我们也来看看夏侯婴有哪些出色的表现呢?

1.韩信刚入刘邦阵营的时候,犯法应该当斩,韩信看到夏侯婴的时候,就大喊,汉王不是要平定天下吗?怎么要杀壮士呀?夏侯婴看到韩信气度不凡,及时将韩信解救下来,而且还推荐给了萧何。所以夏侯婴不仅对韩信救命之恩,还有知遇之恩。

2.彭城之战,是夏侯婴带着刘邦出逃,顺便还带上了刘盈和鲁元公主,刘邦多次将刘盈和鲁元公主踢下车,是夏侯婴重新救上来的,所以夏侯婴是救了刘邦一家子。

3.荥阳之战,还是夏侯婴带着刘邦逃出荥阳,跑到修武的韩信军营,直接拿走了韩信的兵符,然后率原张余和韩信的部队再与项羽战斗。

4.白登之围,还是夏侯婴带着刘邦,慢慢的从匈奴人的缺口走出来,最后得救。

另外,周勃是养蚕吹笙的,灌婴是卖生织品的,卢绾是刘邦的小跟班。另外萧何是县吏,曹参是狱卒,算是比较有文化有水平的。

其实,这个说明,只要有一个平台,有一个好的团队,每个人都从中获得锻炼,发挥自己的特长,就能成就大业。


历史简单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不是说“一头狮子带领一群绵羊能打败一头绵羊带领的一群狮子”吗?

这是有道理的。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我始终认为,要创业,要做事,必须有一个好老板。

而且这个老板是天生的。

刘邦就是那个天生的好老板。

没有刘邦,萧何就是个小县吏;

有了刘邦,萧何就是丞相。

没有刘邦,韩信就是一个四处游荡的泼皮无赖;

有了刘邦,韩信就是战无不胜的大将军。

我清楚,我这么说,许多人不服气。

其实,我自己也很难说服自己。

但我从樊哙身上,切切实实感受到了这一点。

秦末汉初,萧何、曹参、张良、韩信、樊哙等人,恐怕并不是唯一的,肯定还会大有人在。

之所以他们默默无闻,就是没有遇到像刘邦一样的君主,才没有发挥自己的才能。

樊哙就是一个沿街叫卖狗肉的,最终也成了大将军、左丞相,还封了侯。

看一下樊哙的人生经历吧。

刘邦做亭长,樊哙做摊贩。

刘邦吃狗肉不给钱,樊哙见了刘邦就逃跑。

君臣没发迹之前,活脱脱就是城管与小贩。

小贩的日子自古以来就不好过,老大不小的樊哙一直也娶不到老婆。

刘邦就忽悠樊哙,说自己的小姨子很漂亮,可以介绍给他做老婆。

如此一来,樊哙就屁颠屁颠地把狗肉主动送给刘邦吃。

刘邦还真忽悠的小姨子嫁给了樊哙。

既然刘邦的老丈人吕太公会相面,预知刘邦非等闲之辈,那么追随刘邦的人自然也会大富大贵。

要不,吕太公会把女儿嫁给一个卖狗肉的吗?

当萧何、曹参共同拥戴刘邦,起兵反秦,刘邦做了沛公,樊哙便做了他的随从副官。

在前期,樊哙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才能,看一下他的战绩吧。

与司马橺在砀东作战时,斩杀十五首级,被封为国大夫;

抵抗章邯时率先登城,斩杀二十三首级,被赐列大夫;

攻城阳,下户牗,破 李由,共斩首十六级,被赐上间爵;

围攻东郡守尉,斩首十四级,俘获十一人,被赐五大夫;

破秦河间守军,屡次率先攻入敌阵,斩获有功,被赐爵为卿,封号贤成君;

攻武关至霸上,斩杀都尉一人,首级十人,俘获一百四十六人,降二千九百人。

从这个经历看,樊哙作战勇敢,力大无穷。

一般人都杀不了他,只有他杀人家的份。

能杀狗就会杀人。

不过杀人也是个力气活,连续杀人几十个,不要说人家还会抵抗,即便不抵抗也不是一般人就有力气干这活的。

但也看得出来,樊哙并没带兵打仗,就是一个猛士罢了。

除了最后霸上一战,所杀的人都是一般士卒,最多是级别很低的士官。

没有诛杀过级别较高的将领。这也是樊哙杀人不少,但提拔很慢的原因。

这么说,并不是否认樊哙的能力,樊哙还是具备一定能力的,这毫无疑问。

但具备樊哙这样能力的人,何止樊哙一人?

韩信或许是千年一遇的将才,但樊哙这样的将领,不敢说比比皆是,但绝对是不乏其人。

都清楚湖北红安县一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的故事吧。

樊哙就是类似这样的情况。

有时候,人的潜能是巨大的,只要有合适的机会施展,就可能做出意想不到的成就。

樊哙真正的露脸,还是在鸿门宴上。

但也仅仅是一个目眦尽裂的大力士。

真正的工作,是由那些谋士们背后策划的,樊哙就是勇敢的执行者。

樊哙真正的发迹,是在刘邦做了皇帝,开始铲除异姓诸侯王的时候。

这时候的刘邦,不缺乏出谋划策的,给他出主意的人多得是。

但刘邦最缺少的是忠心耿耿的执行者。

这就是樊哙在韩信之后,也能成为大将军的原因,而且还做了左丞相。

如果没有刘邦,不好说樊哙就一辈子卖狗肉,但是大概率的事情。

起码成不了大将军、左丞相。

如果樊哙跟项羽单独摔一跤,他肯定办不了项羽。

再说韩信,本事是很大,可项羽不用啊,项羽失败是他的事,韩信出不名,建不了功;

刘邦不待见,韩信也没有机会;

项羽、刘邦都不待见,谁敢说别的人就会重用韩信哪?

假如没有萧何月下追韩信,最大可能就是韩信一直提着剑在游荡,就没有这个大将军啦。

谁敢说同时期就没有另一个韩信在游荡哪?

没有了韩信,也就没有了刘邦,也就没有垓下之围,也就没人办得了项羽。

但历史没有如果,因为刘邦有萧何,有了萧何,也就有了韩信,也就没有了项羽。

再看看张良。

张良的祖先,五代都在韩国为相。

秦灭掉韩国后,张良不服,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没有成功就隐姓埋名逃亡到下邳。遇到黄石公,得到了《太公兵法》。

陈胜吴广起义后,张良也组织了一百多人的队伍想造反,可由于势单力薄,难以立足。

听说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已经成了气候,就想率众去投奔。

正好在路上遇到了刘邦,二人一见倾心。

张良把《太公兵法》说给刘邦听,刘邦大部分都能领悟。

于是,张良就果断改变主意,决定投奔刘邦。

如果张良没有投奔刘邦,而是追随景驹的话,结果就不一样啦。

只有在刘邦这里,张良才充分发挥了其聪明才智。

项羽也有谋士,谁敢说范增就不如张良、陈平哪“

如果项羽采用范增的建议,在鸿门宴杀死刘邦,还会有后来的那些事吗?

尽管樊哙很牛逼,如果项羽真要杀刘邦的话,不要说目眦尽裂,就是把眼珠子瞪出来也没用。

有能力的人很多,一是要看有没有机会,更重要的还是看有没有一个好的带头大哥。

象韩信这样的机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更多的人还是需要象樊哙那样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打拼才能取得成就。

但这也少不了一个机遇。

实际上,刘邦结交的并不都是“狐朋狗友”,萧何、曹参、陈平等人都不是。

只不过他们都不是安分的人罢了。

乱世之秋,本本分分的书呆子是没有多少前途的。

不安分的人,往往都是有理想的人。

在合适的时机,遇到合适的带头大哥,创造一番事业,既是幸运的事,但也是不足为奇的事。

天分固然重要,但在实战中磨炼,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七色海棠


题主,你真的理解“狐朋狗友”的意思吗?

首先,萧何、曹参、卢绾、樊哙、陈平、张良、韩信、周勃、彭越、黥布、灌婴、陆贾、郦食其等等,大部分都不是刘邦早年的朋友。其次,两个强盗不论,这里面大部分人都是有自己的职业的,有些人职业虽然低贱,但怎么就成了“狐朋狗友”?狐朋狗友指的是不务正业,那些职业在当时哪个不正经了?

至于刘邦,一开始不事生产,是因为他瞧不起一般百姓的职业,后来当了亭长,大概类似现在的乡长,却如鱼得水。萧何嘲笑刘邦,说他大话多,成事少——有没有想起早年的马云?萧何、曹参后来面临着被杀掉的危险,才投靠了刘邦,但投靠刘邦后,就帮了刘邦很大的忙。而且,这俩人的职位本身并不算低。

刘邦的朋友里面真正有治国大才的只有萧何一人,曹参也是文官,但后来成了武将,他一生都谨守萧何的策略不敢逾越,没有显示出特别的治国才能。


才能当然是后天学习的,怎么可能谁上去都行?谁上去都行的话,这些人的功劳为何参差不齐?都是打仗,军功却很不同,这就是才能的差别。刘邦自己很佩服萧何、张良、韩信,便已经说明才能是后天学习的成果,否则大家都一样,哪有这三个人的位置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