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你覺得給你印象最深的藝術作品有哪些,並詳細分享一下?

微兒美術


凡高的《星夜》印象深刻:修拉的點彩筆觸啟示凡高,發展長條條富於激情、狂野、跳動、不安然而又希望寧靜的筆觸,黃色成為其主打之色,那是陽光之色,便是在藍色的夜晚,黃色的閃耀的星光點綴其中而散發珍貴的溫馨與暖意,凡高帶著草帽,總是在南方的烈日之下畫著田野的景緻,宇宙射線總是穿透其靈魂,藉助其手傳上帝的旨意。

無任是《星空》、《柏樹》、《麥田》總是日月雙輪轉,大地的流轉線條自然而有紋理,全然依心理歷程而成,畫成了凡高另一種傳教的媒介,油彩裡蘊含難以察覺的暖意,冷寂的藍綠色也不例外,內心的迷狂讓他更多的用厚重的油彩在平衡,那些安樂椅的題材如《凡高的臥室》《椅子》是預見本人將逝的懷念寫照。

面對麥田,平庸的畫人在畫他所見,凡高則是以他溫暖的陽光之色,畫他的心潮逐浪,那個人是誰,農夫或者畫家本人,也許兩者皆是,畫家與農民有何區別,一個在種草,一個有種色,凡高是這片藝術麥田的守望者,帶有聖意與激情,遠處含有冷寂之色的山巒在流露寧靜的渴望,所謂嶽鎮而安者,人不總希望在動。

黃色的房子是文森特寄身的所在,藍色的世界裡總有溫馨的港灣,陽光的色調在告訴觀者是陽光畫者內心陽光普照而成,是畫者陽光心象在伸延,但人們在現實中受傷時,慰藉的良藥在哪,安樂椅般的藝術品在起作用,凝視一番,心的魔障便會逐漸退卻,溫馨的油彩畫會照亮你心靈的每個角落,喚起你天國莊嚴的聖象。





雷家林書畫


《溪山行旅圖》

原畫

大學二年級學山水畫的時候,第一次在畫冊上見到《溪山行旅圖》的時候就被它的氣勢深深地吸引了。然後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去臨摹,我是按照原畫的尺寸(100cm*200cm)去臨的,當時很有成就感,今日觀之缺點甚多,不過今後可能也不會再有這麼長時間去畫一幅畫了,也很難有學生時期的心性了,罷了罷了,只能觀畫聊以慰藉了。

筆者臨摹作品

簡單介紹一下,范寬(約950~1027)名中正,陝西華原人。范寬為人豪爽狂放且嗜酒好道,“以天合天”,“天地有大美”不受世事拘束也不愛功名,心醉高山茂林之間,這種性格其實是最適合創作巨幅山水的。其作品氣魄雄偉,境界浩莽,墨韻濃厚,筆力鼎健,其畫品極高,其畫風對後世影響極大。

大山大水的全景構圖,是范寬《溪山行旅圖》最突出的特色。此畫給人感覺氣勢逼人,一是構圖,主峰巍峨浩大,面積佔畫幅的三分之二,給人有巨大的壓迫感,二是用筆用墨,他用雨點皴表現體積和重量感,構成了蒼茫雄渾的氣勢。深深地衝擊著觀者的心靈,更使人產生無盡的凝思……

筆者臨摹作品

作為范寬傳世的真跡之一,《溪山行旅圖》右下角樹葉叢中有“范寬”二字題款,這還有個小故事。明清時期的著錄裡,沒有提到畫家的款印,幾百年間,人們只能依據史料記載以及明代董其昌在畫上的題跋來推測這幅畫的作者為范寬。然而在冥冥之中似乎一切都有定數,1958年8月5日,李霖燦從畫的右下角樹叢中發現了畫家的簽名。

原畫

“忽然一道光線射過來,在那一群行旅人物之後,夾在樹木之間,范寬二字的名款赫然呈現。”李霖燦在回憶錄中將那個激動人心的一刻化為了永恆。李霖燦指出,自己採用的是在考古發掘時最常用的網球法,才發現范寬的簽字。

筆者臨摹作品

山底下,是一條小路,一隊商旅緩緩走進了人們的視野。馬隊鈴聲似乎也漸漸進入畫面,山澗還有那潺潺溪水應和。動中有靜,靜中有動。詩情畫意在一動一靜中顯現出來。巍峨的山峰,蔥蘢的林木,突兀的巨石,描繪出雄偉的自然景色;山路間行商的小小馱隊又顯出了人世間生活的脈搏,自然與人世的生命活動又處於和諧之中。

筆者臨摹作品

明董其昌也評此畫為“宋畫第一”!


最後謝謝朋友們閱覽,歡迎大家討論。


琅琊久石


本人是油畫專業畢業,平時關注造型類的作品較多一些。我認為從網絡媒介上看到的作品顏色及效果都有偏差,不是真實的狀態,眼見為實,從看到的真跡原作來評價會比較適當。在看過的藝術作品中,目前印象深刻的有這幾次。

1、在長沙的一個畫展,展的是列賓美院的一些名家作品,一大批素描速寫作品,足足看了一整天。有兩張風景速寫和一張素描女青年頭像,頭像是棕色索斯加粉筆畫的,當時我看了三個小時。太震撼了!

2、在國博有一次關於魯本斯的展,有一張魯本斯的原作,展現出來大概8開大小,畫的確實好。但印象最深的是其中有一部分凡.代克的油畫,凡.代克畫的手是真的生動,太喜歡了。我認為那次的展覽是我見過肖像作品中質量最高的。

3、中國美術館展過一次前蘇聯巡迴畫派的系列作品,都是原畫,每張質量都很高。

4、還有一次在北京三環一個地方展了懷斯的作品,也是非常震撼,一部分速寫一部分蛋彩畫,畫的相當好。

附圖:以下是四次印象較深的部分作品

圖①②③是列賓美院的素描,第一張就是看了三小時的畫;圖④⑤是前蘇聯巡迴畫派的作品;圖⑥⑦是凡.代克的作品;圖⑧⑨是懷斯的作品











Yeadon


很高興為你解答!個人印象最深刻的藝術作品有徐悲鴻大師的國畫馬。為什麼讓我留下深刻印象,因為徐悲鴻畫的馬用墨深與淺的方式灑脫到位。重與輕的力度技術掌握的爐火純青的地步。而且畫來的馬,有神有力,栩栩如生,看上去就像千里馬。給人視覺感受像“活馬”似的。讓人不得不佩服徐悲鴻大師的技術,令人受益匪淺,難以忘懷。

還有一位國畫齊白石大師,之所以能讓我印象深刻,是因為齊白石大師最有名的畫蝦技術讓人受益良多,真的佩服。齊白石大師畫蝦用墨瀟灑自如,輕重力庫準確到位,下筆快、準、狠。把蝦以靜畫動,活靈活現,幾乎把蝦畫活了。所以齊白石大師畫蝦作品是讓我銘記在心的。

總而言之,以上兩位大師都喜歡國畫,然而他們作品都讓我印象深刻。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謝謝!



藝術書畫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齊白石的大白菜,大蝦。徐悲鴻的馬。黃胄的毛驢。李苦禪的雄鷹。八大山人的山水和荷花。鄭板橋的竹子。徐文長的牡丹,蘭花,葡萄。畢加索的格爾尼卡。張大千的潑墨山水。乍啟典的大公雞。潘天壽的荷花和牡丹等等。



鄭立書畫


先說說中國的這幅作品《八十七神仙卷》,我排了三個小時的隊才得見真容。很難得是這次央美的展覽是全卷展開,所以前來參觀的人真是烏泱烏泱的。當我看到真品時,確實被他描繪的盛大場面所震撼。《八十七神仙卷》以道教人物為主題,描繪了天庭朝會的盛大場面。畫面中繪有東華帝君、南極帝君、扶桑大帝三位主神,十位神將,七位男仙官,六十七位金童玉女。一百八十七個人物形象重疊有序,安排得錯落有致,畫面的空間感和節奏感十足,是經典的中國散點構圖方式。畫作中的線條長短不一、虛實不定、曲直相間、抑揚頓挫,真可為“氣韻生動",見大唐白描繪畫之風彩!背後曲折離奇的故事更是令人稱奇,如此鉅著能保存至今實屬不易,我能見到整幅真跡,也算三生有幸了。《八十七神仙卷》背後的故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百度一下🤓

再聊另外一幅是我前兩年去荷蘭阿姆斯特丹,專門去了梵高博物館,看了很多梵高的真跡和資料。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不是《向日葵》,不是《自畫像》,而是那幅《盛開的杏花》。我非常喜歡這幅畫,站在原作面前靜靜的看著,春日水藍色的天,朵杏盛開,一片片薄薄的粉白色是那麼純潔,沒有一絲邪惡。雖然筆觸仍是梵高那熟悉的筆觸,但讓你感到的是寧靜與平安。完全不像他其畫帶給大家那熱烈,奔放,癲狂的感覺。而當時的梵高正在巨大的傷痛中,他剛剛經歷了一場猛烈的亢奮和精神錯亂。為什麼那時的梵高能畫出這麼溫馨和諧的畫呢?因為他的弟弟提奧有了一個兒子,取名Vicent Willem(文森特 威廉姆)。梵高知道後開心的不得了,於是他畫了這幅杏花作為賀禮送給自己的侄兒。這預告新生命開始的杏花,代表著梵高心中人就留存著對安寧祥和,平安幸福生活的嚮往。這幅畫的尺寸算是梵高作品中比較大的,離遠幾米看更有一番感覺。如果有機會大家一定要去體驗一下梵高這幅《杏花》,非常非常特殊不一樣的感覺!




犀犀牛老師


作為中國畫的忠實粉絲當然印象最深刻的藝術品就是中國畫了,中國畫分三科山水花鳥人物,每個畫科都有很多作品給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山水畫形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宋以後湧現了很多山水畫大家,給我們留下了大量優秀作品,而給我留下深刻的有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元黃公望(富春山居圖)明唐寅(落霞與孤鶩圖)清石濤(山水清音圖)。

花鳥畫到唐代形成獨立畫科,五代逐漸形成工筆和寫意,工筆有五代黃荃(寫生珍禽圖)宋代趙佶(瑞鶴圖)寫意有明徐渭(黃甲圖)清鄭板橋(竹石圖)現代齊白石(草蟲)

人物畫的高峰在唐,特別是畫聖吳道子(送子天王圖),宋梁楷(潑墨仙人),現代蔣兆和(流民圖)

中國畫發展至今經歷幾個時期的變革,造就了很多出色的畫家,也創造出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藝術品。











南軒主人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藝術創作者無不在尋求這樣的境界!哪個是印象最深的藝術作品?常常人們都會選在中外歷史上比較有名的作品,突出的藝術大家!滾滾歷史長河,大浪淘沙,能洗盡鉛華站在藝術高峰的真的是鳳毛麟角!但我們真的瞭解作者所處的環境嗎?真的能體會作者的心態嗎?他創作的歷程到底是什麼樣的?有的只是在作品上反覆推敲推斷而已,其實我們不瞭解的除了作品本身之外,還有很多很多!那又何談印象最深刻呢?其實鄙人拙見,若是自己是創作者,能讓我們從一定的經歷中,甚至痛苦中得以解脫,得以慰藉,能在一個瓶頸期得以突破自我的作品,就是印象最深刻的,它不一定是人們心中看為完美的作品,但絕對是自己心中最寶貴的,其實付出了心血的創作,當然也是最滿意的!



紫砂藝術東籬先生


最震撼的張照片,馬路上正在行走的人們沒有想到,僅僅幾分鐘,一架客機墜毀在城市的高樓之間,造成了重大的損失和傷亡。



尋貪歡


刻在骨子裡的記憶

法國雕塑家羅丹作品《思想者》震撼世界!之所以作品偉大,是有些不凡之處的,作品是肌肉健美裸體男性托腮在思考!他的獨到之處就是留給人們空間去想象,讓觀者去遐想他在想什麼!想世界,想人生……

我們在生活藝術創造中一定留給觀眾想象的空間,產生互動性,才能感染打動觀眾,維納斯的斷臂、蒙娜麗莎的微笑、張大千的潑墨山水,齊白石老人作品的留白無時不刻讓觀者去想象這裡添加或者那裡減少一些東西!從內心感覺到了參與了作品的設計,藝術美就在相似與非似之間產生。書法、陶藝,民間的根雕都是以半抽象形式去觸動人們的心靈!觀者有份,就是創造的成就感無形之中賦予了人們,使大家更愛藝術!

太完美不一定就是最好的作品,我們要有工匠精神,去做藝術家!而不是有藝術家的思維去做工匠!


分享到:


相關文章: